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数学第4单元教学设计44-60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7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整理人:杨蓓蓓一、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面积和周长的关系。
二、第四单元实化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第一课(第一信息窗):认识面积单位原虚化目标为: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同意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体会到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量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评价方法设计: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大约是3()我们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60()小明的身高比小华多5 ()橡皮擦的一个面的面积约是6()第二课(第二信息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原虚化目标为: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1.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异同,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3.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评价方法设计:1.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一个长方形,长95米,宽63米,他的面积是多少?3.一个边长是8米正方形地面铺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4.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7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第三课(第三信息窗):面积和周长原虚化目标为:(1)知道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有哪些并能正确计算。
单元备课
教学过程
第6题:先让学生了解信息,再解决问题。
同桌交流。
第7题:式题计算,让学生注意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且用验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8题: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鼓励学生用简洁方便的 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后全班重点交流解决方法)
第9题:环保问题。
根据提供的信息从多方面提出问题, 解 决问题。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环保的问题。
第10、11题:让学生认真审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了 解生活中“乘、除”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互相 合作,共同研究、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总结
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哪此问题?(重点放在估算时 注意什么和笔算时注意什么?) 四、 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我学会了吗”中的三个问题。
除法的验算 118X 4=472 (个) 118
- 3" 40 (根) 480> 472
答:480个灯泡够。
答:每天大约装40根灯柱
板 书
设 计。
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三位数的概念,会读、写三位数。
2.掌握数的列法(个、十、百位)。
3.能够进行三位数加减运算,并能够用竖式进行计算。
1.2 能力目标1.发挥想象力,将数学概念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用逻辑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需要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化集体观念。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位数的概念,学会读、写三位数。
2.掌握数的列法(个、十、百位)。
3.能够进行三位数加减运算,并能够用竖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三位数加减运算,并能够用竖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引入一个三位数的问题:“你们见过电梯里的三位数吗?请问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4.2 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一下这个三位数:318,请问这是什么数呢?通过举例让学生提出更多的三位数问题。
如:1. 请问 283 是多少?2. 请问三个相邻的数是什么?3. 请问三个相邻的数中最小的是什么?4.3 引出规律通过讨论,引出列法,将三位数按个、十、百位分别表述,即用列法将三位数转换成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的形式。
4.4 练习与活动1.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口算练习。
2.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作业。
4.5 总结与作业布置1.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及取得的成果。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三位数的概念,会读、写三位数。
- 掌握数的列法(个、十、百位)。
- 能够进行三位数加减运算,并能够用竖式进行计算。
- 能力目标- 发挥想象力,将数学概念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 培养学生用逻辑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解决问题单元备课部分■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
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乘法、除法或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成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知识基础和后继地位本单元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
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爸爸提出的问题“餐厅和厨房哪个大”,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教材以“我”和爸爸、妈妈看新房,计算各房间面积等一系列活动为素材,将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有关的知识巧妙地串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关键: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
四:教学具准备:卡片小黑板五:课时准备:本单元共有9课时第一课时一、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让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备课设计
(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
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辨认方向,教学难点是借助路线图确定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
(六)课时安排:4课时。
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备课单位名称:课题名称:解决问题适用年级:三年级设计者:一、目标确定依据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
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乘法、除法或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成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学习目标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庄中心小学单元教案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
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乘法、除法或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等到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整理信息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张庄中心小学课时教案课题:信息窗1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课型 新授 第 1课时 第 周 主备人:贺建峰 使用人: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当堂达标教学单元教学计划学校第二小学姓名魏冬丽年级三学科数学时间4、8范围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1、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用语言表述面积的含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分析猜想验证概括应用”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弄清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通过教学,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用语言表述面积的含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应用”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弄清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单元计划(一)教学重点1、理解面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教学难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建立课时安排6课时单元达标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应用”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弄清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备注单元计划(二)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学校第二小学年级三学科年级授课人魏冬丽班级三时间4、8 课题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教案序号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应用”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弄清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过程与方法: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 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手段1、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方格纸、钉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