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创作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17.01 KB
- 文档页数:1
写作背景1926年3月,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作战。
支持奉系军阀的日本帝国主义,因见奉军战事失利,便公开出面援助,于3月12日派军舰两艘驶进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政府便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维护辛丑条约,于3月16日以八国的名义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津沽间的军事行动和撤除防务,并限于四十八小时内答复,否则,“关系各国海军当局,将采取所认为必要之手段。
”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结队赴段瑞祺执政府请愿。
不料游行队伍到国务院门前时,段瑞祺竟命令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游行群众,当场和事后因重伤而死的有47人,伤者150余人,造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互相勾结屠杀中国爱国人民的大惨案。
这次惨案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段祺瑞一手制造的,而且是预先布置好的诱杀。
惨案发生之后,段祺瑞政府竟下令通缉徐谦等人,诬蔑参加请愿的爱国群众都是“暴徒”。
3月20日为研究系所控制的《晨报》在“时论”栏刊登了林子衡的《为青年的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文中诬蔑爱国青年“啸聚群众”,“挟持枪械”,“殴击警卫队”,指责青年“铤而走险”,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
《晨报》主笔陈渊泉于3月22日发表了《群众领袖安在》的署名社论,要追究群众领袖的责任。
胡说“群众领袖”胁迫、诱骗青年去执政府请愿,自己却“一车疾驰,不知去向”。
3月27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三卷六十八期上,发表了陈西滢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企图把这次惨案的责任,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去,说他“遇见好些人”都说“那天在天安门开会后,他们本来不打算再到执政府。
因为他们听见主席宣布执政府的卫队已经解除了武装……所以又到执政府门前去瞧热闹。
……我们不能不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几句话。
”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血腥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授课人谭琼课时20分钟年级高一(必修一)文本解读《纪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为写人记事的散文。
本文是在请愿学生被反动政府无情杀害以后,作者饱含血泪写下的,既有对逝去者的悼亡、怀念与钦佩,同时也是对反动政府和那些“流言家”们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还有对麻木的中国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生与死的深深思考。
鲁迅语言文白夹杂,如匕首,如投枪,深刻犀利。
学情分析鲁迅文章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初中时期接触过鲁迅的文章,但他的文章多文白夹杂,语言深刻,内涵丰富。
因此,在短时间内读懂本文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背景反复揣摩文中语句,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通文意,结合背景了解事件的经过。
2.分析文中的反讽,领会鲁迅文章的犀利深刻。
3.通过刘和珍温和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分析刘和珍的性格及作者对流言家、黑暗政府的揭露与批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对逝去者的哀痛、钦敬和对政府杀害请愿学生的愤怒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感受作者对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作者期盼光明社会的拳拳之心。
教学重点分析事件中请愿学生、政府、流言家、人民各自的行为和作者对各方的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犀利深刻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担忧和深沉思考。
教法学法诵读法、谈话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2分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鲁迅面对现实的深沉自白。
面对黑暗的社会,他总是毫不退避的站出来,用他如匕首般尖利、如投枪般深刻的文字坚持不懈地战斗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为本篇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作者导入,对作者的文字从整体有所感悟。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8分钟)1.分析题目。
抓准特征俭省画人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其实,文章写人,,肖像上重在抓准典型特征,并非一定要写眼睛。
《纪念刘和珍君》写刘和珍,放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展示人物的生命气质,准确把握人物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特征,三次写刘和珍的“微笑”,通过极俭省的肖像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将一个深谋远虑、胸怀广大的进步青年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抓准特征,俭省画人,是本文刻画人物成功的手段之一。
叙事写人,肖像描写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准特征,力求突出人物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对丰富人物精神气质、表现中心思想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就是成功的。
《纪念刘和珍君》在刻画刘和珍的肖像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第一次写刘和珍,就抓住了她的微笑之美。
作者与之第一次相见,是她在反对杨荫榆的行动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女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桀骜不驯。
但她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就颠覆了作者原来的想象.而这对于刘和珍“温和”“微笑"的描写,反映出刘和珍不同寻常的从容气度,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以及她对进步师生的态度。
而第二次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照应上文,用“也”“还是"等词语,强调她对革命师生的态度没有改变,她并没有因为斗争暂时的挫折而悲观气馁,而是依然乐观、坚毅、强韧.用“始终”再进一步强调,说明从认识她那天起直到最后一次和她见面,刘和珍给鲁迅的印象都是和蔼可亲的。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这次写刘和珍的微笑,包含着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残杀爱国学生的愤恨合鞭挞,也进一步将刘和珍这个具有中国传统之美和进步思想的女性定格于历史的记忆中。
