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 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4
《氨》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化学性质2、学会铵离子的检验方法3、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喷泉实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阅读] 提问展示提问板书【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氨。
北大的徐光宪教授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今日化学何去何从”的文章,其中提到了20世纪的“七大技术”。
如果没有以合成氨、第一第二第三代新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合成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要减半,60亿人口中的30亿就会饿死。
国外传媒把哈伯的合成氨技术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很有道理的。
合成氨技术使得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一、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一般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人工固氮中的合成氨技术,为粮食的生产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瓶氨气。
在通常状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二、氨1.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阅读思考、讨论观察并归纳氨气颜色、状态、气味,再依据氨的分子量定性推断其在标况下的密度比空气小。
讲解氨易液化,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致冷剂,举例说明液氨的用途。
如:新闻中的制冷设备所使用的制冷剂就是利用氨的这一性质。
理解“厂区内会寒气逼人”的原因提问演示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实验4-9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现象分析得结论。
提问板书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推断出什么结论?极易溶于水(1∶700)思考、回答过渡设问在喷泉实验中,为什么烧瓶内溶液会变红?思考、回答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讲解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原因是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即一水合氨,它能够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化学必修. 《氨- 硝酸- 硫酸》教案作者:日期:三、氨硝酸硫酸——氨教学目的1. 掌握氨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氨水显弱碱性。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用品PPT 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碳酸氢铵、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棒、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氮的氧化物的性质,知道氮元素有多种可变价态,今天我们学习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思考交流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1. 氨气的色、味、态,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推导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
2. 设计怎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观察实验,阅读教材P97。
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归纳整理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4.8 。
回答上述思考与交流问题2。
问题提纲学习交流1.请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3.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4.若要产生喷泉,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通过氨的喷泉实验你对氨的性质有什么认识?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烧瓶内溶液呈红色。
a. 氨极易溶于水。
b. 氨水显碱性。
原因: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溶解,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
空气将烧杯内的溶液压入到烧瓶,形成喷泉。
a.干燥的烧瓶;b. 瓶内压强减小应用提高上述实验,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你可否设计一个可以产生喷泉的其他装置?广开言论交流,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老师给予肯定。
自学释疑阅读课本P97~99 页有关内容,读完后,请向大家介绍你对氨气(NH3)这种物质的认识?阐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阅读,讨论,交流。
归纳整理一、NH3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 H2O NH4++OH-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产生OH-离子交流讨论思考:如果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触氨气,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高中化学氨硝酸硫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2. 熟悉氨硝酸和硫酸的化学反应;
3. 掌握氨硝酸和硫酸的实验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
2. 氨硝酸和硫酸实验检测方法的掌握。
教学内容:
1. 氨硝酸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2. 硫酸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3. 氨硝酸和硫酸的化学反应;
4. 氨硝酸和硫酸的实验检测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介绍氨硝酸和硫酸的用途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化学反应;
3. 实验示范:进行氨硝酸和硫酸的实验检测方法演示;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进行讨论;
5. 总结反思:总结氨硝酸和硫酸的特点和重要性,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来评价;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
