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将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它是指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引入这种培养模式,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在学生培养上,高职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也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课和实训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生就业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往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在行业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双证融通”人才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声誉,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只关注学历证书的获得,导致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
一些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其目标是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从学科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的转变。
而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特别是“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模式在教学计划中的有效契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保证。
标签: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1998~2008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短短10年间,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快成为占据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力军。
迈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无疑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由数量扩张成功转向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阶段国际上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类,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类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TAFE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较好地沟通企业与学校是这三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有人谓之学习型经济时代,各种教育思想空前繁盛。
因而,指导高职教育的理念除了原有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包括现代现象学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思想和后现代学习理论等新的理念。
同时,远程教育、虚拟教育、网络教育正在引领学习方式新的革命,逐渐渗透、影响着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一种“年轻”的教育类型。
大体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共同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由于它没有太多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受到的制约也比较少,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具有很强的创新力。
在不断研究和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我国高职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在校
期间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因此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是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日趋紧密,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与企
业之间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已经涉及到了多个领域,
包括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健康管理等。
二是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该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并完善了管理制度。
随
着“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逐渐推广,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该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案。
这些措施为学生顺利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
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不断提高。
由于“双证融通”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期
间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受到雇主
的认可和青睐。
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四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学生和企
业重视的重点。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正是符合了职业教育的需求
和特点,将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先修课程引入教育体系,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价
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0)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
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
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
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
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1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摘要】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该模式也有着发展的机遇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现状、问题分析、挑战、发展趋势、成功经验、总结展望、建议措施、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背景,即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以及用人单位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也会探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运而生,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挖掘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为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各大高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这种新模式旨在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工学一体,即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企业实践的前沿阵地;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者。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贴合度更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能力。
3. 开阔学生的就业思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己专业的“舒适区”,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了解较少。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更多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情况,使就业思路更加开阔。
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年3 月号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汪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江苏南京211106)摘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内涵的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通。
本文结合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前期工作,阐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双证融通”下我院仍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国贸专业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3-150-03“双证制”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其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取得“学历证书+职业或岗位证书”。
而“双证融通”就是将职业或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应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或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
当下,“双证制”及“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办学特色,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职业岗位群素养的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启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影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影响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入,如澳大利亚TAFE 学院以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德国双元制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等,给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促使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走访及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
那么,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份较为详细的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学习和取得相应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同时还具备技能鉴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
这种模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追求和对社会需要的回应。
1. 融合性强: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既能够获得相应的文凭证书,又能够获得实际技能的证书。
2. 实用性强: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就业能力强。
3. 适应性强: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既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甚至可以更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活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尝试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且效果不错,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普遍趋势。
1.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从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学校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和完善。
2. 学生层面:学生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很多学生看到了“双证融通”模式的优势,积极参与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下面将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施与实践。
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提供实践实训场地和设备,并提供实际项目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能力。
再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就业周期。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
同时,企业在校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施岗位培训,提前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推荐。
最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科研人员到学校就读和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开展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介绍“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主要内涵、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
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
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
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
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
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
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
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
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
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
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
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
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
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10] 林永富,吴德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76-78.[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15] 饶和平.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1,10(25):274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