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馍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docx
- 大小:10.70 KB
- 文档页数:1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定襄花馍,又称花馍、花末馍、花饼、花面饼,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襄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定襄的非遗传承人,我深知定襄花馍的珍贵价值和传承责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致力于将这份美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定襄花馍的文化遗产。
一、定襄花馍的历史渊源定襄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皇宫的面点师傅们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开始制作精美的花形面饼。
后来,这种面饼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定襄人民日常的主食之一。
定襄花馍的制作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定襄的一张名片。
二、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定襄花馍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
其中,面粉需选用当地优质小麦,经过精细加工而成,保证了花馍口感的香酥和品质的稳定。
2.面团制作:将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工艺配方进行混合和揉制,使其成为光滑细腻、柔软有弹性的面团。
3.面饼成型:将制作好的面团进行擀制成薄片,然后利用特制的花型模具进行成型,制作出精美的花形面饼。
4.烘烤加工:将成型好的花形面饼放置在炭火炉上进行烘烤,火候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花馍外酥内软、色泽金黄。
5.成品包装:经过烘烤后,花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将其进行冷却,最后包装好,等待销售。
三、定襄花馍的文化内涵1.祈福之意:定襄花馍在制作工艺中融入了民俗信仰元素,成品花馍呈现出吉祥如意的花朵图案,为人们祈福祝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传统技艺:定襄花馍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3.地域特色:定襄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反映了定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4.民俗传承:定襄花馍作为非遗项目,通过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胶东花饽饽
胶东花饽饽,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地区传统面食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花饽饽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
胶东花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
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
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
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闻喜花馍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烹制方法: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喜花馍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有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成形和着色等。
做出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
原料: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北垣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
使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是最正宗的。
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此地盛产的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
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
不仅要用北垣麦子,同时要用北垣的水。
工具:擀杖、筷子、竹签、剪刀、梳子、菜刀等制法: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操作:1、选好原料后进入揉面的程序。
花馍用的面粉,在过去用石磨磨面时,取前两遍的,选最好的精粉。
讲究的艺人还要用面箩过一遍才使用。
2、提前一个晚上发"酵水",第二天将发开的酵水和面粉搅拌,加水起面、揉面。
揉面最少不低于8遍,揉出的面要光滑而有弹性。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北垣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能制作;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大师”;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通过扶持培养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馍加工产业;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美食节等,并多次获奖;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节日形态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着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总结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小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
