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学检查报告单的结果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血流变检测报告1. 简介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流体力学特性的一门学科。
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血流变仪器对血液的黏滞力、流变指数、剪切应力等进行定量测量,从而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2. 检测方法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全自动血流变仪、半自动血流变仪以及手动方法。
其中,全自动血流变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设备,它能够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检测,并能同时获得多个参数的测量结果。
而半自动血流变仪则需要操作人员进行一些手动操作,适用于检测规模较小的实验室或诊所。
手动方法则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血液样本的处理和测量,可以用于一些简单的初筛或临床现场使用。
3. 检测参数血流变学检测可以获得多个参数,以下是常见的几个血流变参数的介绍:3.1 黏度黏度是血液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黏性特征,通常用黏度系数来表示。
黏度的变化会影响血流的畅通性,太高的黏度会增加血流阻力,而太低的黏度则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血流变检测可以衡量血液的黏度,帮助判断黏度异常是否与疾病有关。
3.2 剪切应力剪切应力是指血液流动时,流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剪切力。
剪切应力的大小与血液的流动性能密切相关,血液的剪切应力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3.3 流变指数流变指数是衡量血液流动特性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血液对剪切应力的响应程度。
血液的流变指数可以用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以及判断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或疾病。
4. 临床应用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和临床价值:4.1 心脑血管疾病血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测预后。
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剪切应力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血管阻力、血栓形成等问题,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80例正常体检血流变检测结果的分析,观察血流变检测对正常人群健康状况的意义。
方法采集5ml肝素抗凝空腹静脉血,2ml枸盐酸抗凝血,EDTA二钾抗凝血、采血后4小时内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自动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结果:男性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比女性高,正常30-50岁的男性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比正常50-70岁的男性高,女性则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定期检测30-50岁群人尤其是男性血液流变学对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流变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58-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大多数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定期检测30-50岁群人尤其是男性血液流变学对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体检中心送检的健康体检的人群80名,年龄分布30-70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30-50岁男性20人,50-70岁男性20人,30-50岁女性20人,50-70岁女性20人。
1.2试验方法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枸盐酸抗凝血测血沉、EDTA二钾抗凝检测红细胞压积(HCT)、5ml肝素抗凝检测全血粘度(低切6.80-9.50 mPa.s、中切4.51-5.57 mPa.s、高切3.73-4.60mPa.s)、血浆粘度1.05-1.51mPa.s)、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1.3仪器及方法利用普利生LBY-N6COMPACT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深圳越华XC-A30全自动血沉仪测红细胞沉降率、希森美康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红细胞压积。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状态及其对血管壁和红细胞的影响的科学,其各项指标的解读如下:
1. 血流黏度:血液的黏滞性,随着红细胞数量、形态及血浆粘度的变化而变化。
高黏度表明血液较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 红细胞变形指数:衡量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反映红细胞的柔软性和质量。
正常值为0.4~0.6,低于此范围则说明红细胞固化,导致血液黏稠。
3. 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小板与红细胞、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于预测血栓形成的概率。
高聚集率表明血小板易聚集,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
4. 微循环循环时间:测量红细胞经过毛细血管的时间,反映了组织氧供的状态。
时间过长说明微循环障碍,血液不能有效地传递氧气和养分,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5. 血流剪切力:剪切力是被施加在血流上的力,血流越强,剪切力也越大。
高剪切力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血流变各项指标的异常都可能反映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或身体疾病的存在,建议及时进行检查。
-------医院血流变测试报告姓名:----------- 送检日期:2012-9-9 检验日期:2012-9-10 门诊号:病区号:性别:男送检医生:--------- 检验医生:------- 住院号:病床号:年龄:61 科别:外-科样品号:8 备注:项目检测值结果参考范围全血粘度:低切(mPa.s)∣20(1∕s)9.22 6.80——9.58全血粘度:中切(mPa.s)∣50(1∕s) 6.78 5.32——6.99全血粘度:高切(mPa.s)∣120(1∕s) 5.66 ↑ 4.02——5.44血浆粘度 1.14 1.1——1.51红细胞压积(%)36.7 42.50---48.50血沉(MM∕H)11 0.00---15.00全血还原粘度:(低切)18.9 10.09---20.10全血还原粘度:(中切)11.2 7.86---12.14全血还原粘度:(高切)9.35 5.18---10.20血沉方程K值55.6 0.00---93.00红细胞聚集指数 2.13 1.25---2.38红细胞刚性指数7.22 3.40---9.28红细胞变形指数 1.11 0.67---1.27红细胞电泳指数 4.02 2.57---5.60全血相对粘度(低切) 5.60 4.50---8.70全血相对粘度(中切) 5.63 3.52---6.36全血相对粘度(高切) 4.38 2.66---4.95胆固醇(MMOL∕L) 6.32 ↑2.32---6.10甘油三酯(MMOL∕L) 2.28 ↑0.49---1.95临床诊断意义:1、血粘度增高:会出现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2、血粘度降低:会出现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出血性休克等其他疾病3、血沉方程K值:判断细胞聚集能力4、压积增高:影响血液黏度增高的原因之5、血沉:反映红细胞在血浆中的分散能力或聚集状态(本结果只对该样品负责)审核医生:---。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是描述生物体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术语。
