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大血管外科感染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69
医院感染管理中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医务人员处于医疗的第一线,对医院感染负有直接责任。
因此,所有医务人员都要从病人、自身和社会三方面的安全利益考虑,严格地遵守以下医德要求:1、忠于职守,严格管理传染源凡是传染源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医务人员要把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及早发现和隔离传染源。
例如,内科门诊护士要坚持对发热病人先测体温,儿科门诊要坚持预诊制度等,以利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并及早隔离。
对于已隔离的传染源,要严格地进行管理,例如,对消化道传染病人要执行床边隔离,对呼吸道传染病人要执行病种隔离,并且不允许传染病人到公共场所活动,如到普通餐厅就餐等,切实执行特定的探视制度等。
同时,严格管理还要与热情周到的服务结合起来,如医务人员对隔离治疗或观察的病人,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温和,观察要细致,操作要轻柔,服务要周到,以防止或减轻病人可能产生的恐惧感、自卑感和孤独感。
如果对传染病人放任自流,让他们自由地乱窜乱走,或者生怕自身受到传染而疏远隔离病人,甚至厌烦他们等,都是严重的失职行为,也是背离医德要求的。
另外,医务人员还要注意经常消灭病房内的动物传播媒介,严格执行陪护、探视制度,严格把住一次性医疗器具质量关等,以免把外界的传染源带入病房或将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具应用于病人。
医务人员是带菌者或正在患传染病期间,也要自觉地休息和执行相应的隔离制度。
2、一丝不苟,认真切断传播途径为了避免或减少医院感染,切断传播途径是重要的一环。
为此,除了对传染病人实施必要的隔离外,还必须一丝不苟,严格认真执行门诊、病房的卫生清洁制度和消毒制度。
例如:医务人员要坚持湿式扫床、扫地和擦门窗,化验单和多次用的餐劵坚持消毒后分发,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和便器、用具、被服以及反复使用的治疗用物品器械,传染病人接触过的东西等,均要定期或根据需要随时消毒;传染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以使医院里的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器械等都达到卫生标准。
心胸外科专科护理知识引言心胸外科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科, 皮肤, 胸部, 胸膜,肺,心脏及主要血管的疾病等,是心血管外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胸外科专科护理是指针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它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以恢复他们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心胸外科专科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等。
术前准备心胸外科手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术前准备的常见步骤:患者教育在手术前,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期效果,以便患者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可能的不适感。
护士还应解答患者可能有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需要进行身体评估,包括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和体温。
此外,护士还需要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和心电图,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术中护理心胸外科手术需要密切的监护和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术中护理的常见步骤:麻醉管理心胸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呼吸和循环状况。
护士还需要配合麻醉师进行气道管理和药物管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感染控制心胸外科手术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护士需要确保手术室及手术器械的无菌环境,并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切口和导管的消毒和无菌穿戴。
出血控制心胸外科手术可能导致大量出血,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出血控制。
这包括使用止血药物、调整手术姿势、加压包扎等。
术后护理心胸外科手术后继续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以确保患者恢复健康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术后护理的重要步骤:监护与观察心胸外科手术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护士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片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
疼痛管理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心胸外科—药物治疗心胸外科(Cardiothoracic surgery)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心脏和胸部的手术治疗。
由于心脏和胸腔之间的紧密联系,心胸外科治疗往往需要患者完整的了解药物治疗,以充分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
在心胸外科手术过程中,药物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者局部给药等方式使用。
药物治疗能够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镇痛:手术时会切开皮肤、胸骨等部位,引起患者剧痛。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镇痛药物给予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手术效果。
2. 抗感染:心胸外科手术后,可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减少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
3. 抗凝血:心胸外科手术过程中,会造成血管破裂出血,需要防止血液凝固。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抗凝药物给予患者,避免血液凝固,维持血管通畅。
4. 降低血压:有些心脏疾病患者在手术前血压较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减少手术风险。