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
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咂酒”,边饮边歌。
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传统习俗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椽头蒸馍的简介
椽头蒸馍是陕西省蒲城县的一种传统面食,因其形状类似古代建筑中切断的椽头而得名。
椽头蒸馍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种馍上圆、周方、底部齐槎,形状酷似古代建筑中的椽头,因此得名椽头馍。
它不仅是陕西蒲城地区的特产,也是当地的饮食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之一。
椽头蒸馍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由秦汉时期的“蒸饼”演变而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2009年,椽头蒸馍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椽头蒸馍的制作过程讲究,包括精选材料、和面、发酵、塑形等多个步骤。
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以确保馍的质量。
椽头蒸馍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松软细腻,深受当地人民及游客的喜爱。
它的美味和独特性使得椽头蒸馍不仅在陕西地区享有盛誉,也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陕西⼈家的年味——馍贺瑾快过年了,在外漂泊的⼈最惦记的就是家乡熟悉的味道,每个家庭都有⾃⼰的家风,也有独特的味道,陕西⼈家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呢?本期,我们就来谝⼀谝,有着“馍都”称号的陕西,餐桌上那五花⼋门的“馍”。
关中地区有个说法,谁家媳妇⼉馍蒸得好,就会被叫做“红⽕⼈”,⼀般表扬她的话是这样的:“你看⼈家的馍,⽩虚⽩虚齐整的。
”村⼦⾥那关中⼈的餐桌上,馍能定⽇⼦的输赢。
还有个说法,“秦⼈的年是关中媳妇蒸出的花馍馍,丰收的满⾜中发酵出⽆限的吉祥;秦⼈的年是陕北婆姨⼿中的窗花,灼热的红⾊温暖着浓浓的乡情;秦⼈的年是陕南⼥⼦磨出的嫩⽩⾖腐,平淡的味道讲述悠悠岁⽉流长。
”这第⼀条有关年味的象征就是关中媳妇蒸出的花馍馍,什么叫做花馍馍?花馍花馍也叫“⾯花”,是陕西民间⾯塑艺术的代表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被评为国家第⼆批⾮物质⽂化遗产。
花馍的制作⼿法⾮常讲究,从和⾯、揉⾯开始,要经过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上⾊等⼏⼗道⼯艺,最后再经过蒸制⽽成,⼀个18⼨花馍⼀般需要花费⼀周时间制作,劳动⼈民丰富的智慧成就了这种灶台上的艺术。
花馍被誉为是陕西⼈的“⽣⽇蛋糕”,过去⽼⼈过寿,晚辈都会送上⼀个寿桃样式的花馍,除此之外,花馍还常在重⼤场合出现,⽐如嫁⼥⼉要给娘家送“⾯鱼”象征丰收,寒⾷节上坟时要⽤“蛇盘盘”以⽰消灾,婴⼉满⽉要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过年的喜庆⽇⼦更少不了花馍。
陕西韩城的花馍就有100余种,新春佳节,要捏制枣⼭、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榴、柿⼦等寓意吉祥的花馍。
陕西⼈喜欢在馍馍上做⽂章,还体现在将馍馍的种类研发到了极致,⽐如关中的锅盔、泡馍专⽤饦饦馍、⽯⼦馍,陕北的黄馍馍、陕南的炕炕馍、核桃馍等。
每种馍馍都有⾃⼰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可以说陕西馍的历史⽂化底蕴和陕西⼀样叫得出名头。
⽯⼦馍关于⽯⼦馍有⼀个⾮常有趣的传说,唐时同州(今⼤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
花馍历史及简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 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清明节花馍篇一:花馍馍】花馍馍花馍馍是在春节、清明、结婚的时候,家乡老百姓用于祭祖或喜庆用的一种带有红枣点缀的馒头。
花馍馍分为三大类:一是春节时候用的花馍馍(枣山、卷卷),又一是清明节时候用的花馍馍(艳艳,还有一类是纸除),另一是结婚用的花馍馍。
春节的花馍馍通常主要是由红枣配上白面捏成的喜庆图案构成,俗名为枣山或卷卷;清明的花馍馍一般主要是把白面捏成的小动物用一条绳子串起来,用来为小孩子辟邪(一般是每个孩子一串),俗称艳艳,还有祭祀用的纸除(和诸葛亮发明用馒头来祭祀的形状有点类似,只是内部包着一些豆鼓);结婚用的花馍馍一般主要是有一个大大的白面圆盘拖着新娘和新郎的生肖,然后用鲜艳的一些色彩做点缀。
花馍馍的制作程序要根据其各自的用途来进行制作,有的程序繁杂,有的程序简便,还有的程序需要多个人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一般“花馍馍”的厚度约一指厚,直径为13 厘米左右。
制作“花馍馍”时,用发酵面粉加少许苏打以水揉面。
花馍馍的制作综合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首先将其放在案板上,重分排气、揉合均匀,揉至光滑无气泡。
2. 红枣提前浸泡,清洗干净。
3.然后将红枣切成一些均匀的小挤子。
4. 再把面粉捏成一些吉祥的图案,接着把红枣排列、点缀上去。
5.如有需要,还可以用筷子或者其它来拓印一些图案。
6. 做好的花馍馍用刀铲起放入蒸锅,饧好以后蒸二十分钟,焖五分钟就可以了花馍馍一直表达着对亲人的思念,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庆贺,更是花好月圆、合家团圆的象征。
它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见证了汉族与藏族的民族融合。
花馍馍就这样代代相传。
可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馍馍正在逐渐地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恐怕90 后的一代,早已经忘记了花馍馍的历史和来历,也不再吃这种传统的食物了。
【篇二:花馍】花馍简介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
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
花馍的传承意义临近清明,夜色中,北京昆玉河玲珑桥下时常升起一股股青烟,这种现象每年都要上演一次。
我无意围观并参与到这种祭祀方式中,但也并不反感这种做法,至于为什么,我暂时还理不清头绪。
我的一贯做法是,每年回到故乡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便是去爷爷奶奶的坟头烧一刀纸,响一串鞭炮,告诉他们我回来了!位于村北的祖坟虽然我远在北京,不能参与家族的清明祭祖仪式,但每年这个时候,妻子都会为我蒸制几个老虎、燕子,并嘱咐我一定要在清明节当天吃掉。
