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十年九旱
- 格式:doc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4
甘肃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推荐对象的公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20.03.30•【字号】•【施行日期】2020.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甘肃省水利厅关于2020年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推荐对象的公示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甘肃省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方案〉〈2020年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方案〉的通知》(甘办发电〔2020〕19号)要求,省水利厅按要求组织了推荐工作,现将拟推荐对象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如有不同意见,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向省水利厅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和核实。
一、公示对象1.拟推荐“甘肃省劳动模范”对象: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吕生玺同志。
2.拟推荐“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对象:甘肃省水利厅信息中心李永峰同志。
二、公示时间2020年3月30日至2020年4月3日,共5个工作日。
三、联系方法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广场南路13号联系人:张国辉刘晋盛张景兰附件:1.吕生玺同志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2.李永峰同志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
甘肃省水利厅2020年3月30日附件1吕生玺同志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吕生玺,男,汉族,197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
现任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水利水电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面板坝专委会委员、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2018年评为甘肃省工程设计大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
红色的记忆高一作文600字1935年的今天,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历程。
70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会师塔前,观赏着红军会师的遗迹。
从导游的介绍中,我更深地领略了红军当年过草地,爬雪山的艰辛和红军英勇顽强拼搏的精神。
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他们走过的长征路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播下了革命胜利的希望,让红色火种洒播华厦大地。
在讲解员动情的讲述声里,我的脑海中总是涌现出雪山,草地,吃树皮,喝菜汤……一幕幕画面那么清晰,那么惊心动魂。
红色的金秋,红色的会宁,红色的革命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们,今天,五十多万会宁人民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欢聚会师塔下,热烈庆祝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这是老区人民的心愿,也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梦想。
明星们的精彩演出代表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心和重视,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祝福和问候。
也为了我们更好的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为了会宁的发展,锦上添花,为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增砝添砖加瓦。
历史上,会宁县是一个贫苦县,这里的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农民经济十分拮据,但是,朴素的红色会宁人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迎难而上,面对严重的自然困难,自力更生,大力发展。
“状元县”的称号就是一个家征,也体现着会宁人民的“三苦”精神。
会宁借着大开发的机遇腾飞起来了。
你看,高楼大厦柏油马路,路版,公交车,出租车,繁华的街道……老奶奶老爷爷们早晨在环境优美的景园区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会宁人民的思想在开放,科学协作,电气进万家,让红色的会宁更红,让会宁的明天更红。
“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不由得高声欢呼!我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会宁的明天更加美好!。
甘肃会宁:红军会师之地谱写历史新篇章(一)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这一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形成一个拳头,开创历史新纪元。
76年风霜雨雪,76年艰苦卓绝。
抚往追昔,红军长征会师地会宁已经今非昔比。
“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已经并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开拓进取,争取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没有后方依靠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跨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突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之前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既有长征路上给红军将士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有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对革命的干扰。
”长期从事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研究的会宁县委党校原校长杜守琴说。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