1. 化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计算机和投影仪。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其化学反应和实验检测方法,从而提升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氨硝酸和硫酸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教案《氨硝酸硫酸》第一章:氨的性质与制备1.1 氨的发现与发展1.2 氨的物理性质1.3 氨的化学性质1.4 氨的制备方法1.5 氨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硝酸的制备与性质2.1 硝酸的制备原理2.2 硝酸的物理性质2.3 硝酸的化学性质2.4 硝酸的应用领域2.5 硝酸的储存与运输第三章:硫酸的制备与性质3.1 硫酸的制备原理3.2 硫酸的物理性质3.3 硫酸的化学性质3.4 硫酸的应用领域3.5 硫酸的储存与运输第四章:氨、硝酸、硫酸的相互作用4.1 氨与硝酸的相互作用4.2 氨与硫酸的相互作用4.3 硝酸与硫酸的相互作用4.4 氨、硝酸、硫酸在工业中的应用4.5 氨、硝酸、硫酸的环境影响第五章:氨、硝酸、硫酸的安全操作与防护5.1 氨的安全操作与防护5.2 硝酸的安全操作与防护5.3 硫酸的安全操作与防护5.4 氨、硝酸、硫酸的实验室安全5.5 氨、硝酸、硫酸的应急预案第六章:氨的工业应用6.1 氨的合成与工业流程6.2 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6.3 氨在农业中的应用6.4 氨在合成材料中的应用6.5 氨的其他工业应用案例第七章:硝酸的应用与工业制备7.1 硝酸的工业制备方法7.2 硝酸在肥料工业中的应用7.3 硝酸在化工合成中的应用7.4 硝酸在炸药工业中的应用7.5 硝酸的其他应用领域第八章:硫酸的工业制备与应用8.1 硫酸的工业制备过程8.2 硫酸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8.3 硫酸在化工合成中的应用8.4 硫酸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8.5 硫酸的回收与环保措施第九章:氨、硝酸、硫酸的环境影响与治理9.1 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9.2 硝酸和硫酸排放对环境的影响9.3 氨、硝酸、硫酸的污染防治措施9.4 氨、硝酸、硫酸的环保法规与标准9.5 氨、硝酸、硫酸的可持续发展第十章:氨、硝酸、硫酸的案例分析与实验10.1 氨的案例分析10.2 硝酸的案例分析10.3 硫酸的案例分析10.4 氨、硝酸、硫酸的实验设计10.5 氨、硝酸、硫酸的实验操作与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氨的性质与制备:氨的物理性质(如低沸点、无色气体)和化学性质(如碱性、与水的溶解性)是理解氨的基础。
高中教案化学氨硝酸硫酸
化学-氨硝酸硫酸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氨硝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氨硝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3. 能够运用氨硝酸硫酸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 氨硝酸硫酸的制备方法;
2. 氨硝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3. 氨硝酸硫酸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引入氨硝酸硫酸的概念和应用;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氨硝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3. 实验操作:进行氨硝酸硫酸的实验制备,并观察其产物的性质;
4. 实践应用:根据实验结果和化学性质,讨论氨硝酸硫酸的应用领域;
5. 总结归纳:整理氨硝酸硫酸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该化合物的理解;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化学反应和化合物,扩大知识面。
五、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和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图书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记录和报告;
2.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
3. 小组合作和展示成果。
七、教学反思:
1. 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2. 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一、教学知识点1、氨的物理性质2、氨的化学性质(氨与水、酸、氧气的反应)3、氨的用途4、铵盐的性质5、氨的实验室制法二、重、难点1.重点:(1) 氨的喷泉实验。
(2) 氨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3.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氨的物理、化学性质。
(2)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一) 教学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2.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3. 了解氨的用途。
(二)教学过程[电脑显示图片引入]2006年2月8日,江苏泰州市卫岗乳业制造有限公司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整个车间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你想知道氨有什么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氨气的性质。
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问题]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一、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氨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氨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氨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无色刺激性味气体 1.429g/L 极易溶于水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
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演示]实验4-8氨的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观察。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氨、硫酸和硝酸教学设计4.4【氨、硫酸和硝酸】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教材内容特点: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
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
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
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例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以往是用铜片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反应不能随意停止,过多的SO会造成环境污染。
现在改用铜丝与2浓硫酸反应,反应一会儿后,拉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减少了SO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自然2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教材前后联系: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
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
氨也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
因此,将它们归为一节进行学习。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也做过浓硫酸吸水的实验。
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然后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氨的性质主要学习氨的水溶性、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