通过血流变各项指标的
检测可以了解到血液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血
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1.粘度。
粘度是血液流动阻力的一种表现,通常使用单位毫秒(mPa·s)来描述。
血液粘度高,意味着血液流动阻力大,这可能提示人体存在某些疾病。
例如,浓度高的红细胞、高胆固醇和高蛋白质等因素会导致血液粘度升高。
2.凝聚性。
凝聚性指的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的倾向。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和结
痂的细胞,但是如果血小板过于活跃,容易导致形成血凝块,进而造成心
脑血管疾病。
因此,凝聚性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人体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的风险。
3.弹性。
弹性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变化的响应能力。
血管弹性越差,表示它们
不能很好地适应血压的变化。
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都可以导致血管弹性下降。
4.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和流量。
流动性的检测可以帮助
判断血管是否堵塞或收缩,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血流变各项指标代表了什么血流变是指血液流变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及其对血管的影响。
血流变各项指标是血流变学研究中常见的几个参数,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指标及其代表的意义。
1. 粘度粘度是血液流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代表了血液的黏稠程度。
血液的黏稠度受到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形态以及血浆中蛋白质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粘度适中,有助于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
而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血液流动产生影响,导致血流阻力增加或减小。
2. 剪切力剪切力是指血液在流动中受到的剪切应力,也可称为血流剪切应力。
它是血流变学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用以评估血液流动的剪切应力大小。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是不连续的,存在着不同速度的层流现象,而剪切力正是由于不同速度的血液层之间的摩擦力而产生的。
剪切力的大小可以反映血液对血管壁的刺激程度,过大或过小的剪切力都可能对血管产生损伤或影响正常流动。
3. 弹性弹性是血流变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血液对外界应变的适应能力。
正常的血液在流动中会受到外界的力量作用,而此时血液的变形能力以及恢复形态的能力就体现了它的弹性。
弹性的好坏会影响血液的流速和流动性,弹性较好的血液更容易顺畅地通过血管,而血液弹性降低则可能导致血液在血管内凝聚、瘀滞等现象。
4. 活性活性是指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等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
血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作用不同,这意味着它们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会聚集形成凝块,而红细胞则是通过变形适应血管内的流动。
因此,血液的活性有助于判断血液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程度,也能部分反映血液流动状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血流变各项指标代表了血液流变学中的不同方面,它们能够揭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能力。
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异常情况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如何看血流变化验单血流变测量仪是一个新型检验仪器,主要测量血液的粘度情况,反映的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是血流变检测两个重要指标。
所有的检测指标最后都反应在化验单底部的曲线上。
表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实线应该在粘度范围虚线之间。
超出其上线为“全血粘度”偏高,超出其下线为“全血粘度”偏底,在上下虚线之间为正常。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全血粘度偏高,提示血液流动阻力增大,流动性差,挟氧能力减弱。
红细胞的变形性差,通过细小毛细血管的能力下降。
从临床角度上讲患脑梗塞的病人多为全血粘度严重增高且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人。
一、全血粘度(一)概述血液作为一种含有细胞的悬浮液系统,其流变学特性首先表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和变形性。
血液粘度为表征血液流动阻力的主要参数,血液粘度大表示流动时阻力大,即流动性差;粘度小表示流动性好。
血液粘度的最大特点是,它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血液为非牛顿流体。
因此,为正确反映血液的流动特性,必须选用切变率确定、连续且范围较宽的粘度计。
本测量系统报告单打印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观粘度值。
低切变率: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体越强,血液粘度越高,因此低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血液的非牛顿性是由于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换言之,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全血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全血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其流变学意义不十分明确。
(二)临床意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是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血流变检测报告单大家去医院做血流变检测的后,医院会发回血流变检测报告单,血流变检测报告单长什么样?下面请看公文我整理的血流变检测报告单吧!血流变检测报告单红细胞沉降率:mm/h检测值为:30(参考值:0-20)全血粘度(高切)mpa.s检测值:5.47(参考值:4.19-4.79) 全血粘度(低切)mpa.s检测值:9.43(参考值:8-9.02)全血粘度(中切)mpa.s检测值:6.59(参考值:5.45-6.17) 血沉检测值:6.59(参考值:5.45-6.17)方程K值检测值:99.47(参考值:14-94)全血高切还原粘度:检测值:6.46(参考值:3.61-5.47)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检测值:12.89(参考值:9.28-12.82)红细胞聚集指数:检测值:6.29(参考值:4.45-5.75)红细胞刚性:检测值:6.46(参考值:3.5-5.34)甘油三脂mmol/l检测值:4.6(参考值:0.5-1.71)血流变检测报告单style=“text-align:center;”怎样看血液流变学检查报告单?血液流变学是通过八项指标来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
