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 格式:ppt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1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和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传播的原因:宗教教义的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持。
①关于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②关于道教的兴起,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下列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佛教起源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时期,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逐步传到中国。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其创始人之一叫。
道教尊为教主,称为。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代表作是《》。
5.《史记》的作者是,它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二) 小组活动任务1.各小组准备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小组问题竞赛。
2.思考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本节课属于文化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都需要掌握。
第17课秦汉文化<二>温馨寄语: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司马迁的《史记》、秦兵马俑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司马迁的《史记》;秦兵马俑。
学习难点学法指导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合作探讨。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主干梳理及知识链接,并用红笔在书中画出相关知识要点。
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争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主干梳理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注意内容第105页):天是自然的存在,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人死了骨肉化为灰土,神?也随着消亡,怎么会变成鬼?世界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完成表格领域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造纸数学天文医学巩固训练1、关于道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C、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D、创始人之一叫张陵2、要了解陈胜、吴广的历史,可查阅()A、《春秋》B、《左传》C、《诗经》D、《史记》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4、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根本的原因是()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B、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5、下列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是()(1)蔡伦(2)张衡(3)司马迁(4)张仲景A、(1)(2)(3)B、(1)(2)(4)C、(2)(3)(4)D、(1)(2)(4)6、《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因为它()A、内容丰富B、开创了编写史书的新体例C、歌颂了农民领袖D、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7、阅读下列材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在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中,涌现出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王充。
他在著作《论衡》中,批判“天降灾祸”,否认人死变鬼,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两汉时期佛教东来,道教兴起。
尽管佛教追求来世的幸福,道教主张今生今世得道成仙,但都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因而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思想政治教育:①王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②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是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3.能力培养:回答:“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秦汉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有哪些值得我们自豪的成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秦汉时期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斗争,以及宗教的兴起和传播。
一、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1.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迷信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
秦汉时期流行更广。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盼望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等方士多次入海求仙药。
秦始皇还几次亲自到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不得,还至沙丘崩”(《史记·封禅书》)。
汉武帝为长生不老,也大搞求仙寻药的活动,一时间上疏言神怪奇方的术士多达万人。
(出示《汉代的神圣画像》)甚至神怪画像常作为房屋墙壁的装饰,或作为墓室的壁画。
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提问:谁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还宣扬迷信思想,提出“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