电池片各工序影响因素及异常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一次清洗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过高,首先就是IPA不好控制,温度一高,IPA的挥发很快,气泡印就会随之出现,这样就大大减少了PN结的有效面积,反应加剧,还会出现片子的漂浮,造成碎片率的增加。
可控程度:调节机器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调节温度。
2.时间金字塔随时间的变化:金字塔逐渐冒出来;表面上基本被小金字塔覆盖,少数开始成长;金字塔密布的绒面已经形成,只是大小不均匀,反射率也降到比较低的情况;金字塔向外扩张兼并,体积逐渐膨胀,尺寸趋于均等,反射率略有下降。
可控程度:调节设备参数,可以精确的调节时间。
3.IPA1.协助氢气的释放。
2.减弱NaOH溶液对硅片的腐蚀力度,调节各向因子。
纯NaOH溶液在高温下对原子排列比较稀疏的100晶面和比较致密的111晶面破坏比较大,各个晶面被腐蚀而消融,IPA明显减弱NaOH的腐蚀强度,增加了腐蚀的各向异性,有利于金字塔的成形。
乙醇含量过高,碱溶液对硅溶液腐蚀能力变得很弱,各向异性因子又趋于1。
可控程度:根据首次配液的含量,及每次大约消耗的量,来补充一定量的液体,控制精度不高。
4.NaOH形成金字塔绒面。
NaOH浓度越高,金字塔体积越小,反应初期,金字塔成核密度近似不受NaOH浓度影响,碱溶液的腐蚀性随NaOH浓度变化比较显著,浓度高的NaOH溶液与硅反映的速度加快,再反应一段时间后,金字塔体积更大。
NaOH浓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各向异性因子变小,绒面会越来越差,类似于抛光。
可控程度:与IPA类似,控制精度不高。
5.Na2SiO3SI和NaOH反应生产的Na2SiO3和加入的Na2SiO3能起到缓冲剂的作用,使反应不至于很剧烈,变的平缓。
Na2SiO3使反应有了更多的起点,生长出的金字塔更均匀,更小一点Na2SiO3多的时候要及时的排掉,Na2SiO3导热性差,会影响反应,溶液的粘稠度也增加,容易形成水纹、花蓝印和表面斑点。
可控程度:很难控制。
4#酸洗HCL去除硅片表面的金属杂质盐酸具有酸和络合剂的双重作用,氯离子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可溶与水的络合物。
光伏组件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何保证组件较高质量和合格率是每个生产厂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PVtrade光伏交易网为您汇总了一些组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光伏组件中有碎片。
原因分析:1、由于在焊接过程中没有焊接平整,有堆锡或锡渣,在抽真空时将电池片压碎。
2、本来电池片都已经有暗伤,再加上层压过早,EVA 还具有很良好的流动性。
3、在抬组件的时候,手势不合理,双手压到电池片。
解决办法:1、首先要在焊接区对焊接质量进行把关,加强对员工的一些针对性培训,确保焊接一次成型。
2、调整层压工艺,增加抽真空时间,并减小层压压力(通过层压时间来调整)。
3、控制好各个环节,提高层压人员素质并确保抬板手势的正确性。
二、组件中有气泡。
原因分析:1-EVA胶膜已裁剪,放置时间过长,已受潮。
2-EVA胶膜材料本身品质不高,如有些EVA厂家部分或完全采用国产原料。
3-太阳能背板放置时间过长或储存环境不好而受潮。
4-抽真空过短,加压已不能把气泡赶出。
5-层压的压力不够。
6-加热板温度不均,使局部提前固化。
7-层压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使有机过氧化物分解,产出氧气。
8-有异物存在,而湿润角又大于90°,使异物旁边有气体存在。
解决办法:1-控制好每天所用的EVA 的数量,要让每个员工了解每天的生产任务。
2-材料是由厂家所决定的,所以尽量选择较好的材料。
3-将分切好的太阳能背板放置烘箱内预烘烤1-2分钟,使其潮气赶出。
