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 格式:docx
- 大小:36.66 KB
- 文档页数:1
三十一、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采样检查方法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的监测,及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测定。
科室每季度空气监测一次。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的物体表面、使用中灭菌消毒剂监测一次;每季对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监测一次。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一)环境卫生学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h(一般不超过2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
(二)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1、空气采样(1)采样要求选择室内消毒后或医疗活动之间进行空气标本的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使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采样。
(注意: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2)采样高度(沉降法)平板置距地面垂直高度0.8m~1.5m处。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设东、南、西、北、中5点采样,其中东、南、西、北点距离墙壁1m处。
(4)采样方法放:由内外,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放置各采样点,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范时间(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Ⅱ类15 min;Ⅰ类30 min)后。
收:由外内,盖上平皿盖,立即送检。
2、空气样本的检测与报告(1)检测培养将送检平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鉴定。
(2)结果处理计算所有平板菌落数,按公式换算结果。
(3)计算公式:每个房间所有平板菌落总数/采样点/(皿.暴露时间)(4)报告: 沉降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皿.暴露时间)例如:2cfu/(5min·直径9cm平皿) 。
3、空气样本的结果判定(1)Ⅰ类环境:洁净手术部(室)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求应遵循GB50333.(2)Ⅱ类环境:平均每皿的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ICS 11.080C 50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48—2019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General hygienic requirement for air disinfecting machine2019-01-30发布2019-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分类 (2)5 命名与型号 (2)6 技术要求 (2)7 检测方法 (4)8 使用方法 (4)9 铭牌和说明书 (4)附录A(规范性附录)空气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5)附录B(规范性附录)空气消毒现场试验 (8)附录C(资料性附录)空气消毒剂中和剂鉴定试验 (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玲、张流波、姚楚水、徐燕、顾健、韩艳淑、曹原、孙巍、崔树玉、王学香、何光怀、钟文泉。
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气消毒机的分类、命名与型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使用方法、铭牌和说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其他因子消毒的空气消毒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706.1 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 14294 组合式空调机组GB 28232 臭氧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GB 28235 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安全与卫生标准GBZ/T 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2005年版)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426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第一部分Part 1总则General Principle第二部分Part 2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第三部分Part 3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and Health Structures第四部分Part 4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epidemic focus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总则1.1 引言 (1)1.2 适用范围 (1)1.3 术语 (1)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1.4.1 消毒产品检验基本要求 (3)1.4.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基本要求 (7)1.4.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8)1.4.4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9)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12)第二部分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 (15)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 (15)2.1.2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43)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3)2.1.4 水的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6)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 (62)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75)2.1.7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 (80)2.1.8 抗(抑)菌试验 (83)2.1.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 (94)2.1.10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 (99)2.1.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 (102)2.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109)2.2.1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 (109)2.2.2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 (123)2.2.3 消毒产品稳定性测定 (124)2.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 (126)2.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6)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28)2.3.3 皮肤刺激试验 (129)2.3.4 急性眼刺激试验 (131)2.3.