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92.02 KB
- 文档页数:15
一、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物质:生物、非生物。
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已鉴定约200万种生物的分界:1.二界系统分界:动物界、植物界代表人物:林奈(Carl von Linne),1735依据:生物能否运动2、三界系统分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代表人物:霍格、赫克尔依据:光镜应用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性3、四界系统分界:原核生物界(如:细菌、蓝藻)、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代表人物:考柏兰(H.R.Copeland),1938依据:电镜技术的发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概念的提出4、五界系统分界: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代表人物:惠特克依据:电镜技术和生化知识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6、六界系统分界:原核生物界Monera)、古细菌界(Archaebacter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Animalia)代表人物:R.C.Brusca,19907、八界系统分界:古细菌界(Archaebacteria)、真细菌界(Eubacteria)、古真核生物界(Archezoa、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界(Chrom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代表人物:T.Cavalier-Smith,1989生命进化经历的重要阶段第一阶段:非细胞阶段第二阶段:从非细胞到细胞第三阶段: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第四阶段: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真核生物二、动物学及其分科动物学的概念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内容: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胚胎学、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根据研究对象: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鸟类学、鱼类学、昆虫学、蛛形学按照研究的重点和服务范畴:古生物学、理论动物学、应用动物学、畜牧学等三、动物学发展简史(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拉450种,分有血和无血17世纪显微镜出现18世纪瑞典林奈动物分类系统法国拉马克物种进化的观点19世纪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孟德尔遗传规律20世纪沃森和克里克(1953) DNA双螺旋结构(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周礼》是我国周朝一部古书距今约3000年,《地宫》篇中把动物分成毛物、羽物、介物、鳞物、和赢物(兽类)《本草纲目》李时珍用27年时间,记录医学上应用的动物、植物、和矿物2000多种,附图1100多幅,其中400多种动物隶属于虫、介、鳞、禽和兽类。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大一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
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大一阶段,学习普通动物学知识是我们建立对动物世界的基本理解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大一阶段普通动物学的常见知识点。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按照生物学的一种分类法进行分类的。
根据五大类基本特征,动物界被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个亚界。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蜗牛、蚯蚓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二、动物的形态和结构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例如,昆虫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有六条腿;而脊椎动物的身体则由头、颈、躯干和尾部组成,大多数有四肢。
三、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其行动能力、取食习惯、繁殖方式等。
例如,大多数的鸟类可以飞行,它们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而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则以其他动物或植物为食,它们的子宫内孕育出幼崽,并进行哺乳喂养。
四、动物的适应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环境。
例如,企鹅的特殊身体形态使其适应了极冷的南极环境,而沙漠中的骆驼则适应了干燥和高温的环境。
五、动物与生态系统动物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种群数量的稳定等。
同时,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动物产生影响,如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六、保护动物的意义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动物的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更是为了保护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减少非法狩猎和野生动物贸易等方式来保护动物。
七、普通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普通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总结:通过大一阶段学习普通动物学知识,我们可以对动物的各个方面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动物学复习提纲范文一、动物的分类1.动物的基本分类原则2.动物的主要门类3.动物的种类和特征二、动物的生命活动1.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摄食方式-动物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2.动物的呼吸和循环-动物呼吸的方式和器官-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动物的运动和感觉-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结构-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知机制4.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器官-动物的生殖周期和发育过程三、动物的演化1.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起源的主要证据和理论2.动物的适应和变异-动物的适应环境和方式-动物的遗传和突变机制3.动物的系统发育-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树-动物的共同祖先和亲缘关系四、动物的生态学1.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位-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和特征-动物的生态位和相互作用2.动物的生态适应-动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和机制-动物的行为和生态适应关系3.动物的种群生态-动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动物的种群生态调控机制五、动物的行为学1.动物的基本行为型-动物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动物的群居行为和迁徙行为2.动物的学习和记忆-动物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动物的记忆形式和保存机制3.动物的社会行为和智能-动物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动物的智能表现和发展六、动物的保护1.动物的濒危和灭绝-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和现状-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挑战2.动物的保护行动-动物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动物保护组织和活动七、动物的实验和利用1.动物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动物实验的历史和发展-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动物的养殖和利用-动物养殖的类型和目的-动物产品的利用和影响总结: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起源、分类、生命周期、行为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提纲主要包括了动物的分类、生命活动、演化、生态学、行为学、保护以及动物的实验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复习时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巩固,同时注意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假体腔动物〕、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锥虫、杜氏利什曼原虫、血吸虫〔扁形动物门〕、丝虫〔假体腔动物〕。