4-调整层压工艺参数,使抽真空时间适量。
5-增大层压压力。
(可通过层压时间来调整也可以通过再垫一层高温布来实现。
)6-垫高温布,使组件受热均匀(最大温差小于4°)。
7-根据厂家所提供的参数,确定层压总的时间,避免时间过长。
8-应注重6S 管理,尤其是在叠层这道工序,尽量避免异物的掉入。
三、组件中有毛发及垃圾。
原因分析:1-由于EVA、太阳能背板(如3M、兆丰)、小车子等有静电的存在,把飘着空的头发,灰尘及一些小垃圾吸到表面。
光伏电池片掺杂工序详解光伏电池片掺杂工序是制备光伏电池片的核心工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掺入杂质元素来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光伏电池片的转换效率。
以下是光伏电池片掺杂工序的详细解释:1. 掺杂目的:在纯净的半导体硅片中掺入微量杂质元素,使其成为具有特定导电性能的杂质半导体。
通过掺杂,可以形成P型或N型半导体,进而形成PN结。
2. 掺杂方法:光伏电池片掺杂通常采用扩散法或离子注入法。
在光伏行业中,扩散法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它通过在高温条件下将杂质元素扩散到硅片内部。
离子注入法是将高能态的杂质离子注入到硅片表面,从而实现掺杂的目的。
3. 扩散源:用于扩散的杂质源有很多种,例如磷、硼等。
根据所需掺杂的杂质元素选择合适的扩散源。
4. 扩散温度和时间:扩散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掺杂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下,硅原子具有较高的热运动速度,有利于杂质原子的扩散。
扩散时间越长,杂质原子在硅片中的浓度越高,但过长的扩散时间会导致PN结变浅,影响光生载流子的收集。
5. 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掺杂前后,可能需要进行化学气相沉积,以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例如氮化硅、氧化硅等。
这些薄膜可以起到保护、钝化、减反射等作用,对提高光伏电池片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6. 质量检测:掺杂后需要对硅片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掺杂效果满足要求。
检测项目包括PN结电阻、漏电流、表面形貌等。
总之,光伏电池片掺杂工序是制备高性能光伏电池片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来提高光伏电池片的转换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设备条件进行操作,并严格控制各项工艺参数,以保证掺杂效果和产品质量。
电池片的光衰减及影响因素1.0绪论太阳能组件制作完成之后,进行功率测试时,组件功率正常,但是客户接收到组件,安装并运营时发现功率衰减较大。
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电池片的光致衰减引起的。
本文将系统、简要的阐述光致衰减现象。
2.0光致衰减光伏组件光致衰减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始光致衰减和老化衰减。
1.初始光致衰减初始的光致衰减,即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在刚开始使用的最初几天内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随后趋于稳定。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P型(掺硼)晶体硅片中的硼氧复合体降低了少子寿命。