5. 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心胸外科手术后,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心血管药物等的使用,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6. 消肿止痛: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会有一定程度的肿胀和疼痛。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消炎药物的使用,减轻肿胀和疼痛,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药物治疗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药物治疗也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使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在进行心胸外科手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患者应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并定期复诊,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总之,药物治疗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在接受心胸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合理使用药物,并定期复诊,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胸外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创伤性窒息:创伤性窒息由严重胸部挤压伤所致,是团性胸部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其发生率约占胸部伤的2%~8%。
常见于车辆辗轧、修建工程塌方、房屋倒塌或骚乱中遭踩踏。
在胸部挤压瞬息间受伤者声门突然紧闭,气道和肺内空气不能外溢,而胸腔内压力骤升,迫使静脉血流挤回上半身,引起头、肩部、上胸组织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造成点状出血。
患者多伴有其他胸部损伤:如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血胸或心脏挫伤等。
2.纵隔扑动:开放性气胸和连枷胸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使纵隔使纵隔左右移动,称为纵隔扑动3.Beck三联征:致伤物和致伤动能较小时,心包与心脏裂口较小,心包裂口易被血凝块阻塞而引流不畅,导致心脏压塞。
表现为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心搏微弱,脉压小、动脉压降低的贝克三联征(Beck' s triad)。
迅速解除心脏压塞并控制心脏出血,可以成功地挽救病人生命。
4.心脏压塞:心脏损伤分为钝性损伤和穿透性损伤。
包括了心脏挫伤、心脏裂伤、室间隔破裂、瓣膜撕裂、腱索断裂等,任何损伤后引起心腔壁穿破导致心包腔内积血为血心包,严重的血心包产生心脏压塞,多见于严重的钝性心脏损伤。
临床上会出现心包压塞表现。
5.张力性气胸: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人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故又称高压性气胸。
伤肺严重萎缩,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侧肺受压,腔静脉回流障碍。
6.连枷胸壁: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又称为连枷胸( flail chest).7.Tietze病: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肋软骨与胸(肋)骨交界处,不明原因的非化脓性软骨炎性病变,临床较为常见。
1921年Tietze首先报告此病,故又称Tietze病8. 胸壁哑铃型脓肿:胸壁结核好发于乳腺与腋后线之间的第3~7肋骨部,结核病灶常穿透肋间肌,在肋间肌里外各形成一个脓腔,中间有窦道相通呈哑铃状;有的脓腔经数条不规则的窦道通向四方,并在其相骨下面延伸至较远部位,形成胸部的广泛病灶.9.漏斗胸( pectus excavatum):是胸骨中下部向后凹陷畸形,常以胸骨剑突根部为最深处,同时附着于四陷部胸骨两侧的肋软骨亦随之下陷弯曲,构成畸形的两侧壁,呈漏斗状。
心胸外科用药手册一、肋骨骨折诊断要点:1、伤后局部肿胀、瘀斑、疼痛、咳嗽、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加重。
2、局部有凹陷或突起畸形,压痛明显,有时可扪及骨擦音。
3、胸廓挤压征阳性。
4、多根双外骨折者,局部可出现反常呼吸。
5、合并气胸、血胸者,可出现胸闷、气促、严重者甚至休克。
6、检查:气胸患者,可有皮下气肿,扪之有捻发音,患侧叩诊鼓音;血胸患者,患侧叩诊浊音;X线可见骨折的情况,并观察有无气胸、血胸等并发症,但肋软骨骨折则不能显示。
药物治疗:1.止痛:曲马朵:口服50~100mg/次,必要时可重复;哌替啶:口服50~100mg/次,0.2~0.4g/d,皮注或静注25~100mg/次,0.1~0.4g/d;吗啡:皮注或口服5~10mg/次,1~3次/d。
2.预防感染:头孢噻啶:静注0.5~1g,3~4次/d,或静滴2~6g/d;先锋Ⅴ:肌注或静注0.5~1g/次,3~4次/vd;氧氟沙星:口服0.1~0.3g/次,3次/d。
3. 祛痰:氯化铵:口服0.3~0.6g/次,3次/d;沐舒坦:慢速静脉注射15mg/次,2~3次/d,6岁以上儿童同成人,2-6岁儿童减半,2岁以下儿童7.5mg/次,2次/d。
注: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仅需止痛,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时需止血、预防感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
二、肺挫伤诊断要点:1.轻者胸痛、胸闷、气促、咳嗽、有血性痰等;2.重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心动过速和血压下降等。
3.检查:听诊肺部有啰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粗而模糊、伴有斑点状模糊影和(或)不规则斑片状及大片状的实变阴影(病变分布可不按肺段或肺叶的范围)。
药物治疗:1.止痛:用硬膜外麻醉止痛或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入胸膜外,导入细管注入0.25%布比卡因3~5ml,24小时总量不超过400mg.2. 苯唑西林钠:肌注、静注或静滴0.5~2g/次,3~4次/d;头孢唑林钠:静注、肌注或静滴0.5~1g/次,3~4次/d;诺氟沙星:口服400mg/次,2次/d,或静滴0.2g/次,2次/d。
实习护士在心胸血管外科的周记这是实习护士在心胸血管外科的周记,记录了她在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体验和感悟。
第一周第一周,我的实习教练介绍我认识了整个心胸血管外科团队,包括主刀医生、护士长、护士和实习医生。
他们都十分友善,并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让我感觉到了这个团队的温暖和融洽的氛围。
我被分配到了主刀医生的治疗小组。
整个小组都非常专业,他们精益求精地做每一个手术。
我被指派负责助理手术。
刚开始我非常紧张,生怕做错了。
但是我的同事们不断地鼓励我,并帮助我调整我的操作方法,让我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第二周第二周,我的任务是为患者测量血压和体温。
我观察到了一位很年轻的女患者,她的情况非常严重。
这位患者会有突然的呼吸急促,她的氧气含量也不稳定。
我也看到了她的家人不断担心和紧张。
这个时候,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保持了冷静和专业的态度。
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份治疗方案,并把患者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了主刀医生。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患者逐渐恢复了健康,她最后的身体状况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很多。
第三周第三周,我们接诊了一位严重的病人。
他的血压非常低,他的心跳几乎停止了,我们的团队非常紧急地行动起来。
我记得我也是那个时候表现得比较淡定,在我们的教练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可以有效地行动起来。
