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自由落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由落体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1重点与剖析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
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
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
关高中物理自由落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由落体概念,掌握自由落体的描述和公式。
2. 掌握自由落体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
1. 自由落体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2. 自由落体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 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入自由落体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的基本特征和运
动规律。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2.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装置、计时器、尺子等。
3. 实验步骤:
(1)搭建自由落体实验装置。
(2)调整实验装置,保证落体从初始位置开始自由下落。
(3)用计时器记录落体下落的时间,同时用尺子测量落体的下落高度。
4. 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落体的时间-高度图。
(2)分析图表数据,验证自由落体公式。
三、讲解自由落体公式
教师讲解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讨论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并结合公式进行详细解释和讨论。
五、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掌握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及其公式。
六、作业
练习自由落体相关的计算题目,加深对自由落体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自由落体的概念和运动规律,理解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
1、高一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重点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教学方法1、以物理情景导入目标――合作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金属片,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
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共同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论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苹果落地”视频)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为了研究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是否有关,老师给同学们提供金属片、纸片,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点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得出结论:质量并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优秀3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巨大。
本节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教材通过演示牛顿管实验进行证实,进而最后抽象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运动模型。
这样的编写层次分明,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学生不难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模型。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材中通过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3.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 掌握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方法。
2. 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其科学探索精神。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v t= v 0+ats= v 0 t+ at2vt 2- v 02 =2as新课导入:实验一:一手拿小纸片,另一手拿粉笔,双手举高相同的高度,然后同时松手,看看纸片与粉笔,谁先落地?实验二:把实验一中的纸片捏成团,结果又如何呢?实验三:毛钱管中的纸片和粉笔的下落情况。
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到一条结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实验一中的纸片比粉笔晚着地。
在没有空气的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
3.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
2. 能够运用自由落体公式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自由落体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由落体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推导自由落体公式的基本过程。
2. 运用自由落体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验令学生感受自由下落的速度不受物体质量的影响。
教师从高处同时放下一颗铅球和一个羽毛,观察学生对落地时间的预测和观察结果。
2. 自由落体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自由落体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由下落是指物体仅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3. 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
(1)给出自由落体公式:h = 1/2 * g * t^2。
(2)以自由落体初始时刻为起点,建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
度-时间图,并推导出自由落体公式。
4. 运用自由落体公式解答问题
(1)讲解如何利用自由落体公式解答常见问题。
(2)例题实操。
5. 实验探究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1)设计实验:利用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的落地时间,验证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
(2)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自由落体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作业
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课教案
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自由落体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自由落体?
2. 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4. 自由落体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自由落体,并引起他们对自由落体问题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解释什么是自由落体,以及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2.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公式应用(15分钟)
1. 将自由落体的公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2.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规律,加深他们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四、自由探究(15分钟)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疑问。
五、总结(5分钟)
通过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巩固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或课外探究任务,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讲解、应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其科学探究精神。
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案:自由落体运动目标:学习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相关计算方法。
前导知识:学生已经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知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和复习前导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请问如果我们从高处将一个物体自由落下,它会以什么样的速度下落?有什么可以解释它下落所遵循的规律吗?”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自由落体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解释自由落体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下落的过程中物体速度逐渐增大,并且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g。
3. 实验观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自由落体物体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下落物体和计时器。
4. 计算练习: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包括计算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和位移等。
5. 问题讨论:提出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例如,“自由落体物体达到地面时速度是否为最大值?为什么?”、“如果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入一个水平初速度,物体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6. 总结: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简短的课堂总结。
7.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和评价。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下落物体、计时器- 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计算题目和讲义- 白板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案标题: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引导学生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解决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材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落体实验装置、计时器、测量尺等。
3.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例如掉下摔碎的瓶子、投掷物体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阐述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g)的概念,并介绍落体公式:h = 1/2 × g ×t²。
3.实验探究(20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落体实验,测量物体自由落体的高度和时间,并记录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验证落体公式,理解落体运动中高度、时间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问题解答与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落体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同时,提出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更多自由落体的应用场景,例如自由落体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物体自由落体与抛体运动的关系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数据的记录情况。
2.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物理》教材中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2节“自由落体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自由落体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计算以及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解决高度测量等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推导。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由落体实验装置,计算机,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由落体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的物体同时落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 理论讲解(10分钟)(1)讲解自由落体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无阻力条件下物体下落的规律。
