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成语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的是赤壁之战时刘备派遣临亭道军张苞,在敌人张允的追击下,不幸落水。
为了刺激战士们,张苞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用“破釜沉舟”的方式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最终成功战胜了敌人。
故事开始于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庞大的北方军队,准备伐吴攻打刘备。
刘备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曹操相抗衡,决定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
为了布置天罗地网,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荆州,派遣临亭道军张苞与部分部队守卫荆州。
时逢冬季,江水冰冻,不适合大军行动。
张苞便将部队分散在河埠附近各个地方,准备过冬。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大将张允率军来袭。
此时,张苞正好正在河岸边搭建临时船坞,准备过江。
他急忙调集部队准备抵挡敌军进攻。
面对曹军的进攻,张苞和他的部队奋力抵抗,但是敌军实力太过强大,张苞只得带领部分士兵跳入江中,企图脱身。
然而,江水湍急,张苞不幸被水流冲走,落水江中。
张苞沉入江中,他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敌人的追击,大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逃跑或者求降。
然而,张苞不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有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在最危急的时刻,张苞在江中下定决心,他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以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
他让人将所有的船只全部烧毁,灰烬漂流入江。
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张苞的决心,更激励了士兵们不退缩、勇往直前。
曹军追到江边时,只见满江飘满了灰烬,没有任何一艘船可以使用。
与此同时,张苞奋力游到江边,狭路相逢,他带领部下奋力抵抗。
士兵们看到他们的船只化为灰烬,无处可逃的情况下,士气高涨,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中的“破釜沉舟”成语成为了表达决心、豪情壮志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
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甚至要放弃某些舒适和安稳,才能够达到更大的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勇敢、坚定的领导者的力量是无穷的。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1[成语拼音] p fǔ chén zhōu[成语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21 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破釜沉舟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破釜沉舟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破釜沉舟【拼音】:[pòfǔchénzhōu]【解释】: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出处】:《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举例造句】: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成语典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
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
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
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
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
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
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
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
”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
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
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破釜沉舟成语典故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破釜沉舟成语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是啥意思呢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这个怎么用呢事已至此,只有破釜沉舟,作最后一搏。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成语故事叫做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则成语里面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凿成船只,比喻不留后路,拼死一战。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秦军团团地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曹县东南之后,接连46天停滞不前,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的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筋疲力尽,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被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在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冲进营帐,杀了宋义,并且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就拥护项羽当上了大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情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惊动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派出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且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他把所有的船只都凿沉了。
孩子们,你们想想,船只都凿沉了,是不是就再也没有回去的希望了?另外它击破了烧饭用的锅,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要决心死战,没有留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刻包围了秦军,经过九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外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战。