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紧张地地工作着,每个人都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展示了出色的技能和专业精神。
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那位患者逐渐恢复的。
第四周在这个星期中,我终于有机会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了手术过程中。
我与我的同事们共同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我学会了如何通传信息,如何有效地配合我的同事,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那些护理手术是非常流程化的,我不断努力地提高我的技能,试图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总结如今,我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
从那以后,我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强的职业精神。
在我实习期间,那个小组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并且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
我也尝试了很多新的技巧和方法,感谢我的实习教练和同事们的帮助。
目录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Ⅰ——概述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Ⅱ——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Ⅲ——治疗腹腔感染的指导意见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Ⅳ——临床肝移植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Ⅴ——胃肠外科感染的治疗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Ⅵ——防治烧伤后感染的指导意见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Ⅶ——肝脏外科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Ⅷ——胆道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Ⅸ——四肢及软组织感染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急性胰腺炎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Ⅺ——临床肾移植患者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XII —神经外科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Ⅲ——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XIV ——手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Ⅴ——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Ⅵ 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ⅤⅡ——骨和关节感染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Ⅷ——临床心脏移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Ⅸ——沁尿系统感染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Ⅹ——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ⅩⅪ——手术后肺炎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Ⅻ——胰肠联合移植后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X XⅢ——心胸大血管外科感染的防治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 ⅩⅩⅣ——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包括: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文标题】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Ⅰ【制订者】《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发布日期】2003【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03年6月第41卷第6期【中文正文】概述一、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关于我国外科感染病原菌构成的报告不多。
心胸血管外科出科小结心胸血管外科是一门综合性、高度专业化的外科学科,主要负责处理心脏、胸部及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术后护理。
本次实习期间,我在某某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和实践,以下是我的小结。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着专业的医师和护士参与了患者的诊断、手术和术后护理。
通过观摩并参与一系列的手术,我对心脏、胸部及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和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学习了心脏病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病例的临床表现。
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竭等。
通过指导医师的解释和病例观摩,我对这些病例的症状、病因及诊断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学习了心脏手术的基本操作和常见手术。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医师参与了几个心脏手术,包括冠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和护士们对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让我更加熟悉手术的流程和操作技巧。
此外,我还学习了心脏和胸部影像学的解读和评估。
在实习期间,我与医师一起观摩了许多心脏超声和胸部X线片的诊断过程。
通过观摩和医师的解释,我对不同心脏病和胸部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还学习了心脏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康复。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护士参与了心脏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给药和安抚患者等。
通过实践,我了解到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并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护理技巧。
通过这一周的实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心胸血管外科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这门学科需要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胸外科疾病诊疗标准常见胸部创伤救治胸部损伤早期处理原那么【病史采集】1.了解胸部损伤的致伤原因。
