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案例分析题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1
法学案例分析法学伦理案例案例一:二奶状告死者发妻争夺遗产现年60岁的蒋伦芳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某厂职工黄永彬于1963年6月结婚,因双方未能生育子女,便收养一子黄勇(31岁,已成家另过)。
1990年7月,蒋伦芳因继承父母遗产取得原泸州市市中区顺城街67号房屋所有权。
1995年,该房被拆迁,拆迁单位将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新马路6-2-8-2号的住房补偿给了蒋伦芳。
1996年,年近六旬的黄永彬与比他小近30岁的爱姑相识后,便一直在外租房公开非法同居生活。
2000年9月,蒋伦芳与黄永彬将该房以8万元的价格出售,房屋交易中产生的税费由蒋伦芳承担,故实际卖房得款不足8万元。
2001年春节,黄永彬、蒋伦芳夫妇将售房款中的3万元赠与其养子黄勇。
患肝癌病晚期的黄永彬于2001年4月18日立下书面遗嘱,将其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房款的一半计4万元及自己所用的手机一部,总计6万元的财产赠与“朋友”爱姑所有。
2001年4月20日,泸州市纳溪区公证处对该遗嘱出具了(2000)泸纳证字第148号公证书。
2001年4月22日,黄永彬因病去世。
当日下午,爱姑以蒋伦芳侵害其财产权为由,诉讼至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公然与黄妻争夺遗产。
二奶:公民有权处理自己财产庭审中,原告爱姑及代理人张永红、韩凤喜认为,公民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处分的权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也规定,只要公民享有财产所有权,他便享有其财产的处分权。
在黄永彬遗赠给爱姑的财产中,其房屋价款、住房补贴、公积金属夫妻共同财产,黄永彬应享有至少一半的所有权和处分权。
对于抚恤金,因其具有特定人身关系,已不属于黄永彬个人合法财产,黄永彬对此无权处分。
但是,黄永彬遗嘱中的合法部分法院应当支持。
作为遗赠行为,只要遗赠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并不需要人们去考虑受遗赠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在立遗嘱前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
至于受遗赠人的其它违法行为,就本案来说,是另一种法律关系,可通过其它法律进行调整。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男,20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乙,女,18岁,某大学一年级新生。
甲与乙在一次社团活动中相识,并迅速成为好朋友。
在交往过程中,甲发现乙家庭条件较好,乙经常向甲炫耀自己的奢侈品和生活用品。
甲心生贪念,决定向乙借款。
二、案例描述1. 甲向乙借款甲以急需用钱为由,向乙借款10万元。
乙考虑到甲是自己的好朋友,且甲表示会尽快还款,便同意了甲的请求。
甲与乙口头约定,借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10%。
2. 甲逾期还款借款到期后,甲未能按时还款。
乙多次催促,甲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乙无奈,只能向甲的母亲丙寻求帮助。
3. 丙介入丙得知情况后,要求甲尽快还款。
甲表示自己目前确实没有能力还款,但承诺在毕业后尽快还清。
丙为了维护家庭和谐,同意先垫付5万元给乙。
4. 甲再次违约一年后,甲未能按照承诺还款。
丙再次向甲施压,甲表示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工资较低,无力还款。
丙为了不让事情闹大,再次垫付了3万元给乙。
5. 乙报警乙在多次催促甲还款无果的情况下,决定报警。
警方调查后发现,甲在借款期间,将乙的借款用于购买奢侈品、旅游等个人消费,并未用于约定的用途。
三、法律分析1.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以急需用钱为由,虚构事实骗取乙的借款,且将借款用于个人消费,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损失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将借款借给甲,但甲并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而是用于个人消费,使乙的利益受损。
因此,乙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
3. 丙的行为是否构成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是指担保人为债务人的债务履行提供担保,保证债务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内履行债务的行为。
中央电大法学本科《行政法学(1)》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题库(15年2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 29.案情介绍:2003年10月15日,A县政府根据《发展A县经济的实施规划》,以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出了一项<关于对A县几家工业企业进行调整的措施》的决定,其中决定将属于集体所有制的A县机床附件厂与属于国有企业的A县机械厂合并为A县机械总厂。
A县机床附件厂不服县政府的这一决定,认为合并决定事先未征得他们的同意,侵犯了企业的自营自主权,遂向A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县政府有关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告诉县法院,这一合并决定是为了改革和发展A县经济、解决县机械厂的经济困难作出的,县机床附件厂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县政府的决定。
同时,县政府要求县法院应与县政府态度一致,维持县政府的改革措施,对县机床附件厂的起诉不予以受理。
问题:(1)什么是其他规范性文件?(2)A县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此案,并说明理由?(3)A县法院是否必须服从县政府的意见,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其他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
(3分)(2)A县法院有权受理此案。
(2分)因为A县政府的自称为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关于对A县几家工业企业进行调整的措施》的决定面向特定的企业,属于对象特定,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