原生动物门:约有65,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化石,现存的约1/3为寄生物。
原生动物:一类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生物。
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后生动物: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
二分裂:原生动物最普遍的一种无性生殖,一般是有丝分裂,可以是纵裂、横裂、斜分裂。
出芽生殖: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小的子细胞称芽体。
多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多见于孢子虫纲。
质裂: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孢子生殖:大小配子受精后的合子先发育为卵囊,卵囊内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再由孢子母细胞发育成许多个子孢子,每个子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配子生殖: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或受精形成一个新个体。
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
海绵动物门:目前已知约10000种,主要生活于海水中,有1科生活于淡水。
为什么将海绵动物称为多孔动物?体壁上也有许多小孔或管道,并与外界或中央腔相通。
所以海绵动物也被称为多孔动物。
海绵骨骼:散布在中胶层内,或突出到体表,或构成网架状,具有支持及保护身体的功能。
逆转现象:在钙质海绵中,形成中空的两囊幼虫,在寻常海绵纲中形成实心的实胚幼虫。
侧生动物:后生动物中原始的一类,发育中有逆转现象。
海绵动物体内的领鞭毛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的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水母。
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多数在浅海,少数为深海种,现存种类约有11000种。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行为和分类等内容。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涉及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动物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动物的世界。
1. 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生命界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单位。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动物界中的动物按照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进化历史等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在动物分类学中,我们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形态特征是其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的总称。
在动物的形态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从动物的体型、体表覆盖物、感觉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器官、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来分析动物的形态特征。
3. 动物的生理动物的生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动物的代谢过程、生物节律、能量转化、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方面。
4. 动物的生态学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生态位、种间关系、食物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生存行为、求偶行为、交流行为、领地行为、迁徙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和逃避行为等方面。
6. 典型动物的举例在动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些典型的动物进行研究。
比如说,我们会关注犬科动物中的犬和狐狸、豹科动物中的猛兽和狮子、猫科动物中的猫和虎、大象科动物中的大象以及鲸目动物中的鲸等。
7. 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是指动物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种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现象。
在动物的进化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起源、进化历史、分类演化、形态进化、生理进化和行为进化等方面。
动物科学知识点
动物科学是研究动物生理、行为、遗传、分类、发育和分布等方面
的学科,涉及广泛,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动物科学的基础
知识点。
一、动物分类
动物根据其生物特征和分类学特点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蜘蛛、软体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
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
二、动物呼吸
动物的呼吸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肺呼吸、皮肤呼吸、鳃呼吸等。
哺乳动物通过肺呼吸获取氧气,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鱼类则通过鳃
呼吸吸取水中溶解的氧气。
三、动物生殖
动物生殖方式也多样,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
过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而无性生殖则是通过分裂、孢子等方式繁殖。
四、动物消化
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用于消
化食物并吸收营养。
不同动物根据其食性和生活习性有不同的消化方式。
五、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研究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觅食行为、求
偶行为、育儿行为等。
动物的行为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六、动物保护
动物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涉及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伦理等方面。
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生命,保护动物栖息地,倡
导与动物和谐共处。
以上就是关于动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点介绍,希望对大家对动物的了
解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关爱动物,保护自然,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谢谢阅读!。
第五章:动物分类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界:自然界的物质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生物是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的生命现象。
因此,生物世界也称生命世界(Vivicum)。