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怎样来看一张血流变学检查报告单的结果呢?下面叙述一下各指标的原理和意义。
表现一、反映血液浓稠性红细胞压积它反映血液中血细胞与血浆间的比例。
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除脑血管病外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降低,则表示血液较薄,全血粘度也相应下降,意味着机体有失血或贫血。
二、反映血液粘滞性、粘度是流动性的`倒数即粘度愈大,流动性愈差;粘度愈小,流动性愈好。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来说红细胞压积高的,全血粘度高。
意义: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流体性质和
流动特性。
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液本身的粘度
和凝聚性、血管的直径和弯曲程度、血管壁的弹性和光滑
程度等。
下面是一些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1. 血液粘度:血液粘度是指血液的黏稠程度。
高粘度的血
液可以影响血液流动的顺畅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正常
情况下,血液粘度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
2.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比容、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
聚结指数等。
血浆比容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血细胞比容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总体积比例。
红
细胞聚结指数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聚集的程度。
这些参数
可以反映血液的流动性和流动性质。
3. 压降指数:压降指数是指血液在血管内通过时,由于阻力而产生的压力差。
压降指数越大,说明阻力越大,血液流动越困难。
4. 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成团的能力。
正常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止血和维持血液流动的平稳性。
异常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导致血管堵塞或出血等问题。
5. 微循环参数:包括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管构筑指数等。
红细胞变形指数是指红细胞在微血管中变形的能力,血管构筑指数是指微血管壁的弹性和形态。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微循环的功能和状况。
总的来说,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可以帮助评估血液流动的顺畅性和微循环的功能状况,从而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血流变报告单作为一项常见的检查项目,血流变报告单通常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流动性和黏稠度,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将从血流变的定义、检查原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血流变的定义血流变是指血液流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粘度、流动阻力、变形性等指标。
血液流动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而血流变则是其顺畅性的一个重要体征。
血流变能够反映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与疾病变化,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检查原理血流变的检查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旋转粘度计、凝集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自由液动力测定等等。
这些检查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利用一定的测试器材测定血液的黏性、流动性等物理性质。
其中,旋转粘度计是一种最基础和常用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模拟毛细管的环境,测定血液在一定温度下流经毛细管时的黏性和流动阻力。
另外,凝集率测定是利用血细胞之间发生凝集现象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而血小板聚集率则是通过测定在一定时间内血小板的聚集行为来评估血液黏性和微循环情况。
三、应用领域血流变检测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肿瘤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例如,血流变检测可以评估血液黏稠度和流动阻力的变化,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血流变检查还能够帮助医生评估外科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肿瘤疾病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为肿瘤细胞能够释放出一些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流变化,从而影响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预后。
总之,血流变报告单作为一项常见的检查项目,在医疗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流变检查方法也越来越全面和准确,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体检,以尽早发现并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血流变检测报告单篇一:怎样看血液流变学检查报告单怎样看血液流变学检查报告单血流变报告单一般有2个低切粘度,1个中切粘度,1个高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指标。
各项指标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
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增高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一般分为五种亚型:(1)血液高浓稠型:多见红细胞压积增高;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等。
(2)血液高粘滞型: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意义:常见于下列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白血病等。
(3)红细胞的聚集增强型:血沉增快;血沉方程K值增加;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变慢。
如:脑梗塞、心机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红细胞的刚性增强型:红细胞的刚性指数增高;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增高;如:镰状血红蛋白症、酸中毒症。
(5)血液高凝固型: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增加。