通过改变P型掺杂剂,用稼代替硼能有效的减小光致衰减;或者对电池片进行预光照处理,是电池的初始光致衰减发生在组件制造之前,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就能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提高组件的输出稳定性。
光致衰减更多的与电池片厂家有关,对于组件厂商的意义在于选择高质量的电池片来降低光致衰减带来的影响。
2.老化衰减老化衰减是指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极缓慢的功率下降,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电池缓慢衰减有关,也与封装材料的性能退化有关。
其中紫外光的照射时导致组件主材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使得EV A及背板(TPE结构)发生老化黄变现象,导致组件透光率下降,进而引起功率下降。
这就要求组件厂商在选择EV A及背板时,必须严格把关,所选材料在耐老化性能方面必须非常优秀,以减小因辅材老化而引起组件功率衰减。
3.0光致衰减机理P型(掺硼)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早期光致衰减现象是在30多年前观察到的,随后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特别是最近几年,科学研究发现它与硅片中的硼氧浓度有关,大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光照或电流注人导致硅片中的硼和氧形成硼氧复合体,从而使少子寿命降低,但经过退火处理,少子寿命又可被恢复,其可能的反应为:据文献报道,含有硼和氧的硅片经过光照后其少子寿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硅片中的硼、氧含量越大,在光照或电流注人条件下在其体内产生的硼氧复合体越多,其少子寿命降低的幅度就越大。
太阳能电池片的高温工序主要包括烘干、扩散、氧化和退火等步骤。
这些工序的完成程度和参数的控制关系到太阳能电池片的质量和性能。
1.烘干工序:去除表面残留的水分和切割油脂等杂质,防止电池片破裂和氧化,同时保证电池片表面的干燥和洁净。
2.扩散工序:在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的表面形成PN结,实现电流的流动和电子的集中效应。
3.氧化工序:增加电池片的反射率和耐蚀性,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4.退火工序:消除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中的杂质和缺陷,提高电池片的结晶性和光电转换效率。
此外,还有后火烧结工艺,主要过程包括沉积薄膜、导入扩散源、稳定掺杂层和烧结等步骤。
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及不良分析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及不良分析光伏组件加工工艺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一片一片薄薄的太阳能电池片封装,使其可在恶劣的户外环境下可靠运行。
当前主流光伏组件的加工工艺采用的封装形式是EVA胶膜封装,它由电池片检测、电池片单焊、电池片串焊、组件层叠、组件层压、安装边框和安装接线盒、成品测试和包装入库等多道工序构成。
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因此,各道工序工艺水平高低都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一、光伏组件加工工艺第1道工序为电池片检测。
作为光伏组件加工环节的主要原材料——电池片的性能直接决定光伏组件质量好坏,因此,除对它的外观、色差和电阻率检测外,还要测试电池在特定光照、温度条件下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和稳定耐用性等参数,它的测试主要通过专业仪器和设备完成。