1. 两界系统:林奈(Carl von Linne,1735)时代,对生物主要以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特征来区分,以及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提出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的两界系统。
2. 三界系统:显微镜广泛使用后,发现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性(如眼虫等),这种中间类型的生物是进化的证据,却是分类的难题,因而霍格(J.Hogg,1860)和赫克尔(E.H.Haeckel,1866)将原生生物(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另立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动物界的三界系统。
3. 四界系统: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学家有可能揭示细菌、蓝藻细胞的细微结构,并发现与其他生物有显著的不同,于是提出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的概念。
考柏兰(H.F.Copeland,1938)将原核生物另立为一界,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始有核界(Protoctista)(包括单胞藻、简单的多细胞藻类、粘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后生植物界(Metaphyta)和后生动物界(Metazoa)。
4. 五界系统:随着电镜技术的完善和广泛应用以及生化知识的积累,将原核生物立为一界的见解,获得了普遍的接受,成为现代生物系统分类的基础。
1969年惠特克(R.H.Whittaker)又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另立为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
这一系统逐渐被广泛采用。
5. 六界系统:五界系统没有反映出非细胞生物阶段。
我国著名昆虫学家陈世骧(1979)提出3个总界六界系统,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动物学基础知识试题一、选择题1. 动物学是研究哪个领域的学科?A. 植物B. 动物C. 地球D. 大气2.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什么?A. 是卵生动物B. 体温恒定C. 通过皮肤呼吸D. 生活在水中3.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A. 鱼类B. 鸟类C. 昆虫D. 爬行动物4. 动物的最基本组织单位是什么?A. 细胞B. 组织C. 器官D. 系统5. 动物为了寻找食物、逃避危险或繁殖等目的,会进行哪种行为?A. 躯体行为B. 繁殖行为C. 恒态行为D. 协同行为二、填空题1. 动物界是指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鸟类?3. 动物的头部有感觉和运动的中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哺乳动物的幼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取营养。
5. 动物体内的细胞按功能分化形成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句子的对错,并将正确的句子补充在下面的空格内。
1. 动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对/错)2. 昆虫是一种无脊椎动物。
(对/错)3. 动物都属于单细胞生物。
(对/错)4. 哺乳动物通过肺呼吸。
(对/错)5. 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对/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C4. A5. A二、填空题1. 动物界是指多细胞生物的一大类,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 蛇不属于鸟类。
3. 动物的头部有感觉和运动的中枢,称为脑。
4. 哺乳动物的幼崽通过哺乳来获取营养。
5. 动物体内的细胞按功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三、判断题1. 错(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 对3. 错(动物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4. 对5. 对。
动物科学知识点1. 动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形态,将动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如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物种,也就是具有独特形态、繁殖亲缘关系和生态适应的个体群体。
2.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动物的生物学行为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行为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求偶、捕食、逃避、求生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和进化意义。
3.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学科。
它涉及到动物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殖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动物如何消化食物,如何呼吸、循环和排泄废物,以及如何感知和适应环境等。
4. 动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机制的学科。
传代繁殖和基因变异是动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家畜、宠物和野生动物的遗传特性,为动物的选育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5. 动物繁殖生理学动物繁殖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繁殖机制和繁殖控制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性腺发育、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利用动物繁殖生理学的知识,进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促进家畜和宠物的繁殖。
6.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所需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利用和代谢的学科。
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营养学对于畜牧业、养殖业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机制的学科。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病因和诊断方法,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8. 动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种群动态、种间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动物学知识点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生态、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在动物学领域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知识点,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基本的
动物学知识点。
一、动物分类
动物这个庞大的类群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
按照生物的传统分
类法,动物界主要划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门。
无脊椎动物
又分为多个门,包括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而脊
椎动物门则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五
个类群。
二、动物形态结构
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指动物身体的形状、构造和器官排列等方面。
不
同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
乳腺以及昆虫的触角等特征。
三、动物生态
动物的生态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不同的动物