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32)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34)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35)2.3.8 致突变试验 (136)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46)2.3.10 致畸胎试验 (14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48)2.3.12 致癌试验 (149)2.3.13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 (150)第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1 消毒与灭菌方法 (152)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 (168)3.3 输注器材的灭菌 (169)3.4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170)3.5 内镜的消毒灭菌 (171)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173)3.7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74)3.8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175)3.9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 (176)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178)3.11 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 (179)3.12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182)3.13 织物的消毒 (183)3.14 污水的消毒处理 (184)3.15 污物的消毒处理 (188)3.16 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192)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4.1 常用消毒方法 (206)4.2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 (206)4.3 消毒剂的应用 (207)4.4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 (211)4.5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212)4.6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 (214)4.7 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216)4.8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218)附录A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226)附录B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233)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淄博市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消毒)技能大赛消毒质量检验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中和剂2.杀灭对数值3.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4. 菌落形成单位(Cfu )5.粪大肠菌群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杀菌剂量包含 和 两个参数。
2.振荡烧瓶试验中,试验样品抑菌率与对照样片抑菌率的差值 ,即可认定该样片具有抗菌作用。
3. 评价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的标准是抑菌率≥50%~90%,产品有 作用,抑菌率≥90%,产品有_ _作用。
4.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如 的消毒剂 和 的消毒剂等用载体定量法。
5. 检测集中空调冷却水、冷凝水中的嗜肺军团菌时,将预处理过的水样通过孔径为0.22um ~0.45um 滤膜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ml 水样中,充分洗脱。
将洗脱的样品分成3份,一份作 ,一份作 ,一份 。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6.《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微生物污染检测时,SCDLP 培养液用于 _ 和__ _ 的增菌。
7.妇女经期卫生用品、尿布等排泄物卫生用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 、 、 、 为必须做项目。
8.奎因试验中滴加对照样片的菌悬液浓度为_ _。
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微生物污染检测时,如产品中含有抑菌或杀菌成分,须在样液中加入_ 。
10.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真菌孢子、 、 、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 。
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环境中,工作台面细菌菌落总数应_ cfu/cm 2。
1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生产环境中,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_ cfu/只手13.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的杀灭对数值 ,载体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的杀灭对数值 ,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14.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以 表示。
复方消毒剂以其杀菌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植物消毒剂以 表示,如1份原液加4份水即该消毒剂溶液的浓度为 。
15. 制备好的枯草杆菌芽孢悬液,保存于4℃冰箱中,有效使用期为 。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医院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一、消毒灭菌设备的监测(一)清洗消毒器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清洗消毒器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3.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二)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1)应每周监测一次。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标准一.实施时间:2021年8月1号。
二.各项定义:1.清洁:去除物体外表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4.消毒:去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到达无害化的处理。
5.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到达消毒要求的制剂。
6.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7.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8.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9.灭菌:杀灭或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0.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到达灭菌要求的制剂。
11.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12.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13.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疮: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14.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到达无菌保证水平。
到达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适宜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展灭菌的方法。