第2道工序为电池片单片焊接。
焊接时,左手捏压焊带一端约1/3处,将焊带平放在电池片的主栅线上,焊带的另一端接触到电池片上的栅线上;右手拿烙铁,从左至右用力均匀地沿焊带轻轻压焊.焊接时,烙铁头的起始点应在单片左边处,焊接中烙铁头的平面应始终紧贴焊带.焊接应牢固、无毛刺、无虚焊及锡渣,表面光滑美观。
第3道工序为电池片的串焊,操作工艺为:将规定数量已焊好的电池片,背面向上排在模板上,用一只手轻压住2块电池片,使其贴在加热模板上,相互紧靠,依照规定间距(2士)将后一电池片引出的焊锡条用烙铁压焊在前一电池片的背电极上。
在焊接时要求焊锡条焊接平整,外观平直,无凸起焊锡疙瘩,无虚焊现象,第4道工序为层叠.将钢化玻璃抬到叠层工作台上,钢化玻璃的绒面朝上,在钢化玻璃上平铺一层EVA.EVA在钢化玻璃四边的余量≥5mm;注意要将EVA的光面朝向钢化玻璃绒面,在EVA上放好符合组件板型的定位模板,电池串分别与头、尾端模板对应,根据模板上所标识的正负极符号,将电池串正确摆放在EVA上,电池串的减反射膜面朝下。
一次清洗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过高,首先就是IPA不好控制,温度一高,IPA的挥发很快,气泡印就会随之出现,这样就大大减少了PN结的有效面积,反应加剧,还会出现片子的漂浮,造成碎片率的增加。
可控程度:调节机器的设置,可以很好的调节温度。
2.时间金字塔随时间的变化:金字塔逐渐冒出来;表面上基本被小金字塔覆盖,少数开始成长;金字塔密布的绒面已经形成,只是大小不均匀,反射率也降到比较低的情况;金字塔向外扩张兼并,体积逐渐膨胀,尺寸趋于均等,反射率略有下降。
可控程度:调节设备参数,可以精确的调节时间。
3.IPA1.协助氢气的释放。
2.减弱NaOH溶液对硅片的腐蚀力度,调节各向因子。
纯NaOH溶液在高温下对原子排列比较稀疏的100晶面和比较致密的111晶面破坏比较大,各个晶面被腐蚀而消融,IPA明显减弱NaOH的腐蚀强度,增加了腐蚀的各向异性,有利于金字塔的成形。
乙醇含量过高,碱溶液对硅溶液腐蚀能力变得很弱,各向异性因子又趋于1。
可控程度:根据首次配液的含量,及每次大约消耗的量,来补充一定量的液体,控制精度不高。
4.NaOH形成金字塔绒面。
NaOH浓度越高,金字塔体积越小,反应初期,金字塔成核密度近似不受NaOH浓度影响,碱溶液的腐蚀性随NaOH浓度变化比较显著,浓度高的NaOH溶液与硅反映的速度加快,再反应一段时间后,金字塔体积更大。
NaOH浓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各向异性因子变小,绒面会越来越差,类似于抛光。
可控程度:与IPA类似,控制精度不高。
5.Na2SiO3SI和NaOH反应生产的Na2SiO3和加入的Na2SiO3能起到缓冲剂的作用,使反应不至于很剧烈,变的平缓。
Na2SiO3使反应有了更多的起点,生长出的金字塔更均匀,更小一点Na2SiO3多的时候要及时的排掉,Na2SiO3导热性差,会影响反应,溶液的粘稠度也增加,容易形成水纹、花蓝印和表面斑点。
可控程度:很难控制。
4#酸洗HCL去除硅片表面的金属杂质盐酸具有酸和络合剂的双重作用,氯离子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可溶与水的络合物。
6#酸洗HF 去除硅片表面氧化层,SiO2+6HF=H2[siF6]+2H2O。
控制点1.减薄量定义:硅片制绒前后的前后重量差。
控制范围单晶125,硅片厚度在200±25微米以上,减薄量在0.5±0.2g;硅片厚度在200±25微米以上,减薄量在0.4±0.2g。
单晶156,首篮减薄量在0.7±0.2g;以后减薄量在0.6±0.2g。
2.绒面判断标准:成核密度高,大小适当,均匀。
控制范围:单晶:金字塔尺寸3~10um。
3.外观无缺口,斑点,裂纹,切割线,划痕,凹坑,有无白斑,赃污。
扩散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T越高,扩散系数D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2.时间对于恒定源:时间t越长结深越深,但表面浓度不变。
对于限定源:时间t越长结深越深,表面浓度越小。
3.浓度决定浓度的因素:氮气流量、源温。