会宁北依黄河,东南面紧靠西兰公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6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保安讨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时,就选定了会宁。
毛泽东同志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日,由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攻占会宁城。
10日黄昏,红一、四方面军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由于连日降雨渭河河水猛涨,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延迟了与一、四方面军10日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
之后分别于15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8日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
会宁县会师文化研究所所长胡炯涛说,从此,中国革命由大江南北转向黄土高原,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最后实现统一、团结、和谐共进,中华民族长久聚集起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
弘扬会师精神,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且也反映着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
会宁地处甘肃中部,在这方沃土上,曾以“茂林修竹迷樵径、粮薯盈仓给民食”而辉煌一时,曾以悠久的历史闪烁过人类文明智慧的火花。
会宁因十年九旱,“陇中苦瘠甲天下、贫困冠陇中”遗憾数世;又因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特别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向全国各大中院校输送4万名学子,涌现出了“万名本科生、千名研究生、百名博士生”而遐迩闻名,被誉为“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演绎着落后的经济基础承载着庞大教育的神奇现象,诞生了“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
会宁教育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当然,幼儿教育也是重要组成。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作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在什么地方学到的最多?”他们的答案是:“幼儿园。
在这里我们学到了习惯。
”因此,我们要抓住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做人的习惯有好多,但核心的是品德习惯。
德育是教育的古老话题,历来被人们关注,“无德有才,国之贼也;有德有才,国之宝也”。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幼儿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
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
如何来做好品德教育这项工作呢?下面我就谈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如此排名有一个非常"幽默"的报道,说是全国已有近二十家单位,以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进行评价与排名,20年来评了约100个大学排行榜。
每次排行榜发布后,相关高校往往争相转载对自己有"利"的版本,而对其不利的,便会引起一番争议。
某高校宣传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类排名"没有什么公信力,不排除有商业利益操作"。
有些高校经常接到一些要求参加排名的电话,"对方往往口气很大,甚至有人说自己是国务院的,只要交钱,想要什么荣誉都行。
"某高校曾接到北京某机构的电话,让他们参与一个排名,说是想评第一名,就交七万元。
如果嫌贵,对方就改口说,那就三万元吧,一次给你颁五个第一名。
(见2006年7月3日常州晚报)原来,那许许多多的排名是可以用钱换的。
但它却能骗倒中国国内无数参加高考的年轻学子及其家长们,他们成了这些骗局的最终受害者。
(二)恐惧优秀大连市某高校一文科专业大四学生,忧心忡忡地对指导老师说:"听说我的毕业论文被评上院里的优秀论文了,那么千万别被评上校级优秀论文!"。
这又是一个何等"幽默"的事情啊。
通常,每年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都会评出一定比例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挂在校园网上或出专集,供全校师生学习、评议。
本来,被评上校级优秀论文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如果文章有摘抄或剽窃成分,肯定怕上网"示众",一旦被人发现破绽,将无地自容。
后果的严重性还在于毕业论文将被撤消,大学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将难以发放(不过,这样的事情好象还没有发生过)。
其实,这种事情在高校并非个别现象。
有人发表文章说,"校级优秀"竟会变成"烫手山芋",咀嚼这一"黑色幽默",却让人一点都笑不起来(见2006年5月31日青年报)。
(三)假期请假江苏常州市翠竹中学在放暑假前,给本校的全体学生家长发出了一份《告家长书》,说是为了让学生度过快乐的暑假,学校已经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假期里,学校要开办兴趣班,要求每名学生至少要报两门,如果学生不想参加,必须由家长写出书面申请(见2006年6月23日常州晚报)。
第46卷第1期2021年03月甘肃林业科技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gy Vol. 46 No. 1Mar. 2021文章编号:1006-0960(2021)01-0026-03会宁县退耕还林大户流转模式李兵帮(会宁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会宁 730799)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绿色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会宁县提出“美丽会宁”总体思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引领,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推进山川绿化美化。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会宁县探索形成大户流转模式,从根本上落实了“整流域治理、集中连片”原则,通过“典型带头、大户承包”机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连片治理效率,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
