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你知道宝宝的每一个表情代表什么意思吗?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人小“需”多,却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没有掌握到语言这门技巧,无法顺利传递信息,让新妈妈在喜悦之余,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
好在孩子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变化,只要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就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表情:懒洋洋表示:我吃饱了妈妈最怕宝宝饿着,但过量喂食显然也不是好事。
怎么才能判断宝宝已经吃饱了呢?其实也很简单。
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动作:吮吸表示:我饿了喂食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小脸再次转向妈妈,小手抓住妈妈不放。
当你用手指一碰他的面颊或嘴角,他便马上把头转向你,张开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寻找食物的样子,嘴里还做着吸吮的动作,这就说明孩子又饿了。
赶急给宝宝喂吃的吧!动作:喊叫表示:烦恼不到1岁大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闹表达自己的烦恼。
大人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是给点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安静下来。
同时,大人也要做个好榜样,再怎么烦恼和生气也不要在家里大生说话或是喧哗吵闹,宝宝的学习能力可是惊人的哦!表情:笑表示:兴奋愉快当孩子感觉舒适、安全的时候,就会露出笑容,同时他还会满目发光,兴奋而卖力地向你舞动他的小手和小脚。
这就表示:他很开心。
这是妈妈最愿意看到的表情,也是最容易读懂的表情。
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你充满爱心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安心、笑得更灿烂。
表情:爱理不理表示:我想睡觉了玩着玩着,宝宝的眼光变得发散,不像刚才开始那么目光灵活而有神了,对于外界的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的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采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
这时,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
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表情:瘪嘴表示:不爽了孩子瘪起小嘴,好象受了委屈,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
微表情心理学
1、单肩抖动表示不自信。
2、撒谎者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他需要用眼神判断对方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是典型的谎言。
“你去过她家吗?”我没有去过她家。
小红书
4、揉鼻子代表掩饰真相
5.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6、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7、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警察审讯时常用的手段
8、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9、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0、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11、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12、毛向上,拉紧,恐惧。
13、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
14、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
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15、如果一个人眨眼的次数过于频繁,那他很可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
16、厌恶:翻白眼,眼角向下低垂,上唇人中肌肉抽搐,视线向下
17、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
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18、蔑视:蔑视的显著特征是嘴角左侧或右侧向上抬起
19、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小端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20、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21、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22、反复翻手腕表示不相信自己的话。
(是翻开又翻回去)
23、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
孩子们经常发生的八种情绪
1.生气:孩子可能会因为挫败、不公或者其他原因而感到愤怒和失望。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咆哮、哭泣或者打闹。
2. 喜悦:孩子可以因为获得了成功或者得到了赞扬而感到开心。
这时候,他们会表现出高兴、笑容满面。
3. 悲伤: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幸的事件而感到悲伤,例如失去了宠物、被欺负或者被忽视。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哭泣、退缩或者变得沉默。
4. 焦虑:孩子可能会对未来或者某些事情感到担忧,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5. 羞愧: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言行或者行为不当而感到羞愧和内疚,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躲避视线、表现出局促不安。
6. 嫉妒:孩子可能会因为感到被忽视或者不公平而感到嫉妒,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愤怒、不满或者敌对。
7. 兴奋:孩子可能会因为期待某些好事而感到兴奋,例如过生日或者参加活动。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兴高采烈、兴奋不已。
8. 压力: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业或者其他原因感到压力,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烦躁、暴躁、易怒或者脾气不好。
- 1 -。
幼儿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幼儿的日常行为可以被视为他们心理发展的表现。
通过分析幼儿的行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以下是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分析和心理解读:1. 强烈的情绪反应:幼儿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笑或发怒。
这是因为他们的情绪调节系统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幼儿经常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通过行为来表达内心的需求。
2. 模仿行为:幼儿的大脑处于高度敏感期,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模仿能力非常强。
他们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语言和表情,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例如,幼儿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打电话的动作或语言表达。
3. 探索和好奇心:幼儿对周围环境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主动去摸索、触摸和品尝物品,以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这种行为有助于幼儿掌握感知和认知技能。
4. 分离焦虑: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
幼儿可能出现哭闹、拒绝离开照顾者的行为。
这是因为幼儿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缺乏安全感,需要与亲密人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5. 自我意识的发展:从3岁左右开始,幼儿开始逐渐建立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和理解。
这时期的幼儿可能会表现出逞强、固执己见、争夺权力等行为。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意识,并试图通过行为来表达个人需求和意愿。
以上是对幼儿日常行为的简要分析和心理解读。
通过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发展和促进健康的成长。
在与幼儿互动时,我们需要倾听、观察和理解他们的行为,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
幼儿情绪的常见表现及原因分析情绪是幼儿个体在面对内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心理体验,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幼儿情绪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态。
了解幼儿情绪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幼儿的情绪需求。
本文将就幼儿情绪的常见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
1. 开心与快乐幼儿开心和快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和表情上。
例如,他们会笑、跳、欢呼,眼睛放光等。
这通常是因为幼儿感到满足和愉悦,可能是因为完成了某个任务或获得了他们喜欢的东西。
2. 生气与焦躁幼儿生气和焦躁的表现可以是哭闹、尖叫、呼啸等。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挫折、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感受到了不公平或不受喜欢的事情。
3. 悲伤与失落悲伤和失落是幼儿情绪中常见的表现之一。
幼儿可能会哭泣、低头、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等。
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可能包括离别、失去重要的人或物品、受到了惩罚或责备等。
4. 害怕与焦虑幼儿害怕和焦虑的表现可以是退缩、躲避、颤抖等。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面临陌生环境、陌生人、或者过于刺激的情境。
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害怕和不安全。
5. 好奇与兴奋幼儿的好奇心和兴奋心理主要表现为眼神明亮、主动探索、提问等。
这通常是因为他们对新鲜事物或者激发了他们兴趣的事情感到好奇和兴奋。
6. 疲惫与困倦幼儿疲惫和困倦时,他们通常表现出眼皮沉重、流口水、倦容等。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睡眠或者体力活动过度消耗。
以上仅仅是幼儿情绪的一些常见表现,幼儿的情绪状态会因为个体差异、环境影响和个体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家长和教师在应对幼儿情绪时,需要关注并理解幼儿的表现,并寻找合适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幼儿情绪的分析,还需要从原因的角度进行考量。
