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3 宇宙的未来巩固辅导第十五篇
- 格式:docx
- 大小:654.32 KB
- 文档页数:11
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论说对象。
2.画出基本观点,理清论说层次。
3.研究材料运用,赏析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把握文章观点的方法:找关键词,画观点句。
体会这篇演讲的幽默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科学推理的方法____依据观测和理论进行严谨的推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仰望灿烂的星空,那里充满着神秘,但我们同学是否知道我们看到的是很久以前的星系,今天的星系,要到好多光年以后才能看到。
而未来的星系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史蒂芬·霍金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宇宙的未来》。
二、感知理解1.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谈的是宇宙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把握论说对象。
明确:宇宙未来预言混沌平滑微波辐射大尺度局部膨胀塌缩平均密度密度临界值暗物质黑洞人择原理暴涨理论3.试结合这些关键词总结作者观点。
明确:宇宙是膨胀,还是坍缩,关键在于平均密度。
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永远膨胀;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就会坍缩。
由于存在暗物质,平均密度只能推测。
现在平均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的临界密度。
因此膨胀,坍缩,皆有可能。
4.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明确: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5.理清本文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五层第一层: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在非常大的尺度下对宇宙未来进行预言是可能的。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一、课内双基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322 (D)A.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B.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C.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
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D.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因此他根本就不能对宇宙的未来做出科学准确的预言,这也正呼应了文章开头说的“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323 (A)A.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
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比喻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
B.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
C.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
D.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解析】“比喻”应为“反衬”。
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16题。
导学号16502325霍金是怎样“炼”成的李珊珊世上最贵重的黄金、白金,也比不上霍金。
霍金的走红是他那颗充分发达的大脑加上一具衰败的躯体,这也正好符合人类对那种叫科学家的“异类同胞”的想象。
同行们说,他提出了大爆炸可能开始于一个奇点,还发现了黑洞不黑,也有辐射。
前者为霍金捧得了1988年的物理学沃尔夫奖;而对后者,《连线》杂志认为,那是足以得诺贝尔奖的研究。
霍金的“传奇人生”可以追溯到他的出生日期——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
13 宇宙的未来本课话题——细节决定成败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
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
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
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霍金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因为“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船主与漆工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曾经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
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
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3.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古英格兰民谣4.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帕卡德[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恍.惚( )尴尬..( )( ) 混沌..( )( )臭名昭.著( ) 沮.丧( ) 坍.缩( ) 诘.问( ) 【答案】 huǎnɡ ɡān ɡà hùn dùn zhāo jǔ tān jié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臭⎩⎪⎨⎪⎧臭名昭著( )乳臭未干( )(2)旋⎩⎪⎨⎪⎧旋转( )旋风( ) (3)量⎩⎪⎨⎪⎧测量( )量化( )(4)涨⎩⎪⎨⎪⎧暴涨( )涨红( ) 【答案】 (1)chòu xiù (2)xuán xuàn (3)liánɡ liànɡ (4)zhǎnɡ zhànɡ2.语境辨析法(5)他躲在屏.( )风后面屏.( )住呼吸偷听。
第13课宇宙的未来(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史蒂芬·霍金(1942-2018),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
在经历了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仅能活动的三个手指敲击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进行他的宇宙学研究。
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2002年8月,霍金来到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刮起一阵“霍金旋风”。
作品《时间简史》《时空本性》《果壳中的宇宙》等。
评价英国物理学家,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宇宙主宰者”的可爱霍金来中国访问时,一位记者问他:“您认为下个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将是什么?”霍金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
”他一面说,一面向翻译露出孩子般顽皮的笑容,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
“您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霍金答道:“我还活着!”即便在学术报告会上,霍金有时也会开一个玩笑,让大家乐一乐。
每次学术报告后听众可以提问,回答问题时由于操作需要时间,听众一般至少得等十来分钟,这时霍金就会告诉大家:“在我准备答案的这段时间里,请你们看看报纸,相互交谈,放松一下。
”可是,有时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的时候,为了逗乐,他也会故意让听众等上5分钟,这时听众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笑声。
可见,霍金喜欢捣蛋的天性丝毫没有改变。
有一次,他得意地说:“实际上我比失声之前更加能说会道了。
”背景链接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方法。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第一个提出了动态宇宙模型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种“原始原子”不断分裂、膨胀形成的。
他推测:如果宇宙中物质的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成为“开放的宇宙”;反之,就会坍缩,成为“闭合的宇宙”。
学分(十三 )宇宙的将来[言运用 ]1.(2016·国丙卷全)以下各句中加点成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是()① 奇特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文化文籍,也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各种派别....的代,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有名豫演小香玉将《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声情并茂,令众刮目相待、不已。
....③近来第一版的篇小《雪花开》通藏族姑娘卓的人生程的表达,表了她明的民族性格和出言如山的信精神。
....④ 周祥的,公安人于掌握了外逃人的行迹,而后兵分三路按索....,一将他全都拿案。
⑤ 几幅法作品笔走蛇、流逸,在本次春季拍会上甫一亮相,就惹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趣。
,⑥天寒地、滴水成冰的季于去,春季在大家的期望中而来,到都然冰....活力勃勃。
A .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分析】①浩如烟海:形容文件、料等特别丰富。
使用正确。