蒲松龄《聊斋志异》被认为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人物肖像描写能达到如此笔力,能够“高人一等”,“入木三分”,也一定能将人物写活写好。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作品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所写。
当时,段祺瑞政府对爱国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造成了多人伤亡。
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这次运动中英勇牺牲。
鲁迅先生怀着极大的悲愤,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1、写作缘由文章开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即“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是为了悼念死难的烈士,也是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罪行,警醒庸人。
2、噩耗传来描述了听到刘和珍遇害的消息时的震惊和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3、回忆刘和珍通过回忆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展现了她的温和善良、追求进步以及勇敢无畏。
4、惨案经过详细叙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阴险。
5、遇难细节着重描写了刘和珍等人遇难时的惨状,“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6、总结教训批判了“流言家”的无耻谰言,指出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勇敢斗争。
7、表达悲愤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人物形象刘和珍是一位爱国、勇敢、有责任感的青年学生。
她经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在面对反动势力时,却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爱国运动中,“欣然前往”参加请愿,最终英勇牺牲。
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无数追求真理、敢于抗争的进步青年。
四、写作特色1、情感真挚强烈全文充满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谴责,情感真挚而强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1 素材点说鲁迅先生的爱与恨点说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者,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者。
他一生敢爱敢恨,他一生也会爱会恨;他把他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青年。
他用他的血来“荐轩辕”,他用他的情来为“孺子牛”,他用他的爱来滋众生。
正因为有这强烈的爱,才有了那深深的恨,他恨一切吃人者的凶残,他恨一切帮凶的无耻;他恨那政府的反动,他恨那制度的腐朽。
他用他那锋利的匕首,将这一切的面皮剥开,使之在国人前显露原形。
他可能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恰是呐喊,他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肩上担。
他是用文字承担救国大任的人,他是中国近代的脊梁。
历史已无法复制、精神却可以永存,我们要承继鲁迅的精神,...........................爱得其所,恨得其地,直面惨淡或灿烂的人生,奋勇前行.........................。
评说天下记取匹夫有责的担当201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李克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弥留之际的这段话,曾经让多少仁人志士感动不已。
放在现代社会,它代表着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对公共事务保持参与热情,对左邻右舍有着守望相助的深情。
人民网连续5年举办责任中国评选,就是要赓续公民责任,传递守望深情。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们不会忘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扬帆起航,犹然记得嫦娥携玉兔登月的从容淡定,但同样会铭记时代洪流中的那些平凡面孔:黑龙江的刘海涛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辽宁的赵君路花光积蓄,卖掉房子放弃结婚,15年间救助了120多个孩子;河南的王铭从北漂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坚持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帮千余农民工讨薪……他们的默默坚守、挺身而出,体现着匹夫有责的担当,蕴藏着爱邻如己的情怀,改变着身边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把视野再放开一些,那种发源于公民个体的责任担当、参与热情,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写入每个人心中。
创作背景
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
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徐谦以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
3月18日,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台前横幅上写着“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
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出来见面。
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
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
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段祺瑞执政府用嫁祸卸责的手法,反诬徐谦等人假借“共产学说”谋乱,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煜瀛、顾兆雄、易培基等5人。
朱家骅、蒋梦麟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
张作霖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及报馆等,大肆查禁进步书刊,搜捕进步人士。
4月26日清晨邵飘萍于被秘密处决,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代校长蒋梦麟等遁入六国饭店再秘密离京。
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
《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被查封。
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刘清扬。
3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
”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
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国会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
”迫使段祺瑞颁布对死难者家属“抚恤令”,国务院“阁员总辞职”。
但段祺瑞军阀政权的合法性资源已丧失殆尽,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