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0
常见十种蚧壳虫识别及防治技巧蚧壳虫是城市园林绿化中“五小害虫”之首,种类多、危害大,其主要种类有紫薇绒蚧、草履蚧、吹绵蚧、桑白盾蚧、吹绵蚧、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红蜡蚧、龟蜡蚧、白蜡蚧和粉蚧等。
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常群集于枝、叶、果上。
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蚧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
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蚧壳虫。
今天树医师为大家整理常见的蚧壳虫。
蚧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即形成介壳,固定生活,这是蚧壳虫的一大特点。
介壳的抗药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防治比较困难。
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防治蚧壳虫的最佳时期——卵盛孵期到若虫期,此时介壳尚末形成或增厚防治蚧壳虫,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一年中首次最佳防治日期:从江南地区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第一次若虫孵化时间分别为,为3月上旬—中旬,5月中旬--下旬,5月下旬—月底。
此时初孵幼虫的活动期和危害期是进行防治的最好时期和关键时期,此时介壳尚末形成或增厚,对药物敏感,防治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
一、蚧类害虫典型危害特点二、常见的蚧壳虫类型1.草履蚧主要危害危害海棠、樱花、无花果、紫薇、月季、红枫等花木。
若虫和雌成虫常成堆聚集在芽腋、嫩梢、叶片和枝杆上,吮吸汁液危害,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早期落叶。
早春2月,幼虫就开始上树危害。
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4月份危害最重。
2.吹棉蚧主要危害危害芸香科、豆科、菊科、蔷薇科和茄科等植物。
如柑桔类、苹果、梨、葡萄、樱桃、柿、栗、枇杷、杨梅、石榴等,吸食树体汁液,诱发煤烟病,引起落叶、枯梢、树势衰弱。
一年发生代数根据地区不一样。
如陕西南部:第1代卵和幼虫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幼虫发生于8~9月。
3.康氏粉蚧主要危害金桔、刺槐、樟树、佛手瓜、苹果、梨、桃、李、杏、山楂、葡萄君子兰、麒麟掌、竹节万年青等。
几种常见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xx年xx月xx日•几种常见的森林虫害•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防治森林虫害的重要性•防治森林虫害的实践应用目•防治森林虫害的未来展望录01几种常见的森林虫害松毛虫是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通常在春季孵化,夏季和秋季为害最严重。
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很强,且具有迁徙性。
发生规律加强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采取人工捕捉、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防治措施松毛虫发生规律落叶松叶蜂是一种常见的森林害虫,主要危害落叶松和其他针叶树种。
它们通常在春季开始活动,并在夏季和秋季大量繁殖。
防治措施通过预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采取药剂防治、生物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
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松突圆蚧是一种常见的森林害虫,主要危害马尾松等松树。
它们通常附着在松树的枝条和针叶上,大量繁殖会对松树的生长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采取药剂防治、生物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
同时,加强苗木检疫和人工清除带虫苗木等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松突圆蚧02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1化学防治23对病虫害严重的林区,可以使用飞机或地面设备喷洒农药,以快速杀灭害虫。
喷洒农药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素,可以干扰昆虫的交配行为,从而降低虫口密度。
释放化学信息素利用植物的提取物制成农药,具有环保、低毒等优点。
植物源农药引入某些昆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以控制害虫的繁殖。
天敌引入利用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等,对害虫进行防治。
微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等,对害虫进行防治。
