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包装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22
运输包装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旨在探究不同包装材料对运输过程中物品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包装设计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实际运输过程中的包装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原理在运输过程中,物品常常面临碰撞、振动、压力和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包装设计可以减少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风险,保证物品的完整性,并提供一定的防护效果。
本实验选取常见的包装材料,如泡沫、木箱和纸箱等,通过模拟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和振动,评估不同包装材料的保护效果。
实验会根据包装材料的吸能性、刚度和防护面积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探讨包装材料的选择对物品保护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材料的包装,包括泡沫、木箱和纸箱。
2. 选择相同规格的物品进行包装,确保包装的标准化。
3. 考虑碰撞和振动对物品的影响,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
4. 模拟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和振动,记录物品破损情况。
5. 重复实验多次,以求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 分析不同包装材料的保护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包装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效果,并进行了分析。
经过对结果的统计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泡沫材料具有良好的吸能性,可以有效吸收外部冲击力,减缓物品的碰撞损坏。
但泡沫材料的刚度相对较低,可能无法抵抗较大的挤压力。
2. 木箱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较好地抵抗外部挤压和碰撞。
但木箱材料较重,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和负担。
3. 纸箱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效果相对较差,特别是在碰撞和振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物品破损。
但纸箱材料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轻质特性。
综上所述,不同包装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
泡沫和木箱材料适用于对物品保护要求较高的场合,而纸箱材料适用于对包装成本和重量有要求的场合。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模拟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和振动,分析了不同包装材料的保护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包装材料的选择会对物品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
1、运输包装的定义:为了尽可能降低运输流通过程对产品造成损坏,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人们将包装中以运输存储为主要目的的包装称之为运输包装。
2、流通环境三个基本环节:装卸搬运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
3、脆值的定义:产品不发生物理损伤或功能失效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g 为单位)脆值是产品经受振动和冲击时用以表示产品力学强度的定量指标。
它代表的是产品抵抗破损的能力。
以产品破损前的临界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的比值来表示脆值,用Gc表示。
产品的脆值是通过测试获得的。
4、冲击与振动是造成产品在流通环节破损的最主要的原因。
5、冲击: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或能量产生突然的变化。
6、产品的跌落冲击过程:根据e 值的大小,冲击分为三类:弹性冲击:0 <e <1 ,物体受冲击后会有残余变形,动能有损失;完全冲击:e = 1 ,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物体受到冲击后变形完全恢复,动能无损失;塑性冲击:e = 0 ,这是一种极限情况,冲击结束时,物体变形丝毫没有恢复,全部动能损失。
一般包装件的冲击恢复系数为0 .3 <e <0.5因为包装件中的缓冲衬垫的内阻和塑性变形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7、缓冲包装设计的要求:保护性、经济性、方便性。
8、缓冲包装的形式:全面缓冲包装法、局部缓冲包装法、悬浮缓冲包装法。
9、缓冲包装结构设计的步骤:①确定流通环境的动力学指标;②分析产品特性,确定产品脆值;③缓冲材料的选择与衬垫用量设计;④设计并制造包装样品;⑤对包装样品进行试验;⑥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包装设计。
10、运输包装纸质包装材料:主要为瓦楞纸板和蜂窝纸板,还有重型瓦楞纸板。
11、瓦楞纸箱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的因素:用纸量:长:宽:高=2:1:2;抗压强度:长:宽=1.4-1.6:1;方便堆码:长:宽=1.5:1;美观:长:宽=1.618:1;方便人工搬运:长小于70cm,宽小于40cm;物流:方便地使用托盘、集装箱,并提高装载率。
运输包装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输包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2. 掌握运输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原则以及包装结构的合理性;3. 了解运输包装标准及相关的法规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运输包装知识,分析实际物流过程中包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合理、安全、经济的运输包装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运输包装结构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运输包装学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运输包装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运输包装基本概念:介绍运输包装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运输包装材料:分析各类运输包装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运输包装设计原则:讲解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结构设计、视觉设计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运输包装结构设计:学习运输包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运输包装标准与法规:了解国内外运输包装标准及法规要求,提高学生法规意识;教材章节:第三章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运输包装设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教材章节:第四章7. 运输包装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运输包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按照以上教学内容进行分配,每部分内容2课时,实践操作4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运输包装学的相关知识。