15.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消毒剂灭菌效果验证方案目录1验证目的Validation Purpose (3)2验证范围Validation Scope (3)2.1验证适用范围 (3)2.2工艺描述 (3)2.3验证依据 (5)3验证周期Validation Cycle (5)4成员及其职责Member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5)5规程Regulation (5)5.1确认验证所需文件 Qualification required documents (5)5.2确认验证所需仪器与试剂 Qualification required instrument andreagent (6)5.3试验菌悬液制备及试验菌悬液预计数Bacterium solution preparation (7)5.4中和鉴定试验Appraisal test of neutralizer (8)5.5无菌性验证Steril validation test (11)5.6消毒液使用浓度的杀菌效力验证Validation test (12)6偏差Deviation (18)7工作表Work tables (19)8附表Schedules (19)9最终审核和批准Final conclusion and approval (20)1验证目的 Validation Purpose对生产车间消毒液的消毒方式的杀菌效力进行试验,从而验证现有的各种消毒液杀菌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2验证范围 Validation Scope2.1验证适用范围验证各种消毒液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已知菌的消毒效果。
验证各种消毒液在生产车间使用的消毒方法现场杀菌效力是否满足要求。
2.2工艺描述2.2.1 消毒液使用方式调查生产车间各种消毒液使用方式调查表2.2.2 验证内容首先需要做消毒液中和剂的选择试验,选择合适的中和剂之后,进行消毒液的杀菌效力试验,最后进行现场消毒模拟。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现场试验消毒技术规范目录1 总则 1 1.1 引言 1 1.2适用范围 1 1.3术语 1 1.4基本原则和要求2 1.4.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 2 1.4.1.2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 2 1.4.1.对试验的要求3 1.4.1.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3 1.4.1.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5 1.4.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 5 1.4.1.对重复试验的要求 5 1.4.1.判定标准 5 1.4.1.最终评价的要求 5 1.4.1.10 对实用剂量的要求 6 1.4.1.1对试验记录的要求 6 1.4.1.1对检测报告的要求 6 1.4.2. 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 6 1.4.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7 1.4.3.1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7 1.4.3.2 对各种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试验的规定 71.4.3.3对毒理学试验用消毒剂样品的规定 81.4.4 消毒、灭菌技术要求9 1.4.4.1消毒、灭菌因子基本分类9 1.4.4.2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9 1.4.4.3 微生物对抗微生物的敏感性10 1.4.4.4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0 1.4.4.5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0 1.4.4.6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11 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11 1.4.5.1组织执行与人员11 1.4.5.2时限要求11 1.4.5.3装备要求111.4.5.4技术要求 112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技术 14 2.1.1.1 适用范围 14 2.1.1.2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14 2.1.1.3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16 2.1.1.4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17 2.1.1.5 中和剂鉴定试验 18 2.1.1.6 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的鉴定试验 21 2.1.1.7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221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现场试验2.1.1.8 杀灭分枝杆菌试验 25 2.1.1.9真菌杀灭试验 26 2.1.1.10 病毒灭活试验 27 2.1.1.11能量试验 34 2.1.1.12 各种因素对消毒剂杀菌作用影响的测定 35 2.1.2 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37 2.1.2.1 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效果的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37 2.1.2.2 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 38 2.1.2.3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灭菌试验 38 2.1.2.4 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 39 2.1.2.5 消毒剂对手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40 2.1.2.6 消毒剂对手消毒现场试验 41 2.1.2.7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模拟现场试验42 2.1.2.8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现场试验 43 2.1.2.9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44 2.1.2.10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现场鉴定试验 45 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46 2.1.3.1 目的 46 2.1.3.2 试验设备和器材 46 2.1.3.3 试验阶段 46 2.1.3.4 实验室试验与模拟现场试验操作程序 46 2.1.3.5 现场试验 48 2.1.4 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49 2.1.4.1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 49 2.1.4.2人工游泳池水消毒设备和方法 53 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杀灭微生物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54 2.1.5.1 干热灭菌柜灭菌试验 54 2.1.5.2 红外线消毒碗柜消毒试验 55 2.1.5.3微波灭菌柜消毒和灭菌试验 56 2.1.5.4 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杀微生物效果鉴定试验 57 2.1.5.5 紫外线消毒箱消毒试验 59 2.1.5.6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鉴定试验 60 2.1.5.7 臭氧消毒柜消毒试验 61 2.1.5.8 臭氧水消毒器物品表面消毒试验 63 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1 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2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3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与化学指示标签的鉴定试 67 2.1.6.4 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5 消毒剂浓度试纸鉴定试验 69 2.1.7 抗菌试验 69 2.1.7.1 目的 69 2.1.7.2 抑菌环试验 69 2.1.7.