且该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企业县机床附件厂的经营自主权,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4分)(3)A县法院无须服从县政府的意见。
(2分)因为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县法院,独立行使行政案件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其他组织及公民的干涉。
(4分)29.案情介绍:某甲与某乙发生债务纠纷,某甲欠某乙2万元。
由于某甲长期拖欠不还,于是某乙便找到在县公安局工作的同学王某,请他帮忙解决问题,王某答应帮忙追款。
2003年6月17日,王某身着公安人员制服,在没有出具任何法律文书的情况下,将某甲带到某招待所询问两个多小时,并扣押了某甲的手机、摩托车等物作抵押,令其5天内还款,否则将以经济诈骗论处。
法学案例分析一、刘某系某乡女村民,已经生育三个女儿,现在又怀上了第四胎。
乡、村两级干部决心把她作典型处理。
于是,在某天一大早便破门而入,将还在睡梦中未及穿戴整齐的刘某强行带到村委会教育了一整天,并决定取消其读小学的女儿“三好学生”的称号。
问题: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乡村干部的行为侵犯了刘某作为公民的哪些宪法权利?乡村干部侵犯了刘某作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人格尊严。
二、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
正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眼看就要下大雨了。
甲提议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熄灭;丙说雨会把火浇灭,还是赶快避雨要紧。
于是,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下奔跑。
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
问题: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的可能性,主观上显然都是有认识的,那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因为:首先,对于这个火灾的发生,三人显然都是持反对、否定态度的,都是不希望(故意)、也非放任(间接故意)火灾发生的,结果的出现是出乎他们意料的。
其次,他们当时凭借了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依据而轻信不会发生火灾,情急之中没有想到有例外的情况发生,或者是高估了外界因素的作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于自信,属过失。
三、某甲在旅游区森林里看到一女青年乙,遂上前抓住乙并将其挟持到一僻静之处,欲行强奸,遭乙反抗,甲猛击乙的头部,将其击昏后就地进行强奸。
在强奸之后,趁乙昏迷之际,见乙的手提包扔在不远处,捡起后发现里面有手机、手表以及一千多元现金等物,于是据为己有。
问题:某甲将手提包据为己有这一行为如何认定?甲的暴力行为是为了顺利实现对乙的奸淫,而不是为了占有乙的财物,所以趁乙昏迷之际拿走其财物的行为定为盗窃比较合适。
如果出现的情况是甲强奸乙之后,乙穿衣服,惊魂未定之际,甲对乙强行搜身,乙不敢吭声,然后甲掠夺走乙的财物,那就是抢劫了。
法学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模板一、案例背景介绍在答题之前,首先需要对案例进行背景介绍。
包括案件的当事人、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基本信息。
通过对案件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解答提供基础。
二、问题陈述接下来,需要明确提出本次分析题的具体问题。
问题的明确清晰对于答题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应该明确问题的范围和要求,以便在分析和解答时有针对性。
三、法律原则和规定在解答问题之前,需要先列举相关的法律原则和规定。
这些法律原则和规定是解答问题的基础依据。
可以引用相关法条、法规或者先例案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详细、准确,不应有误导或歧义。
四、分析和解答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在这一部分,应该分析当事人的权益,双方的合法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原则和规定对案件的适用。
可以对案件中涉及的关键事实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法律原则和规定进行解释和引用。
五、判断和建议在上一部分的分析和解答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判断和给出相应的建议。
判断应该明确、有依据,并可以通过合理的解释进行支持。
建议应该具体明确,可行性高,并且符合相关法律原则和规定。
六、总结最后,对以上的分析和解答进行总结。
对于本案例的分析和解答进行简要概括,强调最重要的观点和结论。
可以对答题过程中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以上就是法学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并合理填写每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保证答题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当然,在实际答题时,对于不同的案例题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但总体而言,合理运用以上模板,能够在法学案例分析题中给出清晰、有条理的答案。
1、病员男 40 岁 , 身体健康。
某日中午饭后骑自行车去离家约 3000 米处的办公室上班,途中,被一飞驰而来的车撞倒,立即被送附近三甲医院救治。
经 CT 扫描显示,病员伤势较严重,必须立即进行全麻手术,否则性命难保。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病员突发呕吐,护士急忙用吸引器进行救治,一度好转。
但手术中继发呕吐,护士用同样方法救治,未见好转,进而面部出现紫绀,呼吸困难,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尸体解剖检查发现:病员系饱腹,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发出呕吐,反流,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窒息而死。
请问:该案例是否是医疗事故?为什么?该案例不是医疗事故。
