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前3章复习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Class 1 文化与生活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体味文化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文化是什么1.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涉及经济、政治均不是文化。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自然景观不是文化(但长城、故宫属于精神成果)5.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6.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7.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文化的力量1.(意识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健康的、先进的文化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第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第三,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第一,从国内方面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第二,从国际方面来说,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应怎样做?: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教版)复提纲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定义和产生过程文化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之外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果。
二、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内容和作用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以及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互动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的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其重大影响。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和特点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五、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挑战,也在文化发展上面临挑战。
为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3、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改善人民的生活。
而物质文化条件的充分发展又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普遍性①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②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特殊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1)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4文化塑造人生⑴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⑵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⑶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①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定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体液的组成(注意: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细胞内液(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波动不超过10C )。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2、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而多)、轴突(长)构成。
轴突与髓鞘构成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人教版高中体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运动与人类健康
1.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 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运动与卫生保健
- 运动对预防疾病的作用
- 运动与疾病康复的关系
3. 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运动量控制
- 运动的主要生理效应
- 运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运动生理学基础
1.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2.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 肌肉对运动的作用
- 心肺系统对运动的作用
- 精神神经调节对运动的作用
3. 运动的耐力与速度发展的生理基础
- 身体各系统适应运动的生理基础
- 运动耐力和速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
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和个体差异原理- 运动训练的专项性和综合性
2. 训练负荷控制原理和方法
- 训练强度、范围、密度和时期的控制原则- 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
3. 训练方法
- 基本训练方法- 器械训练
- 计算机辅助训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③教育:出现私人讲学,士阶层迅速崛起,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
2、诸子百家思想:(1)儒家:孔子:①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创办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
孟子:①仁政。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②“性本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礼法并施。
②性恶论,要通过学习礼义,通过法治改造。
③改造了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的积极合理成分。
(2)道家:老子:世界万物本原是“道”,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世间万物都是不停运动,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具有辩证的特点。
庄子:齐物。
(3)法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时间:春秋战国2、背景: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革时期3、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一批学者或思想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代表:⑴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⑵墨家:墨子⑶法家:韩非子⑷道家:老子和庄子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孔子: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⑵政治上: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⑶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孟子:“亚圣”,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政”⑵“民贵君轻”⑶性善论3、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要思想:⑴“仁义”⑵“君舟民水”⑶性恶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⑴都有“仁”的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⑵都有“民本思想”: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三、道家1、老子:春秋末,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⑴世界本原“道”;⑵简单辨证法;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道家代表四、法家——战国韩非子主要思想:法治(法、术、势)——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需要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社会背景:1、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春秋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逐渐复苏(汉初)2、西汉国力强盛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新儒学的特点:糅合道、法、阴阳五行思想继承先秦儒学“仁”、民本思想,新增“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主要内容:⑴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新儒学基础)⑶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1、汉武帝尊儒措施:(1)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教育上: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结果:儒学独尊;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春秋战国形成:1、春秋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3)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4)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思结合。
2、战国孟子:(1)思想核心是“仁政”。
(2)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战国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人可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主张“性本恶”。