生物农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等装置,吸引并杀死害虫。
灯光诱杀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可以进行人工捕捉并集中处理。
人工捕捉在林区设置障碍物,如胶带等,阻止害虫的迁移和繁殖。
阻隔法03防治森林虫害的重要性森林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重大损失,控制虫害可以保护林木的生长和繁殖,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松突圆蚧发生发展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初探摘要: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一种被列为国际性重大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危险性害虫。
是汕尾市主要森林害虫之一,自1982年传入以后,对我市松林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本文以汕尾市为例,对松突圆蚧发生发展规律和多年来防治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Abstract: loose tu round the pest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is a major international forest is listed as the risk of object of plant quarantine pests. ShanWeiShi is one of the main forest pest, since 1982 was introduced into later, for zhuhai’’s pine caused serious disasters. This paper ShanWeiShi as an example, the pine tu round development rules and pest happened years circumstanc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problems related to discuss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Keywords: loose tu round the pes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control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突圆蚧属。
松突圆蚧检疫技术操作办法481 主题内容及应检范围1.1本办法规定了松突圆蚧H e m i b e r l e s i a p i t y s o p h i l a T a k a g i的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操作办法。
1.2本办法适用于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对松属P i n u s s p p.植物活体、松针、鲜球果、枝条的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
2 产地检疫2.1 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2.1.1 禁止从已知疫情发生区引进苗木等繁殖材料。
2.1.2 种植培育的松属苗木、盆景、特殊用苗一旦发生或发现携带有疫情的,应停止育苗并予以集中销毁。
2.1.3 位于疫情发生区及毗邻地区的种苗繁育基地不得种植培育易感苗木,改育其它抗虫树种。
2.2 踏查2.2.1 在种苗繁育基地、松树栽植地的林区、贮木场及加工场(点)、集贸市场,以林间自然界线,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线路(目测)踏查。
2.2.2 调查树冠下部枝条、上部针叶是否枯黄、枯死,有时顶梢嫩叶虽保持绿色,但新梢卷曲缩短、死梢及濒临死亡或整株枯死。
2.2.3 调查中下部当年生针叶基部、叶鞘内或叶鞘外显露处、新抽嫩梢基部及鲜球果鳞片等处是否有蚧虫体。
2.2.4 调查原木上携带的针叶,盆景或特殊用苗的枝梢是否有前述症状及蚧虫体。
2.2.5 确认有疫情需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的,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2.3 标准地(或样方)调查2.3.1 种苗繁育基地样方设置与调查2.3.1.1 样方的累积面积应不少于总面积的5%。
2.3.1.2 每块样方面积为0.1–5 m2,样方内的苗木及盆景、特殊用苗应逐株进行调查。
2.3.2 林分标准地设置与调查2.3.2.1 按林分面积设置,200 hm2以下(含200 hm2)设3块,200 hm2以上至少设5块;零星分布的以小班为单位设置。
2.3.2.2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 hm2,与坡面等高线平行,采取平行线法,抽取样树20–30株,在每株树冠中部的不同方位剪取30–40 cm长的枝梢,每枝梢抽取针叶10束,进行发生程度,或危害程度分级调查。
防治松突圆蚧的新技术摘要:记述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在桂东南发生和危害特点,回顾国内松突圆蚧防治历程,天敌真菌发现、试验和利用推广,证明生防菌是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生物制剂,可在松突圆蚧发生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松林正常生长。