这是因为,在我的故乡——陕西华州,自古便有在清明时,折柳挂虎燕衔枝,抗锨修坟忙祭祖的习俗。
在我看来,这种祭祀方式简单却不失隆重,既有春来燕归万物始发的耕忙寓意,也承载着人们最质朴的思亲情怀。
妻子蒸制的小老虎故乡华州的花花馍以造型神似,洁白素雅,拿起即食为特色,而且会根据节令蒸制出各种造型。
清明祭祖的花花馍则以夸张的小老虎、精巧的燕子为主角,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记得2020年春天,受疫情所困,我难得在华州过清明节。
清明节当天,我从县城买好纸扎等相应物品回到村里时,父亲已准备好不知从何处砍来的柳枝,母亲则在厅堂的方桌上摆好了老虎、燕子等蒸好的花花馍。
我随即与女儿、堂弟一阵忙乎,把几根长满鲜绿枝叶的柳枝挂的五颜六色,金光闪闪。
那些精巧的小老虎、小燕子悬挂在柳叶间,稍一触碰便左右晃荡,犹如在荡秋千。
我们几个晚辈每人挑起一根柳枝,父亲与叔叔一如往年那样扛着铁锨,一行人等缓缓向村北祖坟走去。
上坟我家的祖坟里长眠着爷爷和奶奶,其他先祖的坟头在历次整修田地后早已不知所踪。
……祭祖最后一道程序是摘下绑在柳枝上的花花馍,分给在场的小孩。
男孩吃虎,寓意生龙活虎;女孩吃燕则寓意着身轻如燕。
当然这种分食方式也有很多种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对小孩来讲,毕竟是融入到祭祖仪式中,显得很有参与感。
回到家里,每人吃一碗华州人最常见的凉面,清明祭祖就算告一段落。
母亲蒸制的清明花花馍在故乡绚烂多姿的民俗百花园里,花花馍曾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馈赠礼品贯穿于各种节气中。
陕西陕西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00字陕西花馍是汉族传统名点,是手工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陕西花馍。
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我们家乡的人们总会早早地准备每年必备的一项活动一做陕西花馍。
而互相赠送的时间,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一天,普遍习惯是在送灯笼的同时,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陕西花馍。
做陕西花馍的过程非常有趣。
第一步是和面,发酵之后的面团非常蓬松,将洁白的面团反复揉搓,制成柔软而易塑形的面,第二步就是按照自己设计的形状通过捏、切,卷、粘、压等各种方法把面团做成陕西花馍的基本形状,或是立体的,或是像-幅生动的画,扁扁平平。
第三步,将形状细节纹理刻画出来,例如鱼鳞就是用勺子在上面轻轻压出来的,而花瓣上的痕迹则是用叉子并出来的。
第四步,用各种装饰品加以点缀,例如用红枣、芝麻按成动物的眼睛,或使用小小的道具配在形象身上。
等到造型风干,即可随心着色。
民众们所制作的造型往往根据赠送对象而定,送给小孩子,老婆婆们会用灵巧的手做出一对枣泥老虎,送给大人,经常会送“年年有余”或是“龙凤呈祥”,送给老人 ,则会做一个大大的寿桃,涂上粉色,上面站着-些虎头虎脑的娃娃。
而某个村庄固定放陕西花馍的地方,则会摆满了村民们的作品,还有的是合作完成,各有分工,花花绿绿,五彩斑斓,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民间流传的陕西花馍手艺朴实而珍贵,这是一种最最贴近自然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素养。
它不像那些伟大的建筑群雄伟磅礴,但是自有自的精致和用意,寄托了人们的祝福和期盼。
花馍概述及传承发展作者:韦婕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花馍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代表,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
花馍具有深厚的美学特征和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通过极具艺术的造型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受百姓的喜爱,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蕴含的价值与意义,需我们去大力保护和宣扬花馍文化,使其得以传承。
本文主要从花馍的技术和工艺,花馍的文化属性等方面,提出花馍保护的方法。
关键词:花馍;制作;保护;创新一、花馍概述“花馍”是“面花的俗称,分为四个系列:“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
其中“花糕”是面塑之最,呈磨盘状,共四层;“花馍”作为面塑系列中的主体,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最为常见,主要是用半球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主体,造型各异、千姿百态,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得栩栩如生。
现今,它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及情感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礼仪佳品之一。
花馍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二、花馍的种类和制作(一)制作花馍的工具制作花馍的工具多种多样,主要有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在制作过程中,每一种工具都有它独具的功能。
以剪刀等刀具为基础,对面材进行加工造型的修剪,可用竹签或梳子等工具进行花纹样式的刻画,用镊子或者锥子等工具方便面材的组合与叠加。
(二)花馍的加工制作花馍主要以“点”“线”“面”三大部分组合而成,“点”所需材料有豆子、枣、瓜子等辅料。
原材料红枣主要用来制作动物的嘴巴、手等,有时放在面材的底部起搭建的作用,使面材可以接触空气更容易蒸熟;豆类可以有很多种,如:红豆、绿豆、豌豆等,常常用于点缀细节;尤其是在素花馍中,只需点缀微微的红豆或者红枣,便可起到装饰花馍的作用,使花馍看起来更灵动。
“线”作为构成花馍的重要元素,可通过擀面杖或者手工的捏、拉使线条成型,或细或粗,根据不同的花馍造型需要进行制作,面线条主要用于构成花馍中人物或者动物的肢干,或是植物中的花边。
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作者:赵国珍来源:《天工》2018年第04期[摘要] 闻喜花馍起源于汉代祭祀活动,发展到明清已成为祭祀、庆典、过事、观赏、食用为一体的可食性艺术品。
通过搜集资料、多方考察及深入研究后,从民俗题材寓意、造型、色彩等艺术特点来论述闻喜花馍,对现代闻喜花馍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 闻喜花馍;题材;寓意;艺术特色闻喜地处山西南部,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摇篮之乡。
面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闻喜群众发展成多样的民俗艺术作品,其中,面塑在这里扎根、孕育、成长、发展和壮大。
