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1]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 、分米(dm)、米(m) 、千米(km)进率: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1 千米=1000 米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数量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2、质量单位有:克(g)、千克(kg) 、吨(t)进率:1 千克=1000 克 1 吨=1000 千克3、单位换算。
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估算方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 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 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 前面的数对齐,用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1、一个两位数乘11 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一、整数的认识整数是由自然数、零和自然数的相反数组成的数集。
它们可以表示正数、负数以及零。
在整数中,0是特殊的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的相反数就是自身。
整数的绝对值是该数离0的距离。
比如,-5的绝对值是5,5的绝对值也是5。
整数之间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小数的认识小数是指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限位数的小数,比如0.5、1.2等。
无限循环小数是指小数部分有无限循环节的小数,比如1/3=0.333...。
小数比较大小时,可以通过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比较。
小数之间可以进行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
三、时间的认识时间是人类对事物发生和变化的脉络进行刻度的一种方式。
时间的基本单位有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和年等。
秒是最小的时间单位,60秒合成1分钟,60分钟合成1小时,24小时合成1天,7天合成1周,30天合成1月,12个月合成1年。
四、几何图形的认识几何图形是指由点、线、面组成的图形。
常见的几何图形有点、线段、射线、直线、角、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和判断。
比如,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就形成了一个角。
角可以根据大小分类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五、分数的认识分数是指一个数与另一个非零数的比值。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割的部分,分母表示分成的份数。
分数可以表示小于1的数,也可以表示大于1的数,甚至可以表示负数。
分数之间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六、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是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所得的值。
平均数常用来表示一组数的总体水平。
计算平均数时,可以先将数进行求和,然后除以数的个数。
比如,求1、2、3、4和5这组数的平均数,先将它们求和得到15,然后除以5,最终得到平均数3。
七、长短的比较长短是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可以通过比较物体的长度来判断大小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估算方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1、一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
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数量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2、质量单位有:克(g)、千克(kg)、吨(t)进率: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3、单位换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清单2)正确的做法是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可以使用括号来明确运算顺序,或者根据乘、除法的优先级先计算它们。
易错点2:计算时漏写符号或漏写数。
误区点拨:1)在写算式时,容易漏写加减乘除符号,导致计算错误。
2)在计算过程中,也容易漏写数,导致结果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可以多检查几遍计算过程,或者使用计算器。
第五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读题不仔细,理解不清。
误区点拨: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因为读题不仔细,或者理解不清题意而导致答案错误。
2)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可以多读几遍题目,理解清楚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并且画出图形或者列出算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问题。
加法和减法以及乘法和除法都是同级运算,需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但是在两步式题中,比如乘法和加减法或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如果有括号,需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容易犯的错误是忽视运算顺序,先算看起来简单的步骤。
在解决混合运算式题时,应该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对于括号内的运算,不能以是否简便为标准,一定要遵循正确的运算顺序。
容易犯的错误是漏写括号或者不加括号导致运算顺序不符合题目要求。
在记忆大月和XXX时,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年中除了7个大月外就全部是小月,而忽略了2月的特殊性。
一年中有12个月,其中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
闰年的2月有29天,平年的2月有28天,因此2月既不是XXX也不是小月。
判断闰年和平年时,公历年份如果不是整百数的,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就是平年。
公历年份如果是整百数的,则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比如2100年虽然是4的倍数,但不是400的倍数,因此不是闰年。
在转化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时,容易出现错误。
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时,上午时刻不变,下午时刻加12小时。
24时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时,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加上时间词,12时以后的时刻要加上时间词后再减去12时。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厘米=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克=1千克,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及易错题归纳1、知识点梳理(一)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乘数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不进位乘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乘法的验算方法: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进位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1.用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2.相乘的过程中,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3.每次乘完后,要记住加上进位的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
(二)千米和吨认识千米1.计量路程或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
千米又叫公里。
2.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3.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千米换算成米,就是在千米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就是在米数末尾去掉3个0。
认识吨1.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3.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用“分析法”的策略解决问题从问题入手,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有不同的算法,可以用一种算法检验另一种算法是否正确。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问题首先确定题中的“1倍数”,再根据倍数关系画出线段图。
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整十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都是先算个位数,再算十位数。
2、整十数乘法:笔算时,从十位算起,一位一位地算,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两位数乘一位数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算出两位数与一位数的积,再加以解释说明。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如果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进几,乘得的积写在相应数位的下面。