②刮目相待:用新的目光来对待。
是指人已有步,不可以再用老目光去看他。
用在“有名豫演”身上,不合境。
③出言如山:一句的重量像九鼎那重,形容所的重量很重,作用很大。
不可以用来修“信精神”,象用。
④按索:依据像找好,比依据死矩机械、古板地做事,也泛指依据索找目。
本句中采纳了它的第二个,使用正确。
⑤笔走蛇:形容法笔雄健活。
使用正确。
⑥ 然冰:形容嫌隙、疑、会等完整消逝。
望文生。
【答案】B2.以下各句中,没有病的一是()..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的翔精灵密接触并拍了大批照片的同,无形中上了一堂知。
B.“双特区”以齐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材、国外人材、企事人四人材重点,新。
C.整顿行是范互网金融在快速展程中的各种乱象,宽泛搜集意,一年之久,形成最方案。
D.京是中国特有的表演,它的美情味和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之林的奇葩。
【分析】 B ,句式糅,“以⋯⋯重点”和“ ⋯⋯” 糅,用一个。
第四单元第13课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
1846年比拉彗星一分为二,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
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却从此失踪了。
无论天文学家如何________,进行细致的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________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
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
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
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
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
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________,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B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距离”和“失踪”搭配不当,句子的主干应为“彗星却从此失踪了”;其二,定语语序不当,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序原则,句中的定语语序应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千米的”“两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络绎不绝休戚相关B.精益求精煞费苦心川流不息息息相关C.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络绎不绝息息相关D.精益求精苦心经营川流不息休戚相关B解析第一处,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宇宙的未来》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一、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二、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略。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本文作者是当代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2、作者简介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
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着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三、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
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
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
"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
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
""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和科学美感的陶冶”为主题,要求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预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要有效推进,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文本,精选“学点”。
本文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1991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
霍金运用天体物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了科学的预测,得出宇宙膨胀或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的结论。
文章涉及很多宇宙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普性。
不过作者从巫师和宗教预言谈起,通过严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等,将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
(2)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的系统的高中语文学习,但要理解的这样一篇长课文,还是存在一定困难。
不过,好在学生高一时学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而且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点拨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教懂”课文不是核心目的,通过学法指导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才是核心目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蒂芬·霍金;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提高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粗读文本,筛选信息,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分析文本中科学严谨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学习作者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感受精神的力量。
(4)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精美课件,吸引学生,拓展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宇宙。
第 13 课宇宙的将来您是个天才,固然上帝没有给您健全的身躯,让轮椅约束您的身体;您是难过的,但您的精神和思想倒是自由的,自由自在的,您的思想穿越时空,直刺宇宙深处。
您,在轮椅上谱写了一生的梦想;您,用大脑在地球与宇宙之间架起桥梁;您,以浅笑战胜了病魔;您,更是继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巨匠;您,就是书写了生命奇观的生活强者——史蒂芬·霍金。
美懂宇宙从哪里来,便是得道第一步字体知人生往何处去,即为成圣真功夫赏美文斯蒂芬·霍金——研究世界运行规则的斗士佚名“心,乃是你动用的天地,你能够把地狱变整天堂,亦能够把天堂变成地狱。
”霍金正是这句话最完满的解说。
“我是谁?” ——这是斯蒂芬·霍金从剑桥大学学院的方形楼梯上跌下来时发出的一问。
此后的几十年间,霍金不停地重复责问自己相同的问题。
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病使他丧失了语言和行动的能力,但是他不以一种不行思的方式活了下来,更以自己的、富裕激情的方式,我解着神奇的、茫茫无的宇宙世界。
霍金,位优秀科学大的上永露着安静的笑脸。
世人尊崇霍金,不因他是智慧的英豪,更因他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当一位年的女者面位在椅里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仰慕之余,又不无悲地:“霍金先生,伽雷病已将你永固定在椅上,你不命运你失掉太多了?”个然有些突兀和尖,告内雀无声,一片。
霍金的却依旧充安静的浅笑,他用能活的手指,地叩,于是,跟着合成器出的准敦音,大的投影屏上慢但是醒目地示出以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能活,我的大能思,我有生追求的理想,有我和我的人和朋友;了,我有一感恩的心⋯⋯心灵的震以后,掌声雷。
人涌向台前,簇着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衷心的敬意。
人深受感的,其实不是因他曾遭到的苦,而是他直面苦的守、和勇气。
人生如花开花、潮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假如自以失掉的太多,遇到个意念的摧残,才是最不幸的人。
高基:“在自然剥了人用四肢走路的本,它就予他一根手杖,那就是理想。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3 宇宙的未来巩固辅导第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周三看望打黑干警及政法工作人员时说,这场专项斗争事关社会稳定。
重庆群体性事件比较突出,除了人民内部矛盾,也有幕后“黑手”在推波助澜,向党和政府施压。
B、陈琳今年才39岁,按说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奈何生命瞬间凋零,让人唏嘘哀叹。
是感情屡受挫折,还是事业进入滑坡一蹶不振?C、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匆匆走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悄然辞世了。
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