2. 通过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 通过浓硝酸与铜和碳、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氨硝酸硫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2.掌握氨硝酸和硫酸的制备方法;3.理解氨硝酸和硫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氨硝酸1.1 基本性质氨硝酸(NH4NO3)是一种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呈弱酸性。
它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2 化学反应氨硝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氨气和硝酸盐: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氨硝酸也可以与金属粉末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氮气:2NH4NO3 + 3Mg → MgO + Mg(NO3)2 + 2NH3 + H2O + N21.3 制备方法氨硝酸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将氨气和硝酸反应而成:NH3 + HNO3 → NH4NO32. 硫酸2.1 基本性质硫酸(H2SO4)是一种无色、无臭、有强烈腐蚀性的液体,密度大,易吸水,呈强酸性。
2.2 化学反应硫酸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和氢气:H2SO4 + Zn → ZnSO4 + H2↑硫酸也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和水: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2.3 制备方法硫酸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将硫磺燃烧后与水反应而成:S + 2O2 → SO22SO2 + O2 → 2SO3SO3 + H2O → H2SO4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2.氨硝酸和硫酸的制备方法。
2. 教学难点1.硫酸的制备方法;2.氨硝酸和硫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和制备方法,让学生了解氨硝酸和硫酸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氨硝酸和硫酸的制备过程和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讨论法:通过讨论氨硝酸和硫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氨硝酸和硫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教案)(第1课时)一氨气的喷泉实验(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外形成较大的压差。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a.烧瓶干燥。
b.装置的气密性好。
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二..氨气的物理性质①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易液化。
③极易溶于水(1:700)。
2、氨的化学性质(1)氨跟水反应——显弱碱性NH 3+H2O NH 3·H 2ONH 3·H 2O NH4 ++OH-一水合氨很不稳定NH 3·H 2O NH3↑+H2O①NH3极易溶于水。
(1 :700)②NH3与水反应后有碱性物质生成大部分NH3与水结合成NH3·H2O,NH3·H2O可以小部分电离成NH4+和OH-。
NH3+H2O NH3·H2O NH4++OH-NH3·H2O NH3↑+ H2O所以氨水显_碱性_____,既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__红色__,又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__变蓝__。
氨水的主要成份有哪些?氨水与液态氨有何区别?氨水中的分子有:H2O、NH3 和NH3·H2O氨水中的离子有:NH4+、H+和OH-所以:氨水是混合物。
液氨是氨气加压或降温后形成的液态物质,液氨所含的微粒是NH3所以液氨是纯净物。
(2)氨跟酸的反应NH3+HCl=NH4Cl (白烟)NH3+HNO3=NH4NO3 (白烟)2NH3+H2SO4=(NH4)2SO4氨与氯化氢的反应NH3+HCl=NH4Cl沾有浓盐酸的玻棒沾有浓氨水的玻棒现象:产生大量白烟(3)NH3具有还原性4NH3+5O24NO+6H2O这个反应叫氨的催化氧化,它是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3、氨的用途: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是及制造的原料。
液氨汽化时要,使周围温度急剧,因此,氨常用作。
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硝酸吸热降低制冷剂三.铵盐的性质(1)农业上常见的化肥,如NH4Cl、(NH4)2SO4、NH4HCO3等都是铵盐。
《氨硝酸硫酸》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理解氨的喷泉实验原理,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
3、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强氧化性。
4、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5、理解浓硫酸的特性,如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硝酸的强氧化性。
3、浓硫酸的特性。
难点:1、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
2、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3、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及产物分析。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氨、硝酸、硫酸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例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类型为我们学习氨、硝酸、硫酸提供了基础。
四、新课导入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而氨是生产氮肥的重要原料。
在工业生产中,硝酸和硫酸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那么,氨、硝酸、硫酸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五、氨的性质1、氨的物理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氨溶于水时,大部分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₃·H₂O),一水合氨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NH₄⁺)和氢氧根离子(OH⁻),使溶液显碱性。
NH₃+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OH⁻(2)与酸反应氨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NH₃+ HCl = NH₄Cl(产生白烟)(3)催化氧化4NH₃+ 5O₂=催化剂= 4NO + 6H₂O3、氨的喷泉实验(1)实验装置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中滴入少量酚酞试液)。
(2)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由于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所以喷泉中的溶液呈红色。