表面浓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4.第三组元主要是掺硼量对扩散的影响,杂质增强扩散机制。
在二元合金中加入第三元素时,扩散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掺硼量越大,扩散速率越快。
即电阻率越小,越容易扩散。
二次清洗影响因素1.射频功率射频功率过高:等离子体中离子的能量较高会对硅片边缘造成较大的轰击损伤,导致边缘区域的电性能差从而使电池的性能下降。
在结区(耗尽层)造成的损伤会使得结区复合增加。
射频功率太低:会使等离子体不稳定和分布不均匀,从而使某些区域刻蚀过度而某些区域刻蚀不足,导致并联电阻下降。
2.时间刻蚀时间过长:刻蚀时间越长对电池片的正反面造成损伤影响越大,时间长到一定程度损伤不可避免会延伸到正面结区,从而导致损伤区域高复合。
刻蚀时间过短:刻蚀不充分,没有把边缘鳞去干净,PN结依然有可能短路造成并联电阻降低。
3.压力压力越大,气体含量越少,参与反应的气体也越多,刻蚀也越充份。
PECVD影响因素1.频率射频PECVD系统大都采用50kHz~13.56 MHz的工业频段射频电源。
较高频率(>4MHz)沉积的氮化硅薄膜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和稳定性。
2.射频功率增加RF功率通常会改善SiN膜的质量。
但是,功率密度不宜过大,超过1W/cm2时器件会造成严重的射频损伤。
3.衬底温度PECVD膜的沉积温度一般为250~400℃。
这样能保证氮化硅薄膜在HF中有足够低的腐蚀速率,并有较低的本征压力,从而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裂能力。
低于200℃下沉积的氮化硅膜,本征应力很大且为张应力,而温度高于450℃时膜容易龟裂。
4.气体流量影响氮化硅膜沉积速率的主要气体是SiH4。
为了防止富硅膜,选择NH3/SiH4=2~20(体积比)。
气体总流量直接影响沉积的均匀性。
为了防止反应区下游反应气体因耗尽而降低沉积速率,通常采用较大的气体总流量,以保证沉积的均匀性。
5.反应气体浓度SiH4的百分比浓度及SiH4/NH3流量比,对沉积速率、氮化硅膜的组分及物化性质均有重大影响。
理想Si3N4的Si/N=0.75,而PECVD沉积的氮化硅的化学计量比会随工艺不同而变化,但多为富硅膜,可写成SiN。
因此,必须控制气体中的SiH4浓度,不宜过高,并采用较高的SiN比。
除了Si和N外,PECVD的氮化硅一般还包含一定比例的氢原子,即SixNyHZ或SiNx :H。
丝印影响因素1.印刷压力的影响在印刷过程中刮胶要对丝网保持一定的压力,且这个力必须是适当的。
印刷压力过大,易使网版、刮胶使用寿命降低,使丝网变形,导致印刷图形失真。
印刷压力过小,易使浆料残留在网孔中,造成虚印和粘网。
在适当的范围内加大印刷压力,透墨量会减小(浆料湿重减小),栅线高度下降,宽度上升。
2.印刷速度的影响印刷速度的设定必须兼顾产量和印刷质量。
对印刷质量而言,印刷速度过快,浆料进入网孔的时间就短,对网孔的填充性变差,印刷出的栅线平整性受损,易产生葫芦状栅线。
印刷速度上升,栅线线高上升,线宽下降。
印刷速度变慢,下墨量增加,湿重上升。
3.丝网间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丝网间隙与湿重大致有如右图的关系:最初两者几乎呈比例上升,之后丝网间隙加大,湿重降低,最后突然变为零。
丝网印刷时使用的是曲线的前半段(即呈比例上升段)。
由此可知,丝网间隙加大,下墨量多,湿重增大。
丝网间隙过大,易使印刷图形失真;过小,容易粘网。
刮胶硬度的影响刮胶材料一般为聚胺脂或氟化橡胶,硬度60-90A。
刮胶硬度越大,印刷的图形越精确,原图的重现性越好。
因此,正面栅线的印刷就需要选用硬度较高刮胶。
刮胶硬度小,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湿重就大,线高增加,线宽变大。
4.刮胶角度的影响刮胶角度的调节范围为45-75度。
实际的刮胶角度与浆料有关,浆料黏度越高,流动性越差,需要刮胶对浆料向下的压力越大,刮胶角度接就越小。
在印刷压力作用下,刮胶与丝网摩擦。
