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陈情表(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 格式:doc
- 大小:747.50 KB
- 文档页数:8
《陈情表》第二课时学情分析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
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的基础仍是很薄弱。
因此要学习文言文,确实有一定得困难。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归纳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至爱亲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欣赏李密的生存和发展艺术。
鲁人版《陈情表》第二课时效果分析练习涵盖了课文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及探究点评的情况看,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不少,而且学生分析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例如学生能从练习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中找到共同点来进行归纳,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要点:通过阅读,赏析和品味李密诚挚的孝敬之情;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
内容和过程:一、出示幻灯图片:1.李密家宅,2.少年李密,3.李密特写,4.侍奉祖母,5.撰写《陈情表》,6.《陈情表》书样。
二、配音朗读:教师脱稿范读全文,MP3配音。
三、赏析课文内容:(一)整体感知:投影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抓住了皇帝什么理念作为立足点?提示:“以孝治天下”是皇帝的治国理念,也他写作本文的立足点,是全文的总纲。
教师补充:读文章首先要有全局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利于步步深入地探讨内容。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解读本文,抓住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总纲,再顺着这个文脉逐层深化,作者的思路就相当清晰了。
(二)品味尽孝之情投影2:全文共四段文字,都是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个中心展开陈述的,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各段大意,并找出段中相应语句说明。
提示:第一段:奉孝“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第二段:重孝“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第三段:尽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四段:乞孝“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愿陛下衿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投影(图示)3:奉重孝乞尽补充:文章先首写奉孝之周到,接着写孝顺之情重,再写尽孝意志之坚定,最后写企求尽孝之真诚。
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既缓解了他背主求荣的骂名的压力,又为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上表目的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投影4:李密为什么要把孝道作为推脱出仕的理由呢?提示:打消晋武帝疑心。
“忠臣不士二主”是儒家强调的为官者的基本原则。
孝事长辈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美德。
孟子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晋朝提倡孝道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现在宪法也规定“成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补充:事实上,李密从小就颇具孝心,《晋书·李密传》曰:“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陈情表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名师说课教 材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以为“矜守名节”,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朴实。
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
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
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教 法1.诵读法:本文多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反复诵读以至背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归纳分析法:李密是如何“陈情”的,围绕这一问题,分析李密的语言艺术 板书设计⎪⎪⎩⎪⎪⎨⎧⎩⎨⎧→→→→→→→→死当结算生当陨首末陈日后之情听臣是臣今臣且臣况巨责臣催除臣拜臣举巨察臣再陈现今之情总写夙遭闵凶臣以险衅先陈已往之情表情陈,:.2.1)(,: 基础整理1.通假字(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向上报告,诉说。
今义:让别人知道的意思(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今义:一般指古代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考中者。
(3)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4)至于..成立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
今义:连词,提及,另外。
《陈情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和表达技巧。
(3)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析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深入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忠诚、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陈情表》中的具体文辞和表达技巧。
教案名称:7《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I不限年级不限学期I第二单元I 7陈情表计划讲课时间:一第二课时学情分析经过讨论协商,还是确定文言文教学从基础文言知识抓起,不能因为学生基础的所谓好与差,而跳过基础字词的落实。
故本文教学还是按部就班,逐段梳理。
但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加快进度,涉及说理语言的鉴赏讨论。
教学资源•《陈情表》课文朗读.rm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积累文中文言词汇,并背诵这三段。
2、合作探究本文说理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积累文中文言词汇,并背诵这三段。
2、合作探究本文说理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逐段分析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陈情表》第二课时一、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 心不给我个面子吗?难道你的心中只有私情吗? ”故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 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 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段落。
二、研读(一)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
1、齐读第二段。
2、学生口译本段文字。
3、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 何应对的?(学生回答)责臣 刘病日笃催臣进退两难告诉不许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 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 应征。
)4、指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第二段。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 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 心中溜走。
高二语文下册陈情表教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忠诚)五.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45页1-8。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主要是翻译课文1-2段,理解作者动之以情,扣住“亲”“情”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陈情表》,了解了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目的:委婉表达辞官不做的目的,作者是借助陈情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李密到底陈述了哪些情感,又是如何陈述自己的情的。
二.朗读第一段。
翻译理解第一段。
1.朗读。
2.注意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险衅xìn夙sù闵mǐn凶愍mǐn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床蓐rù茕qióng茕独立3.学生翻译第一段。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
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
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
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或变化闵:通“悯”,忧伤见背:古今异义,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
见,我。
不行:不能行走。
古今异义,今译不好,不可以。
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
今译成功或建立。
儿息:儿子。
外:在外面,名词作状语。
与下面的“内”同。
吊:安慰。
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极其孤单。
婴:缠绕。
5.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
……臣以险衅,夙遭闽凶,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
《陈情表》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文。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学法建议】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挚感情。