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闻喜花馍,2008年,闻喜花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喜人逢年过节、大事小事都要用花馍来祭祀、庆典、赠礼,当地有句俗语:“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因此闻喜县也被誉为“花馍之乡”。
现在闻喜大多数农村仍延续着做花馍的工艺与习俗,运用在不同的人生礼仪习俗中。
一、民俗与闻喜花馍的题材寓意闻喜花馍发展至今,始终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联。
其造型、题材、寓意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不同民俗时节做的花馍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
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了花馍艺术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完整的花馍体系。
(一)节日里各种花馍的吉祥寓意一年到头每个传统时节,闻喜人都要做各种各样造型的花馍来祭祀、祈福、赠礼,它们凝结着闻喜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真诚的精神寄托。
1.花馍在闻喜新年里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定造型的花馍送给特定的人,表达了特定的寓意。
如“福婆婆”,即在大圆馍上用象形的手法,做成乐呵呵的胖老太,送给家里年长的婆婆,寓意着婆婆福如东海;“聚宝盆”是在凹形馍上放几个元宝,送给家里主劳力,寓意着家里财源广进;“石榴馍”,是在圆馍上做个象形石榴,点上一点红,送给媳妇,寓意着“榴开百子、多子多福”;“生肖动物”是根据孩子属相捏个动物造型,用黑豆做眼睛,送给孩子,寓意着孩子平安健康;“枣花馍”是馍里放枣,装点上面花,送给客人,寓意着把吉祥祝愿送给客人。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职业规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areer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22Heritages 传承闻喜花馍世界之最最大面塑群裴氏宰相将军群塑,是由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村民制作的。
裴氏宰相将军群体面塑排成长长的两列,一眼望不到头,共有120尊,其中宰相59尊,将军59尊,其他人物2尊。
群像平均身高1.8m ,创世界最大的面塑造型群像纪录。
裴氏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介绍:“原材料我们就地取材,里面首先用龙骨搭个架子,上面再缠层布,再涂上面,涂上后放到笼锅里面蒸熟,蒸熟以后就是馍的性质,接着再用彩绘把像勾勒出来,算下来共计用了2000kg 的面粉。
”最长飞龙神龙面塑,身体曲线长30.05m 。
龙身由骨架和面塑两部分构成,其中龙头长16m ,龙身有4500片龙鳞,同时采用了龙口中喷水和喷火技术,具有动感,创世界最长的面塑纪录。
神龙面塑是由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制作的。
制作人之一董昭武向记者介绍:“制作这个龙总共用了超过1100kg 面粉,用工约80个,制作时间长达半个月。
”最高龙王龙王神像面塑,位列花馍展的第一位,高12m ,创造了世界最高的面塑纪录。
由闻喜县底镇众村民制作。
设计者闻喜县文化馆馆长———支建康,他是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说:“龙王是用面粉、钢筋和泡沫三部分组合而成,用泡沫45m 3,面粉约1000kg ,钢架结构重约3000kg ,用工约30个,历时半个月时间制成。
”最大花馍龙腾盛世大花馍,高3.3m ,最大直径2.012m ,近20层堆高,创世界最大花馍纪录。
一层56朵向日葵,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和睦幸福;二层百花争艳;三层三星高照;四层四季发财;五层五谷丰登;六层六畜兴旺;七层招财进宝;八层八仙过海;九层九狮同居;十层盛世中华,这些都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在各项事业上百业俱兴、天泰人和、蒸蒸日上……底座用双层螺纹及钢管焊接而成,层层相连,坚挺稳固,寓示江山壮丽,绵延万年。
大花馍用面粉约1600kg ,用工180个,历时10天时间制成。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面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面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技艺。
山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一些著名的面食包括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仅在面食上,山西便有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太谷饼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等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
先把水分次慢慢加到面粉中,用筷子或手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
揉好的面团是所有面食中最硬的,用手指按在面团表面,面团发硬按不下去不粘手为最佳。
这样,和好的面团很容易就削成柳叶形状。
然后左臂托案,右手拿削面刀(一种特制带把的刀,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轻),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顶住刀柄头,砍面时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长约30厘米的面条下入锅。
此外,山西的面食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过生日时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时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上学第一天要吃“记性火烧”,希望孩子多长学问、长心眼。
流传千年的面食不仅是充饥的食物,也演变成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山西面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建议阅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