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章 相交线 平行线与平移 10.2 平行线的判定(第2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34.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第1课时对顶角及其性质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对顶角的概念1.如图,∠1和∠2是对顶角的是(B)2.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是(A)A.∠2和∠3B.∠1和∠3C.∠1和∠4D.∠1和∠2知识点2对顶角的性质3.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C.已知∠BOE=65°,则∠AOD的度数是(D)A.32.5°B.65°C.110°D.130°4.如图,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95°,∠2=32°,则∠BOE=53°.5.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如图.(1)写出∠AOD,∠EOC的对顶角;(2)已知∠AOC=50°,求∠BOD的度数;(3)若∠BOD+∠COF=140°,求∠BOE的度数.解:(1)∠AOD的对顶角是∠BOC,∠EOC的对顶角是∠DOF.(2)∠BOD=50°.(3)因为∠BOE=∠EOD+∠BOD,∠EOD=∠COF,所以∠BOE=∠BOD+∠COF=140°.综合能力提升练6.如图,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线的传播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折射现象.∠1的对顶角是(A)A.∠AOBB.∠BOCC.∠AOCD.都不是7.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②对顶角相等;③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④两个角互为对顶角,这两个角度数之和不会超过180°.其中正确的有(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8.如图所示,直线AB交CD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COB,∠AOD∶∠BOE=4∶1,则∠AOF 等于(B) A.130° B.120° C.110° D.100°9.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DOF=90°,OF平分∠AOE,若∠BOD=28°,则∠EOF的度数为62°.10.如图,有两堵墙,要测量地面上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如何测量?并说明理由.解:延长AO,BO分别至点C,点D,测量∠COD的度数即可.理由:对顶角相等.11.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D恰为∠BOE的平分线.(1)请直接写出和∠AOD互补的角;(把符合条件的角都写出来)(2)若∠AOD=142°,求∠AOE的度数.解:(1)∠AOC,∠BOD,∠EOD.(2)由(1)知∠DOE=∠BOD=180°-∠AOD=38°,∴∠AOE=∠AOD-∠DOE=104°.1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BOD=75°,OE把∠AOC分成两个角,且∠AOE∶∠EOC=2∶3.(1)求∠AOE的度数;(2)若OF平分∠BOE,问:OB是∠DOF的平分线吗?试说明理由.解:(1)∠AOE=30°.(2)OB是∠DOF的平分线.理由:∵∠AOE=30°,∴∠BOE=180°-∠AOE=150°,∵OF平分∠BOE,∴∠BOF=75°,又∵∠BOD=75°,∴∠BOD=∠BOF,∴OB是∠DOF的平分线.13.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AOB.(1)若∠BOE=40°,求∠AOF与∠COF的度数;(2)若∠BOE=x(x<45°),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COF的度数.解:(1)∵OE平分∠BOD,∠BOE=40°,∴∠BOD=80°,∴∠BOC=100°.∵OF平分∠AOB,∴∠AOF=∠BOF=90°,∴∠COF=100°-90°=10°.(2)∠COF=180°-2x-90°=90°-2x.拓展探究突破练14.观察下列图形,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如图①,共有2对对顶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如图②,共有6对对顶角;(3)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如图③,共有12对对顶角;…(4)根据填空结果探究:当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所构成的对顶角的对数与直线条数之间的关系;(5)根据探究结果,求2019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所构成的对顶角的对数.解:(4)n(n-1).(5)2018×2019=4074342.。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体验平行线的画法,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
2、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
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定理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体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定理的由来,并在实例中渗透了数学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妙.【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同位角并利用它们对两直线是否平行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问题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相交或平行【板演】【问题2】两条直线平行是如何定义的呢?【学生答】: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即为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复习、问题式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学情简介:和我一同上课的孩子,上午刚接触到平行线这一节,概念及三线八角对他们而言比较新)。
问题1,问题2的顺序设计,体现了数学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问题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即如何说明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回想一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学生答】:同一平面内,把两条直线延伸,若他们不相交,即为平行。
【总结并板演】定义法【设计意图】再次考查孩子们对平行线定义的理解,碰到问题学会思考,要懂得运用转化思想。
在新课开始前,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4】两直线相交,共出现几个角?这几个角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答】:四个角。
10.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2、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是重点;正确区别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和运用“对顶角相等”说理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投影1〕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投影2〕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 ∠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1234O BA CD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投影3〕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A B C 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三、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