如车祸、房屋倒塌、高处坠落、腹部压轧、急刹车、锐器伤、火器伤等。
2.病症: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休克、伤口出血和漏气。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神志、面容、体位、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静脉、颈动脉、气管位置、皮下气肿。
〔2〕胸廓、肺部体征。
〔3〕心脏体征:心率、心音、心界、杂音、心律。
〔4〕腹部体征。
〔5〕伤口及伤道:位置、外观,伤口出血、漏气与否,出、入口及其大小。
假设已作封闭包扎者,应在手术准备就绪条件下,翻开敷料进行检查。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气分析。
2.器械检查:〔1〕胸部X线检查:胸部平片,胸部CT。
〔2〕心电图检查及监测。
〔3〕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部B超检查。
【诊断要点】1.有胸部外伤史,胸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的作用,或有明确的刀刺伤、枪伤等。
2.受伤后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休克等病症。
3.体征:气管移位、胸廓畸形、反常呼吸、局部压痛、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脉数、心音低钝、胸背部伤口等。
4.胸部X线平片或胸部CT可见胸腔积气、积液征、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肺挫伤等征象。
【早期处理原那么】胸部损伤仅10%~15%需要外科手术处理,而超过80%以上者可经较简单处理而得到缓解,甚至立即挽救了伤者的生命,严重胸部损伤的病人伤情重,时间紧迫,早期的处理原那么应为:先抢救再诊断,边治疗边诊断,不应强调完善各项检查和明确诊断而延误抢救时机,而应采取一切措施及早纠正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
需要紧急处理的有:1.迅速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
2.开放性气胸者,应首先封闭开放的伤口。
3.张力性气胸应立即穿刺减压,接以活瓣排气针或作胸腔闭式引流。
4.心包填塞应立即开胸剪开心包减压,除去导致心包填塞的原因。
5.胸内大出血者,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并作好紧急开胸止血准备。
心胸血管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腔穿刺术【适应证】1、有胸腔积液者,为明确其积液的性质或抽出胸腔积液以便检查肺部情况。
2、通过抽气、抽液、胸腔减压治疗单侧或双侧气胸、血胸或血气胸。
3、缓解由于大量胸腔积液所致的呼吸困难。
4、向胸腔内注射抗肿瘤或促进胸膜粘连的药物。
【禁忌证】无明确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1、术前准备(1)穿刺点的选择与定位:若是胸腔抽气则多选在锁骨中线第2 前肋间,若是抽液则多选在肩胛线、腋后线或腋中线第7、8肋间。
若为包裹积液或少量积液穿刺,则要依据胸透或正侧位胸片、超声定位。
(2)胸腔穿刺包、局麻药物等物品(3)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取得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2、麻醉与体位(1)麻醉:皮肤消毒,铺单后,用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先在穿刺点处做一皮丘,然后将麻药向胸壁深层浸润至壁胸膜,待注射器回抽出气体或液体证实已进入胸腔后拔出麻醉针头。
(2)体位:一般为坐位,如病情较重可取半卧位。
3、手术步骤(1)局部麻醉后,应用胸腔穿刺针从皮肤穿刺进入,针头应沿着肋间隙的下部,下一肋骨的上缘进入胸腔。
这样既可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又可作为进入胸膜腔的标志,避免进针过深而伤及肺组织。
有经验的医师在针头刺入胸膜腔时能感到落空感,表明针头已进入胸腔。
也可采用带有一定负压的注射器,以便更好地显示针头是否进入胸膜腔。
(2)当术者调整好针头位置,可以顺利地抽出气体或液体后,即由助手用血管钳在靠近皮肤表面将穿刺针固定,避免针头移位。
穿刺针通过10cm 长的乳胶管与一个30ml 或50ml 的注射针管连接。
待注射针管抽满时,由助手用另一把血管钳夹闭乳胶管,取下注射针管排出气体或液体,如此可以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然后注射针管再连接上乳胶管继续抽吸。
一次性胸腔穿刺包成品使用比较方便,操作可由一人完成。
【注意事项】1、穿刺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及脉搏状况,对于有紧张心理的个别病人9 应事先消除畏惧,穿刺过程中如发生晕针或晕厥,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三节心胸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一、心胸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指导患者练习腹式深呼吸和有效排痰训练,加强肺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术前2周戒烟,预防感冒,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
3.根据手术部位做好皮肤准备(1)后外切口:术侧的前胸正中线至后脊柱线,包括腋下,上从锁骨水平线至剑突下。
(2)正中切口:前胸左腋后线至右腋后线,包括双侧腋下。
(3)食管三切口:左颈部、右胸部(同后外切口)、腹部(包括脐孔、会阴部)。
(4)胸腹联合切口:左胸部(同后外切口)、左上腹部。
4.饮食选择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粗纤维、维生素及果酸丰富易消化食物。
5.辅助检查遵医嘱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包括肺功能)。
【术后护理】1.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每小时1次共4次,以后每2h监测1次至24h,并记录。
测体温每天4次,体温超过38.5℃应通知医师,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3.呼吸道管理:加强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痰液粘稠者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必要时行鼻导管或气管镜吸痰,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扩张,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观察呼吸幅度、频率、节奏和饱和度,如出现呼吸困难,立即通知医师。
4.行密闭式胸腔引流者执行密闭式胸腔引流护理。
5.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逐渐增加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指导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抬举运动,拔除胸管后早期下床活动。
7.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健康教育】1.少量多餐,进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及粗糙刺激性食物。
2.逐步增加活动量,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活动,保持气道通畅。
3.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药。
5.食管术后患者,餐后半卧30min,防止食物反流。
6.注意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7.出院1个月后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