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x
- 格式:pptx
- 大小:511.06 KB
- 文档页数:49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
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答案:C考P41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包括:(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中国的城市化第一部分:序言1、定义2、国际对城市规划的研究:紧凑型城市、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边缘区农地流转与农地保护、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3、我国城市化现状: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用地迅速扩大。
第二部分:我国城市化历程1、解放前的现状(1949年以前)城市化初期,经济不发达,工业很少,城市还是以自然的缓慢增长方式为主,基础设施相当缺乏,生活环境较恶劣,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对城市破坏很大。
2、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49——1957年)经过长期的战争创伤,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为工业发展服务,同时由于有苏联的帮助,城市规划工作有很大发展。
3、激进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58——1965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使得规划工作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后来又过分强调“三线”建设。
4、文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城市规划等部门全部撤销。
5、改革开放形式下的城市规划工作(1967——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禁锢、建设止步后,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很多新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是再次强调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城市化的急速增长,绝大部分的城市和镇都制定了总体规划,规划工作重点向两个方面转移,其一、向区域(市域、县域)规划方面发展,其二、向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业规划方面发展;同时,由于农村改革及乡镇工业的兴起,使小城镇有了很大的发展;1986年12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中国的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轨道。
6、进入21世纪后的城市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得到世界范围的共识,怎样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成为了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总结和迎接未来挑战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