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微观经济学14.消费者剩余
- 格式:ppt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14章 消费者剩余一、判断题1.当消费者为某商品的实际支付量小于他愿意为该商品支付的最高支付量时,消费者剩余为正值。
( )【答案】T【解析】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实际支付量小于消费者愿意为该商品支付的最高支付量时,消费者剩余大于0。
2.由税收引起的等价变化是指税收引起价格变化后,要使消费者的境况同他在价格变化前的境况一样好,他必须得到额外的货币量。
( )【答案】F【解析】由税收引起的补偿变化是指税收引起价格变化后,要使消费者的境况同他在价格变化前的境况一样好,他必须得到额外的货币量;等价变化是指价格变化前,要使消费者的境况同他在价格变化之后一样好,必须在价格变化前从消费者那里拿走的货币量。
3.拟线性偏好下的补偿变化与等价变化恒等。
( )【答案】T【解析】因为在拟线性偏好下不存在收入效应,因此消费者剩余、等价变化量以及补偿变化量都是相等的。
4.价格为p时的生产者剩余等于供给曲线与价格线以及纵轴围成的面积。
( )【答案】T【解析】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出售一定数量商品实际得到的货币量与他愿意换取的最小货币量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价格与供给曲线所围成的面积。
5.某消费者初始时消费10单位商品x,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3元时,则此人的净消费者剩余至少增加了30元。
( )【答案】T【解析】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基本概念可知,消费者愿意用10P x元购买10单位商品x,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能用10(P x-3)购买到10单位的商品x,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剩余至少增加了30元。
6.如果消费者所消费的某种商品价格上涨,那么补偿变化就是使她能够在新的价格下仍能够购买原来的最优消费束的收入变化。
( )【答案】F【解析】使消费者回到初始无差异曲线上所必需的收入变化被称为收入的补偿变化。
也就是说,补偿变化就是使她能够在新的价格下仍能够达到原有效用水平的收入变化。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与计算消费者剩余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消费者愿意为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可以帮助我们衡量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价值感受,也可以用来评估市场的效率和消费者福利。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换句话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因购买商品或服务而获得的福利,是消费者愿意为了获得商品或服务而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收益”,是消费者感受到的实际价值与支付价格之间的“利润”。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通常是通过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来确定的。
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需求关系的曲线,通常是负斜率的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价格下降时购买数量增加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面积来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市场价格为P,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为D(Q),其中Q表示消费数量。
消费者剩余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 实际支付价格。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确定。
在需求曲线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对应于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价格,该点对应于消费者购买数量Q*,即需求曲线上市场价格为P时的消费数量。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等于需求曲线上市场价格为P时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D(Q*)=P。
实际支付价格为市场价格P。
因此,消费者剩余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 实际支付价格=D(Q*)-P。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面积来表示。
《中级微观经济学》试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消费者剩余-解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
2. 边际替代率-解释:消费者在维持同一效用水平的情况下,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3. 规模经济-解释: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4. 纳什均衡-解释:在博弈论中,每个参与者在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最佳策略组合。
5. 帕累托最优-解释:资源配置的一种状态,无法在不使任何人变得更差的情况下,使某些人变得更好。
二、填空题(5道题)1.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时,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产量的增加量递减)。
2. 供给弹性大于1表示(供给是弹性的)。
3. 无差异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不同商品组合)。
4.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时,企业的经济利润是(零)。
5. 价格上限政策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商品短缺)。
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 A. 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B. 同质产品- C. 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D. 厂商具有定价权-答案:D2. 在长期,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会选择生产在()。
- A. 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 B. 边际成本最低的产量- C. 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的产量- D. 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量-答案:D3.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是价格无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10%将导致需求量()。
- A. 增加10%- B. 减少10%- C. 减少少于10%- D. 减少多于10%-答案:C4. 在垄断市场中,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
- A. 边际成本等于价格- B. 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C.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D. 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答案:C5. 在短期内,完全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是()。