关键词:松突圆蚧危害生防菌效果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粤东局部马尾松林,出现了发黄、枯死现象,后来经专家证明,是发生于日本南部的松树针叶害虫松突圆蚧入侵所引起。
20多年来,该虫不断向内陆蔓延扩散,造成灾害频繁出现,引起了林业科研单位、森防治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经历了漫长的科研和防治过程,投入的人力、财力是森防史上空前的。
直到2006年,才找到真正被林农认可、达到控制害虫作用的并被林区群众接受的生防菌防治方法。
[1]1 松突圆蚧在桂东林区的危害特点2003年春,广西玉林市的容县、北流与广东信宜接壤的马尾松林区发现了松突圆蚧的若虫,虫口较少,只在局部交通便利的松林需要仔细调查才能发现。
虽然大家知道有此虫存在,但未曾有过接触、对该虫尚未重视,也谈不上监督和防治。
2005年夏,北流市扶新镇出现千亩马尾松林枯黄、落叶,死亡从单株发生到簇状、片状出现。
林区内松树针叶长度为正常的1/2~2/3,未能抽新梢或只能抽出短梢。
针叶枯黄、无新鲜感;濒死或死亡株的松脂停止流动,割脂口极少或根本没有松脂溢出,脂农被迫停刀。
将枯萎木砍伐后,可以看到木质部有蓝变情况出现;在尚有绿色的针叶叶鞘,可找到如1/4~1/2粒芝麻大小的灰白或灰褐色扁圆个体,经鉴定为松突圆蚧。
此时松突圆蚧已经大面积入侵玉林并造成灾害。
在玉林市与广东毗邻的林区,马尾松除了人工林外,更多是天然林,由飞籽形成幼、中龄至成熟林混杂,也有松树与其它阔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或有马尾松孤立木。
在不同类型的林分内,松突圆蚧的传播能力十分惊人,只要有松树,就会有该虫出现,说明利用混交林控制害虫的方式不适用于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松突圆蚧生防菌不同喷施次数及用量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王莎莎;何锦华;罗世念;彭锋;罗林;黄宝灵;吕成群【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6【摘要】[目的]探讨松突圆蚧生防菌在林间防治松突圆蚧的最适喷施次数和用量.[方法]2014-2015年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松突圆蚧疫区,开展了松突圆蚧生防菌不同喷施次数(0斤0次、每年7.50 kg/hm2喷1次、每2年7.50 kg/hm2喷1次)与不同喷施量(0、7.50、11.25、15.00 kg/hm2)对松突圆蚧的防治试验.[结果]每年喷施1次7.50、11.25、15.00 kg/hm2松突圆蚧病原真菌制成的菌粉均能有效防治松突圆蚧的发生,且它们之间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松突圆蚧生防菌粉每年喷施1次,每次7.50 kg/hm2,即能在松突圆蚧盛发期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可在松突圆蚧防治中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157-159)【作者】王莎莎;何锦华;罗世念;彭锋;罗林;黄宝灵;吕成群【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广西玉林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广西玉林 537000;广西玉林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广西玉林 537000;广西玉林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广西玉林 537000;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广西玉州 537000;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36【相关文献】1.松突圆蚧生防菌粉剂的林间扩散能力 [J], 黄宝灵;丁波;方丽英;宋力;陈炳雄;李健荣;王清;2.陆川县利用生防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观察 [J], 何荣焕;吴朝辉;邹超武;张学云;江惠奎;陈思燕;朱万聪;刘丽泽3.松突圆蚧生防菌在马尾松不同林型中的扩散效果 [J], 方丽英;黄宝灵;吕成群;宋力;陈炳雄;冯光秒4.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J], 陈永革;古德祥5.北流市生防菌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 [J], 何钰; 卢强; 陈英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5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原产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目前国外也分布在这两个岛),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台湾、香港、澳门也有分布)。
松突圆蚧广泛危害松属树种,但主要危害马尾松(包括各个龄级的马尾松及幼苗)。
危害形式主要以成虫和雌若虫群栖于较老针叶基部叶鞘内吸取汁液,致使松针受害处变褐、发黑、萎缩或腐烂,继而针叶上部枯黄卷曲或脱落,枝梢萎缩,抽梢短且少,影响松树生长,致使树势衰弱。
松林遭受松突圆蚧危害后,容易继续发生蛀干害虫及其它病害,导致松树死亡。
松突圆蚧在我国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的越冬期。
