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宏观经济学简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的制定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体整体的运行状况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解释了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而总供给则是工资、利润和租金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的增长趋势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货币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则解释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的特征。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建模和政策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和趋势,发现经济问题和模式。
建模则是通过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分析是评估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制定和优化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对于理解和指导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可以提供政策方向和决策建议,帮助解决经济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与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和实证依据。
金融学考研知识点:宏观经济学之经济周期理论金融学考研知识点:宏观经济学之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以上的论述是在假定经济处于静态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引入时间因素,则大量统计观测表明,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上下波动,并呈现周期性变动的特征。
宏观经济学对于收入周期性变动的研究就是经济周期性理论。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通常以收入来反映)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或者说,经济活动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周期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长周期又称长波,指一个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中周期又称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年~10年。
短周期又称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3年~4年。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在于说明和解释形成周期的原因。
按照哈勃勒的分类,解释经济周期产生原因的理论共有六个,即纯粹货币论、过度投资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原因论和农业收获论。
这六种理论又可以被区分为外部因素论和内部因素论两种。
前者认为,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来自经济制度之外,如战争、科技新发明、资源的新发现等;后者则强调经济制度的内部原因,如用投资的波动、利率的高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来对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进行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者放弃了用单一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做法。
在这方面,萨缪尔森的“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是一个较典型的经济周期理论。
该模型为〓〓y t=c t+i t+g t〓〓c t=by t-1 〓〓i t=V(c t-c t-1 )式中:c t为本期消费;c t-1 为上期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y t为本期收入;y t-1 为上一期收入;i t为本期投资;V为加速系数;g t为政府投资。
按照这一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增加引起收入的倍增;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增加又引起投资更快增加,使收入进一步增大。
经济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梳理经济学考研是对经济学知识和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是考生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在备考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经济学考研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GDP等- GDP的计算和构成-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关系:收入-支出模型、货币量论-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2. 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 财政政策和财政收支平衡-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 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二、微观经济学1. 供给与需求- 市场供求曲线与均衡价格- 弹性与收入影响-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2. 市场结构与竞争- 垄断与垄断竞争- 垄断定价与效率- 垄断的盈利和市场调节- 市场竞争形式与效率3. 生产和成本- 生产函数与边际产品- 生产要素的决定- 成本函数和最优生产规模-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决策4. 价格确定和市场效率- 市场的完全竞争均衡- 不完全竞争均衡与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 竞价拍卖与最优拍卖策略5. 消费者决策和效用最大化- 效用函数与效用最大化条件- 边际效用和预算线- 代理与不完全信息- 风险决策和机会成本以上仅为经济学考研的部分重点知识点,备考过程中,考生还需结合考纲和题型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复习。
同时,以下几个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备考经济学考研也是十分重要的:1. 多维度学习:经济学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知识,考生需要同时掌握两个层面的内容。
可以通过学习教材、参加辅导班、听课和阅读研究论文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复习时间和自身情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每日、每周和每月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避免遗漏关键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关注的是国家、地区或整个世界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和决策制定的宏观层面。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长期趋势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的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由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决定。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技术进步则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另外,经济增长理论还包括其他理论,如内生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这些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短期波动的理论。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反复波动的现象,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周期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需求方面的决策引起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周期,并提高总需求,稳定经济。
三、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理论。
货币在经济中起到了三个主要的功能:作为交换媒介、计量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影响非常重要。
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对利率、支出、就业等产生影响。
货币理论包括数量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等。
其中,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物价呈正相关关系,货币需求理论则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因素。
货币理论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们分别研究经济的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和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这些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还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计算 GDP 有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支出法是通过计算经济中对各类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和来得到GDP。
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即 GDP = C + I + G + NX 。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来计算 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由人力资本、知识积累等因素决定的。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对经济产生多种影响。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常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 GDP 平减指数等。
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等。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导致的短期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则与经济周期相关,是经济衰退时产生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
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
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种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观点有:①创新周期理论(代表人物熊彼特)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
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
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
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
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浪潮。
但是在第二次浪潮中有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
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
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映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
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②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③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④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
⑤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解释经济周期的。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表现和运行方式的学科。
通过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货币政策等。
通过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作为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生产能力和繁荣程度。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主要部分。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者需求过高而供应不足时,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削弱货币的购买力。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政府可以试图稳定通货膨胀水平。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未就业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
它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是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失业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景气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表现。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活动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利率、汇率和信贷条件等,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收紧货币政策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五、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货币供应、投资水平和国际贸易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来说,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总结: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是我们理解经济体系运行和政策影响的关键。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生经
济周期理论
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
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种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观点有:
①创新周期理论(代表人物熊彼特)
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
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
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
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
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浪潮。
但是在第二次浪潮中有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
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
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映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
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②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③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④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
⑤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解释经济周期的。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