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7
2023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
为规范监测工作。
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范围1.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23)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23)3.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368-2023)4.医院清白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23)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6.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或空气采样器法。
每季度一-次。
2.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表面涂抹法或棉拭子擦拭法,每季度一次。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采用棉拭子擦拭法。
每季度一-次。
4.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模拟使用法或真实使用法,每季度一-次。
5.化学消毒剂浓度监测:采用试纸法或仪器法,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
6.污水处理效果监测:采用试纸法或化学分析法,每日- -次或每周-次。
7.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法或仪器法,每日- -次或每周一次。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报告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2.每季度形成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报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
五、监测人员培训与考核1.对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学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2.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符合要求。
3.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和考核,以保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六、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对监测试剂和消耗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质显和稳定性。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每季度应进行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的监测。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应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进行1次,使用中紫外线灯照射强度≥70μW/cm2为合格。
3、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菌落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4、各种医疗器械应根据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监测。
(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直接或间接接触黏膜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cfu/g或cfu/100cm),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仅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件(cfu/g或cfu/100cm),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5、定期对血液净化系统透析液、透析用水进行监测。
(1)每月监测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2)每季度进行内毒素监测。
在水处理装置的输出端的内毒素应不得超过1EU/ml;在血液透析装置入口的输送点上的细菌内毒素不得超过5EU/ml。
(3)每半年进行1次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医药业标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的要求。
6、应对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学监测每周进行。
7、应对环氧乙烷灭菌器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生物监测应每灭菌批次进行。
8、当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追溯、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 简介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与卫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和完善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标准和流程,并通过监测手段评估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管理制度。
2. 目的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目的是: - 确保医院内各区域、设备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符合标准和规范; - 监测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 - 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3. 适用范围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各个科室、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等医疗场所,以及不同类型的设备、器械、用具等。
4. 职责与义务4.1 医院管理层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并贯彻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包括: - 确定监测指标和监测验收标准; - 分配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 组织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消毒灭菌意识和技能。
4.2 医务部门医务部门负责具体执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包括:- 制定科室消毒灭菌方案,确保科室内的消毒灭菌工作达到标准; - 监测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器械的安全可靠;- 组织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操作的规范性和技术水平。
4.3 感控科室感控科室负责监测医院的消毒灭菌效果,包括: - 制定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和方案,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采集消毒灭菌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 统计、分析和报告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流程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5.1 制定监测计划医院感控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内容、频次和方法。
5.2 采集样本根据监测计划,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步骤采集样本,包括对环境表面、空气、水质、器械等进行采样。
5.3 实验室检测采集的样本送往医院实验室进行检测,根据监测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4 结果统计与分析感控科室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消毒灭菌效果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
消毒无菌效果监测
监测内容
1.治疗室、化验室的无菌物品及空间,观察室、普通病房空间。
2.消毒液、紫外线灯管。
3.医护人员的手。
4.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相关
内容监测。
监测要求
1.各科室每月必须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进行抽样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对使用中的无菌剂每月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紫外线灯需定期进行效果检测,新灯管(30w)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10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灯管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
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乙醇湿抹1次。
用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仪检测每半年1次;用紫外线强度监测卡监测每两个月检测1次。
记录监测内容、方法及结果。
3.治疗室、化验室、留观室及普通病室和房间,其空气中细菌含量必须≤500cfu/m3,物体表面细菌含量必须≤10cfu/cm2。
每月监测1次。
4.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每季监测1次。
5.对超标项目必须认真查找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整改措施,并进行复查。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及采样方法一、手和皮肤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方法: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不规则的皮肤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注意事项:采样皮肤表面不足5㎝×5㎝,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3.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²;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².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1.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²取100㎝²。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结果判定: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²;妇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化验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²。