因为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而此案例中医护人员遵守了以上的法律法规,这种意外事故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处理不当造成的,而是由于患者自身在危急状态时由于刚吃完午饭,导致在全身麻醉情况下发生呕吐,反流以至误吸入气管窒息死亡,所以该案例不属医疗事故,而且也符合法规中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规定,即紧急情况下,患者病情异常,体质特殊造成的。
2、某日,病人小任自带青霉素到当地医务室找自己的护士朋友小张帮忙注射。
小张不同意,要求小任做皮试。
小任百般要求小张帮忙不做皮试注射,并谎称:“我前两天刚用过青霉素,不必做皮试,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
”小张信以为真,帮小任注射了青霉素。
结果发生过敏反应。
患者在转院途中死亡。
试问该案例中小张的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请说明原因。
构成医疗事故。
①具有医疗事故的主体。
护士小张是医务室(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是实施医疗过失行为的行为人和责任人,形成这次医疗事故的主体。
②具有医疗事故侵害的客体。
患者小任是这次医疗过失行为侵害的客体。
③主观方面:小张在无做皮试的情况下给病人小任注射了青霉素,主观心态是听信小任的谎话而违反了护理诊疗规范的过失行为,而不是故意行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事诉讼法学》简答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889)一、简答题1.简述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有哪几种?答:(1)以经济基础为标准来划分分为(1分):奴隶制的刑事诉讼、封建制的刑事诉讼、资本主义的刑事诉讼、社会主义的刑事诉讼。
(4分)(2)以刑事诉讼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为标准来划分分为:(1分)控诉式刑事诉讼、纠问式刑事诉讼和混合式刑事诉讼。
(4分)2.简述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有哪些?答: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是:(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同意再审的,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4 分)(2)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3分)(3)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3分)3.简述提起上诉的主体有哪些?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起上诉的主体包括下列人员:(1)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3分)(2)经被告人同意的辩护人、近亲属。
(3分)(3)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4分)4.简述何为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有哪些种类?答: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案件中的部分事实情况作进一步调查、补充证据的一种活动。
(3分)补充侦查在程序上有三种:(1)报请批准逮捕案件的补充侦查;(3分)(2)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3分)(3)法庭审理阶段的补充侦查。
.(3分)5.简述辩护与代理的区别。
答:(1)产生根据不同。
(2分)(2)诉讼地位不同。
第二章案例分析1、案例情况:2009年1月5日,A市房地产企业B通过拍卖方式取得C市一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面积1万平方米,出让年限50年,出让价款5千万。
当天,房地产企业B与C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2009年1月20日,房地产企业B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付清全部国有土地出让价款。
2009年1月30日,房地产企业B持出让合同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付凭证,按规定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
请问:1、本案例中谈的是哪类土地法律关系?2、本案例中土地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3、房地产企业B应向何机构申请土地登记?4、房地产企业B何时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5、如果房地产企业未按规定申请土地登记,土地出让合同是否有效?答:1、土地使用权法律关系2、主体是C市国土资源局和房地产企业B,客体是国家有偿出让给土地经营者或使用者的特定土地上的权利;P19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4、2009年1月30日(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5、有效(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2、案例情况:甲和乙系同学,关系较好。
甲因个人投资原因急需用钱,遂将其购买的一套房产以市场价格转让给乙,并签订了房屋转让合同。
由于甲和乙较熟,房屋转让合同签订后,甲就将房屋交给了乙,乙也搬到该房屋居住。
但甲和乙一直未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
后来,甲由于资金紧缺,又将房屋转让给了丙,双方签订了房屋转让合同并办理了过户登记。
丙准备收房时,发现房屋被乙占有,遂发现甲一房两卖的事实。
甲和乙关系也因此恶化。
请问:1、本案例中转让了两次的房屋,是归乙所有,还是归丙所有?为什么?2、甲和乙签订的房屋转让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答:1、丙。
因为甲和丙签了合同并办理了过户登记,而乙没有办理过户登记。
2、有效。
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劳动法学案例分析期末必备·劳动法学案例分析辅导(下)·1.1996年3月,20岁的刘灿在河东宾馆招聘中,经考核被录用为服务员,宾馆与刘灿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
合同条款之一是:"因宾馆服务业的特殊要求,凡被录用为本宾馆服务员的,不经公司批准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宾馆有权提前解除合同。