开始一刷时近似直线,刮胶刃口对丝网的压力很大,随着印刷次数增加,刃口呈圆弧形,作用于丝网单位面积的压力明显减小,刮胶刃口处与丝网的实际角度小于45度,易使印刷线条模糊,粘网。
在可调范围内,减小刮胶角度,下墨量增加,湿重加大。
刮胶刃口钝,下墨量多,线宽大。
5.浆料黏度的影响印刷时浆料黏度的变化(触变性)如右图所示:浆料的黏度与流动性呈反比,黏度越低,流动性越大,可在一定程度保证印刷的质量。
浆料黏度过大,透墨性差,印刷时易产生桔皮、小孔。
浆料黏度过小,印刷的图形易扩大(栅线膨胀),产生气泡、毛边。
6.纱厚、膜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丝网目数越低,线径越粗,印刷后的浆料层越高,因此丝网目数较高时,印刷后浆料层就低一些。
对于同目数的丝网,纱厚越厚,透墨量越少。
在一定范围内,感光胶膜越厚,下墨量越大,印刷的栅线越高。
但膜厚增大,易造成感光胶脱落。
7.印刷台面的影响印刷台面的水平度:印刷时电池片被吸附于印刷台面,若台面不平,电池片在负压下易破裂。
一般电池片水平度应小于0.02mm。
印刷台面与网版的平行度:决定了印刷浆料的一致性。
一般二者平行度应小于0.04mm。
印刷台的重复定位精度:太阳能电池片印刷台的重复定位精度需达到0.01mm。
参数相互关系1.压力与间距:压力越大时,间距也大;因为压力大时,刮刀与网板接触的地方凸出来也多,间距小的话,硅片承受的压力加大,碎片的概率会加大。
两个参数当中的一个改变, 另外一个不改, 就可能加大硅片碎的可能性或影响印刷质量。
2.印刷速度影响到产能, 同时也影响到印刷到硅片浆料的多少。
印刷参数的调整1.先把印刷速度改小,以方便在调试时能很好的观察(如印刷速度为50mm)。
完全松开锁定螺丝,并保证刮刀和回刮刀左右的固定螺丝未锁,能自由活动。
2.先设定印刷间距:印刷间距以浆料能很好的印刷到硅片为宜,无粘片和虚印。
( 推荐为:1.5+0.3)3.在间距定下后,设定印刷压力。
压力由小到大慢慢加,加到在印刷时浆料能收干净就可以。
参数的调整4.在压力和间距设定好后,印刷一片看看印刷是否合格,否则再作微调。
(印刷速度未改)5.合格后,慢慢朝下拧锁定螺丝,在感觉到锁定螺丝刚碰到东西时,把锁定螺丝锁住。
这个动作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刮胶下降的一个限位,保证刮刀在压力加大时不会再下压。
6.然后加快印刷速度,并测印刷重量,如过大,则减速,过小,则加速。
(推荐170mm)。
烧结过程1.室温~300度,溶剂挥发。
2.300~500度,有机树脂分解排出,需要氧气。
3.400度以上,玻璃软化。
4.600度以上,玻璃与减反层反应,实现导电。
控制点测试分选参数1.开路电压在一定的温度和辐照度条件下,太阳电池在空载情况下的端电压,用V oc表示,PN结开路,即I=0,此时PN结两端的电压即为开路电压。
将I=0代入伏安特性方程得:KTln(I L/I S+1)/q。
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电池面积大小无关。
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与入射光谱辐照度的对数成正比。
2.短路电流在一定的温度和辐照条件下,太阳电池在端电压为零时的输出电流,通常用I sc来表示。
将PN结短路(V=0),因而IF=0,这时所得的电流为短路电流Isc,显然有:I sc= I L,I sc与太阳电池的面积大小有关,面积越大,I sc越大。
I sc与入射光的辐照度成正比。
3.最大功率点在太阳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上对应最大功率的点,又称最佳工作点。
4.最佳工作电压太阳电池伏安特性曲线上最大功率点所对应的电压。
通常用V m表示5.最佳工作电流太阳电池伏安特性曲线上最大功率点所对应的电流。
通常用I m表示6.转换效率受光照太阳电池的最大功率与入射到该太阳电池上的全部辐射功率的百分比。
η= V m I m / A t P in其中V m和I m分别为最大输出功率点的电压和电流,A t为太阳电池的总面积,P in为单位面积太阳入射光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