关键词:会宁县;美丽会宁;退耕还林;大户流转;成效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 1006-0960.2021.01.006The Land Retirement by Large Household Circulation Model inHuining County, GansuLI Bingbang(Huining County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 of Gansu , Huining Gansu 730799, 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land retirement is a great practice of green development view. Huining County putforward the overall idea of “beautiful Huining ”, led by the project of land retirement, with small watershed asthe unit, centralized and contiguous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e greening and beautificatio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Huining explora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land retirement project, formed a large household circulationmodel, fundament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basin governance, concentrated pattern ” principle, by“typical lead, large household contracting ” promoting mechanism for land retirement, continuous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fficienc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step, implements with ecologic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simultaneously.Keywords: Huining county; beautiful Huining; land retirement; a large circulation model; results 收稿日期:2021-02-16资助项目: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作者简介:李兵帮(1982—),男,甘肃会宁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调查规划工作。
会宁县基本情况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6439平方千米,有耕地460多万亩,辖28个乡镇、284个村、14个社区,总人口58.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1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0.6%,是甘肃人口和地域大县。
平均海拔2025米,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水量370mm,年平均蒸发量1800 mm。
会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境内现存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的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1997年,会宁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会宁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光荣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红军会师旧址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会宁有西北教育名县的盛誉。
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69人。
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8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100多人、硕士学位的5500多人,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艰苦奋斗办教育的实践之路。
今年高考全县二本上线4188人,其中重点上线1497人。
会宁有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
境内海拔适中、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无污染,是甘肃省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主产区,肉羊、肉牛等草畜产品比较丰富,地方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会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肉羊之乡”和“中国亚麻之乡”。
会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会宁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仅37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1800 毫米,是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可能是造物主的吝啬,仅给了这里一片贫瘠的土地;也可能是造物主的偏爱,给了这里一群与众不同的会宁人。
生活在这里的人,由于自然条件的刻薄,命运注定了他们拼搏的一生……如果把甘肃看成一个斜挂着的两头大的糖葫芦的话,会宁就是下边那颗最涩的一块。
祖国大西北的甘肃向来以既“干”又“酥”而著称,会宁便是这干苦浓缩的精华。
每年到了三四月,缺水就成为困绕会宁农民的一大难题,就像灾年的粮食青黄不接一样,家家在每一年六七月份收集在窑里的那一点水到了两年的交接处都已捉襟见肘了,而天却迟迟不下雨,农民的心就像土地一样开始干焦。
如果村子前后有一口有水的井,就成了全村人的“命根子”。
我们村就有一口,在村子中间,人们都叫它“老井”,不知道它有多老,自从我记事起,人们就这样叫它了。
老井里的水很甜、很凉,我们都爱喝,不煮喝了肚子也不痛。
老井的水也大,听老人说是过水,也许是吧,舀干时候不大就又能蓄一尺深。
但是,能得到大自然这样恩赐的村庄毕竟太少了,很多村子就根本挖不出一口有水的井。
怎么办?那可惨了,除了到外地买水外就只有不惜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到邻近的村子去“借水”了!借了当然是不可能还的了。
到了缺水的季节,为了大家都能喝到一点水,我们村的老井也就临时上锁了,每天中午和傍晚各开一次。
开井时刻到井滩去,可热闹了,比赶集的人还多--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都有,牛羊等牲口也在人群中来去穿梭。
看着他们顶着正午的烈日,挑着两桶水一步三晃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怕洒出一滴水而提心吊胆的情景,不由使人惊叹万分。