栖息地和生态习性也有所不同,如草原动物、水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四、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各种生活和生存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动物的行为包括觅食、交配、争斗、逃避等,这些行为与动物的生存
直接相关。
综上所述,动物学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动物学知识可以
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态和行为等方面,有助于保护
和研究动植物资源,促进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存。
希望以上介绍的动
物学知识点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动物学基础课程了解动物进化形态和解剖构造等方面的知识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动物的起源、分类、进化、形态结构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动物学基础课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动物的进化形态和解剖构造等方面的知识,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一、动物的进化形态1. 进化概述动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包括物种的起源和发展。
进化可以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等因素来推动。
2. 进化的参考证据通过对化石、遗传信息以及生物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物种的进化过程。
比如,化石记录揭示了过去的生物形态以及物种的起源和灭绝情况。
3. 进化的形态变化动物的进化形态涉及到各个层次的结构,从细胞、组织,到器官、器官系统等。
比如,鸟类的进化形态使得它们具备了飞行的能力,同时鸟类的骨骼结构也与此相关。
二、动物的解剖构造1. 解剖学概述解剖学是研究动物体内结构和组织的科学。
通过解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的内部构造和器官系统的功能。
2. 器官系统动物的体内有多个器官系统,比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这些器官系统相互配合,使得动物能够正常生活和繁殖。
3. 解剖学的研究方法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剖析、显微镜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对动物的器官结构和组织构造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动物解剖学的应用动物解剖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通过对动物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到人类的解剖结构,从而开展相关的医学研究。
三、动物学基础课程的意义1. 增强动物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动物学基础课程,我们可以掌握动物起源、进化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动物学基础课程使我们了解到了地球上众多的动物种类,从微观到宏观,从海洋到陆地,从昆虫到哺乳动物,形成了动物多样性的神奇和壮观。
3.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学习动物学基础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让我们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
大二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以及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大二普通动物学是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基本分类、进化、形态结构、生殖和发育、行为、生态等知识点。
下面将对大二普通动物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进化关系,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原索动物等。
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对于每一类动物,还会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如鱼类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等。
二、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可以通过化石研究、胚胎发育比较、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等方法来研究。
通过这些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动物界的各种进化趋势和规律。
例如,动物从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成多细胞生物,形态结构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三、动物的形态结构动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外部形态是指动物的身体轮廓和器官的形态,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
内部结构是指动物的器官构造和组织结构,需要通过解剖和显微镜等实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
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器官结构。
四、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动物通过性生殖进行繁殖,有的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还有的动物能够同时进行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动物的发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经历卵生、胎生和卵胎生等不同的发育方式。
这些繁殖和发育方式的差异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体现出来。
五、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
动物的行为研究是动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动物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包括觅食、交流、求偶、保护领地等各种行为。
六、动物的生态动物的生态是指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动物栖息地的适应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等都是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内容。
典型动物学知识点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界的分类、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在动物学中,有一些典型的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动物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动物世界。
一、动物的分类1. 动物的三大分类:动物界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其中无脊椎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五大类。
2. 动物的门:无脊椎动物门包括原生动物门、刺绵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脊椎动物门包括脊索动物门等。
二、动物的内外部结构1. 动物的细胞结构:动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组成,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2. 动物的器官系统:动物的器官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这些系统协同工作,保持动物体内环境的平衡。
三、动物的生活习性1. 动物的取食方式:动物的取食方式有捕食、食草、寄生、腐食等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动物根据其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取食方式。
2. 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适用于大部分的动物,通过交配产生后代,而无性生殖则不需要交配,通过分裂或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四、动物的生态环境1.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根据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各自的生活习性。