楚军拼死决战并且取得了胜利,大大的提高了项羽的声望。
精心整理
成语知识: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着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今河北不管,
鹿。
)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
精心整理
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破釜沉舟成语解释及出处典故【成语】:破釜沉舟【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解释】: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成语典故】:x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
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
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
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
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
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
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
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
”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
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
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意思是决心不回头的意思。
下面是一个关于破釜沉舟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楚国。
一天,楚王决定要攻打邻国齐国,以扩大自己的领土。
他派出了大军,希望能够征服齐国。
楚王的大军很快就到达了齐国的边境,开始了激烈的战斗。
楚军虽然勇猛,但是齐军战斗经验丰富,兵力强大,一时间楚军处于劣势。
楚王见状非常担心,他知道如果楚军建设不好,战争失败将会带来灭国之灾。
楚王决定使用一种叫做“破釜沉舟”的策略。
他下令烧毁了大军所带的所有釜,沉没了船只。
士兵们看到这一幕,都十分吃惊,觉得楚王是在杀鸡取卵,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楚王让士兵们知道,他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现在我们只有背水一战,绝不放弃的决心。
楚王告诉士兵们,只有破釜沉舟,才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强大勇气,使之战无不胜。
士兵们听了楚王的话,都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
他们互相激励,发扬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奋勇向前。
楚军士气高涨,奋勇杀敌,终于战胜了齐军,取得了胜利。
楚王得知胜利的消息后,亲自去见士兵,感谢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故事传开之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
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不怕困难,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置于绝境,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强大力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时候只有将自己逼到绝境,才能激发出内心的坚定决心和毫不留情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各种挑战,取得最终的胜利。
破釜沉舟也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怕困难的勇气。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能退缩或半途而废,而是要坚定地向前,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
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怕付出牺牲,就能取得成功。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毫不留情的努力的重要性。
无论是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楚王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3年,当时,秦国的将领赵高率领一支强大的秦军攻打赵国。
赵国的统治者——赵王赵武呼吁全国上下一心抵抗入侵的秦军。
赵国的部分官员十分畏惧秦军的强大,他们对抗战表示怀疑并建议放弃。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国的将领——韩信做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决定。
韩信指挥全军,在深夜前往长平的秦军营地,他在秦军前方隐蔽地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实际上是一种表示决心的举动,它的意思是破坏自己的逃跑工具,表示无论如何都不打算后退。
当秦军第二天发现赵军破坏了船只以后,知道赵军是毫不退缩的。
这让秦军倍感震惊,他们感受到了赵军的决心和勇气。
于是,秦军开始对赵军感到畏惧,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韩信采用了一系列奇袭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赵军大获全胜,成功地击溃了秦军。
在这场战斗中,韩信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谋略,他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只有保持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做出决定之后毫不动摇,不退缩的决心和勇气。
破釜沉舟也成为了一种激励人们迎难而上的精神,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决心和勇气能够改变命运。
正如韩信通过破釜沉舟的举动激发了赵军的士气,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勇敢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只要我们拥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有陈胜、吴广,接着又有项羽和刘邦。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这个地方,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驻足不前了。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们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沉迷于享乐。
