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应急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51.48 KB
- 文档页数:5
一、目的为保障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安全,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和职业伤害,提高医院职业安全防护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应急处理小组:由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措施。
3. 应急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调配。
4. 宣传教育组:负责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四、预防措施1. 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3. 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岗位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应急物资储备: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消毒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应急物资。
五、应急处理流程1. 职业暴露发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
2. 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现场评估和处理。
3. 紧急处理:对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包括清洗、消毒、隔离等。
4. 后续处理:对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预防性治疗等。
六、宣传教育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2. 通过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形式,普及职业安全防护知识。
3.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职业安全防护活动。
七、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
2.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3. 总结应急处理经验,不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能力。
通过实施本预案,我院将努力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和职业伤害的风险,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职业暴露与防护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一、总则(一)预案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防范和减少本单位员工在工作中可能遭受的职业危害,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生产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工作场所。
(三)职业危害种类本单位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噪声、高温、辐射等)、化学因素(有机溶剂、重金属、粉尘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等)、麻醉药品、精神压力等。
二、监测与评估(一)监测内容对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如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音、高温、辐射等进行定期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二)监测方法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和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监测工作。
(三)评估内容根据监测结果,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类别、危害程度及员工受害可能性。
(四)评估依据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三、控制与防护(一)工程控制1. 对粉尘作业实行湿法操作和全封闭作业工艺。
2. 对噪声作业场所安装隔声设施、采用低噪声设备。
3. 对高温作业场所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并配置冷饮水。
(二)管理措施1. 对毒害较大的作业实行特殊操作人员管理制度。
2. 对易产生职业病的作业轮换作业岗位。
3. 对高温作业实行限时作业。
(三)个体防护1. 根据作业危害特点选择合适型号的劳保用品,如防粉尘口罩、抗噪声耳罩、防热服装等。
2. 员工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
3. 定期对劳保用品进行检测更换。
四、应急处置(一)制定自行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程序、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二)发生职业病时,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必要时送医院治疗。
(三)采取隔离、清洁、消毒等方法,控制事故扩大。
(四)组织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重复发生。
五、培训与宣传(一)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法规政策和操作规程培训。
(二)通过墙报、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预案1. 引言医务人员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职业风险,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医院应当制定健全的职业防护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的目标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预案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确保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保障医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不因职业风险而受阻;- 最大限度地控制职业风险传播。
3. 应急预案的内容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职业防护知识宣教•向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宣教,包括职业风险的认识、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
3.2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3.3 防护设施和装备设置•根据不同职业风险的特点,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如洗手间、消毒设备、防护隔离室等。
3.4 防护操作规范•制定医务人员防护操作规范,明确各类工作任务下的职业防护要求,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洗手消毒、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3.5 应急处置流程•制定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行动,包括快速响应、隔离措施、病人转运等。
3.6 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职业风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3.7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4. 应急预案的执行为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医院应当: -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 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医务人员发布职业防护的最新要求和措施;- 定期评估和改进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
1、先期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院医务科在做好信息报告的同时,要启动预案响应措施,立即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营救受伤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医院运行;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2、应急救援
发生突发事件时,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情况需要,调度人员、资源对病人进行救治、支援;适当情形请求地方政府启动社会应急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
3、后期处置
①、恢复与重建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后续救治、医院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
对于重点部位和特殊区域,要认真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按有关规定报批实施。
②、调查与评估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对特别重大、重大以及影响范围较大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并向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医院医务科、相关职能部门
按季度、年度对突发事件处置及应急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在事件处置过程中,事发部门和参与事件处置的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各类数据,开展事件处置过程分析和评估。
事件结束后,要及时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加强和改进同类事件应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提高应对突发职业安全事件的能力,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诊疗、科研、教学等活动中发生的职业安全事件,包括职业暴露、放射性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化学药品事故、火灾事故等。
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职业安全事件的发生。
3.分工协作,快速反应。
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配合,迅速有效地处置职业安全事件。
4.科学规范,依法处置。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科学合理地处理职业安全事件。