- A. 平均总成本曲线- B.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C. 边际成本曲线- D. 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的部分-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5道题)1.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消费者剩余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消费者剩余(Consumer剩余)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在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支付的价格与消费者获得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差额。
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商家会尽可能地提高价格,而另一些商家则会尽可能地降低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商品或服务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愿意为一些额外的价值(如品质、品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另一些价值则不值得他们支付更高的价格。
因此,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以下几个例子:
- 当一家餐厅提供高质量的食物和优质的服务时,消费者可能会愿意为这些额外的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餐厅的经理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并以此作为激励消费者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
- 当一家商店提供打折时,消费者可能会愿意支付比正常价格更低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商店的经理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并以此作为激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的动力。
除了激励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价格外,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可以使用消费者剩余来优化资源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希望商家尽可能多地提供商品或服务,以便在有限的资源中最大化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理解商家如何决策,还有助于解释资源如何被最优地利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在
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
消费者剩余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中,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描述一种经济概念。
它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消费者因购买商品而享受到的经济利益。
消费者剩余原理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并且成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的概念基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显示了消费者愿意为不同数量的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经济参与者至关重要。
消费者剩余的存在表示消费者获得超过其支付的实际福利,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它还可用于评估市场效率和福利分配情况。
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首先,需要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显示了消费者愿意为不同数量的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需求曲线的下方区域代表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
其次,将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相交。
这个交点表示了实际交易发生的价格和数量。
最后,消费者剩余的数值是需求曲线与实际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即需求曲线上实际交易数量对应的最高愿意支付价格减去实际交易价格。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结果可被用作衡量消费者福利和市场效率的指标。
当消费者剩余较大时,意味着消费者因低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购买商品而享受到了更大的经济利益;相反,当消费者剩余较小时,消费者则无法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被用来评估市场定价策略的效果,如折扣和促销活动。
通过计算消费者剩余,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需求弹性,从而优化定价策略和产品设计。
此外,消费者剩余也可以被用来评估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府可能会通过税收或补贴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
通过计算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政策制定者可以了解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当供应增加或需求下降时,价格往往会下降,而消费者剩余则会增加。
Chapter 14: Consumer’s Surplus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7th Edition)Hal R. Vari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第14章:消费者消费者剩余剩余(含习题含习题详细详细详细解答解答)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第7版)范里安 著(加州大学伯克利)曹乾 译(东南大学 caoqianseu@ )简短说明:翻译此书的原因是教学的需要,当然也因为对现行中文翻译版教材的不满,范里安的书是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但市场流行的翻译版却充满了沙子(翻译生硬而且错误颇多)。
我在美国流浪期间翻译了此书的大部分。
仅供教学和学习参考。
14消费者剩余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从消费者不可观测的偏好或效用函数,推导出他的需求函数。
但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关心相反的问题——如何从观察到的消费者的需求行为估测他的偏好或效用。
事实上,我们在第5章和第7章已分析了这样的问题。
在第5章,我们学习了如何从消费者需求的观测数据估计效用函数的参数。
比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类型的偏好中,我们可以估计出描述消费者选择行为的效用函数。
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只要计算每种商品的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例即可。
根据推导出的效用函数,我们可以估计消费的变动。
在第7章,我们从消费者可观测到的选择行为入手,阐述了如何使用显示偏好这个工具还原消费者产生上述行为的潜在偏好。
还原出的无差异曲线可用来估测消费变动。
在本章我们介绍从可观测的需求行为推知消费者的效用的其他一些方法。
尽管有些方法不象第5章和第7章的方法那样具有一般性,但以后你就会知道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本章介绍的方法比较有用。
我们从一种特殊的需求行为入手分析,这种需求行为可以让我们比较容易地还原效用。
然后,我们再分析偏好和需求行为更一般的情形。
14.1离散商品的需求第6章我们介绍过拟线性效用情形下的离散商品的需求问题,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