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2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原卷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选择题部分18.(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
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19.(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高考考查的内容,那么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4·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解析第(1)问,把两段材料前后对比,逐句解析第二段魏晋重大改革的后三句材料内容。
与第一段体现的魏晋前法律繁杂界限模糊相比,魏晋后则删繁就简,“行政法”和“刑法”分离等,最后一句则表明新律突出了等级伦理的内容。
第(2)问,结合材料关键语句即可。
如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表明儒家思想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反映儒家伦理观念明显法制化的特征。
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
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
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
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
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9分)【参考答案】(1)背景:内容全面;制度完备;从官方逐步渗透的民间;广泛传播。
(6分,任取三点。
)(2)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
(每点3分)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
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
此时,当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
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末年,蔡京下令仿“当五大钱”在全国范围内铸行“当十大钱”,并在官铸小平钱中加入锡;同时,下令全国范围内禁止私铸货币,一年之内废黜此前所有非官方货币……靠铸大钱敛财的朝代并不鲜见,蔡京“当十大钱”的奇特之处在于,同样一种货币,在不同地区却规定了不同的标准。
……两年后,蔡京非常郁闷,因为,“当十大钱”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无论皇帝、官家豪强还是升斗小民,对蔡京的货币改革都极为不满。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材料二1935年11月……在孔祥熙控制下的中央银行相对来说不那么活跃。
但是……公私利益都错综复杂的纠缠在一起。
例如,孔祥熙和宋子文都是一家私人企业的主要股东……这些公司能得到财政津贴,享有垄断权和其他特权,常常挤垮与之竞争的私营企业。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指出孔祥熙的金融改革与蔡京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蔡京、孔祥熙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
【答案】(1)不同:改革程度相对温和;公私利益错综复杂(或官私勾结);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家资本迅速发展(或私功的本党党员填补这些空位。
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
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
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
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题(一)1.(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他仿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作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
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
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
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
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1)有人说,梭伦改革兼具革命性和“中庸式”,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梭伦改革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7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伯利克里所言“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从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成功中你有何启示?(8分)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近五年考情分析】
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1。
选考内容选修一第39讲1.(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导学号80672410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án)、楫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制度环境:厉行法治。
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2)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答案]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
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答案]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可知商鞅主张加强法治;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可知原因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体现了原因之二为统一人民思想;第(2)问,表现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措施回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中的必修,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一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唐代币制改革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4.(2018年云南玉溪高三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
文帝很慎于用法,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
文帝二年(公元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
5.(2018年河北石家庄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还将骠骑(piào qí)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
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
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
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
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6.(2017年全国高中名校名师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来发展、壮大地主阶级,使其成为新的社会的主导阶级,并从制度上保证不断壮大主导阶级的队伍,以组成秦国的强固的统治阶级集团;再通过这一集团……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实力……逐步打败列国的统治势力……最终取得由秦国的地主阶级统一六国的全面胜利。
——摘编自《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大革命》材料二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实行西化,日本政府按照殖产兴业计划,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
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达两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
日本政府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推动封建制度在全国确立商鞅实施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殖产兴业”的内容及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为少取,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
司马光指出:“今介甫为政……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经济措施遭到指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经济措施遭到指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转型”在经济上的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的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
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
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材料二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