2. 动物的生态链:动物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动物在生态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五、动物的保护意义1. 动物的生态作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还参与着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2. 动物的资源利用:人类利用动物提供的食物、皮毛、药材等资源,但是过度捕捞和滥用动物资源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应当重视动物的保护工作。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分布、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普通动物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按照形态特征分类,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二、动物的形态结构动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包括身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等,内部结构包括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进化的结果。
三、动物的生理功能动物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感觉、运动等方面,这些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理功能上也存在差异,比如哺乳动物的乳腺可以分泌乳汁喂养幼崽,而鸟类的卵巢可以产生蛋。
四、动物的行为特征动物的行为特征包括求偶、繁殖、捕食、逃避、迁徙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行为特征上也存在差异,比如狮子会群居狩猎,而独行侠猫头鹰则喜欢独自捕食。
五、动物的生态环境动物的生态环境包括栖息地、食物链、生态位等方面,这些环境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环境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河流中生活的鲤鱼需要适应水流和水温的变化,而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则需要适应高温和干旱的环境。
六、动物的进化和演化动物的进化和演化是动物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动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
动物的进化和演化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遗传漂变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着动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涵盖了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特征、生态环境、进化和演化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于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名词解释双重调节:双重调节: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还能改变角膜屈度(前巩膜角膜肌,为鸟类所特有),故称为双重调节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愈合而成2、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是适应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3、逆行变态——由结构复杂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的成体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5、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气囊,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5、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借助于肋间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1、胎生——哺乳类为羊膜动物,受精卵在入母体子宫内后,植入母体子宫壁内,并形成胎盘,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受精卵发育致胎儿成熟后由母体娩出。
2、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规律地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移生活环境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等的条件,并经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习性叫洄游。
3、咽式呼吸——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呼吸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4、内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能够保护相对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或内温动物二、填空题8、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均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二者的动脉系统有区别,鸟类的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哺乳动物的则为左体动脉弓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下颌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咽式呼吸。
3、两栖动物具1枚颈椎,1枚荐椎。
4、两栖动物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4、爬行动物的膀胱为尿囊膀胱,爬行动物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0、鸟类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三种。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7、鱼类的尾鳍可分为原尾,歪尾,正尾三种。
7、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具2枚荐椎。
5、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9、爬行类心脏_4__腔,心室内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为__不完全的双循环15、哺乳类皮肤腺的类型有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四种。
16、哺乳动物具三对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
18、胸大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腹面,使翼下扇;胸小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近端背面,使翼上扬。
20、食草类的反刍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皱胃是真正的胃,可分泌胃液。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口咽式呼吸11、多数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类一般有5对鳃弓,鳃弓内缘着生有鳃耙,外凸面上有2个薄片状的由无数鳃丝构成的鳃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髂骨、坐骨、耻骨15、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共同构成骨盆1、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不同的是左右坐骨与耻骨不在腹中线汇合,因而构成所谓关闭式骨盆。
2、陆栖哺乳动物为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足型上有不同的形式:熊和人的是趾;猫和犬的是爪;牛和马的是蹄。
4、鸟类的听觉器官基本上似爬行动物,具有1块听骨;哺乳动物的中耳内有3块听骨。
两栖类也是一枚听骨。
听骨也叫耳柱骨。
10、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外被毛,其主要功能是保温和触觉,根据毛的结构特点,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14、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所组成。