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702.1.7.4 滞留抑菌效果试验70 2.1.7.5洗衣粉抗菌效果鉴定方法 72 2.1.7.6 振荡烧瓶试验742.1.7.7 浸渍试验 76 2.1.7.8 奎因试验 77 2.1.8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实验技术 77 2.1.8.1 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的检测 772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现场试验2.1.8.2 无菌检验试验 79 2.1.8.3 卫生监督抽样 81 2.1.9 隐形眼镜护理液抗菌功能鉴定检验技术 82 2.1.9.1定义 82 2.1.9.2产品卫生标准: 82 2.1.9.3样品采集 82 2.1.9.4 鉴定方法 82 2.1.10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鉴定检验技术 86 2.1.10.1 定义 86 2.1.10.2 理化性能鉴定 86 2.1.10.3 与灭菌工艺的相容性鉴定 90 2.1.10.4 微生物屏障性能鉴定 92 2.1.10.5 毒性鉴定 96 2.1.10.6 无菌有效期鉴定 94 2.1.10.7 特殊性能鉴定(EN 868) 94 2.1.1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实验技术 1022.1.11.1定义1022.1.11.2产品卫生标准102 2.1.11.3生产环境卫生标准103 2.1.11.4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103 2.1.11.5产品毒理学鉴定103 2.1.11.6产品微生物污染鉴定104 2.1.11.7 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107 2.1.11.8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测试方法110 2.1.11.9生产环境采样与测试方法113 2.1.11.10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方法113 2.2 消毒剂理化鉴定实验技术113 2.2.1 消毒剂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方法113 2.2.1.1常用器材113 2.2.1.2 含量测定方法113 2.2.1.2.1 有效氯含量的测定113 2.2.1.2.2 有效碘含量的测定114 2.2.1.2.3 过氧乙酸(C2H4O3) 含量的测定115 2.2.1.2.4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115 2.2.1.2.5 臭氧(O3)含量的测定116 2.2.1.2.6 二氧化氯(CLO2) 含量的测定116 2.2.1.2.7 甲醛(CH2O)含量的测定118 2.2.1.2.8 戊二醛(C5H8O2)含量的测定119 2.2.1.2.9 环氧乙烷(C2H4O) 含量的测定120 2.2.1.2.10 乙醇(C2H6O) 含量的测定121 2.2.1.2.11 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 C22H30CL2N10·2C2H4O2)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122 2.2.1.2.12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C22H40BrN) 含量的测定123 2.2.1.2.13 苯扎氯铵(洁尔灭,C22H40Cl N)含量的测定124 2.2.1.2.14 甲酚皂(煤酚皂,C7H8O)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25 2.2.1.2.15 甲酸、水杨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测定(HPLC法)1253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现场试验2.2.1.3 滴定液的配制及其浓度标定1262.2.1.3.1 硫代硫酸钠(Na2S2O3) 滴定液1262.2.1.3.2 碘(I2) 滴定液1272.2.1.3.3 高锰酸钾(KMnO4) 滴定液1272.2.1.3.4 硫酸(H2SO4) 滴定液1282.2.1.3.5 氢氧化钠(NaOH) 滴定液1282.2.1.3.6 高氯酸(HCLO4) 滴定液1292.2.1.3.7 四苯硼钠[(C6H5)4BNa] 滴定液129 2.2.1.3.8 烃铵盐(C22H40ClN) 滴定液129 2.2.1.3.9 碘酸钾(KIO3)滴定液130 2.2.1.4 pH值的测定(pH计法或试纸法) 130 2.2.1.5 重金属(以铅计)检查131 2.2.1.6 砷盐检查131 2.2.1.7误差及有效数字修约131 2.2.2 复方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31 2.2.2.1 分析方法的选择131 2.2.2.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论证132 2.2.3 消毒剂稳定性测定132 2.2.3.1 测定原则132 2.2.3.2 外观检查132 2.2.3.3 化学测定法:132 2.2.3.3.1 经验法:132 2.2.3.3.2 室温自然留样法:132 2.2.3.4 微生物测定法133 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33 2.2.4.4 腐蚀性分级标准135 2.3 消毒剂毒理学实验技术 136 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36 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37 2.3.3 皮肤刺激试验 139 2.3.4急性眼刺激试验140 2.3.5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41 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44 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45 2.3.8 致突变试验 145 2.3.8.1 L5178Y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5 2.3.8.2 V79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8 2.3.8.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0 2.3.8.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151 2.3.8.5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2 2.3.8.6 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 153 2.3.8.7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54 2.3.8.8 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5 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564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现场试验2.3.10 致畸胎试验 15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57 2.3.12 致癌试验 159 2.3.13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 160附录A 162 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1621.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7.2) 1622.革兰染色液 1623.孔雀绿与沙黄芽孢染色液 1624.无菌检验用洗脱液 1625.标准硬水(硬度342mg/L) 1626.有机干扰物 1627.营养琼脂培养基 1638.营养肉汤培养基 1639.稀释液:胰蛋白胨生理盐水溶液(TPS)。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的目的:检测消毒器械或消毒剂对空气中细菌的杀灭和(或)清除
左右,以验证其对空气的消毒效果。
其他方法对空气的消毒效果,亦可参照本试验的有关
原则进行。
空气消毒试验分为实验室试验、模拟现场试验与现场试验。
三个阶段试验的特点见下表:
注:试验菌种为白色葡萄球菌或其他适用非致病菌(例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粘质沙雷氏菌等)
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1.3的标准要求,配置有1.5 m、12 m、30 m的试验舱,可满足不同产品的检测需求。
2011年9月15日,抗菌家电标准正式实施,《GB 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
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GB 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调器的特殊要求》对除菌功能评价方法有如下要求:
1. 试验舱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50%~70%;
2. 试验舱容积:30 m 除菌功能评价方法的试验原理:
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中菌落数的初始数值和结束时数值,并依据下列
两个公式计算出对空气中细菌和微生物的抗菌、除菌率。
您可能感兴趣的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