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图的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38
一、地图发展史.(1)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
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
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
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
《管子·地图篇》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
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
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
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
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
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
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
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
地图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前的产生与兴起、17~19世纪的全面奠定基础和20世纪以后的不断飞跃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还为人们提供了导航、规划、交通等方面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地图的起源与发展,并剖析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刚诞生的时候。
当时,人们借助于观察天象和地貌变化,开始尝试将周围的环境记录下来。
最早的地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时期,巴比伦人用黄土板制作了一张由河流和山脉组成的简易地图。
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文明古国纷纷制作了一系列与自身文化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地图。
地图的发展离不开测量技术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手工绘制的方式制作地图。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地图往往存在误差,并且无法反映真实地形的精确情况。
直到17世纪,荷兰的商船船长布伦斯威克创造了现代地图制图法。
他发明了投影法和经纬度,并利用这些方法绘制了全球第一张比例尺地图。
这一技术突破为地图的精密制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图的制作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伴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海洋地图作为重要的制图对象。
17世纪末,奥兰达斯·米尔构建了三角测量法,为海洋地图的制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18世纪,法国的卡西尼家族绘制了许多精确的地图,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地理学中的里程碑。
在20世纪,地图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图过程从手工绘制转变为电子绘制,使得地图的制作速度和精度大幅提高。
GPS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图导航成为现实,人们在出行时可以准确地定位和导航。
此外,遥感技术为地图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对于地质、天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技术进步,地图还受到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导。
在历史上,一些国家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故意改变地图上的信息,以控制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使用地图时需要对其背后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
世界地图变迁史地图是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记录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地理信息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地图也经历了多次变迁,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不断深化和扩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世界地图的变迁史。
一、古代地图古代地图的制作主要依靠人们的观察和经验,因此在精确度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最早的地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这些地图主要是用来记录土地和城市的位置。
古代埃及人也制作了一些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尼罗河地图》,它展示了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特征。
古希腊时期,地理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并绘制了一系列地图。
他的作品《地理学》成为了古代地理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地图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勒密的地图以地中海为中心,将地球分为三个大洲:欧洲、亚洲和非洲。
二、中世纪地图中世纪地图的制作受到了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地图上常常出现神话生物和奇幻的地理特征。
这些地图往往是基于传说和传统的,缺乏准确的地理信息。
其中最著名的是13世纪的《埃尔西诺尔世界地图》,它将地球分为三个大洲,并在地图上标注了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特征,如巨人和飞龙。
三、大航海时代地图大航海时代是地图制作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地图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15世纪的《普图斯世界地图》是当时最著名的地图之一,它展示了欧洲人对世界的新认知。
该地图将地球分为四个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并标注了大量的地理特征和航海路线。
四、现代地图现代地图的制作借助了先进的测量和绘图技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20世纪初,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制定了一系列地图投影方法和地理标准,为现代地图制作奠定了基础。
现代地图通常采用等角投影或等距离投影,能够准确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各个地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地图不仅可以在纸质上呈现,还可以通过卫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实时更新和交互式浏览。
谷歌地图和百度地图等在线地图服务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地图发展史.(1)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
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
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
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
《管子·地图篇》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
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
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
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
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
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
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
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
地图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前的产生与兴起、17~19世纪的全面奠定基础和20世纪以后的不断飞跃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地图发展史一、地图发展史.(1)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
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
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
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
《管子·地图篇》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
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
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
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
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
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
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
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
地图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前的产生与兴起、17~19世纪的全面奠定基础和20世纪以后的不断飞跃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PPT文字)Theoretical Cartography-1 Chen Yufen理论地图学第一章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章理论地图学与地图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地图信息论与地图信息传输论第四章地图模型论第五章地图符号学第六章地图感受论第七章地图空间认知理论第一章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节古代地图学的萌芽与发展第二节近代地图测绘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第三节地图学的现代革命第四节信息时代的地图学11-1 第一节古代地图学的萌芽与发展一、地图的起源和萌芽国外:■ 绘制在陶片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巴比伦地图(4500余年);图1■ 埃及东部沙漠地区的金矿山图,是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330—1317年间绘制的。
图2图1 古巴比伦地图图2 古埃及绘在芦苇上的金矿山图中国:4000年前的夏代或更早的时期。
■ 记载于《左传》中的《九鼎图》;■ 在《山海经》中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等。
■ 3000年前西周初期绘制了我国地图学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图——洛邑城址地图。
1-1 第一节古代地图学的萌芽与发展二、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兆域图”(公元前310年前,河北平山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平面地图。
图31-1 第一节古代地图学的萌芽与发展■“放马滩”地图(公元前239年,甘肃天水附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
图4图3 中山王陵《兆域图》48×94cm铜版,线条为金银丝镶嵌上南下北,比例尺约1:500图4 《放马滩地图》4块26.7×18.1×1.1cm,松木板,七幅地图,按用途可分为《政区图》、《地形图》和《林木资源图》■ 马王堆三号汉墓古地图(公元前168年)《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1-1 第一节古代地图学的萌芽与发展图5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及复原图96×96cm,东经111º至112º30′,北纬23º至26º之间,方位上南下北,比例尺在1:17万-1:19万图6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98×78cm,用黑、红、田青三色绘制比例尺大致为1:8万-1:10万标注了每个居民地的户数三、古代地图学的基石古希腊:托勒密《地理学指南》魏晋时期:裴秀《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标志着上古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奠定了古代地图学的基石。
地图演变史第⼀章纸质地图第⼀个地图的绘制时间、⽬的和地点,很难被确定。
不过,有⼈推测⽐⽂字还要⽼,⼤约有45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世界地图——古巴⽐伦地图这也是早期地图的主要作⽤:认识世界。
事实上,早期地图准确与否,并不太受关注,更关注的是⼀种艺术表现形式外在美。
15世纪托勒密世界地图——宣誓主权|⽹络中国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
从⽢肃天⽔放马滩秦墓出⼟的7幅地图,作者名不详,地图名不知。
竟然是个“⽆名⽒”。
这7兄弟幅图均⽤⿊线绘制在4块⼤⼩基本相同的松⽊板上,清晰完整的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所属的⾏政区域、地理概貌和经济概况。
所以,与西⽅最⽼最⽼的古巴⽐伦世界地图认识世界作⽤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的都是军⽤地图,⽤于⾏政,军事,国家管理、领⼟主权等,相⽐于地理事物的精准定位,更侧重于事物间的位置联系以及地形情况。
在西晋时期,出现了地图学界的伯乐——裴秀。
领导和组织编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
裴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
《禹贡地域图》在《禹贡地域图》序中还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成为我国清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制图学。
制图六体⼀为'分率',反映⾯积长宽之⽐例,即⽐例尺;⼆为'准望',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相互⽅位关系;三为'道⾥',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下',即相对⾼程;五为'⽅邪',即地⾯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低起伏与图上距离换算。
17世纪末,中国与俄国边境发⽣冲突。
在1708年,主⼦康熙就下令和组织传教⼠们带领满汉官员分赴中国各地测绘。
历经了⼗年时间才最终测绘完成《康熙皇舆全览图》。
当之⽆愧是中国第⼀部实测省级地图集。
也是世界上第⼀次运⽤制图学⽅法进⾏全国性测量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