"刘灿在合同签字时,对该条款比较犹豫,经其同学、朋友劝导:"找个工作不容易,五年后你年龄也不大,就签了吧!"刘灿于是与该宾馆签订了该劳动合同。
1999年5月,刘灿与其恋爱两年的朋友李斌可结婚,因李的单位正在分配最后一次房改房,为了房子能够分得大一点儿,刘灿怀了孕。
宾馆以此为由提前解除了与刘灿的劳动合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写道:"鉴于合同乙方刘灿违约,甲方通知乙方,决定自即日起解除与乙方的劳动合同,乙方应在本月内办理有关工作交接手续,领取本月份工资……"。
刘灿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试分析:(1)该宾馆提前解除合同是否合理?为什么?(2)刘灿应享有的权利有哪些?答题要点:(1)该宾馆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不合理,也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该宾馆与刘灿签订劳动合同不能因宾馆服务业的特殊性,而强制劳动者签订在合同期限内不准结婚的霸王合同。
刘灿与该宾馆签订的劳动合同在这一条款上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该条款属于无效条款。
(2)刘灿享有带薪产假的权利,即在法律规定的产假期间,该宾馆不应停发其工资。
刘灿有在劳动合同期间结婚的权利。
2.某乡镇服装厂聘用的职工中80%为女性,为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1996年,经与部分职工协商,并征求了半数职工的意见,制定了该厂的有关劳动规章。
该规章规定,本厂职工带薪产假为60天,双胞胎假期延长十天。
同年10月6日,工周红产下一对双胞胎,国庆节开始一直休假。
产后身体恢复较慢,到该厂规定的产假期满也没有上班,为此,该厂从12月10日起停发了周某的工资。
案例一:某县卫生局与县防疫站联合对本县食品行业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查,发现个体摊贩李某出售已过保质期的变质酱油,双方立即共同作出决定,责令李某停止销售并销毁全部变质酱油并处以罚款5000元。
李某对此处罚决定不服,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减少罚款数额。
请问:(1) 本案中的被告应是谁?为什么?(2) 人民法院可以减少罚款数额吗?为什么?法院应如何处理? 答:(1)本案应由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作为共同被告。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本案的处罚决定是由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联合作出的,因此他们是共同被告。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其合理性,因此本案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对李某要求减少罚款数额的诉讼申请应不予支持。
案例二:A县乡镇企业局与B市公安局一同到黑龙江省购买木材:木材运回后,暂时存放在A县乡镇企业局院内。
后该乡镇企业局未与B市公安局商量,擅自将属于公安局的47立方米木材变卖。
后公安局多次向A县乡镇企业局催要变卖货款均未果。
为要回货款,公安局于1996年5月17日将到B市出差的A县乡镇企业局工作人员乘坐的轿车扣留,并发给工作人员一份交通违章处罚通知书。
A县乡镇企业局对此处罚决定不服,诉至法院。
试问: (1) 本案应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为什么?(2) 本案中公安局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3) 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应当如何处理?答:(1)该由B县法院受理,因为按照法律规定,该案件应该适用一般地域管辖,既按照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2)公安局的做法不合法,他要追缴欠款,应该走正常程序或提起诉讼,不能无故扣留。
这是滥用行政强制措施,并且在上题中并没有出现A县轿车交通违章的信息,所以他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3)应当让B县公安局立即归还A县的车,并对B县公安局作出一定的处罚。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经济法学》期末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6)案例分析题1. 陈某系某上市公司经理。
由于该公司上年度业绩优良,估计公司年报公布后,本公司股票的市价将会有较大的上涨,陈某便将此情况告诉了其妻弟夏某,夏某据此消息购买了该公司股票5万股。
该公司年报公布后其股票果然上涨,夏某抛出股票获利7万元。
试分析:(1)陈某将本公司的业绩告诉其妻弟夏某的做法是什么行为?(2)对夏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答:(1)陈某在公司公布上年度报告之前将该公司的情况告知其妻弟,是泄露公司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
内幕交易,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买卖其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泄露该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行为。
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
本案中,该上市公司上年度业绩优良,预计年报公布后其股票市价会有较大上涨,又因该信息尚未公开,故该信息为内幕信息。
同时,陈某系上市公司的经理,属于知悉公司内幕的知情人员。
陈某利用其特殊地位将公司经营的内幕信息泄露给夏某,属于泄露公司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
(2)主管机关应没收夏某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股票获得的利益,并对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或者非法买卖的证券等值以下的罚款。
2. 甲、乙、丙、丁、戊欲共同组建一有限责任性质的服装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拟不设董事会,由甲任执行董事;不设监事会,由丙担任公司的监事。
服装公司成立后经营有方,效益显著,经股东会决议,决定增资扩股,而乙由于自身原因决定将其股份转让给C公司。
试分析:(1)服装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为什么?(2)乙转让股份时应遵循股份转让的何种规则?答:(1)《公司法》第51条规定:“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立董事会。