四、组织架构1.成立职业安全防护应急指挥部,由院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副院长、医务部、护理部、保卫部、后勤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设立职业安全防护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由医务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3.设立专业应急小组,包括临床、放射、生物、化学等专业人员,负责具体处置职业安全事件。
五、应急预案1.职业暴露(1)立即停止操作,评估伤害程度。
(2)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3)按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
(4)做好随访和登记工作,密切关注受伤人员的身体状况。
2.放射性事故(1)立即启动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
(2)迅速撤离受影响人员,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3)联系环保、卫生等部门,共同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4)对受影响人员开展放射性检查和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生物安全事故(1)立即启动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
(2)停止使用相关生物制品,封存事故相关物品。
(3)对受影响人员开展医学检查和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一、目的:为提高医院职业安全防护防范的能力,正确、有效、快速处置各类___,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___及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制定本预案。
二、依据:本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及相关文件,结合医院实际制定。
《___劳动法》___(第二十八号)《___传染病防治法》(___[___]第___号)《___应对法》(___第___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编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指导医院职业安全防护系统各类___的预防和控制;四、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保障医院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___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各类危害。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应对___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医院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开展职业安全防护应对___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4、快速反应,措施有力。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制度,强化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突发性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5、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充分发挥医院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自救、互救和应对___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危险源分析一、危险源1、法定的传染病达___种(包括___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
2、医院属于人员高度密集场所,高压氧、CT、加速器、中心制氧等各种高压、放射设施,在满足临床诊疗、方便就医的同时,存在一定隐患。
一旦发生上述事故发生,将对医护员工生命身体造成威胁。
二、危害程度各种___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导致人民群众的身体、医护员工、医院诊疗秩序遭受破坏,可能对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影响,职业安全防护极为重要。
职业安全防护事件应急预案一、前言职业安全是关乎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应急预案的制定对于应对突发情况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职业安全防护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人员分工、紧急联系方式等内容,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二、应急预案概述1. 目的职业安全防护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加强对职业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职业安全的工作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生产作业、化学品使用、机械设备操作等。
3. 预案内容本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人员分工、应急处理措施、紧急联系方式等内容。
三、应急响应流程1. 事件报告一旦发生职业安全防护事件,相关人员应立即向职业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提供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及现场照片。
职业安全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及紧急程度。
3. 应急预警根据应急评估结果,启动应急预案并发出预警通知,通知相关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四、人员分工1. 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响应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决策、协调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由职业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等。
3. 通讯联络组负责与外部机构、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并及时更新事件最新进展。
五、应急处理措施1. 人员疏散在发生职业安全事件时,第一时间安排员工疏散到安全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2. 紧急救援及时派遣救援人员进行现场救援,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配合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处理。
3. 风险控制对事件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影响。
六、紧急联系方式•事故报告电话:XXX-XXXX-XXXX•职业安全管理部门电话:XXX-XXXX-XXXX•急救电话:XXX-XXXX-XXXX七、总结与展望职业安全防护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将不断完善该预案,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意识,加强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公司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检验、科研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
2. 小组成员由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检验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3. 各部门职责如下:(1)医务科:负责组织培训、考核和监督医务人员执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护理部:负责组织培训、考核和监督护理人员执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3)院感科:负责职业暴露事件的监测、调查、分析和报告,制定防护措施。
(4)药剂科:负责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药品。
(5)检验科:负责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和监测。
四、预防措施1.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2. 防护用品: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3. 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4. 生物安全柜:在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中,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
5. 污染物处理:对污染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确保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
五、应急处理程序1. 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上报院感科。
2. 现场处理:根据暴露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清洗、消毒、包扎等。
3. 医学观察:对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用药。
4. 检测与监测:对暴露者进行病原体检测,监测病情变化。
5. 事件调查: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6. 信息报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2.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范本一、准备工作1、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预案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护工作、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等方面。
2、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3、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员工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岗位安全防护措施。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火灾事故(1)发现火情时,立即向院领导汇报情况,并迅速启动火灾应急预案。
(2)火灾发生时,应尽快疏散人员,保持队型,避开烟火,途中不得乱闯。
(3)火灾扑灭后,及时查明原因,做好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卫生感染病例暴发(1)发现卫生感染病例暴发时,要立即报告上级卫生部门,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隔离管理和防护措施。
(2)卫生感染病例暴发期间,医院应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自然灾害(1)遇到自然灾害,医院应首先保障医院内人员的安全,然后全力救治伤员。
