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7.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第一专题 鸟》 (共68张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68
专题《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的诗文,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的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以及对鸟与人类关系的兴趣。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鉴赏兴趣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环境的情感(隐性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和建构鸟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对诗歌和散文中鸟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诗歌和散文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课下收集资料,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合作探究(一)鸟的起源阅读文中资料,寻找答案。
(二)鸟的美学欣赏鸟的图片,从色彩,姿态,形体,叫声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三)鸟与文学(资料课下收集,课堂展示)展示收集到的与鸟相关的谜语,古诗,成语,俗语,故事。
三、研读赏析(一)、《闻雁》1反复朗诵《闻雁》(韦应物),体会其感情:诗中思乡之情是一目了然。
(学生一般是就字面答“归思”)2、介绍文学作品中大雁的文化内涵:“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闻雁思乡”: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晚上,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秋天,“秋”字底下加一“心”字便是“愁”字,游子在外漂泊大半年了,到了秋季也是该考虑回家看看的时候了。
此时看到大雁已经列队向南归去,怎么不叫人产生强烈的乡愁呢?(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自然成为秋的标志,成为典型的归家信号,顺理成章的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3、分析《闻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一个秋天的雨夜。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提问:如果将诗歌后两句前置,与原诗有什么区别?这样写的好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单元专题《鸟》(一)教学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单元专题《鸟》(一)教学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单元专题《鸟》(一)教学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鸟》(一)课题:二次备课专题《鸟》(一)【教学目标】1.通过咏鸟,初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2。
正确认识鸟与人的关系,从而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咏鸟,初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鸟与人的关系,从而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复习引入】一、导入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鸟鸣暖人心。
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是鸟!是一只只报春的鸟儿为我们带来充满欣喜的春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
一起来了解这些可爱的鸟儿,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关于鸟的传统文化。
(出示一些关于鸟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教者的点拔与图片欣赏,形成对鸟类的直观印象。
)【自主合作探究】二、观鸟—-展示台1.在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观察鸟儿的美,首先请同学说说我们这儿常见的鸟儿有哪些?请你列举一种鸟类,说说它的美。
(例如:麻雀、燕子、鸽子、喜鹊等)2.展示图片,说说这些图片展示了鸟类的什么特点与美.(学生自由欣赏图片,并畅谈个人感受与看法)3。
小结:我们知道鸟类不但是大自然万物中美丽的一种,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们在写诗作文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它们,常常用它们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内心体验。
《专题·鸟》学案(一)《闻雁》1.作者简介: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783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夏天离京,秋天到任。
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2.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3.阅读全诗,思考问题:(1)“故园渺何处?”采用何种修辞?句中“故园”指什么?“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设问。
长安。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
(思乡之情不言而明。
)(2)“归思方悠哉。
”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何作用?明确:直抒胸臆。
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
“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3)“淮南秋雨夜”一句写景有何作用?明确:点明地点和季节。
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秋雨,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衬托诗人的归思之情。
(4)“高斋闻雁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思乡之情。
解析: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归雁在古诗中,历来是思乡思亲之物。
)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4.总结:(1)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归思”和“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2)全诗意境高古澹远,语言质朴自然。
(二)《池鹤》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