(二)血液低粘滞综合征: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降低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低粘滞综合征。
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一般来说,低切粘度和高切粘度的变化是平行的,但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可以有相反的变化,如全血粘度正常,血浆粘度偏高,建议医生让病人加查纤维蛋白原,血脂及其它血浆蛋白项目,以明确原因。
如果低切粘度高,让病人加查红细胞聚集,血小板及血浆蛋白指标。
如果是单纯的粘度增加,使用活血化瘀,输液等治疗方法。
与血压、血脂、血管硬化度等指标相比,血液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血液流变学检查解读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研究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学科,主要应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情。
以下是血液流变学检查的解读:1.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反映了血液的流动性。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1~4.9 mPas。
全血粘度升高可能与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纤维蛋白原含显等因素有关。
全血粘度升高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有关。
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反映了血浆的粘滞性。
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4~1.8 mPa-s。
血浆粘度升高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含虽有关。
血浆粘度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3.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反映了红细胞在血流中的变形能力,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6~0.9。
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反映了红细胞聚集的程度,正常参考值-般为1.5~2.5。
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可能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增加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5.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反映了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0~100%。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有关。
总体来说,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患者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的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估和诊断恨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情。
但是,血液流变学检查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制表:审核:批准:。
血流变各项指标的解读
血流变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质和流体力学参数。
血流变各项指标是对血液流动性质和循环状态进行评估的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血流变各项指标及其解读:
1. 血粘度:血液黏稠度的指标,主要受红细胞数量、形态和血清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正常范围是4~5毫帕秒。
2. 血浆黏度:血浆的黏稠度指标,与血浆蛋白质浓度密切相关。
正常范围是1~1.5毫帕秒。
3. 血管阻力指数:血液流动通过血管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阻力越高,血流速度越慢。
正常范围是0.6~1.2。
4. 总外周阻力指数:血液流经全身的总体阻力大小,主要受到血管直径、长度和黏性的影响。
正常范围是15~25。
5. 红细胞变形指数:衡量红细胞形态和变形能力的指标,
主要体现红细胞的柔软性和形态变化性。
正常范围是1~4。
6. 血小板聚集指数:衡量血小板是否容易聚集成块的指标,与血小板功能和活性有关。
正常范围是0~10。
以上是常见的血流变各项指标及其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正常范围,且这些指
标只能作为参考,具体的解读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
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血流变学检查报告单的结果
血流变患者到医院检查后,血流变检测仪拿到检查报告只知道自己得了血流变,可是如何看懂血流变报告呢?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
血液流变学是通过八项指标来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
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怎样来看一张血流变学检查报告单的结果呢?下面叙述一下各指标的原理和意义。
表现
一、反映血液浓稠性红细胞压积
它反映血液中血细胞与血浆间的比例。
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除脑血管病外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降低,则表示血液较薄,全血粘度也相应下降,意味着机体有失血或贫血。
二、反映血液粘滞性、粘度是流动性的倒数
,即粘度愈大,流动性愈差;粘度愈小,流动性愈好。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来说红细胞压积高的,全血粘度高。
意义: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
血流变它的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如脑血管病、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链状血红蛋白症、白血病等。
三、全血还原粘度
反映了单位血细胞压积而产生增比粘度的能力。
意义:同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反映体内生物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对血细胞粘度的影响。
意义:增高,除脑血管病外主要见于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
其他意义同全血粘度。
四、反映血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电泳时间:时间愈短、则表明红细胞表面电荷多,红细胞间愈处于分散,聚集性减少;反之,若时间愈长,反映其表面电荷愈少,血流变则红细胞愈趋向聚集,使红细胞之间互成串状、堆状、使全血粘度增大。
意义:电泳时间延长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髓病、红斑狼疮、高脂血症等。
血沉:与血浆比重,粘度,红细胞间聚集力有关。
血沉方程K值:因血沉受到血球压积的依赖性较大,血球压积高者,血沉多正常,血球压积低者,多为血沉快。
故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排除血球压积影响的血沉K值。
五、血液凝固性
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呈正比关系。
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聚合成纤维蛋白聚合物,在纤维蛋白内部之间有“搭桥”现象。
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