【运输包装学】【Transport Packaging 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60565】课程学分:【2】面向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教学课】开课院系: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使用教材:主教材【运输包装学杨延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辅助教材【运输包装学汤伯森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5月】参考教材【运输与包装郑全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先修课程:【现代物流概论;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主要研究在流通过程中引起的包装件损坏的各种原因和将损坏降到最低程度所应采取的技术或管理手段,为缓冲包装设计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的设计方法。
课程以包装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内容包含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包装件的流通环境,第二部分为包装动力学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为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第四部分为缓冲包装设计方法。
本课程全面性、综合性、应用性强,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程追求前沿性、科学性,能反映时代特点和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物流运输过程中包装的科学设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掌握从事物流企业工作的更高能力和技能,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三、选课建议该课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选修,具备高等数学基础、具备物流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四、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必填项)备注:LO=learning outcomes(学习成果)五、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六、课程内容第1单元绪论理论课时数:2 实践课时数:0教学内容:1.1 运输包装的研究对象1.2运输包装的发展1.3 运输包装的内容与地位1.4 运输包装的作用和要求知识要求:①描述引起包装件在流通过程中损坏的主要因素;②理解物流环境的巨大变化推动了运输包装技术三个方面的发展;③知道运输包装学所学习的内容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运输与包装学习内容:1 了解交通运输和运输包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2 明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技术经济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3 明确各类包装的作用、特点、设计、技法,包装以及包装材料的分类和包装的标准化,4 包装质量要求与试验;5 熟悉各种运输方式、各类包装材料与容器;6 初步掌握在物流过程中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合理选择包装材料与容器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物流如此重要,why(回顾历史,认知物流)第一利润源:资源即资源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过程中,企业把降低人工和材料的成本当作扩大利润的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所以这时候把降低人工和材料作为第一利润源泉。
简单的说,节约原材料是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
于是就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
第二利润源泉人力即人力领域,当人工和材料成本降低到一定幅度以后,空间就不大了。
这时候我们发现通过扩大市场销售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把这种途径就称为第二利润源泉。
简单的说,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
第三利润源:物流即物流领域,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达到一定限度不能再扩大利润的时候,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候发现如果能有效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于说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把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简单的说,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物流的起源:物流从汉语意义上去直接理解,应来源于流通、交换,而流通、交换又是伴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
我国使用的物流概念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市场营销理论的传人,直译为“实体分配”或“实体流通”。
《运输包装》课程授课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B04308课程中文名称:运输包装课程英文名称:transport packaging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总学时:46 (其中理论40 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设计0 周)总学分:3二、课程地位运输包装是四年制本科包装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在流通环境条件下,产品机械损伤的机理;产品力学性能评价方法;缓冲材料缓冲性能评价指标;缓冲设计和防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及试验方法;运输包装容器的设计等。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要求在系统地掌握运输包装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对设计方法、步骤、设计结果评价和检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彭国勋主编,物流运输包装设计(第一版),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年10月2.汤泊森,向红著,包装动力学(第一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3.向红编著,包装设计工程基础(第一版),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四、课时分配五、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1. 考核方式:利用考试、试验、平时成绩进行总评2. 成绩核定办法: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试验成绩占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10%,如果考试卷面成绩不足50分则直接以考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
六、授课方案(小四号黑休)(分章节书写)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输包装概述第二节缓冲包装设计方法第三节运输包装设计基本要求与原则第四节与运输包装相关的其它信息2.教学要求:理解运输包装研究的对象,发展及其内容与地位。
3.教学难点:运输包装研究的内容与设计原则。
4.教学策略: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编制的电子课件讲解。
5.教学预习:要求学生参考第四节提供的信息进行运输包装资料的查询。
6.习题:本章无习题。
第二章包装件流通的环境条件(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通环境的冲击特性第三节流通环境的振动特性第四节流通环境的气象条件第五节环境条件的标准化2.教学要求:理解包装件流通过程各个基本环节的基本特点,掌握流通环境的冲击特性、振动特性、气象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