”第5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
行政法学案例分析题运猪
案例:2015 年 4 月 13 日,甲市 A 县政府为严格本地生猪屠
宰市场管理,专门成立生猪管理办公室(临时性组织),并以文件形式规定,凡本县所有猪类屠宰单位和个人,须在一年期限内到生猪管
理办公室申请办理生猪屠宰证,违者予以警告或罚款。
个体户李某长期从事生猪屠宰生意,一直未按文件规定办理生猪屠宰证。
2016 年 8 月 11 日, A 县生猪管理办公室对李某作出罚款 200 元的处罚决定。
问题及答案:
(1) 李某不服处罚决定提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谁?
请说明理由。
(1910) 本案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 A 县政府。
因为生猪管理办公室是县政府设立的临时组织,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因此生猪管理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
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是设立该临时组织的 A 县政府。
(2) 李某不服处罚决定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是谁?请说明理由。
复议机关是甲市人民政府。
行政复议法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法律案例分析题的答法,旨在帮助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能够更好地组织答案,展现自己的法律素养。
二、案例分析题的构成1. 案例背景: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
2. 案例事实:详细描述案件的主要事实,包括争议的焦点、当事人的行为、法律关系等。
3. 案例争议:提出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要求考生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三、案例分析题的答法1. 确定解题思路(1)明确问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
(2)分析案件:对案件背景、事实、争议进行梳理,找出案件的关键点。
(3)寻找依据:根据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案例等,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2. 组织答案结构(1)引言:简要介绍案件背景,明确自己的观点。
(2)分析案件:从事实、法律、伦理等方面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
(3)论证观点:结合法律条文、案例等,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证。
(4)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3. 答案要点(1)事实认定:准确描述案件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2)法律适用:正确引用法律条文,分析法律关系。
(3)论证逻辑: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
(4)案例分析:结合案例,对观点进行具体阐述。
(5)伦理道德:关注案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案例分析题的写作技巧1. 语言表达: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
2. 结构安排: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阅读。
3. 引用规范:正确引用法律条文、案例等,确保引用的准确性。
4. 创新思维:在分析案件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体现创新思维。
五、案例分析题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1. 错误观点:在分析案件时,观点错误,与法律规定相悖。
避免方法:在分析案件前,要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深入了解,确保观点正确。
2. 论证不充分:论证过程中,论据不足,观点缺乏说服力。
中央电大法学本科《行政诉讼法专题》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库(2015年2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案例分析题题库34.案情介绍:某行政机关干部李某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从国外带回若干违禁的物品,受到海关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
其所在单位解情况后,又给予其撤职行政处分。
李某不服,认为处罚、处分太重,便分别以海关和所在行政机关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上述处罚和处分。
问题:(1)本案中,海关能否成为被告?为什么?(2)本案中,对李某所在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能否受理?为什么?(3)人民法院若受理起诉应由哪个地方的哪级法院管辖?为什么?参考答案:(1)本案中,海关可以成为被告。
(2分)依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2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本案李某认为海关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太重,也就是罚款太重,提起诉讼,作出罚款决定的海关就是被告。
(3分) (2)行政机关对李某的撤职行政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法院不予受理。
(2分)依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分)(3)该案件应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海关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一审管辖。
(2分)依据《行政诉讼法》第14条、17条的规定。
海关处理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分)34.案情介绍:张某与王某因位于A县的一幢房子的产权发生了纠纷,双方都认为房屋的产权属于自己。
