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专题四 水体运动规律讲义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4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四水体的运动规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四水体的运动规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四水体的运动规律的全部内容。
课时巩固过关练四水体的运动规律(40分钟,90分:选择题11个小题,每题4分,非选择题2个小题,共46分)(2016·衡水二模)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B。
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D。
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D。
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解析】1选D,2选A。
第1题,自然循环包括②地表径流,④蒸发和蒸腾,⑤下渗,⑥水汽输送等环节;社会循环包括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
结合图示可知,①、③、⑦分别为跨流域调水、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第2题,人类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即增加⑤,A对;大量开采地下水,蒸发和蒸腾④可能减少;污水回收利用,地表径流使用量减少,②增加;城市绿地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蒸腾的面积,进而增加⑥水汽输送。
【加固训练】读某城市的某一用水系统示意图,回答(1)、(2)题.(1)从上图可看出,该用水系统充分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A。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体的运动规律【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河流的水文特征1.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思路2.河流特征及其水文特征的应用(1)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①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放射状水系,地形为山顶;若河流平行排列如下图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①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知识点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相比较,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主要原因有:(1)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影响其周围海域的水温;(2)漂浮的冰山的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3)南极大陆强劲的极地东风加剧海水的降温。
【方法技巧】(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①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
②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③洋流概念法:洋流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洋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
一般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④特定环境法: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表层海水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2)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①等温线判断法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该洋流是暖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该洋流是寒流。
②纬度判断法A.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一般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即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如下图所示,A为暖流,B为寒流。
B.根据纬度位置判定③经度判断法(3)根据洋流判断南北半球和季节①判断南、北半球A.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确定南、北半球。
专题四 水体运动规律河流补给形式和河流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回答(1)~(3)题。
(1)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 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A .冰川、地下水 B .雨水、地下水 C .雨水、海洋水 D .海洋水、冰川 (3)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A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大 B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小 C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小 D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大 【思路分析】 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为“月份”,限定句为“箭头a代表的补给”,解题思路是结合图分析长江水与洞庭湖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第(2)题,关键是甲代表的“水体类型”,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水体有哪些基本类型,然后确定与长江水、洞庭湖水存在互补的水体类型。
第(3)题,主旨词为“退耕还湖”,解题思路是退耕还湖会增大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使得汛期长江补给洞庭湖的水量增大,枯水期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水量增大。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不同水体相互转化关系”可知图中水体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1)水体之间有的是单向补给,有的是互补。
(2)不理解退耕还湖等措施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包括内容:主要有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2)影响因素①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的降水与蒸发关系。
②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③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④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地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四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深圳市重点学校联考)每年4~6月,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河流常常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汛”,即白天河流流量很大,夜晚则洪峰消退。
据此完成1~2题。
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A.大气降水B.高山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湖泊水2.“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A.冰雪融化迅速B.昼夜温差大C.降水变率很大D.自然灾害频繁解析:第1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6月正值当地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海拔较低处的积雪逐渐融化,这种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此时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到夏季气温进一步升高,季节性积雪融化完毕,这时河流就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第2题,“一日一汛”说明白天积雪融化多,河流水量大,夜晚融化少,河流水量小,这主要是昼夜温差大所致。
“一日一汛”反映的是河流水量变化,不是灾害多少。
答案:1.C 2.B3.(2014·茂名市一模)2013年10月30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流域内年降水量异常偏少B.入湖河流中上游过度取水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D.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减少解析:鄱阳湖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流域内降水是湖泊主要水源,故降水较少,是导致湖泊水位出现严重低枯水位的主要原因,故选A。
答案:A(2014·揭阳市二模)读下图,完成4~5题。
4.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B.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C.该设计只适合缺水地区D.该设计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环境效益5.下列情形与有利于促进蒸发无关的是()A.空气湿度大B.风速大C.光照强D.气温高解析:第4题,图示屋顶流水是地表径流,渗透系统或污水排放系统能表示地下径流,故A说法错误;图示环节没有水分从地面到空中的过程,所以说图中未能表示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是蒸发和植物蒸腾,故答案选B;该设计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环境效益,不仅适合缺水地区,也可用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故答案C、D错误。
专题四 水体运动规律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 “三重点”: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全国文综Ⅰ,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天津文综,13(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天津文综,12(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为什么?请按表格要求回答。
2016 (全国文综Ⅲ,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全国文综Ⅲ,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2015 (全国文综Ⅱ,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核心点一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同时会使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方法技巧 1.区分水循环示意图中各环节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海陆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有两个环节(蒸发、降水)。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可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径流输送在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都存在。分析环节时要分清空间区域和箭头方向,一般箭头向上为蒸发,箭头向下为降水。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2016·全国文综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 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 (1)B (2)C (3)D
第一步:读图文材料,获解题信息 信息①:文字材料中“岩层”、“森林”和“河流”等关键词,为题组提供了考查内容; 信息②:图示中,甲、乙两河分别位于山地两侧,该山地岩层倾斜,就同一岩层而言,甲河一侧岩层高于乙河,结合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分布的特征判断地下水主要补给乙河。 第二步:结合设问指向,调运知识定答案 (1)“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因为洪水期补给过多,枯水期补给过少,与坡面径流增多有关。 (2)“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导致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坡面径流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蒸发(腾)量增加,可以增加水汽,但不一定增加山地降水。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一方面,由于植被恢复,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甲、乙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另一方面,根据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地下水沿透水岩层注入乙河流,乙河径流量增加,甲河径流量减少。 [题后反思] 该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结合答题过程可以看出,在解答该类问题时,既要考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其中有利活动主要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城市铺设渗水砖及实施人工降雨等;而不利活动主要有滥伐林木、围湖造田、城市路面硬化及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等。
命题点一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判断及影响因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6·济南期末)读“台湾地区2004年的水量平衡收支流程图和台湾岛水系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和蒸腾 B.水汽输送 C.下渗 D.水汽凝结 2.台湾岛地表径流量中约80%的水量不能被控制利用而损失的原因是( ) ①水污染严重 ②降水集中 ③河道落差大,水流急 ④水资源浪费严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结合水循环的环节及甲为水循环的损失环节判断,甲应代表蒸发和蒸腾。第2题,台湾省面积较小,地形以山地为主,故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导致大量水资源不能被控制;加之台湾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导致大量降水因不能被利用而损失。 命题点二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成泉的过程。 (2)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 (1)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下渗至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2)该地深居内陆,降水量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年际变化小;泉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 解析 第(1)题,结合当地地表水来源和泉的发育过程进行说明。第(2)题,根据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特点进行分析。
核心点二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 2.两个重点 (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 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 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 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 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 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 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 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方法技巧 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通过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较浅;南半球相反。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的方法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该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2)若位于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该河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