这下可把项羽气得火不打一处来。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上“假的上将军”当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然后他亲自率领主力军渡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餐一顿,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达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得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火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个办法来自绝退路,表达了自己放手一搏,誓死夺取战斗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个个斗志昂扬,发誓不打赢胜仗,绝不返家。
在项羽的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奋勇杀敌。
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打败了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
过了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从此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情有时候要想取得成功,是不能给自己留有后路的。
只有断绝后路,把自己逼上梁山,才能激发人的无穷潜力,放手一搏,最后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范文一】破釜沉舟是一句成语,意为不留退路,豁出去拼了,它来自一个古老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位叫做吴起的军队统帅,在战斗中,率领士兵困于敌营,狠心下令破釜沉舟,让士兵同归于尽。
这样一来,士兵们都打了狠心,竭尽全力反击敌人,最终全军胜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紧急情况时,千万不要害怕困难,更不能光想着退路,唯有敢于破釜沉舟,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写作中,着重展现故事的情节和精神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描述人物的行为着手,如吴起破釜沉舟的举动,表现出对将士勇气的尊重和感激。
同时也需要着重表达出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勇气和魄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达故事的概念和寓意。
用词方面,需要在书写时考虑句型的运用,选用恰当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以便更好地解释故事的情节。
同时也需要避免语言的激烈性,以免过于强调这种勇气和破釜沉舟的精神将学习者带偏。
【范文二】“破釜沉舟”是华夏文化中的一句成语,它包含着许多的哲理和道理。
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一个叫作吴起的将军,他在一场刚开始不利的战争中,机智地采取了“破釜沉舟”的方法,用一种没有退路的冒险方式,鼓励士兵拼尽全力,最终获得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宜留有逃跑的心态,必须有勇气面对突发的困难,敢于破釜沉舟。
就像这个故事描绘的那样,只有毫不留情地进攻,才能取得惊人的胜利。
在写作中,要突出故事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强调破釜沉舟不是多情、冒险无度的精神,而是一种勇往直前、不惧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是树立信心、提高自尊的表现形式。
同时需要选择一些恰当的词汇,让文章更生动有趣。
可以用比喻、对比等技巧进行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和文字的整洁清晰度,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精练准确。
破破釜沉舟的意思
破破釜沉舟是一个成语,形容决心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失败,不回头。
它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项羽攻下赵国后,
他率领大军渡过淮河,烧掉所有的船只和钵,向前冲杀,毅然地放弃了后路,表示要坚决战胜敌人,决不退缩。
这个成语后来泛指有坚定决心、迎难而上的精神。
破破釜沉舟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在面临困境或危险时,丢弃一切退路,全力以赴,决心奋斗到底。
这种精神代表着没有回头的勇气和决心,即便是面临重大挑战或风险,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不畏惧失败的可能性。
破破釜沉舟的含义也常被引用于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失败,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某个人或团队在面临困境时,却不屈不挠地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展现出了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力。
总的来说,破破釜沉舟表达了坚定的决心、不屈不挠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以及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奋发拼搏的精神。
中国成语故事:破釜沉舟据史书记载,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最早源自于西周的秦国将军商鞅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秦国派遣商鞅去消灭前秦国的悬铃、庄观陵、文宗军队。
但是,商鞅遭遇到前秦国的强大军队,实力远非他所可以抗衡的。
困境之中,商鞅突发奇想,他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船舶行进以至于尽可能远离敌军,同时用斧头破开船底,使自己的船只无法停下来,终于使自己逃出了危险。
这一段历史就成了“破釜沉舟”的故事。
人们从中吸取到了一种勇气和决心,“破釜沉舟”反映了一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此后,“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暗示着一种勇敢的精神,不断的承担着浩瀚的任务,就算面对绝境,也要努力击败困境。
“破釜沉舟”由此渐渐被人们深深记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破釜沉舟”的故事,历史上不乏向往勇气和英雄的人们,用它来鼓励自己,在困难面前勇气和决心,铸就心中的勇士。
除了商鞅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破釜沉舟”的故事,这些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和内涵。
在春秋时期,申不害破釜封虏秦军;在楚汉之争中,孙策曾破釜沉舟,将江东三座寨对抗楚军;在三国时期,魏将军许褚曾破釜沉舟,向吴国发起进攻,得以英勇战斗至南诏;在唐朝,李载破釜沉舟,消灭西夏败军,以建立唐朝统一法域;在元朝,宗青毅勇展“破釜沉舟”精神,在南明战役中救援义军;在清朝,张之洞以“破釜沉舟”榜样,在攻占河北时,决定不停止便进攻,遂破釜沉舟,绝对不留活口,但以并吞的方式征服河北地区的部落,奠定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基础。
“破釜沉舟”成了激励人们奋斗的榜样,由此也成为人们口中的中国传统成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破釜沉舟”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明的精神!今天,“破釜沉舟”由此成为每一个勇士的座右铭,以此来维护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底蕴,历久弥新!活在当代,这股强大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人,我们要有勇气,勇敢去实现梦想,与困难和挑战作斗争,破釜沉舟,实现自我价值,拥抱未来!。