三、千克和克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将质量单位进行换算。
四、千克的应用
1、会运用千克和克表示物品的重量,并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
2、感受“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在生活的应用价值。
五、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能进行连乘。
2、理解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
六、年月日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读写大月、小月和闰年,并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知道每个月有多少天,并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否为闰年。
七、年月日的计算
1、能正确进行年月日的计算,初步形成时间观念。
2、通过观察年历,认识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位数看着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用“四舍五入”法找出与两个乘数最接近的整十数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8、在乘法运算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第二单元认识千米和吨1、计量较长的距离时 ,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可以用符合“ km ”表示。
千米又叫做公里。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长度单位有:毫米(mm) 、厘米 (cm)、分米 (dm)、米 (m)、千米(km )3、 1千米 =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4、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把千米换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5、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 t ”表示。
6、质量单位有:克(g) 、千克(kg) 、吨 (t)7、 1吨 =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8、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把吨换成千克,在千克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吨数的末尾去掉3个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1、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瞧整十数后面的一个0,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一个0。
2、整十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瞧整十数后面的两个0,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两个0。
3、估算方法:一定要把两位数瞧成就是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
(要能判断您估计的得数与实际比较就是估大了还就是估小了)笔算: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乘数末尾有1个0,把乘数0前面的数位对齐,先用0前面的部分去相乘,再在积末尾添上1个0。
(注意积末尾0的个数,有的计算结果里面的0比原来乘数末尾的0多,如20×45=900要能分清哪个0就是添上的,哪个0就是乘得的)2、一个数连乘两个数,可以先算出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乘,得数就是相等的。
(如42×4×5=42×20)3、没有进位与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算理就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与这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注意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瞧得数就是否相等。
)4、规律:在乘法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如课本第16页第8题。
)有趣的乘法计算:1、两位数×11:口诀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如:35×11=385,39×11=429与笔算一样,十位上相加时满十向百位进12、十位相同,个位相加就是十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诀就是“个乘个,弟乘哥”其中,个乘个得到的就是积后两位,注意后两位乘积不满十以上要添0,弟乘哥得到的就是积后两位前面的。
如21×29=609,22×28=6163、两位数×15:口诀就是“加半添0”如72×15,先求出半就是多少(72÷2=36),再加半(72+36=108),最后再添0(积就是1080)第二单元千米与吨1、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就是:千米(km又叫公里)、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千米就是10个100米;操场400米一圈,两圈半就是1千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积的末尾0的个数判断易出错。
误区点拨:(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和两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补上一个0,才是算式的结果。
有时会忘记补上这个0。
(2)乘数末尾没有0,但积的末尾却可能有0,如25×4=100;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易错点2:笔算乘法容易出错。
误区点拨:(1)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的结果对位容易出错。
(2)笔算乘法时,用乘数哪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个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在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时,结果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哪一位相乘结果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计算前一位时,要加上这个进位数。
为了防止漏加,可以把进位数写在相应数位的右下角。
易错点3:估算时只用“四舍五入”法取整十数。
误区点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估算不能死板地用“四舍五入”法。
有时需要将乘数看大些,如估计需要多少钱时;有时也需要将乘数估小些。
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
第二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单位之间的换算。
误区点拨:(1)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时,因记不清单位之间的进率而计算错误。
(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时,由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应该乘进率1000;由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应该除以进率1000。
第三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不清。
误区点拨:(1)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常犯急于求成的错误,不能准确找出间接条件。
(2)从条件出发,思考能得出什么,再解决问题,或从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找出间接条件,再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计算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时,运算顺序不正确。
误区点拨:(1)计算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或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不管算式中乘法、除法在前还是在后,常会错误地从左往右进行计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估算方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1、一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
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下册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
