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种间的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63
第五章口腔种植外科提要种植外科为口腔种植学中涉及外科的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口腔种植适应证、手术的原则、步骤。
熟悉骨量不足处理方法、种植手术的并发症及种植义齿成功;的标准。
了解颌骨缺损种植功能重建的适应证、手术要点。
复习颌面部解剖特点,将口腔种植学与基本外科学知识相结合,有助于熟悉和掌握种植外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第一节概论一、口腔种植学的发展简史口腔种植学(oral implant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种植外科、种植义齿修复、种植材料、种植力学及种植生物学等内容。
其中起支持、固位作用的植入物称为口腔种植体(oral implant),通常亦称牙种植体(dental implant)。
口腔种植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牙周病学科、口腔影像学科以及口腔材料学科等等,涉及外科的内容则被称为种植外科(implant surgery)。
牙种植体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人们在出土的人类颌骨化石中发现镶有宝石或黄金雕成牙体形状的植人物,具体的应用目的尚无从考证,但它却成了牙种植体的原始雏形,真正牙种植体的历史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早期代表性的学者是Formiggini,由于他对牙种植体早期发展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被誉为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奠基入。
由于当时的临床应用明显超前于基础研究的发展速度,致临床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使尚处于十分幼稚的牙种植术转入低谷;瑞典Branemark 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10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1965年首次提出“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
1982年在多伦多“临床牙医学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 in clinic dentistry)国际会议上得到公认。
王大章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最早在国内杂志和学术会议上介绍了会议的精神。
在骨结合理论的指导下,口腔种植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牙种植体系统层出不穷,形成了独立的种植外科体系及其理论,并随着学科的发展被不断完善。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第一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一)种植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
(二)种植制度的功能和意义种植制度作为全面组织种植业生产的制度,其研究与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技术功能种植制度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特征,它与研究某一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不同,它侧重于全面持续增产稳产高效技术体系与环节,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物与作物、作物生产与资源投入等方面的组合技术。
种植制度的技术功能是种植制度的主体,括作物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等等。
与单项技术不同,种植制度技术体系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因而它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更大。
当然上述有关技术要考虑作物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因而难度也较大。
我国在种植制度的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科研成果,某些领域如多熟种植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
今后,要进一步使传统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结合起来,使之发扬光大。
2.宏观布局功能即对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生产进行全面安排。
从作物生产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出土地利用布局、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养地对策以及种植制度分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要求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即从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也要考虑长远目标的需要。
宏观布局功能的主要意义为:①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
农业上存在种种矛盾,如粮棉油的关系、灌溉与旱作关系、农林关系、农牧关系、供求关系、高中低产田的关系、一熟与两熟和三熟间的关系、用地与养地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等。
一、问答题1。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2。
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3.什么叫生命表?答:生命表(life table)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生命表开始出现在人口统计学(human demography),至今在生态学上已广泛应用。
生命表能综合判断种群数量变化,也能反映出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生命表根据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类: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和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sohort life table)、水平生命表(horizonal life table)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age-specific life table).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
它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specific life table),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动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对激素的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从而进行知识迁移。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植物激素的种类的作用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高二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较容易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经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对设计对照试验,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高二学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已基本完成,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
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已经具备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并能够进行跨学科思维。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多年的生物学习,增强了对自然和色会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张的意义,能够辩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效果分析本次测评满分100分,难度系数70%,学生平均成绩为75分,90分以上2人,不及格2人。
通过本节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基础知识,解读信息题。
于本届内容关系密切的1题、5题、8题,学生答题情况良好。
出错较多的是多选题6题和7题。
第6题,学生多错选C答案。
针对以上测评,学生在理解最适浓度的方面还应该加强认识,对于对照试验的信息解读题目需要增加练习。
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从而拓展到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是前两节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相关作用相关内容的升华,本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植物生长的类型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
2.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尝试用预实验的方法开展探究。
3.认同植物生长调节使用应合理合法合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探究萘乙酸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2.教学难点探究萘乙酸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三、教材逻辑首先“问题探讨”以玫瑰葡萄种植过程中施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人工合成”并施用激素类物质,二是合理施用才有意义。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I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
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
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
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思考题:⏹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2021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5)第五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本章重点1、名词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K因子分析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阿利(氏)规律集合种群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实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生态入侵因为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持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问答题(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答:Ⅰ增长型种群: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例: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年龄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例:西班牙等。
钟型。
Ⅲ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例:俄罗斯思考题1、名词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同生群分析种群平衡种群调节2、简答题(1)存活曲线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2)种群指数增长模型的应用。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哪些方面?(4)简述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至少三种)?1、种群是指( A)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2、判断:种群是由生物个体随机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