2009年3月1日,张某向某市A县房地产管理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
因王某投诉,A县房地产管理局拒绝为张某办证。
张某向该市房地产管理局申请行政复议,市房地产管理局维持了A县房地产管理局的决定。
婚姻继承法案例分析题1.“王玲与张强于1990年结婚, 1994年9月王玲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元,2000年张强因病从部队转业,带回转业费50000元,医疗费20000元,2004年12月张强与王玲离婚。
问:下列答案是否正确为什么答:(1)转业费20000元是张强的个人财产,夫妻两结婚不满10年,按最高院的有关解释,部队转业费属个人财产。
(2)医疗费50000元是张强的个人财产,按最高院的有关规定,不作为共同分割的财产。
(3)王玲分得的50000元遗产,按婚姻法规定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
(4)转业费50000元、医疗费20000元,归张强所有。
50000元遗产作为共同财产,平均分配。
2、男青年朱哲的母亲病重住院期间,希望看到儿子早日成婚,朱哲和女朋友张颖丽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将婚期提前,他们于1998年4月2日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一周朱哲的母亲即离开人世。
朱哲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价值50000元的遗产。
1998年5月10日,朱哲与张颖丽正式办理了结婚登记,其后单位分配给朱哲一间平房,朱哲和张颖丽又自搭一间厨房。
张颖丽的父母看到独生女儿住房困难,便从自己的8间私房中赠与张颖丽夫妇两间,并办理了房屋过户登记。
2000年1月,朱哲和张颖丽的女儿出生,孩子过满月时,张颖丽的父母给了孩子10000元钱,嘱咐张颖丽为孩子存起来。
张颖丽将夫妻共同的积蓄10000元和父母给孩子的10000元交给朱哲,朱哲将其用自己的名字存入银行。
2003年5月,朱哲与张颖丽因婚后感情不和,经常吵架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
双方对离婚无争议,但对财产分割和女儿由谁直接抚养发生争执。
原告朱哲称:从母亲那里继承的50000元遗产应属于我个人所有;单位分配的一间平房和自建的一间厨房亦归我个人使用;张颖丽父母赠与的两间房我应分得一间;婚后存款20000元我也有权分得一半;孩子可以由张颖丽直接抚养,我愿意每月支付300元的抚育费。
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教师挖苦学生,学生被迫辍学某校初二(3)班的班主任齐老师讲课很认真,但为人十分傲慢,对学生更是不客气,讽刺、挖苦学生是常事。
该班一女生徐莲平时学习很刻苦,但脑子反应比较慢。
一次,她被齐老师提问,未能回答上来,齐老师当场就是一顿讽刺:“哼,象你这样的还想上大学?我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答案:1. 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和学校。
2. 齐老师的言行违反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徐莲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1)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而齐老师则缺乏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观念,未能履行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职责和义务,给徐莲的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
(2 )《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此,齐老师不应妨害徐莲作为公民行使这一正当权利,不得因其学习有困难而进行讽刺挖苦,迫使其提早辍学,从而剥夺了她的受教育权。
<3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而齐老师的言行显然是对徐莲的歧视和人格侮辱,侵犯了她的人身权。
本案中,齐老师应承担主要的行政法律责任,向徐莲赔礼道歉,并劝其返校复学。
而学校对教师管理不善,未能及时发现与制止齐老师的不良行为,因而对本案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行政责任。
为此,学校应及时对齐老师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纠正错误,向徐莲赔礼道歉,并从此杜绝讽刺、挖苦学生等违法行为。
同时,学校也负有动员徐莲返校复学的义务,以保证其继续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案例分析题
-- 刑法学案情: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
一天晚上9时许,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农用车回家途中,不小心将王某撞成重伤。
李某为了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
王某后因伤口出血过多而死亡。
李某被抓获后交代说,他想到过这样做王某可能会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王某完全可能醒过来呼叫而获救,因而不一定死亡。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何种表现形式的犯罪?
答案:1.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李某并
不希望王某死亡,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不属于直接故意。
李某在已预见到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可能会致其因出血过多死亡的情况下,认为王某可能醒来呼叫而获救的想法没有任何实际根据,完全是一种侥幸、碰运气的心理,实际上是有意听任王某死亡的发生,因而这种心理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是间接故意。
2.李某的行为造成王某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因此构成犯罪。
3.李某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李某将王某撞伤后负有将王某送往医院救治的义务,但他却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使王某出血过多死亡,因而其行为符合犯罪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姓名:王巧仙文法三班学号:20160109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