本文将对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数的认识与应用1. 1000以内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通过读、说、写、画等方式掌握100以内的数- 通过指导孩子们读、说、写、画等方式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2. 数的比较和排序- 通过比较大小和排序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数的认识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二、加法与减法运算1. 加法的认识与应用-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孩子们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口诀- 运用加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2. 减法的认识与应用-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孩子们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减法口诀- 运用减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数的认识与计数1. 十位数的认识- 通过数线、数表等教具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十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运用十位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们对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百位数的认识- 通过数线、数表等教具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百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运用百位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3. 千位数的认识- 通过数线、数表等教具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千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运用千位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们对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四、图形的认识与作图1. 原形、几何物体的认识-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图形,引导孩子们认识原形和几何物体- 运用原形和几何物体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图形的识别与分类- 引导孩子们识别和分类不同形态的图形,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和辨别能力- 通过绘画和作图活动,巩固孩子们的图形识别与分类能力五、长和重的认识与比较1.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和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 运用长度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2. 重量的认识和比较- 通过实际称量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和比较不同重量的物体- 运用重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测量能力六、时间的认识与应用1. 一天的时间-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掌握不同时间段的称谓和顺序- 运用时间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和应用能力2. 一周的时间- 通过日历、时间轴等工具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一周的概念和顺序- 运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们的时间概念和应用能力七、金钱的认识与应用1. 人民币的认识和数值的表示- 引导孩子们认识和辨别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 运用人民币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们的金钱意识和应用能力2. 金额的计算与比较- 运用人民币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比较,培养孩子们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通过购物和找零等活动,巩固孩子们对金额计算和比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上是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的知识点总结,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孩子们可以提高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两位数乘以两位数1.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把两个乘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最接近它们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1.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l、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先用第二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是结果。
2、可以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对乘法进行验算,判断积的正确性。
3、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下一位|时,要加上进位的数。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力日起来就是结果。
1.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列坚式的时候,先把O前面的数对齐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o1.4、用两步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时,耍仔细观察图有直接关系的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1.5、有趣的乘法计算l、可以把乘数是11的乘法的简便计算规律浓缩为“两边拉,中间加”2、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栩加的和为10的两个数相乘,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乘数十位上的数加I的和与乘数十位上的数的乘积。
----、千米和吨2.1、认识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的长度或计量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l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为lkm=lOOOm.2.2、认识盹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表示。
l吨=1000千克,用字母表示为lt=lOOOkg。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l、解决问题时,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汇
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单元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单元一:减法运算
- 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运算
- 理解减法运算中的相减物、被减数、差的关系
- 能够听懂简单的减法问题并解答
单元二:三位数加减法
- 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 能够应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
单元三:几何图形
-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并能区分它们的特征
-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 掌握几何图形的命名及其特征
单元四:整百整千加减法
- 熟练掌握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 能够应用整百整千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掌握进位和退位在整百整千加减法中的应用
单元五:易混淆的加减法问题
- 分辨并解决易混淆的加减法问题
- 理解加减法中数字之间的关系
- 能够用正确的加减法方法解决问题
单元六:整十数加减法
- 熟练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 能够应用整十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灵活运用退位和进位的方法
以上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单元知识点汇总。
希望对您的研究和备课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容量的认识、质量的认识及初步的长度的认识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1.数的认识三年级下册数学首先学习的是数的认识。
这包括了整数和小数的认识。
学生需要能够读出比较大的整数,认识和写出小数,能够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排序等。
2.数的加减法数的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进行加减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还要会进行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计算。
3.小数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小数并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另外,还要会进行小数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
4.几何图形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认识包括了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
学生需要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并能够辨认和画出这些几何图形。
5.时、分、秒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时、分、秒并能够对时间进行简单的认识和推算。
6.容量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毫升、升,并能够对容量进行简单的认识和推算。
7.质量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克、斤、千克,并能够对质量进行简单的认识和推算。