(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从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汉发展成为正统:1、董仲舒与新儒学:(1)思想:“大一统”。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A、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5)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时期形成理学: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元朝将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2)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1)陆九渊:A、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四、明清反思、批判理学,儒学发展:1、“异端”思想家李贽:(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2、王夫之:《船山遗书》(1)批判宋明理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必修三完整提纲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形成与数理科学的兴起1.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a.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b.科学革命的背景与意义2.数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a.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拓扑学的发展b.伽利略的力学理论与物理学的发展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微积分学的发展第二章: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的重构1.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意义a.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b.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世界历史的重构a.欧洲列强的崛起与新帝国主义时期b.19世纪的亚非拉与殖民地统治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帝国主义与导致战争的冲突b.战争对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2.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影响a.俄国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b.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a.日本侵略与太平洋战争b.德国的侵略与欧洲战争c.原子弹的投放与战争的结束2.冷战的爆发与全球影响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与竞争b.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第三次世界大战与全球化的挑战1.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与应对a.恐怖主义的崛起与全球安全形势的紧张b.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平衡2.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a.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b.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挑战第六章: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1.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a.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b.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挑战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a.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a.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开放b.现代化建设与开放的影响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提纲
一、背景介绍
- 本部分简要介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背景和目标。
二、教材结构概述
- 本部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章节结构和内容进行概括。
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本部分列举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概念,并进行简要总结说明。
四、重点作品分析
- 本部分对教材中重点选取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文学背景、作者介绍、作品主题、情节梗概等。
五、核心思考题目
- 本部分提出一些核心思考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内容。
六、复建议和技巧
- 本部分给出一些复建议和技巧,包括阅读方法、记忆技巧等,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
七、复计划安排
- 本部分提供一份复计划安排,包括每个章节的复时间、重点
内容以及复方法。
八、参考资料推荐
- 本部分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深入
研究和扩展知识。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复习提纲》的基本框架,根据
实际情况可以加入更多内容和细节。
希望对你的文档写作有所帮助!。
复习必备: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名师陪你轻松过暑假必修三知识复习提纲,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一轮复习,都非常有用,非常详细的知识总结,收藏备用!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B。
“为政以德”C.“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政治思想中保守一面)】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1.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执政者应该以民为本,制定政策要人性化,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当时的礼法秩序;社会变革,各国争霸,急需大量人才,出现了对各种问题持不同见解的各种学派,史称“百家争鸣”。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1)思想:①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重民) ②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重义轻利);(2)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③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①被视作儒家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政治思想) (2)主张“尚贤”“尚同”(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1)“齐物”(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建筑、文化等)、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判断题)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农业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原因:城市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应用:环境监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防御监测(洪涝灾害、地震等灾害的影响范围)、农业估产、天气预报的云层运动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
(2)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一、唐朝的开创与发展1.太宗中兴的实践与成就a.元勳政权:武则天、李世民b.徐敬业和平易近人的施政c.律令制度的改良:唐律、唐令d.科举制度的推行:科举制与进士科2.贞观之治的特点与影响a.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b.仁政与精神c.外交和维护边疆的成就:丝绸之路的开辟d.文化艺术的辉煌与繁荣:唐诗、唐画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a.黄巢起义的原因与影响b.后梁的建立与王建的治理c.后周与郭威的北伐d.五代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融合二、北宋社会与政治1.王安石变法及其意义a.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免役法b.变法的效果与局限性c.对社会的影响与评价2.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地位a.科举的内容与作用b.进士科与考试制度的变迁c.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影响3.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a.农业区划与粮食政策b.造纸术的推广与影响c.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d.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对经济的影响4.北方藩镇的形成与发展a.党项族的表现与影响b.北方藩镇的政治与军事作用c.对宋朝统一的破坏与限制三、南宋政治与文化1.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a.赵构的即位与建立宋朝南京b.南宋政权的北迁与抗金战争c.忽必烈的攻占与南宋灭亡d.宋理宗的即位与建立临安2.文人政治与新儒家学派a.程颢和程颐的关学与南宋文人政治b.朱熹的思想与学派3.南宋的文化与艺术a.词人与词学b.宋元戏曲的发展与特点c.绘画与瓷器的发展与创造4.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动荡a.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影响b.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兴盛c.对元朝的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四、元朝的政治与社会1.铁木真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成立a.铁木真的部落联盟与鞑靼汗国b.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各部与后来的称帝c.元世祖忽必烈的攻占南宋与建立元朝2.元代的政治制度与农民起义a.行省制度与三司职权b.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c.红巾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元朝社会的特点与文化a.屠族与回部的统治b.元朝法律的制定与民族融合c.元朝文化的发展与影响4.元代对外关系与对汉人政策a.元朝对外征战与邻国关系b.元朝的对汉人的统治政策c.对元朝局限性的反抗与抵制五、明代的政治与政权的更迭1.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更迭a.建文帝的即位与政治b.永乐帝的即位与政治措施c.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对立与和解2.明代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a.明代的农业政策与生产b.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工商业的兴盛3.明代的文化艺术与科技a.文化与教育的兴盛与百科全书的编纂b.文人画与文人墨迹的发展c.明代的科技成就与农业技术的改进4.纪宁靖、张磐与明代社会的动荡a.社会民变的发生原因与爆发b.纪宁靖、张磐与明代政局的动荡c.对卢氏政权的对抗与推翻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a.明代的外交政策与交通往来b.明代对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政策c.明代对邻国的战争与纠纷2.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与丝绸之路a.明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与茶叶、瓷器的出口b.丝绸之路与大西洋贸易c.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与海禁政策3.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交流a.明代科技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传播b.修明太祖、明太宗文庙的考古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