高中化学《硫酸、硝酸和氨》的教案•相关推荐高中化学《硫酸、硝酸和氨》的教案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第十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化学性质2、学会铵离子的检验方法3、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露事故,整个厂区是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1、为什么厂区内会寒气逼人?2、从本则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喷泉实验现象及原因:讨论: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实验注意事项:思考:CO2 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为吸收剂完成喷泉实验?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下列气体和溶液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吗?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满吗?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气体:HCl CO2 CO2 NO2 Cl2 NH3液体:H2O H2O KOH KOH NaOH HCl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氨水成份:分子:离子: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粒子种类主要性质存在条件化学性质:(1) 与水反应:NH3+H2O—【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思考】浓氨水与浓硝相遇及浓氨水与浓硫酸相遇是否有相同的现象?及用氨水吸收CO2的方程式(2)跟酸的反应:NH3+HCl— NH3+HNO3— NH3+H2SO4—(3) 盐+NH3H2O——碱+盐(两者发生复分解反应):例:NH3H2O+MgCl2==== NH3H2O+Al2(SO4)====(2)铵盐受热易分解NH4Cl ==== NH3↑ + HCl↑(NH3 +HC l= NH4Cl)NH4HCO3 ==== NH3↑+H2O +CO2↑NH4Cl的分解类似碘的升华,但两者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变化,后者是变化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
氨硝酸硫酸【教学目标】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
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
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
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
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
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记录并讨论]稀硝酸+Cu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3.气体颜色:无色(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Cu(NO3)2、NO和H201.与金属反应:Cu +4HN03(浓)=Cu(NO3)2 + 2NO2↑+ 2H203Cu +8HN03(稀)3Cu(NO3)2 + 2NO↑+ 4H20[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
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练习]与非金属反应: C+HNO3(浓) S+HNO3(浓) P+HNO3(浓)2.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S+6HNO3(浓)=H2SO4+6NO2↑+2H2OP+5HNO3(浓)=H3PO4↑+5NO2↑+H2O[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小结] 反应规律: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教案1、实验原理:2NH4Cl+C a(O H)2△CaCl2+2NH3↑+2H2O2、干燥剂:碱石灰/3、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4、检验:(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2)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白烟5、棉花团的作用:防止试管内的NH3与管外空气形成对流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份,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和铵盐,一种是硝酸盐。
但我们自然界中氮主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投影][讲]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氮主要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但植物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的氮,这种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投影]氮的固定(fixation of nitrogen):将游离的氮(N2)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讲]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德国化学家哈伯因为合成氨巨大贡献,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直至今天,化学工业上仍旧采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板书]合成氨工业:N 2 +3H 22NH 3[讲]合成氨工业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年哈伯并没有将NH 3 为人类造福,而是被德国纳粹所利用,制造了危害性非常大的毒气弹。
那么,NH 3究竟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NH 3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四章 第一节 氨 硫酸 硝酸 一、氨(ammonia) (一) 氨的物理性质[讲]新闻阅读: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思考与交流])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讲]由这段新闻,我们可以推测氨气有什么物理性质呢[板书]1、无色 ,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2课时)教学背景分析硫酸、硝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学生对这些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硫酸、硝酸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
因此,本节教学选择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也做过浓硫酸吸水的实验。
本节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然后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目的1、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硫酸、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的反应。
3、通过硝酸跟硫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硫酸、硝酸的氧化性难点: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1.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实验→观察→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2.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
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
3.加强思维方法教育。
讨论浓硫酸和硝酸的性质时,要突出氧化还原的观点,分析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