2、研读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艺术特色。
3、互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体会文章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写法;领悟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
【课时安排】全文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作者简介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
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
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17.陈情表李密教学重点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题解《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二、关于“孝廉”与“察举制度”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
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陈情表》中有“前大守宗臣逵察臣孝廉”一句,意思是“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和推举我为孝康”。
那么,什么叫“察”?谁有资格可以荐举?“孝廉”又是什么官职?“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
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情况(品行、才能)分别给予各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能优异)、秀才等。
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想做官的往往求人荐举,实际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
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
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8226;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2、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2)翻译下列语句。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晚有儿息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除臣洗马不衿名节听臣微志拜表以闻3、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
然后分组讨论:(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教师巡行,倾听。
)4、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孝情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忠心圣朝恩重如、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主要目标在于:1.让学生了解陈寿所写《三国志》中的陈情表内容及背景;2.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铸剑”和“借箭”及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陈情表》的能力和水平。
二、思路方法本节课程是围绕《陈情表》这篇名文展开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本节课程目标:1.展现文本:本节课程首先会展示《陈情表》原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情况。
2.解读词语:通过展现铸剑、借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对比分析:将陈寿《三国志》中关于陈情的描述与《陈情表》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陈情表》中表达的情感。
三、具体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复习本节课程首先要通过复习前一周讲授的内容,回顾《陈情表》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文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享在复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疑问。
步骤二:展现文本通过阅读原文《陈情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情况。
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全文展示或分段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结构和意义。
步骤三:解读词语对于部分生僻的词语,如铸剑、借箭等,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完整理解词语的具体意义和运用场合。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欲望。
步骤四: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分析陈寿《三国志》对陈情的描述和《陈情表》中的情感和诉求、请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陈情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掌握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意义。
步骤五: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同时利用学习中的交流、分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有创意的思考空间。
步骤六:总结回顾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与解读,引导学生对《陈情表》中的重要意义、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交流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总结、理解本节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内容。
7.陈情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1.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理解李密的忠孝。
2.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这是《古文观止》上对这一课的评价,我们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学习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二、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参考:总摄作用。
总提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思考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参考: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一方面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
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
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
最后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自然得出“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陈情表》第二课时执教教师学校名称年级高二科目语文一、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上、下和选择性必修上、中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基本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等文言现象。
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
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
体悟文字表面“虚情”背后的“实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为此本课将设置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梳理文言现象,第二课时深入分析。
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内容分析《陈情表》是古代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精讲篇目。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疏,开篇陈述祖母抚养自己、自己奉养祖母的情况,接下来备述守臣推举、天子征辟与祖孙两人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矛盾,表示自己并非不知满足、别有所图;最后再次强调祖母朝不保夕、自己不能远离的事实,祈请皇帝以孝道为重,容许自己先孝后忠。
从实用文的角度来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推辞征辟、保全自己,但文章写得恳切真挚,感人至深。
千载而下,读之仍令人动容。
本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进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三、目标分析1.熟读文本,自主整理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成语等),能翻译重点语句。
2.文本细读,辅之课外材料导读,揣摩人物心中的“真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四、重点难点体悟文字表面“虚情”背后的“实情”。
五、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多媒体辅助(希沃白板、幻灯片)备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二)文本解读一、检查课前预习任务1.苏轼这样评价《陈情表》——“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还有人将其誉为“千古第一孝文”,这两句评价均突出一个“孝”字,那么这篇文章真的只有“孝慈之情”吗?请谈谈你的理解,字数不限。
17.陈情表教学重点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题解《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二、关于“孝廉”与“察举制度”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
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陈情表》中有“前大守宗臣逵察臣孝廉”一句,意思是“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和推举我为孝康”。
那么,什么叫“察”?谁有资格可以荐举?“孝廉”又是什么官职?“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