三、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监测方法: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cm²,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²,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第一节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概述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必不可少。
一、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的特性1.必要性(1)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专业性强,不检验不知道结果。
(2)新建病房、新消毒设备、新消毒剂均应做效果监测。
(3)特殊对象、特殊需要,必做效果监测。
如移植术前、ICU 病房、危重患者等。
2.科学性以科学的试验设计、熟练的技术、可靠的结果、确切地分析,得出结果评价。
3.规范性以权威规范为依据,符合其基本原则要求。
如检测时机的确定、标准菌株的选择、标本数、重复次数、实验方法等确立。
二、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应遵循的原则(1)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
(2)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
(3)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监测方法的分类L根据检测方法性质分(1)物理方法:测量压力灭菌温度、测量紫外线强度等。
(2)化学方法:各种化学指示卡。
(3)生物方法:嗜热/枯草芽抱灭菌效果监测自然菌存活数监测。
4.根据消毒灭菌对象性质分(1)空气消毒。
(2)表面消毒。
5.根据具体消毒对象分(1)压力蒸汽灭菌。
(2)各种器械。
(3)化学消毒剂。
(4)紫外线灯杀菌效果。
(5)手和皮肤消毒效果。
(6)空气消毒效果。
(7)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四、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的必要条件(1)专业实验室。
(2)必备设备器材。
(3)选择实验方法。
(4)熟练实验技术。
五、卫生部对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指标规定(1)医院感染率<10%,灭菌切口感染Wo.5%。
(2)医院感染的漏报率W20%,调查样本量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o(3)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4)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判断标准一、监测方法1.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应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2.监测过程中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指标1.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革兰氏阴性菌数、革兰氏阳性菌数、大肠菌群数等。
2.化学指标:包括有效成分含量、pH值等。
3.消毒时间:手消毒剂作用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4.手消毒剂使用量: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使用适量的手消毒剂。
5.手部皮肤刺激性:手部皮肤应无刺激性反应。
三、监测频率1.日常监测:每班至少进行一次手部微生物监测,以确保手部清洁消毒效果。
2.定期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手部微生物及化学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手消毒剂的效果及安全性。
3.针对性监测: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及重点人群的手部进行微生物监测。
四、监测记录1.每次监测均应详细记录手部微生物监测结果、手消毒剂使用量、作用时间、手部皮肤刺激性等信息。
2.监测记录应保存完好,以便于追踪溯源及改进措施的实施。
五、监测结果分析1.根据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的手部微生物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2.对手消毒剂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确保手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符合标准要求。
3.根据监测结果,对现有的手部清洁消毒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手部清洁消毒效果。
六、监测结果报告1.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以便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向使用手消毒剂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反馈,提高手部清洁消毒意识和技能。
七、监测设备维护1.对用于手部微生物监测的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八、手消毒剂评估1.对使用的手消毒剂进行评估,确保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对手消毒剂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清洁和消毒手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医院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一、消毒灭菌设备的监测(一)清洗消毒器的监测1.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2.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清洗消毒器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3.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二)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1)应每周监测一次。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给室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操纵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2术语和定义(1)可追溯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举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2) A0 值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IOK时,温度相当于80C的时间(秒)。
(3)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体积小于60升的压力基汽灭苗器。
(4)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特意用于处理立刻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
(5) 管腔器械含有管腔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其与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其内直径的1500倍的器械。
3监测要求及方法(1) 通用要求1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应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举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相关要求。
2应定期举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O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
3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2)清洗质量的监测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举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外观及其关节、齿牙应光亮,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里(3)消毒质量的监测1湿热消毒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
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关要求。
2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举行监测,O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相关要求。
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4)灭菌质量的监测1通用要求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举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理由举行提升,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院感消毒监测制度引言概述:院感消毒监测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它的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消毒监测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要点。
一、规范消毒操作流程1.1 确定消毒标准:制定医疗机构内各种物品和设备的消毒标准,包括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1.2 制定操作流程:明确消毒操作的步骤和要求,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严格执行。
1.3 培训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操作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消毒意识。
二、监测消毒效果2.1 选择监测指标:确定监测的消毒指标,如细菌总数、特定病原菌等。
2.2 制定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频率和范围,确保全面监测。
2.3 进行监测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建立消毒记录和档案3.1 建立消毒记录:对每次消毒操作进行记录,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等信息。
3.2 建立消毒档案:对消毒记录进行整理和归档,便于查询和追溯。
3.3 定期审查和更新:定期对消毒记录和档案进行审查,及时更新和完善。
四、加强监督和评估4.1 设立监督机构:建立院感消毒监测的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工作。
4.2 定期检查和评估: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3 提供培训和指导:为医务人员提供消毒操作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操作水平。
结论:院感消毒监测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消毒操作流程、监测消毒效果、建立消毒记录和档案以及加强监督和评估,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院感消毒监测制度的实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