幼儿情绪的表现往往是因为特定的原因而产生的。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理解幼儿情绪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当幼儿表现出生气和焦躁时,可以尝试和他们交流,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宝宝的表情含义大揭秘关注出生婴儿的表情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出生后最初几天乃至几个月里很少见到笑容的婴儿长大后性格很可能孤僻羞怯。
婴儿的笑声带有纯下意识的性质,但很快他们就开始有理性地作出反应,一些宝宝会用笑声回应妈妈的微笑,但有些却对妈妈的笑熟视无睹,甚至是皱起眉头来,而这些不同的反应却是宝宝们的个性表现。
对于那些皱眉和“冷漠”的宝宝,科学家表示,可能宝宝长大后还是这个样子,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这种情况,并进行适当纠正。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人小“需”多,却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没有掌握到语言这门技巧,无法顺利传递信息,让新妈妈在喜悦之余,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
好在孩子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变化,只要能破译这些表情“密码”,就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婴儿的常见表情大揭秘科学家们分析了1-6个月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有以下14种:1、表情:咧嘴笑表示:兴奋愉快婴儿笑的形态是突然发出,短暂而快速的,嘴角牵动,笑容骤现,伴着的表现是满目发光、两手晃动,舒展着魅力。
这时父母应报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
2、表情:瘪嘴表示:要求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
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
3、表情: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
4、表情: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
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5、表情:懒洋洋表示:我吃饱了妈妈最怕宝宝饿着,但过量喂食显然也不是好事。
怎么才能判断宝宝已经吃饱了呢?其实也很简单。
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幼儿兴奋的情绪表现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充满活力的阶段。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常常表现出让人喜爱又难以控制的兴奋情绪。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了解和理解幼儿兴奋情绪的表现,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兴奋情绪的表现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第一节:幼儿兴奋情绪的表现1. 躁动不安:当幼儿兴奋时,他们的身体活动会变得异常兴奋。
他们可能会不停地踢腿、摆动身体、扭动手指等,表现出明显的躁动不安的行为。
2. 哈哈大笑:幼儿在兴奋的时候,往往会大声笑出来。
他们对一些简单而有趣的事物会感到非常开心,甚至是戏剧性的笑声,有时让人捧腹大笑。
3. 高声尖叫:当幼儿感到非常兴奋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发出高声、尖叫的声音。
这是他们表达兴奋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4. 举手跳跃:兴奋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多余的能量。
他们可能会不断地跳跃、举手、甚至是飞奔。
这是他们释放兴奋情绪的一种方式。
5. 无法集中注意力:当幼儿感到兴奋时,他们的注意力会变得不稳定。
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常常会转移注意力,并且很难坐定。
第二节:如何处理幼儿兴奋情绪1. 给予适当的引导:当幼儿处于兴奋状态时,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例如,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他们释放兴奋情绪的同时,也能够集中注意力。
2. 提供适当的活动空间:幼儿需要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来发泄他们的兴奋情绪。
给予他们合适的户外游戏或室内运动的机会,让他们消耗多余的能量。
3. 提供稳定的环境:兴奋的幼儿往往需要时间来平静下来。
提供一个稳定、宁静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
避免过多的刺激,帮助他们安静下来。
4.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稳定幼儿的情绪。
5. 理解和接纳幼儿的情绪:幼儿的情绪表现是他们正在成长和发展的一部分。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理解和接纳幼儿的情绪,并尽力与他们沟通,以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儿童的行为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行为。
以下是儿童15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原因。
1.目中无人:当儿童表现出目中无人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或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和尊重。
2.无法控制情绪:儿童通常在情绪控制方面比成年人更薄弱,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技能和经验。
3.孤独感:有时候儿童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或者过度独立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孤独。
他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获得支持。
4.挑战权威:儿童常常试图挑战权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主义,或者是对权威的不满。
5.欲望得到认可:儿童渴望得到重视和认可,当他们表现出炫耀或者夸大自己的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赞赏。
6.超额活动:一些儿童表现出过度活跃、好动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过剩的精力,或者是缺乏适当的外在刺激。
7.拖延症:儿童有时会出现拖延症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或者是抵制被迫执行任务的压力。
8.冲动行为:儿童常常表现出冲动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后果和风险的判断能力不足,或者是自控力不强。
9.藏秘密:当儿童表现出隐瞒、撒谎或者隐藏行为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被责备或者获得特权。
10.打断对话:儿童有时会打断别人的对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渴望参与和被听取,或者是他们缺乏等待的耐心。
11.不关心危险:儿童有时会表现出对危险的不关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或者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
12.不喜欢分享:儿童不喜欢分享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东西,或者是缺乏对他人需求的意识。
13.恶作剧:儿童有时会恶作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通过戏弄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14.负面自我评价:当儿童表现出自卑、自责或者消极的自我评价时,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或者是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影响。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表情一: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
说不过就打吧。
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
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
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
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
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
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
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
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谎“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当然啦。
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
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
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
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表情四嫉妒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自己多等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
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
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
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
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表情五:哭“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
”“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哇……哇……”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
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
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
‛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复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
即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
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儿童心理分析: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
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
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