(2)自然灾害结束后,医院应对损坏的设施和器材进行整修和检查,确保再次使用安全。
三、预案执行和监督1、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的执行必须由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监督,并随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2、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3、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预案指导行动,确保安全有序、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四、总结医院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医院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一、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2)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疗器械时要戴手套。
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医务人员应当正确使用职业防护用品。
(4)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医务人员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工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 处理流程(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必须在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报后立即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指导处理。
(2)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报告院感办,院感办应当立即组织专家进行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评估,在暴露4小时内检测HIV抗体,随后根据HIV抗体的检测结果和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3)暴露源为HCV阳性患者时,暴露发生后46小时内抽血检查HCV抗体和肝功能,并按医嘱进行早期干预。
(4)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HBV DNA,同时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5)发生职业暴露后,院感办负责追踪检查相关抗体的滴度,并根据结果给予相应处理。
二、处置流程1. 发生职业暴露后,当事人应保持冷静,立即进行初步处理,如冲洗伤口、消毒等。
2. 尽快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和院感管理部门,说明暴露情况,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一、引言职业暴露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工作人员因接触有害物质或病原体而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
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引起的疾病,制定以下职业暴露后的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职业暴露应急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三、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1. 立即处理(1)工作人员发现职业暴露情况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自我防护,避免继续暴露。
(2)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部位,如眼睛、皮肤等。
(3)如有伤口,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然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2. 报告(1)工作人员在处理后,应立即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
(2)应急处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
3. 采样与检测(1)应急处理办公室根据职业暴露情况,安排工作人员进行采样。
(2)采样后,将样本送至具备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4. 评估与处理(1)根据检测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2)针对不同暴露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隔离、治疗、预防性用药等。
5. 跟踪与随访(1)对暴露后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2)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措施1.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环境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4. 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五、应急物资储备1. 肥皂液、流动水、消毒液、防护用品等。
2. 采样器材、检测设备等。
六、总结与反馈1. 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
(最新)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预案概述•组织架构与职责•风险识别与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审批与发布目录•应急响应与处置•后期处置与总结•保障措施与建议•预案更新与维护目录01预案概述1目的和意义23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减少职业安全事故对员工造成的身体伤害和生命威胁。
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健全的应急预案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维护企业形象和声誉制定应急预案是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要求的企业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合规性和行业地位。
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要求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各部门、各岗位及所有员工在生产、经营、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职业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可能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的企业员工、外来人员、访客等所有人员。
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对象预案级别本预案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Ⅰ级(特别重大职业安全事故)、Ⅱ级(重大职业安全事故)和Ⅲ级(较大职业安全事故)。
预案分类本预案分为六类,分别是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事故、火灾事故和其他职业安全事故。
预案级别与分类02组织架构与职责03指导监督应急工作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应急指挥部01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组织领导整个应急救援工作,制定总体决策和战略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
02组织指挥部会议定期组织应急指挥部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负责现场处置工作组织现场勘察、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处置工作。
应急工作组开展危险源排查组织专业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和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协调外部支援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请求必要的支援和配合,共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联动机构信息通报与共享01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应急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情况,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调配与使用02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使用,确保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设备和人员得到及时供应。
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职业安全防护水平,确保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安全防护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职业安全防护应急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预案的编制、修订、实施和监督。
3. 各级单位应设立职业安全防护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
四、应急响应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源头管理。
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确保事故损失最小化。
3. 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确保应急措施的有效性。
4. 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应急措施1. 职业病预防(1)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掌握职业病危害情况。
(2)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岗位,实施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4)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2. 职业安全事故应急(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事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设立事故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落实责任追究。
(4)对事故现场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事故扩大。
六、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安全防护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应包括:应急响应、事故报告、事故处置、应急物资调配等。