成语《破釜沉舟》的故事破釜沉舟的典故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祝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
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赏析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几乎是成语中最为常见且最有名的一句话。
这个成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
相传,赵国将军白起率领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国王向赵国投降,但白起却不信,以为韩国国王在图谋反抗,于是决定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
于是,白起下令将军士们的船只全部沉掉,不给任何一人任何机会后退。
这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和惊慌,人们认为白起的命令是自取灭亡。
但是,士兵们也发现了自己面临的严重形势,他们将所有食物和饮料都丢进了水中,来表示要与死亡决战的决心。
白起向他们宣称,既然没有退路,那就只有向前进攻,毁灭韩国。
结果,赵军与韩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从历史中获得了广泛的传说,代表着军队与士兵们的不屈的意志,同时也代表了一种风险与返回无关的彻底果决。
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人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不惧风险的人和组织,他们愿意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承担一切风险。
破釜沉舟的成语的流行是由于它做为一个背景故事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它教育了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与风险,要在危险不可避免的时依然不能放弃前行。
这个故事还具有启示性,“破釜沉舟”代表着一种毁灭的意志,它教育了人们当必要的时候要做出取舍,铁了心就去做而不是半途而废。
这样的选择只有在需要时才做,一旦做出选择,就没有回头路。
但是,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同样是人类的智慧。
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个人的行为,都不应该轻易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应该采取极端的行动。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面对困难时,遇到问题时,需要深思熟虑,做出决策。
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到常识、现实、权衡和伦理等方面。
总之,破釜沉舟的成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菜单项,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
那些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组织和人们,通常会获得惊人的成功和成就。
我希望,通过破釜沉舟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充分理解这个成语的背后含义,体验它的哲学思考和教育意义。
它也鼓舞着人们勇敢地面对日常挑战和危险,并帮助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成熟的、与公正的决策。
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是一个成语,它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当时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将领项羽率领大军与楚国作战。
据传,在楚国境内,项羽的部队遭到了楚军的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为了鼓舞士气并激发战士们的斗志,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下令将所有的锅釜都砸烂,船只都焚毁,以示决心。
项羽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场景后,意到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全力以赴地与敌人作战这种无退的决心和勇气最终使得秦军获得了胜利,打破了楚军的围困。
因此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形容一个人或团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毅然决然地采取极端措施,断绝退路,全力以赴,不留余地。
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下定决心,毫不犹豫地去做一件事情,不顾一切后果。
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那么下面是小编和你们分享的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破釜沉舟秦二世三年,秦军数十万攻打赵国巨鹿很急,赵国向楚怀王求救。
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兵数万去解围。
大军走到安阳,忽然停止不前。
停了四十六天了。
项羽忍不住去问宋义:“现在秦军猛攻巨鹿,我们应该火速渡漳水,和赵军一起里应外合,打败秦军啊。
”宋义说:“不对!如果秦军打败赵军,我就可趁他们疲惫攻打。
如果赵军打败秦军,也用不着解什么围了。
打仗听你的,出谋划策听我的。
”这时巨鹿已经危在旦夕,宋义仍然无动于衷。
项羽大怒,杀了宋义。
军队立刻渡漳水。
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所有的渡船,打碎所有的锅,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火速赶赴巨鹿。
在巨鹿城下与秦军连续大战九次,秦军大败,赵国之围就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典故。
肩负解围帮困只之使命,宋义却按兵不动,欲坐收渔翁之利,实属不义。
而项羽急巨鹿之所急,在强大的秦军面前,项羽不是消极等待,而以必胜之心,断绝退路以励军心,势不可挡,实乃大勇可叹也。
后人则以此形容义无反顾的决心李泌赋棋唐朝的李泌从小非常聪敏,喜欢读书。
他有个表哥叫员椒,也非常聪明。
两个经常在一起比试学问。
员椒9岁,由于才华出众,参加童子试,被举为神童。
唐玄宗召见他说:“还有哪个神童能赶上你”员椒说:“我舅舅的儿子李泌,他的才能比我高”唐玄宗把李泌召进宫,命与自己下过棋的大臣张说考考李泌。
张说出了“方圆动静”的题目并解释:“方就是棋盘的形状,圆就是棋子的形状,动就上一象棋活了,静就是象棋死了。
”李泌不加思索:“方就是做正义要有原则,圆就是运用学问要灵活变通,动就上一施展自己的才能,静就是如愿以偿后的满意。
”唐玄宗听后大惊奇。
许多大臣对李泌发问,李泌对答如流,当时才7岁。
李泌曾经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执政时期任过高官,至宰相。
2022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1“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
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破釜沉舟的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
【反义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