15、偶蹄目的主要特征是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代表动物牛。
三、选择题14、哺乳动物中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及各种防御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D )A:大脑B:中脑C:小脑D:延脑12、哺乳动物尿的浓缩,主要借助对水分及钠盐的重吸收而实现的( C )A:肾小体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6、鸟类心跳的频率比哺乳动物快得多,一般均在( C )A:100~200次/min B:200~300次/minC:300~500次/min D:500~600次/min12、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是( A )A:纹状体B:间脑C:中脑D:小脑13、哺乳类的子宫有多种类型,人的子宫为( D )A:双体子宫B:分隔子宫C:双角子宫D:单子宫14、含氮废物以尿素的形式排出的动物是( D )A:两栖类和爬行类B:爬行类和鸟类C:鸟类和哺乳类D:两栖类和哺乳类1、蛙类的耳柱骨来源于( C )A:方骨B:关节骨C:舌颌骨D:角舌骨8、具有一个枕骨髁的动物是( B )A:两栖类和爬行类B:鸟类和爬行类C:鸟类和哺乳类D:两栖类和哺乳类两栖类有两个枕骨髁9、两栖类中耳内有块听骨( A )A:1 B:2 C:3 D:05、哺乳动物起源于( A )A:盘龙类B:尖头类C:假腭类D:兽齿类10、具"喙长、颈长、腿长"特征的鸟是( A )A:丹顶鹤B:天鹅C;黄腹角雉D:秃鹰12、“燕窝”是指下列哪种鸟类的巢( C )A:家燕B:楼燕C:金丝燕D:毛脚燕四、判断题2、副交感神经节位置距效应器很近或就在效应器上,因而节后神经纤维很短,这与交感神经有显著不同。
(√)4、因鸟类具特殊的双重呼吸,故气体在肺内是双向流动的(X)7、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鸟类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8、鸟类的肋骨不具软骨,而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10、与害兽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他们的种群密度(√)五、问答题(共20分)1、简样水陆环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及适应的不完善性。
(10分)(1)水陆环境主要差异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大约20倍)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约1000倍)水温的恒定性(25—30℃间)陆地环境的多样性(2)两栖类对陆地环境适应性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所必须的温度条件适应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3)两栖类对陆地适应的不完善性未解决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未解决陆地繁殖问题2、鸟类的皮肤、骨骼、肌肉对飞翔生活有哪些适应?在其它器官、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的特点?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
(10分)(1)外形:体呈纺缍形,外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2)内部结构:骨骼:头骨轻而薄,骨骼愈合,轻;骨骼中空,轻而牢固肌肉: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有栖树握枝的肌肉循环:心脏分四室,完全的双循环消化:消化能力强呼吸:具有气囊,双重呼吸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排泄:为生肾,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生殖:雌性只有左侧卵巢,右侧大多退化,减轻体重3、哺乳类为什么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有哪些主要进步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对能量的摄取(3)体被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3、简述羊膜卵的结构及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9分)羊膜卵结构特点(1)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
(2)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绒毛膜、尿囊膜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1)皮肤:无皮肤腺,防止体内水分散失(2)运动:可快速运动(3)呼吸:肺结构更完善,呼吸空气中氧气(4)循环:心室出现不完全隔膜,不完全双循环(5)神经:神经系统更发达(6)生殖: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使动物繁殖摆脱水的限制,2、试述哺乳类肾的结构、功能与泌尿过程(8分)(1)肾脏结构:肾脏的结构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含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含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组成;(2)肾脏功能肾脏主要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盐调节以及分泌肾素(3)泌尿过程: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形成终尿,进入输尿管,再由膀胱暂时贮存,达到一定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皮肤排汗,调节体温玉林师范学院期终考试试卷(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命题教师:彭红元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考试专业:生物本科考试年级:03级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和脑脊液等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生态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动物区系——动物区系:从广义上讲是指某一地区所有动物种的总和;严格说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
5、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二、填空题(1~12题,每空1分;13~18题,每空0.5分,共40分)1、鸟类手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初级飞羽。
2、哺乳类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壁结合起来形成的。
3、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隔离的类型有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4、与产大型硬壳卵相适应,鸟类为开放式骨盘5、毒蛇的毒牙可分为管牙和沟牙两种。
6、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
7、今鸟亚纲可分为平胸总目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8、哺乳类为了解决口腔咀嚼和呼吸的矛盾,于是出现分割口腔内呼吸和消化通路的隔板即次生颚,它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形成的。
9、鸟类的气囊除了辅助呼吸外,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部磨擦、冷却系统的功能。
10、鸟类具1个枕骨髁。
11、鸟类的肌肉系统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是由骨骼肌、内脏肌和心肌组成。
12、候鸟是每年沿着固定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的鸟类,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
13、哺乳类的牙齿为异型齿,分化门牙、犬牙、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
14、鸟类羽衣的主要功能是体持体温、构成飞翔器官、减少飞行时阻力、保护皮肤.15、哺乳类的皮肤衍生物,除了毛和皮肤腺外,还有爪和角。
爪另有蹄和指甲二种变形;角主要有实角(鹿角)和洞角(牛角)二种。
16、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骨相关节。
17、胸大肌、胸小肌均起于胸骨,胸大肌使翼下扇;胸小肌使翼上扬18、豪猪属啮齿目豪猪科,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