(2)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观察(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不同高度物体落地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5. 分析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4. 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物体从100米高空自由落体,求落地时的速度。
(2)已知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速度v=20m/s,求物体下落的高度。
2. 答案:(1)v=40m/s(2)h=20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规律和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广东省廉江市第三中学高中物理《自由落体》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三、德育目标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素材。
【教材分析】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
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
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实验器材】牛顿管、橡皮块、两张相同的纸。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教学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1.思考与讨论:(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张纸和一块橡皮下落的现象)师:是否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在17世纪时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就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①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②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③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二、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回顾我们之前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变化规律1、速度、时间关系:v=v0+at1at22、位移、时间关系:x=v0t+23、速度、位移关系: v2-v02=2ax学习这些规律为了应用,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个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①初速度为零;②只受重力;3、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打点计时器纸带夹子重物4、 实验(1)、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电源。
(2)、把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下端通过铁夹将重物和纸带连接起来,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用手捏住纸带上端,把纸带拉成竖直状态,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4)重复几次,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分析。
运动性质:v 0=0的特殊匀加速直线运动书上45页第5题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 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伟大。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及其应用。
4. 自由落体实验: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如:抛物、跳伞等),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下落?下落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二)讲授新课1.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如: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恒定等。
-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
- 介绍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数值。
- 讲解重力加速度与高度、时间的关系。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及其应用。
-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 = 1/2 g t^2。
-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自由落体实验: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
- 学生分组,设计自由落体实验方案。
- 学生分组实施实验,记录数据。
-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自由落体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
2. 学生能够掌握自由落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自由落体的公式解决基本问题。
教学准备:1. 粉笔、黑板或白板。
2. 自由落体的实验器材,如小球、测量工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空中让小球自由下落和在空中让乒乓球自由下落有什么不同?2.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自由落体的理解,并进行讨论。
探究:(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球,并告诉他们该小球是一个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特殊小球。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这个小球自由下落的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发现小球的下落速度是逐渐增加的。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会有一个逐渐增加的速度?5.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出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过程中物体的速度是逐渐增加的。
解释:(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自由落体是指在只有重力作用下,物体自由地向下运动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只有重力作用下会发生什么情况?3. 教师告诉学生,地球上的重力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所以所有物体在自由落体的情况下都会有相同的特点。
运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自由落体的公式:h = (1/2)gt^2 ,其中h为下落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2. 引导学生通过解题练习,运用自由落体的公式解决问题。
3. 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自由落体公式进行求解。
总结:(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总结自由落体的特点和公式。
2. 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自由落体的情况下,会同时落地。
自由落体教案主题:自由落体目标:1. 学习自由落体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理解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3. 掌握如何计算自由落体的高度、时间和速度。
教学步骤:1. 引入自由落体的概念(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重力和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然后引入自由落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自由落体的基本原理(10分钟)分析和讨论自由落体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作用、物体的自由下落和不受外力干扰的条件。
3.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15分钟)分析和介绍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
4. 计算自由落体的高度(15分钟)通过示例演算和练习题,教导学生如何计算自由落体的高度。
提供计算公式和注意事项。
5. 计算自由落体的时间(15分钟)通过示例演算和练习题,教导学生如何计算自由落体的时间。
提供计算公式和注意事项。
6. 计算自由落体的速度(15分钟)通过示例演算和练习题,教导学生如何计算自由落体的速度。
提供计算公式和注意事项。
7. 小结和讨论(10分钟)整理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
重点回顾关键概念和计算方法。
8. 实践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并进行自由落体的实验,观察并记录下落物体的加速度、时间和位移。
9. 总结和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行搜索和了解关于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2. 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分析和解释自由落体在不同行星上的运动规律,并进行演示和展示。
3. 练习使用计算机模拟程序或手机APP来模拟自由落体的运动,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2.4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自由下落的实验研究,知道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局限性,领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2.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知道实验方法在发现规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自由下落的实验研究,领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2.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实验,分析并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知道实验方法在发现规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思考“什么因素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以此引出课题,从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2.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实验及数据分析,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规律。
【重点难点】一、重点1.了解探索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二、难点1.“观察—思考—推理—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2.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相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2.牛顿管、抽气机.3.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分组实验).学生准备1.观察生活中物体下落的现象,分析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2.阅读教科书P48~49“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及P50“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站在高层建筑物上,让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物体下落得快?在教室内拿两张同样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团.让纸团和另一张纸从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一个下落得快?结合实验及生活中的经验,讨论:什么因素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1)让钢球和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谁先落地.(2)在教室内拿两张同样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团.让纸团和另一张纸从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哪一个下落得快.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手边的物体做实验体会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用手边的物体做实验体会物体下落的快慢,并思考、讨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实验现象:钢球比乒乓球先落地,纸团比纸张下落得快.