光辉一生的钱学森在他驾鹤西归后,带给国人是无尽的哀恸,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D、为了做好太湖蓝藻治理工作,省委主要领导赶赴无锡,下车伊始便亲临现场查看情况。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天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一条宽敞大道,。
大家相视无言。
①新世界的绿色牧场吸引人们一步一步离开它。
②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向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也有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并且是很有限的。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②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却是无限的。
A、①①B、②①C、①②D、②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奥巴马对中国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即在经济方面严厉指责中国,但在政治、军事方面持包容态度。
B、日前,“窃听风暴”主角、臭名昭著的好莱坞私家侦探安东尼·佩利卡诺,被法庭重判入狱15年,此外他和两名同伙被罚款200万美元。
C、物流业的前景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无论目前多么成功的企业,其实都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家心里都没底。
D、西方为中国救市方案叫好,摩根公司的经济学家龚方雄说,这是中国的大动作,相比之下,之前宣布的种种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都显得微不足道。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泉上有桥泉边有楼,桥是竹桥,楼是木楼,( ),竹与竹撞击,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我认为,一切已经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人士,都是创业者努力“颠覆”的目标,因此,要鼓励大家去( ),而不是去敬仰和朝圣。
①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楼前植竹②楼前植竹,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③挑战微软、挑战联想、挑战海尔④挑战海尔、挑战联想、挑战微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词语的注音、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混沌(húndùn):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景象。
尴尬(gāngà):不自然。
B、诘问(jiéwèn):反问倚重(yǐzhòng):倚靠,器重。
C、三昧(sānwěi):指心神专注而不散乱。
皮萨(píshā):一种意大利式馅饼。
D、告罄(gàoxìng):指能源枯竭。
黑洞(hēidòng):一种特殊的天体。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实现了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和国内教育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B、因全球密集发生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漏油事故,使公众对石油公司的安全措施和责任意识产生怀疑。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不但为中国在2020年前后建成永久性空间站打下基础,而且使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括号内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当前,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量的消费方式是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B、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C、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它们而言(毫不足怪)。
D、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别出心裁映入眼帘赞叹不已如烟似雾B、明察秋毫幅圆广阔轻而易举瞬息万变C、瞻养父母归根到底晶莹透明模棱两可D、推陈出新疏疏朗朗因地治宜臭名昭著【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如果说去年的填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算是名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邻居”的话,那么,现在的填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连名句的“邻居”都说不上,只能戏称它为名句的“远亲”。
B、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在70%-80%,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可能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C、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无法弄清了。
D、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斯兰祈祷团”也是一个恐怖组织,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势必对东南亚不够稳定的社会局面构成威胁。
B、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和要求,为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C、为了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各级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D、“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实现了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和国内教育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读《宇宙的未来》,本文作者______是当今最负盛名的______国物理学家,他战胜严重的残疾,执著地从事科学研究,他的名著______被译成30多种文字,销售数千万册,成为科学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
他身残志坚,在______、______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______。
【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读《宇宙的未来》,作者霍金在课文中预言,宇宙的未来有两种结局,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读《宇宙的未来》,文中有两个比喻句:“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
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它们共同说明的道理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14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
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
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
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
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
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
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
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
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
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
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
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
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
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
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
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
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
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下列对宇宙“临界密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下列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答案】:【解析】:第15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天文学家还是普通人,当我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不免有这样一种感觉:宇宙太宏大了,相比之下人类和地球都太渺小了。
在这茫茫太空之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虽然人们曾一度想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但迄今为止,无论在火星还是在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上,人们都还没有找到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