为指导各地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坚持治标与治本并举的原则。
根据松突圆蚧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采取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防治规划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松突圆蚧防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松突圆蚧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设计内容应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危害情况(危害程度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防治面积、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相应的施工作业图、表。
三、虫情监测与预报虫情监测和预报方法参照执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松突圆蚧监测、预测预报办法》。
(一)虫情分级标准按虫口密度划分为4级虫情。
1级:有虫针束率10%以下;或每针束有雌蚧1头以下。
2级:有虫针束率11—50%;或每针束有雌蚧1—3.9头。
3级:有虫针束率51%以上;或每针束有雌蚧4—6.9头。
4级:有虫针束率100%;或每针束有雌蚧7头以上。
(二)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轻度:松林被害状较轻,抽梢不正常;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10—25%。
中度:松林被害状明显,抽梢缩短明显;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26—50%。
重度:松林被害状极为明显,全树老针叶发黄或提早脱落,枝梢干枯,中下层松梢停止抽梢,上层抽梢5cm以下,树木濒临死亡;或针叶平均枯黄率为51%以上。
(三)统计标准轻度以下的面积为低虫口面积,轻度以上(含轻度)的面积为发生面积,重度发生面积为成灾面积。
即:有虫(分布)面积=低虫口面积+发生面积发生面积=轻度面积+中度面积+重度面积四、防治措施通过综合运用检疫、生物、营林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控制松林有虫不成灾。
(一)检疫具体办法参照《松突圆蚧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进行防治,主要种类有从日本引进的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本土的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和黄蚜小蜂Aphytis sp。
花角蚜小蜂为松突圆蚧专性寄生蜂,可产卵寄生和摄食刺死松突圆蚧雌蚧,使雌蚧数量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可产卵寄生松突圆蚧雌蚧及多种盾蚧,环境适宜时,能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使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
1.寄生性天敌种源繁育(1)花角蚜小蜂引种:花角蚜小蜂的原产地为日本。
在花角蚜小蜂盛产地较茂密的松林中,采集寄生率较高的松枝及针叶,剪去没有寄主的枝条、嫩梢及针叶的2/3长度,修剪绑扎为长(高)度20-25cm 的若干个小把,用绢纱袋套装,外用留有透气孔的塑料盒或纸箱包装,随身携带或速递邮寄,3-5天内到达繁育种蜂的目的地,运输期最迟不超过10天。
纯化和检疫处理:从国外引进蜂源材料时,为防止可能伴随带入重寄生蜂或其它有害生物,必须进行种蜂纯化和检疫处理。
在有隔离设备的试验室内,将种蜂材料放入规格为50×50×80cm特制收蜂箱内,收蜂箱周围用厚黑布围住,顶上留有圆形收蜂口(直径10cm),收蜂口用玻璃漏斗(直径为13cm)倒扣罩住,漏斗管上再套上合适的玻璃管,让光从漏斗透进,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小蜂羽化后通过漏斗管进入玻璃管,每天2-3次,逐个收集羽化的花角蚜小蜂,并及时将其他种类的小蜂和其他昆虫用酒精浸泡杀死。
收到的花角蚜小蜂按♀∶♂=4-6∶1的比例装入洁净的玻璃管内,每管装50-70只小蜂,再将浸过10%-20%蜜糖水的滤纸条(15×3mm),置于玻璃管内壁,供小蜂补充营养。
喂蜜后的小蜂连同玻璃管一起放入不透光的纸盒里,并置于阴凉背光处保存备用,保存期2-3天。
然后把花角蚜小蜂的寄主材料、包装物和收蜂用具等收集起来,按检疫要求进行薰蒸处理或焚毁。
繁蜂地选择:选择松突圆蚧种群处于上升时期、平均每束松针的活雌蚧数在1头以上,且林相整齐,马尾松为7-10年生,枝繁叶茂、冠幅大、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易于操作的林地。
繁蜂点设置:每100亩范围布设一个繁蜂点,繁殖1年后,当全林雌成虫平均寄生率达到35%以上时,可采集作种蜂使用。
繁蜂方法:选择晴朗的天气,将装有种蜂的玻璃管绑扎在松突圆蚧较多的松树下层枝条上,轻轻拔去管口的棉花塞,使管内的花角蚜小蜂飞出。
每个繁蜂点放置3-4支玻璃管种蜂,10天左右,再以同样方法在每个繁蜂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置种蜂1次。
种蜂采集时机与方法:4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花角蚜小蜂大部分进入蛹期或老熟幼虫期时,将松突圆蚧密集且花角蚜小蜂寄生率高的下部枝条取下,剪取小枝条(针叶不剥取),就地用细铁丝或尼龙绳捆扎成把,重约2-3kg(有小蜂150只以上),装入透气的布袋中(防止有虫针叶脱落,且便于运输),并及时运往放蜂防治区或新繁蜂点,2-3天内挂放到放蜂树上。