会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
”道出了这里水的珍贵。
如果你走进会宁农村的每个家庭,都会在厨房里发现一个一米多高的大缸,是装水的,挑来的水全部装在里面,慢慢地用,一点点地用,能省的尽量省,绝不能有半点的浪费。
只有他们才深深知道这水是来之不易的。
井,已成为会宁人的“命根子”;井,已溶为会宁农民的一部分!会宁人对井的渴望,决不亚于城里下岗职工对一份好工作的渴望!吃水莫忘打井人。
红军会宁会师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近7万名红军将士战斗、生活所需,还把400多名会宁子弟送进了红军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就近500万斤。
而如今,曾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会宁,也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
仅2008年,国家下拨会宁农村建设、扶贫、社会事业等诸多项目资金就达到52150万元;2006年以来,中央、省、市累计下达抗旱资金305万元,引洮工程等诸多饮水和灌溉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
在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从去年开始,每年都有来自江苏省如东县的十几位老师参与教学。
第二批支教老师的带队老师陈德明说:“我们在这里上课,要把如东教学的新方法带到这里,更要认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会宁县城正南30公里的中川乡大墩梁烈士陵园拾级而上,耳听着杨树、侧柏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又回到了会师之后的大墩梁阻击战。
在这一场战役中,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和887名红军指战员伤亡。
如今,站在烈士陵园里俯视四周,农田里的小麦正在收割,玉米正在吐穗,一片丰收景象,早已没有了战争的痕迹。
每逢清明、春节,上坟的大墩村民总记得到烈士陵园点一炷香、烧几张纸……登上会师楼,远眺白云蓝天,看着楼上猎猎作响的红旗,耳边仿佛又听到激战的枪炮声,看到红军战士从硝烟中走来。
高原小城会宁,已经紧紧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感情,穿越时空,无法阻隔。
甘肃会宁:红军会师之地谱写历史新篇章(二)会师精神鼓舞开创新的伟大篇章73年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激励着会宁人,克服天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会宁缺水,多年平均降水在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十年九旱。
境内主要河流——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大部分是苦咸水,无法利用。
杜守琴说:“上世纪70年代大旱时,麻雀和牲口一看见部队的送水车就往前冲,赶都赶不走。
”今年,会宁又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从1月到6月初没有一场有效降雨,城区断水,农田失灌。
面对罕见旱情,会宁县干部群众发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夏粮绝收了,但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却抵御住了干旱,丰收有望;水窖干了,政府筹措资金补助群众一车一车从灌区拉水,没有一户群众因为干旱而断水……经过6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会宁水利设施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
看看咱会宁人走出了大山的会宁人----谨以此文献给正在各个行业奋斗的年轻人们!苦了累了想想我们是会宁人,我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会宁,一个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差的国家贫困县;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虽然这里条件艰苦,气候异常恶劣,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但这里有一个令所有会宁人都非常自豪地名字——状元县!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苦甲天下”的会宁再次向全世界演绎了一个新的传奇:挣扎在温饱线上的58万会宁人民在短短20年内为国家培养出4万多名大学生,3000多名研究生,目前全球各地的50 0多名博士来自这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遍布着会宁学子的足迹,据统计,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的会宁籍学子就有240多名!现在感受一下“博士之乡”的贫穷、辛酸、自强和荣耀。
(一)地球背面的会宁博士兄弟【1,2】从会宁县郭城镇向西出发约5公里处有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路牌,路牌标着两个字:新庄。
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沿着路牌旁边的山路一直朝北前进就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杜岘。
据说全村近几年走出去的大学生有20多名,大名鼎鼎的“洋博士”王彦森、王彦硕兄弟俩就出生在这里。
由于没有任何资源,杜岘人长期盼望的柏油马路成为永远的梦想,他们清楚的知道没人会给这个没有“钱途”的地方铺油路,一路上的黄土“包裹”着我们的车子,凸凹不平的10里山路一走就是半个多小时。
杜岘村位于山梁上,持续4年的大旱,让这里看不到任何生机。
王彦森、王彦硕兄弟的家位于村子最北边,73岁的母亲去了小女儿家,家里只有大哥王彦青一个人,他正在门口晒柴禾,由于庄稼连年绝收,全村人做饭烧的柴都是山沟里挖来的,刚挖的柴只有晒干后才能烧。
大哥彦青今年53岁,性格耿直、倔强,一直是村里的务农好手,一听我们是来采访他家出了两博士的事,大哥并没表现出热情,他说:“就是多念了几天书,有啥采访头,家里坐坐也可以,采访就算了。
”话是这么说,但大哥还是礼貌的将我们让进他家的院子。
甘肃会宁十年九旱,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变命运,会宁的学生与家长不约而同地把“赌注”押在教育上,千万个家庭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
娃娃们啃着大饼考清华,穷乡僻壤出“状元”。
作者/蒋生连编辑/王崴
sxwjhui的资料
更多>>
∙
∙认证资料:贴图专区新闻图片狂人,热衷聚焦热点
∙上次登录:2013-12-23
∙2013-12-22
中国人的一天:乡村教师李伯洲(转载)
∙2013-12-22
历史频道一周图片精选2013.12.16-12.21(转载)
∙2013-12-22
丹麦小岛迎传统屠鲸节血染大海(转载)
∙2013-12-22
唐山一三轮车主自焚(转载)
相关阅读
关键词:作者赌注高考
∙安徽省2013年高考零分作文新鲜出炉,堪称神作——作者陈巨飞是...
∙[高考专区]2012之高考纠结篇
∙爱我是你一生的赌注,我怎忍心辜负
∙安徽省2013年高考零分作文新鲜出炉,堪称神作,作者陈巨飞被北...
∙安徽省2013年高考零分作文新鲜出炉,堪称神作,作者陈巨飞是也...
∙《高考30年,人生永难磨灭的印记》—天涯大型图文征集活动(转...