教学过程练习与思考1. 在下列变化中,能表明硝酸具有氧化性的是()A. 能使石蕊试剂变红色B. 能跟Ag反应生成AgNO3C. 能和碳酸钙反应D. 能和FeO反应生成Fe(NO3)32. 写出浓硝酸与Ag、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讨论、并书写稀硝酸与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设计第三节硫酸硝酸和氨一、硫酸:1、氧化性2、钝化现象二、硝酸:1、与金属反应浓硝酸与铜: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稀硝酸与铜: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与非金属反应碳与稀硝酸:C + 4HNO3 ==2H2O+4NO2↑+CO2↑三、王水:V(浓硝酸):V(浓盐酸)=1 :3。
硫酸硝酸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了三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它们分别是氨、硝酸、硫酸,这些知识虽然在课标中都是了解的内容,但仍然需要3节课来完成。
教科书所介绍的学习内容主要有:(1)氮的固定;(2)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氨水的成份;(3)氨盐的性质,氨的合成、实验室制法和氨的用途;(4)硝酸的工业制法及强化性;(5)浓硫酸的氧化性,及用途。
虽然,这些内容仅仅被安排为一节,但其知识点基本上包络了原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氨、硝酸及硫酸的要求。
因此,教学中既要把握其要求在了解层次,还要注意相关知识又是中学生所必备的学科知识,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硝酸、浓硫酸的特性及氨及铵的性质;
2.认识喷泉实验及实验室制氨气、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
3.了解铵盐、浓硫酸、硝酸等物质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硫酸、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2.通过教学,进一步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的性质与制法;硝酸与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氨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硝酸与浓硫酸的氧化性。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基础不错。
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应适当拓宽加深。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通过图片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探究实验教学法:采取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猜测性质→提出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浓硫酸的特性
1.浓硫酸的吸水性:在盛有少量硫酸铜晶体的试管里注入浓硫酸,现象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
2.浓硫酸的脱水性: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现象①_____②_____③____。
蔗糖变黑的本质:
【思考】如果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怎么办?
【比较】
3.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1)浓硫酸与金属铜反应探究
【探讨1】根据反应的现象,你能分步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探讨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各是什么物质?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各是什么?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3】考虑本实验的产物为有毒气体,请你想一想如何改进实验装置?若想同时证明SO2溶液显酸性,如何改进实验装置?画出简图。
(2)浓硫酸与非金属(如C)的反应
【思考】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结合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现象,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吗?
(3)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浓硫酸、稀硫酸的组成及氧化性的比较】
二、硝酸的氧化性
1.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稀硝酸与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常温下,浓硝酸(或浓硫酸)使铁、铝表面钝化:
钝化原因分析:
浓硝酸(或浓硫酸)将铁、铝表面。
钝化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能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价态的含氮化合物的化学式吗?
三、氨
1.氨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2)NH3与酸的反应:氨与氯化氢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上述反应可用于检验氯化氢气体或氨气的检验
氨与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思考】氨与硫酸反应有没有类似氨与氯化氢反应的现象?为什么?
四、铵盐的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写出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氯化氨的分解与生成的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铵盐与碱的反应
写出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实验室如何检验铵盐?
五、氨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相似。
3.收集:法;收集的试管口塞上棉团,作用是。
4.干燥:。
5.检验:(1)。
(2)
6.实验室能不能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氨气?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其它方法(1)直接加热浓氨水(2)浓氨水与固体烧碱或生石灰混合。
【例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
解析:A.解释正确。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以把化合物中H和O以2∶1比例脱出,所以向蔗糖中加
浓硫酸会发黑,此过程又叫蔗糖的碳化。
B.解释正确。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是因为硝酸见光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
工业制浓盐酸发黄的原因,是因为其中含有Fe3+。
C.解释错误。
正确解释为铝、铁与浓硝酸、浓硫酸常温下会发生钝化,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解释正确。
既不能溶于稀硫酸,也不可溶于水的物质,中学阶段有CuS、PbS、Ag2S、HgS、BaSO4、AgCl等。
选C.
【例2】下列气体可用浓H2SO4干燥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H2S ②SO2 ③H2 ④HCl ⑤Cl2 ⑥NH3 ⑦HBr ⑧HI ⑨PH3
解析:强还原其体(H2S、PH3、HBr、HI等)和碱性气体(NH3 、 PH3等)不能用H2SO4干
燥。
答案②③④⑤
【例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
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L,VL NH3全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体积为VL,VL的NO2完全反应后,生成了VL 的NO气体,形成的溶液的体积为VL,从N原子守恒角度分析,也有VL的NO2转化生成NO2转化生成溶质HNO3,所以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