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7
第6课戊戌变法一、课标内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阐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分为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公车上书的背景、维新派的活动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意义?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生齐读。
师: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将从四个不同的场景对戊戌变法的知识进行学习,分别是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场景的内容。
2.粉墨登场倡变革师:这一幕的题目是“粉墨登场倡变革”,那么在这个场景当中,粉墨登场的是谁?哪一个阶级?粉墨登场是指哪一件事?生:康梁等举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展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0正文内容,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及其材料。
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提示:反应: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教师进一步提问:公车上书的结果是什么?提示: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又进行了哪些运动?提示: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二)百日维新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等。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教师提问:从右图可知,当时发生了什么?阅读材料思考:康有为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提示:发生事件: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应对: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效法俄国、日本的做法,实行彻底的维新变法。
结果: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
【问题4】阅读教材第30页第二段和31页第二段,讲述戊戌变法失败的经过.
【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生读书口答:实施变
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
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
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 放及西方思想
的 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
的战斗力和军事 素质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生:变法失败了。
师: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生: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