8.初步的长度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对长度进行简单的认识和推算。
总的来说,三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容量的认识、质量的认识及初步的长度的认识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知识点之外,三年级下册数学还包括了数的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和整除法、数的乘法和除法、数的简便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质量的简便计算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也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学生首先要进行观察和实践,然后进行认知和理解,最后进行掌握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维拓展,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苏教三下数学知识点三年级数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数的认识与读写:
a.十以内数的认识与读写;
b.十以内数的排序与比较;
c.数的分解与合成。
2.加法与减法运算:
a.十以内加法与减法运算;
b.加法与减法的交换律;
c.交换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数字的进位与退位:
a.十以内的进位与退位;
b.进退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时间与日历:
a.识读钟表和简单日历;
b.计算相邻时间和间隔时间。
5.长度与面积:
a.比较长度的长短;
b.用长度单位测量实物;
c.面积的认识与比较。
6.二位数的认识与拆分:
a.两位数的认识与读写;
b.二位数的分解与合成。
7.数的加减法运算:
a.两位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b.进位借位与加减法的关系。
8.数的整体与部分:
a.数的整体与部分的认识;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三角形与四边形:
a.三角形的认识与分类;
b.四边形的认识与分类。
10.连续数与分数:
a.连续数的认识与拆分;
b.分数的认识与简单应用。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在数学中建立起一定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学习数学还需要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复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估算方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前面的数对齐,用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统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1、一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纪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
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进率: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数量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2、质量单元有:克(g)、千克(kg)、吨(t)进率: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3、单位换算:大单元换算成小单元(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元换算成大单元(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一单元除法
【知识点】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商末尾有0的除法;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
(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
3.[记忆]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
书的总本数÷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第二单元年月日
【知识点】★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计算经过的天数。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
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
3.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4.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13年是64周年。
(2013-1949=64)
6.计算天数[分月计算] 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知识点]】认识平移和旋转;美丽的花边。
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常见错误】将下图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
错误的向左平移了。
处方:平移的方向一般有上、向、左、右四种情况,在平移前一定要辨清方向再平移就可避免方向混淆了。
而是出现了错位现象。
处方:在平移时确保图形沿着方格图的某一条横线或竖线移动。
诊断:这一题把平移5个格子误认为两个图形相距5个格子。
处方:在图形的平移时,我们可以看作一些关键点的平移,这一题中要求把图形平移5格也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平移5格。
第四单元乘法
【知识点】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应用。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3.连乘应用题。
38页第6题、39页第4题等。
数量关系式:每箱牛奶的瓶数×箱数=牛奶的瓶数单价×数量=总价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知识点】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
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典型习题:1.从正面看下面的物体,哪几个看到的是,在物体的括号里面画“√”。
(√) ( √) (√) ( )
2.按要求画出所看到的图形形状。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知识点】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进率:1千米=1000米数量关系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进率:1吨=1000千克
3.单位换算。
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知识点】1.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图形。
典型习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具体画图中要注意动作分解:(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交叉点、端点;(2)数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格数(即距离);(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顺序连接各点成线;(5)最后检查一下,整体观察,用手势比划一下对折情况。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知识点】1.写分数: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即平均分成的份数,求出每份是多少。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即平均分成的份数,求出每份是多少,也就是求出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再乘分子求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习题】
★43+41=1 53-51=52
★1时的43是( 45 )分
思考过程:1时=60分;60÷4=15(分);15×3=45(分)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知识点】1.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等等。
★2.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符号“cm2”表示。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用符号“dm2”表示。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符号“m2”表示。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S=α×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S=α×α。
★4.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典型习题:1.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和周长和面积相等。
(×)
理由:周长是16厘米。
面积是16平方厘米。
这两种量单位不同,是不同类的两种量,不能比较。
第十单元统计
【知识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合再分,总数÷份数=平均数
典型习题:1.池溏的平均水深140厘米,小华身高是145厘米。
他下河玩水()。
①不会有危险②可能有危险
2.修路队一周修路的情况如下表。
(1
(2)平均每天修的米数大概在(250)到(381)之间。
(3)实际算一算,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50+300+280+320+360+300+381=2191(米)
2191÷7=313(米)★提醒:数据较大,加法计算中易出错,要认真列竖式计算。
(4)照这样计算,再修6天,还能修多少米?
313×6=18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