∙去年在马德里安——这篇文章陪伴我第一次高考失利的夏天
∙[温馨生活]【我写高考作文09】总有一种期待
更多
∙.爸爸去哪儿拍摄地游玩攻略大放送
∙.新年桃花好气色,温暖棉服打造9头身
∙.震惊:这里居然藏了10000只手表
∙.一个人一段旅行一场回忆,让你爱上一座城市
∙.还没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吗?红娘帮你介绍一位
∙.14岁少年一夜肚大如孕妇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3:01
2012年5月23日早晨5点多,会宁一中高三年级的教室过道内响起朗朗读书声。
天还未大亮,孩子们在昏暗的光线中专注地早读。
会宁县5所高级中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坚持早读和晚读,春夏秋冬四季不变,他们只为了一个持久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3:26
早晨7点,早操结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一名高三女孩一边啃大饼,一边温习功课。
大饼都是家长在乡下做好,托长途车捎来的,一次捎一周的量。
功课太紧张,孩子们周末都不回家。
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3:53
会宁一中的胥小强老师全神贯注地给高三(3)班的学生辅导化学课。
他说:“学生们苦学是当地的一个优良传统,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在会宁做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也很辛苦,作息时间和孩子们都是同步的。
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来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才能回家,只有到了周六才可以睡个懒觉。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4:21
会宁一中高三教室。
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题海中。
高三这一年,不知这些孩子要做多少份试卷、多少道题目。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5:03
许多学生把勉励自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课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5:35
高三学子的课桌上,书籍堆积如山。
在这里,“书山有路勤为径”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6:06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内,中午放学后做饭的学生。
会宁5所高级中学都有学校餐厅。
但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每天在餐厅买饭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会宁二中把以前闲置的灶房腾了出来,安排给有做饭需求的学生使用。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每天都有上百号孩子自己做饭。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6:36
摆敏是会宁二中一名高一的学生。
她每天中午12点放学后便跑步来到灶房煮面条。
从生火、煮面条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7:13
在会宁二中校园内,每个角落里都堆放着许多暖水瓶。
为了避免排队打水而耽误学习时间,每天早晨上课时,住宿的学生们会将暖水瓶或者水桶放在教学楼附近,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错峰打水。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7:36
会宁一中高三(17)班的教室墙上贴着“放飞梦想”和“高考倒计时”的字样。
随着倒计时数字的减少,他们放飞梦想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8:01
5月23日傍晚19时许,会宁二中的操场上密密麻麻站着晚读的学生,场面甚是壮观。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8:28
晚21时30分,会宁一中,宿舍熄灯后,123宿舍内高三(6)班的学生王韦蕊在手电光下复习笔记。
尽管学校要求熄灯后学生必须睡觉,但一中住校的很多学生仍会偷偷学习。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8:56
高考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在会宁县一中旁的砚台坪山上,住满了在校外租房的陪读家长。
白天家长们到建筑工地、市场上去打工,晚上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吃。
目前在会宁县城陪读的家长有几万人,陪读成了会宁县城一道壮观的风景。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9:20
早晨6点,会宁一中校门外,来自会宁汉岔村的柴彦青已经在校门外摆出摊子卖早点了。
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两年前她就从农村来到县城陪读。
她说,自己这情况不算啥,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城做陪读了!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49:52
5月24日,会宁二中校门口,来自会宁杨集乡的裴云基老人如往常一样在二中校门口继续着他的修鞋小生意。
老人今年77岁,在县城租房已经20年,修鞋摊也摆了20年。
在大孙女裴晓燕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进城陪读了。
今年孙女要高考了,20年,终于等到了高考的这一天。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0:20
两年前,刘雪芹(左)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遇难。
为了延续她参加高考的愿望,母亲董淑萍(中)带着刘雪芹来到会宁县城租房读高中。
靠母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来维持生活。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0:46
王振芳,来自会宁白草原乡,她孩子在会宁二中上学,今年参加高考。
她陪读一年,白天在出租房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做跟男人一样的活计。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1:10
来自会宁汉岔村的张云霞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坐在昏暗的出租屋内吃晚饭。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出路,丈夫留在乡下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妻子张云霞则与两个孩子一起来到县城租房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她的大儿子武睿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相中,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1:42
出租屋内,张军吉老人眼中含着泪水。
在孙女张亚芳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儿子和儿媳妇离婚了,10年来他一直独自抚养孙女。
孙女上高一的时侯,爷俩儿一起来到县城租房读书,日子过得很艰难,三年来,只靠老人打零工维持生活。
除了房租,每月爷孙两个人的生活费只有100块钱。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2:16
张军吉的孙女张亚芳也很懂事,省吃俭用,从来不乱花钱。
她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对高考充满期待。
举报回复
楼主:sxwjhui时间:2012-06-05 06:52:40
会宁一中2011年的高考张榜单一直挂在校门口。
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县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高考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为此他们押上了生活的全部。
到大学去!这是会宁人共同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