3. 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
七、保障措施1.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合力。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一、前言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特制定本职业病防护应急预案及演练。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1.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体系,确保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 提高员工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3. 确保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减少损失。
三、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职业病防护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指导职业病防护应急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3. 各部门、车间、班组设立应急小组,负责本区域职业病防护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职业病防护应急措施1. 识别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监测: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个体防护: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指导员工正确使用。
4. 职业健康检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
5. 应急救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事故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护等环节。
五、应急预案演练1. 演练目的: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环节。
3. 演练步骤:(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
(2)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时间、地点、参演人员、演练流程等。
(3)开展演练前的培训,确保参演人员熟悉演练流程和应急处置措施。
(4)按照演练方案进行演练,各部门、班组密切配合,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5)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估,分析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演练评估:(1)评估演练效果,包括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应急处置的准确性等。
一、前言为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本企业所有员工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其他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本企业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本企业职业安全防护应急工作。
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是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企业职业安全防护应急工作的实施。
3.应急救援小组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企业职业安全防护应急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组织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储备、维护和更新;(2)组织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演练;(3)组织事故应急救援行动;(4)组织事故调查和处理;(5)组织事故应急演练。
四、应急响应程序1.事故报告(1)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3)应急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小组开展救援工作。
2.应急响应(1)应急救援小组根据事故情况,制定应急救援方案;(2)应急救援小组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确保事故现场安全;(3)应急救援小组根据事故发展情况,调整应急救援方案;(4)应急救援小组完成救援任务后,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事故处理(1)应急救援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形成事故调查报告;(3)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监督整改措施的实施。
五、应急救援措施1.人员疏散(1)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小组立即组织事故现场周边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2)应急救援小组对疏散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
2.事故现场救援(1)应急救援小组根据事故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2)应急救援小组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防止事故扩大;(3)应急救援小组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安全隐患。
一、预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提高员工职业防护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提高员工对职业防护的认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2. 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保障员工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及相关部门。
四、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指挥部: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应急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和疏散。
3. 安全防护组:负责现场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
4. 信息联络组:负责演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5. 后勤保障组:负责演练物资、装备的保障和供应。
五、预案内容1. 演练场景:模拟公司生产过程中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故。
2. 演练目的: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演练步骤:(1)事故发现: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立即上报指挥部。
(2)启动预案: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小组到位。
(3)应急处置:应急救援组迅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
(4)安全防护:安全防护组对泄漏区域进行封锁,防止事故扩大。
(5)信息上报:信息联络组及时收集、整理演练信息,上报指挥部。
(6)演练总结:指挥部组织各小组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记录1. 演练时间:2021年X月X日2. 演练地点:公司生产车间3. 参与人员:公司全体员工及相关部门4. 演练过程:(1)事故发现:员工A发现车间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立即上报指挥部。
(2)启动预案: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小组到位。
(3)应急处置:应急救援组迅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
(4)安全防护:安全防护组对泄漏区域进行封锁,防止事故扩大。
(5)信息上报:信息联络组及时收集、整理演练信息,上报指挥部。
(6)演练总结:指挥部组织各小组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成都风湿医院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预案
修正于:2017年8月17日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其他传染病,特制定本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等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粘膜,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等病源物质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遭受感染的情况。
一、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朱开龙院长
副组长:王艳分管院长
成员:刘炜院感科长唐红梅护理部主任
焦琦住院部科主任刘燕婷护士长
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相关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干预。
在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传染病的特征,进行自我监测,并保持信息沟通,以便及时、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处置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类型
轻度类型: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类型: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置
按照正确程序处置污染部位,并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上级领导部门(医务部或护理部)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
认真填写《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报告卡》,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4小时内,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感染(管理)科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给予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1] 利器损伤报告流程
通
知
感
染
控
制
人
员
[附2] 利器损伤报告卡
科室:报告日期:年月日
[附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报告卡
科室:报告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