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心理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1.14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 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 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 甚至不愿离线。
也就是说, 有人非常依赖网络, 就象赌博上瘾一样。
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一种行为依赖或者称为科技依赖, 并且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
在个人电脑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
近来,网络对网民心理的影响受到关注。
其中,年轻网民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
国外有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 网络使用的增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抑郁、孤独)有影响, 此影响会延伸至社会交往与交流。
据谢勒的研究结果, 13% 的大学生对网络有过度使用的现象, 而且有负面效应。
在澳大利亚, 网上聊天被证明会使青年过度使用网络。
从已有的调查来看, 网络依赖在生理、心理(抑郁)和社会方面都和赌瘾有相似之处。
25% 一59% 的人认为过度使用网络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有相似比例的人报告说别人抱怨他们过度使用网络。
有研究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与抑郁有显著相关, 与白天的心理压力指数的关系也是如此。
聊天,交网友,泡网吧,打游戏,看新闻,查资料,随着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把网络当成排遣的对象。
但医学家却对此表示担心,因为这种虚拟的排遣方式会带来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的疗效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在线游戏等互联网相关活动的过度依赖和无法控制的需求,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功能和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的增加,网络成瘾的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帮助网络成瘾患者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探讨心理治疗对网络成瘾的疗效。
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网络成瘾治疗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的效果。
在网络成瘾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网络成瘾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教授他们如何管理并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并提供技巧让他们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和压力。
2. 情绪调节和应对技巧训练网络成瘾患者往往伴随着情绪不稳定和应对能力较差的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训练患者掌握一些情绪调节和应对技巧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和压力,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例如,患者可以学习适当的放松和冥想技巧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感,同时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替代对网络的沉迷。
3. 社交技能培训网络成瘾往往与个体的社交能力不足有关。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技能培训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支持系统,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社交技能培训可以包括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解决冲突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提升患者的社交技能和自尊心,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4. 家庭治疗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家庭治疗来帮助患者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并提供有效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方式。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并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心理治疗在网络成瘾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和应对技巧训练、社交技能培训以及家庭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干预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这些负面影响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种。
1网络成瘾的概念及类型1.1网络成瘾的概念:网络成瘾,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障等。
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是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1]。
国外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不同术语。
Young认为网络成瘾症与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状态更相似,是冲动控制障碍,并将网络成瘾定义为没有涉及物质依赖的冲动控制障碍,即病态网络使用[2]。
Davis从认知行为的角度研究网络成瘾,也认为应该使用PIU的术语,而非简单用网络成瘾的术语[3]。
为了与Young提出的PIU区分,故翻译为“病理性网络使用”。
1.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通常是指沉溺于不同的网络游戏,体验刺激、惊险的过程,获得成就感及自我价值感[4];②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指沉溺于网络聊天来结识朋友;③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溺于网络上的色情网站、成人话题的聊天室或者沉迷于网上虚拟性爱活动;④网络信息成瘾,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和搜索对现实生活没多大意义的资料或者数据,并实施强迫性、偏执性的“快餐式”阅读。
2对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探讨2.1网络上的某些功能满足了成瘾者的某些心理需求[5]:(1)社会支持网络消除了在线的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网络也给人一种安全感,可匿名、可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被拒绝、被反对或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正适应了那些低自尊、害怕被拒绝的高度需要支持的人,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俘获。
2.2性满足电脑上有很多色情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及缺乏统一性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成瘾者的网上无拘无束的色情括动。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学生手机依赖症是指学生过度依赖手机、沉迷于手机使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手机依赖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给社会和学生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戒除手机依赖症,许多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始引入团体干预辅导的措施。
团体干预辅导是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协助,帮助学生通过互动与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一种干预方法。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团体干预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这个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我反思和他人互动之后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对自己行为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意愿。
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分享与交流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触发自我的反思,从而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
团体干预辅导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其他成员和专业辅导人员则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减少学生因手机依赖而感到孤独和焦虑的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更好地面对和克服手机依赖问题。
团体干预辅导能够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
在这个小组中,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的关系,并共同制定并执行一些公共的行为改变方案,相互监督和共同进步。
这种互助和支持的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长久、更有力的改变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摆脱手机依赖,建立更健康的使用手机的习惯。
团体干预辅导能够提供对学生的长期跟进和支持。
通过团体形式进行的干预辅导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能够得到长期的跟进和关注。
专业辅导人员能够通过定期的回访和咨询,帮助学生巩固改变,避免复发,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
团体辅导治疗网络成瘾的优越性分析有那么大一群的网瘾青少年,从而关注他们的人群也很多,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
关于网瘾的治疗,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3][4][5]。
因为存在网络成瘾的界定等问题没有解决,该领域的研究显得很纷繁复杂,相关的研究报告也很多,大多都从现状、原因和干预等方面进行探讨。
就咨询形式来说,最近的很多研究都报告了团体辅导治疗网瘾的效果,国内外相关的实证研究都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网瘾的方法。
2.团体辅导的相关介绍2.1团体辅导的机制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即在团体领导者的带着下,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开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6]。
团体辅导依据的相关理论有:群体动力学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等[7]。
2.2团体辅导的作用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的情境可以使成员有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同质性的团体辅导可以为成员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时机,使其发现问题的共性,产生共情,减轻焦虑;同时使成员有时机学习和演练他人成功的交往策略;再有就是咨询团体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个体可以在其中学习、运用和稳固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使其可以在结束咨询之后能将所学到的东西很好地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
网络成瘾的个体,通常因为自身或者外界的因素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变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如个性内向、人际交往不畅、自卑等,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辅导,在提供平安环境的根底上,使其能够在获得尊重的气氛里更好地自我开放和相互交流,团体的支持往往是个体改变的动力之一。
3.相关的研究结果3.1网络成瘾的概念3.2网络成瘾者的一些个性特征哪些人更可能会沉迷于网络?这其中有没有个性特征的因素?尽管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十分有启示作用的信息。
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儿童心理危机团体干预方法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儿童心理危机团体干预方法【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辅导干预方式及效果。
方法:以北京清华大学和吉利大学的24名网络依赖大学生作为实验组,24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网络依赖行为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在团体辅导前、结束及结束后6周时施测修订后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
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CIAS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辅导结束(39.5±8.1/46.4±6.0,F=11.38,P0.05)。
同时,选用SCL-90中的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敏感两因子作为辅助甄选工具[6],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均无严重精神疾病症状。
�实验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83.3%),女生4人(16.7%);专业:工科15人(62.5%),理科9人(37.5%);平均年龄19±2岁。
对照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4人;专业:工科15人,理科9人;平均年龄19±2岁。
严格控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组各变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方法�1.2.1 工具陈淑惠[4]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
共19个题项,包含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两个分量表,含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 & Sym-W)、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四个维度,在北京高校大学生中施测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 团体辅导的设置团体名称:网络伴我健康生活―心理成长小组;团体性质:属于成长与治疗结合的团体,结构化程度较高,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质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从团体成员网络使用迷恋内容层面划分属于异质群体(包括游戏依赖、网络情感依赖、信息收集依赖、无目的性依赖等不同迷恋内容);团体的整体目标:对网络依赖的高危群体进行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律,建立生活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其陷入更深的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