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情况(品行、才能)分别给予各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能优异)、秀才等。
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想做官的往往求人荐举,实际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当时有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陈情表(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四册[教学要点]1.体会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的表达特点。
2.鉴赏巧妙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开展课堂讨论,细致剖析《陈情表》“陈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1.作者是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明确:这篇文章是在晋武帝要其做官,李密辞而不就的情况下写的。
“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作者在忠君、孝亲二者之间暂不能兼顾的矛盾中上表请求“矜愍”,因此,他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同时又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誉。
在写作文章时,作者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但写作此文时,作者压抑了前两种感情,而对后一种感情大肆渲染,并造成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
2.思考:体会本文融情于事的结构特点和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1)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
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2)本文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
当时正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期,很多骈文形式华美,但内容空泛,形成了骈文的浮华之风。
而《陈情表》却独树一帜,创造了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语势连贯紧凑,如行云流水,畅通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
文中不少四字句至今还被使用。
三、鉴赏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讨论后明确:作者当时的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出任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
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
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第一段作者陈述少小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
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
第二段作者写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
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
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
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
这样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四、请同学们讨论对“孝”的看法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
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解说:对“孝”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让同学们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应该注重树人,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探究文章主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出示多媒体投影,展示名家对主题的不同看法。
(1)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陈文良《新古文观止》)(2)这篇文章因为处处从封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又情辞恳切,娓娓道来,字字发自肺腑,所以终于打动了君心,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赞美。
(《中国古代文学读本》)(解说: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六、诵读课文1.教师有感情地范背全文。
2.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请一名背诵快的同学试背。
5.学生齐背全文。
七、课堂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1.(1)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开我死去了。
将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嫁,改变她守节的志向。
(2)祖母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过。
(3)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俘虏,最藐小也最鄙陋,承蒙陛下过分地提拔我,恩宠优厚,我怎么敢徘徊不前,还有别的什么企图呢?(4)我的苦处,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见到过,并且十分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看得很清楚。
2.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
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
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
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八、课文总结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九、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就文中的语言特点,写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3.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天下,忠孝两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后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熟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爱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①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②。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③,今贼适疲于西④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⑥,此进趋之时也。
注:①思惟:思虑,思考。
惟,考虑。
②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谓行军艰苦。
③非计:不正确的计划。
④疲于西:在西边疲于奔命。
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出伐魏,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西镇长安御敌。
⑤务于东:在东边作战。
228年,魏将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破于石亭。
⑥兵法乘劳:按兵法乘敌人疲劳时进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王业不偏安偏安:(2)深入不毛不毛:(3)熟与伐之熟与:(4)是故托臣是故:(5)以先帝之明以:2.归纳本文大意及作者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1)苟安于一隅。
(2)不长庄稼、草木的荒凉之地。
(3)何如。
(4)所以。
(5)凭借。
2.说明出师北伐的必要性及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
表明作者继承先帝遗志。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忠贞报国之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内容感知本课选了两首宋词和一首宋诗。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成就非常高,可以和唐诗相媲美,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于后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宋代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唐诗,有其独特的成就。
《虞美人》一词通过不堪回首的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亡国的伤痛,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书愤》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基调悲愤但不绝望,有种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扬州慢》是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感慨今昔,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姜夔.(kuí)初霁.(jì)荠.麦(jì)怆.然(chuàng)黍.离(shǔ)窥.伺(kuī)李煜.(yù)虞.美人(yú)玉砌.(qì)嗣.位(sì)那.知(nǎ)塞.上(sài)衰.鬓(shuāi)伯仲.(zhòng)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望,动词用作名词,视野)3.相关成语豆蔻年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三、文学常识1.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习称李后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
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3.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4.意境意境,是指诗歌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指诗所描写的客观景物。
意境的构成要素是情(或意)和景(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