学生得出不同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流线形物体下落得快.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的各种物体下落得都一样快.师: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一结论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一观点一直流传两千多年.伽利略认为根据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的论断,会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48页,看看伽利略是如何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的.他用了什么思想方法?有何意义?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时的情况如何?学生阅读教科书,重温伽利略的推导过程,体会推理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与重的物体下落得同样快.师:伽利略的这种推理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中所体现的批判精神是创新所必需的.那么,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下面我们就做个精细的实验来研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一个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也称牛顿管),其中一端有一开关,玻璃管可以与外界相通.把质量不同的铁片和羽毛放到玻璃管中,玻璃管竖直放置,让铁片和羽毛从玻璃管上方同时开始下落,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然后用抽气机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抽出去,关上开关,再次观察物体的下落情况.生:有空气时,铁片比羽毛下落得快;没有空气时,铁片和羽毛下落得同样快.师:之所以生活中看到轻重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下落得不一样快,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的快慢都一样.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下落都是在有空气的空间中,其运动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是否就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了呢?生:自由落体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生.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环节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师:我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在下落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1)固定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在一竖直线上),用导线与电源连接.(2)将纸带的一端与重物相连,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捏住纸带的上端.(3)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高中物理教案自由落体
课时安排:1节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由落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自由落体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的定义和加速度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应用自由落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或板书等教学工具;
2. 实验器材:物体、计时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自由落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的特点。
二、讲解自由落体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教师介绍自由落体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定等。
三、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5分钟)
教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四、解决相关问题(15分钟)
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应用自由落体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自由落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自由落体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定律教案
1. 了解自由落体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掌握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和速度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自由落体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自由落体的定义和加速度公式。
2. 利用公式计算自由落体的速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
1.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验视频或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自由落体定律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自由落体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讲解自由落体定律(15分钟)
1. 自由落体的定义和加速度公式。
2. 自由落体的速度和时间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计算自由落体的速度和时间。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学生自行解答一些自由落体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纠错。
2. 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
四、应用拓展(10分钟)
老师提供一些更加复杂的自由落体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协作解决,并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自由落体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自由落体定律展开,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拓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物理实验中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推理能力。
3.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运动,可用于研究重力作用力的规律。
本次实验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自由落体的高度之间是否有关,通过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验证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为g=9.8m/s²。
三、教学步骤1.实验前准备(1)检查实验仪器及设备是否齐全(小球、电子计时器、直尺、实验架等)。
(2)清洁实验台面,保持实验室的卫生和整洁。
(3)将计时器放在实验架上,调整其位置,使其可以轻松启动和停止。
2.实验步骤(1)将小球从实验架上方自由落下,同时启动计时器。
(2)记录小球自由落体运动时在不同高度下所用的时间t,并计算出加速度a。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记录数据,确定g的值,并加以比较。
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小球自由落体时所用的时间t随落下高度h 的增加而增加。
从物理学角度观察,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且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作用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g的值与理论值9.8m/s²相同,说明在地球表面,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
四、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精度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和积极参与,与同学共同讨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前,教师可以先进行理论讲解,加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五、小结本次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发现科学的规律性,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渊源,增强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赤壁市第一中学孙文进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
由于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实验十分重要。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
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提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设疑“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吗?”,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牛顿管)解疑,理解什么是
自由落体运动,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并得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相同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呢?”,通过分组实验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提出“你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引导学生去研究,从而圆满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 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回顾学过的知识:
=t V 0V +at 202
1at t V S += as V V t 2202=- 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
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课后有伽利略的推论)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 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 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我们通过观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我们的神州六号飞船返回时,为了安全的降落,一定的高度要打开降落伞来减速,利用的空气的阻力。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
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
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
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
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演示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
这是一个判断公式,2aT S =∆,已知的T =0.02秒,见学案表格。
)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 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2s m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 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 取值不同。
从赤道到两极,g 逐渐增大。
同一地点g 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t V gt 22
1gt h = gh V t 22=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22
1gt h =
,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附录:
学案
一.认识什么是自由落体。
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特点,通过分析纸带,思考下列问题:
1.纸带上的点是在一条直线上还是一条曲线上?
2.重锤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吗?
3.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4.是匀加速运动吗?我们怎样去判断呢?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是否为一个定值。
若为定值,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见表一)
表一:
5.既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它的加速度是多少呢?
我们还可以利用位移之差2
∆,求出加速度a。
其中T=0.02秒,下面我们
aT
S=
动手计算一下:a= .
三.试着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