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每个放蜂点挂放含有蚧虫和花角蚜小蜂的枝条10把(约2-3kg/把),选取相邻的3株树,每株挂放松枝3-4把(含种蜂500只以上)。
将枝条绑挂在树冠中下层枝条(第二轮枝以下)。
捆绑方法是:捆住松枝的下部,让带有松针部分散开,朝上或朝下捆挂在松树上。
放蜂约7天后,在同一个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蜂1次或多次。
(2)本土寄生蜂种源调查与保护:在每年的4-5月份在松突圆蚧发生老疫区,选择马尾松林针叶较好、松突圆蚧虫口密度较高的洼地,采集松枝进行收蜂调查。
选取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寄生率达20%以上(或每1.5kg重的枝条收蜂量达100只以上)的林分作为种蜂地,并加以保护,禁止在松树上打枝和拔松针。
远距离输引蜂源:选取本土寄生蜂寄生率高、较茂密的寄主树,剪下小枝条(针叶不剥除),剪掉没有寄主的枝条、嫩梢及针叶的2/3长度,用留有透气孔的塑料袋包装,随身携带或用专车运送,避开高温天气或夜间运送,12小时内运达繁蜂目的地。
繁蜂地选择:与花角蚜小蜂相同。
繁蜂点布设:在繁蜂地内,每隔100米布设一个放蜂点,繁殖1年后,林分雌蚧平均寄生率达到20%以上,可采集应用。
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每个放蜂点挂放含有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的枝条10把(约1.5kg/把),选取相邻的3株树,每株挂放松枝3-4把(含种蜂300只以上)。
将枝条绑挂在树冠中下层枝条(第二轮枝以下)。
捆绑方法是:捆住松枝的下部,让带有松针部分散开,朝上或朝下捆挂在松树上。
放蜂约7天后,在同一个点的同一个位置上再放蜂1次或多次。
种蜂采集时机与方法:4月中旬至6月上旬,当寄生蜂大部分进入蛹期或老熟幼虫期时,将蚧虫和小蜂密集的下部枝条砍下,剪取小枝条(针叶不剥除),就地用细铁丝或尼龙绳捆扎成把,重约1.5kg(有小蜂100只以上),并装入透气的塑料袋中(防止有虫针叶脱落,也便于运输),及时运往放蜂防治区,到达防治区后24小时内,挂放到有蚧虫的松树上。
2.林间放蜂(1)放蜂点的布设以1年内能使寄生蜂扩散覆盖整个放蜂林分为原则,每200亩布设1个放蜂点。
放蜂区以平均每束松针有雌蚧0.6头以上、虫口密度分布较均匀、危害程度轻、中度的松林为宜。
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松林,可选取3株松突圆蚧雌蚧密度大于0.6头/针束的松树作为放蜂树。
松突圆蚧危害较重的松林,可选取3株松树作保护性放蜂。
放蜂点应尽量选在阴湿山凹、洼地或阳坡、山的中下部(与林缘距离最少10行树以上的地方)。
(2)种蜂采集运输每个种蜂采集地采集种蜂枝条的数量,以1天采集不超过1000把枝条为宜,一个透气的塑料袋装10把枝条。
枝条袋装车要保持通风透气,分层间隔摆放,不能重叠堆放,或用隔板分层摆放。
运输时间避开烈日直晒和高温,在高温季节可夜间运输,早晨到达放蜂区目的地,白天即可在松林挂放。
(3)人工挂枝放蜂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松突圆蚧雌蚧种群数量高峰期,在每个放蜂点选取3株松突圆蚧雌蚧密度较大的松树作为放蜂树,将每把约1.5kg的种蜂枝条,绑挂在选好的放蜂树的中下部枝条上,并使枝条的松针部分散开。
每株放蜂树绑挂3-4把枝条,每个放蜂点共挂放10把。
(4)航空撒枝放蜂作业区规划设计:作业前对作业区进行全面虫情调查,在2.5-5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标明面积范围,并按33hm2投放点投放40把种蜂枝条设计航带和走向,每航带宽600m。
飞行作业:飞机作业可选用航速为180km/h左右的机型,每架次撒放种蜂枝条400把,放蜂控制面积约666hm2。
当飞机飞抵作业区上空时,由机上放蜂操作人员每隔2-3秒将1把种蜂枝条从舱门投出,同时地面人员及时观察联络,纠正投放的准确度。
(三)营林措施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松突圆蚧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因此,应通过间伐、修枝、调整林分郁闭度、混交栽植阔叶树等营林措施,减少虫源,减轻松突圆蚧的危害程度。
1.皆伐对松突圆蚧发生危害严重、已达到成灾标准的松林,可实施皆伐改造措施,更新阔叶树。
2.疏伐或修枝对于密度较大的纯松林,应结合间伐、卫生伐等营林措施,对松林进行疏伐,增加松林透光度,最佳郁闭度为0.5;对于密度不大,但树冠较大的松林,可采取修枝措施,将郁闭度调整至0.5,通过疏伐或修枝,增强松林的抗性。
3.林分改造对于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松突圆蚧危害较严重的沿海防护林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采取间伐寄主树后栽植阔叶树,形成混交林的方法综合控制松突圆蚧。
具体方法是:对松林进行人工纵带间伐,在间伐带混交栽植乡土阔叶树,间伐带宽1.5m,保留松树的带宽为3m。
(四)化学防治橡胶籽油和柴油乳剂:将橡胶籽油和柴油按3:7比例混合后,加入乳化剂配成乳剂喷雾。
地面喷雾使用浓度为50 ml/L,防治效果可达98.5%;飞机喷雾使用浓度为250 ml/L,防治效果达70%以上。
该药剂属于环境友好型药剂,对天敌安全,对鱼类毒性低。
“82”松脂柴油乳剂(含松脂38.9%、柴油22.2%):地面喷洒时,使用9倍稀释液,用药量为150L/hm2,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飞机喷洒时,使用4倍稀释液,用药量为150L/hm2,防治效果可达67.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