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手机支付2.4G全卡基础规范(草稿)V0.30
- 格式:pdf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联通通信企业标准讨论稿版本号:1.0.5╳╳╳╳-╳╳-╳╳发布╳╳╳╳-╳╳-╳╳实施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5)1范围 (6)2引用标准 (6)3符号和缩略语 (7)4业务描述 (7)4.1业务概念 (7)4.2体系架构 (8)4.3业务模式 (9)4.4业务场景 (10)5业务功能 (11)5.1电子钱包 (11)5.1.1交易预处理 (11)5.1.2消费功能 (12)5.1.3POS充值 (12)5.1.4空中充值 (13)5.1.5支付额度功能 (13)5.1.6密码设置 (14)5.1.7查询功能 (14)5.1.8消费撤销 (15)5.1.9退货交易 (15)5.1.10灰锁 (16)5.2身份识别 (16)5.2.1门禁功能 (16)5.2.2考勤功能 (21)5.3扩展功能 (22)5.3.1读标签 (22)5.3.2电子票 (22)5.3.3信息发布 (23)6业务应用流程 (23)6.1电子钱包 (23)6.1.1消费流程 (23)6.1.2POS充值流程 (24)6.1.3空中充值流程 (25)6.1.4查询流程 (26)6.1.5消费撤销 (27)6.1.6退货交易 (28)6.2身份识别 (29)6.2.1门禁功能 (29)6.2.2考勤功能 (30)6.3信息发布流程 (30)7管理功能 (31)7.1合作伙伴管理 (31)7.2应用管理 (32)7.3用户管理 (32)7.4设备管理 (32)7.5系统管理 (32)7.6统计分析 (32)7.7签约商户管理 (33)7.8清算结算功能 (33)8业务受理流程 (33)8.1手机支付业务开户 (34)8.2业务变更 (36)8.2.1用户挂失 (37)8.2.2用户解挂 (37)8.2.3用户停机保号及复机 (38)8.2.4个人用户加入/退出集团 (39)8.2.5改号 (40)8.2.6客户资料变更 (41)8.3过户 (42)8.4业务注销 (44)8.5补换卡 (46)8.6RFID-SIM卡销售 (48)9客户服务 (49)9.1客服界面 (49)9.2职责分工 (49)10运营管理 (50)10.1职责分工 (50)10.2运营模式 (51)10.3渠道管理 (52)10.4RFID-SIM卡制作发行 (53)10.5计费与资费 (53)10.6财务管理 (54)11卡功能部分 (54)11.1多应用框架功能要求 (54)11.1.1通用要求 (54)11.1.2安全构架 (54)11.1.3卡生命周期管理 (55)11.1.4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56)11.1.5安全域 (56)11.2非接触功能要求 (57)11.2.1通信模式要求 (57)11.2.2支持并发业务 (57)11.2.3Mifare应用支持 (58)11.2.4功率校准 (58)11.2.5防拨 (58)11.2.6灰锁 (59)11.2.7应用安全报文 (60)11.3卡片空间要求 (60)11.3.1通用要求 (60)11.3.2Mifare模拟功能 (61)12POS终端功能 (61)12.1POS终端软硬件要求 (61)12.2POS终端管理功能 (61)12.2.1系统管理 (62)12.2.2操作员管理 (63)12.2.3应用管理 (63)12.3POS终端交易功能 (66)12.3.1刷卡消费功能 (66)12.3.2POS充值 (66)12.3.3消费撤销 (66)12.3.4退货交易 (66)12.3.5自动冲正 (66)12.3.6查询账户余额 (67)12.3.7查询账户明细 (67)13安全机制 (67)13.1密钥体系 (67)13.2应用管理 (68)13.3终端管理 (69)13.4接口管理 (71)13.5系统 (71)14兼容性 (72)14.1手机与卡 (72)14.2POS与卡 (73)14.3电磁干扰 (73)14.4MIFARE卡 (73)14.5排他性与互联互通 (73)15编制历史 (74)前言本业务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手机2.4G频率NFC应用的基本概念、业务流程、业务管理等相关内容,是中国联通公司开展手机2.4G频率NFC应用,进行业务组织、管理的依据。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服务平台设备规范(省)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o b i l e -P a y m e n t S e r v i c e P l a t f o r m (L o c a l )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1.2. 术语、定义 (1)1.3. 缩略语 (2)4. 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2)5. 省手机支付服务平台功能要求 (2)1.4. 前置模块 (3)1.4.1. 接入网关 (3)1.4.2. 支付网关 (4)1.4.3. 操作员服务界面 (4)1.5. 支付管理功能 (5)1.5.1. 商户管理 (5)1.5.2. 合作银行管理 (5)1.5.3. 操作员管理 (6)1.5.4. 系统管理 (8)1.5.5. 报表管理 (10)1.6.支付处理功能 (10)1.6.1. 受理转发 (10)1.6.2. 数据下载 (10)6. 性能指标及可靠性要求 (11)1.7. 性能要求 (11)1.7.1. 日交易量 (11)1.7.2. 交易处理时间 (11)1.7.3. 交易处理成功率 (11)1.7.4. 吞吐量 (11)1.7.5. 并发处理能力 (11)1.7.6. 其它 (11)1.8. 可靠性要求 (12)1.8.1. 存储、备份和恢复 (12)1.8.2. 平台系统 (12)7. 接口要求 (12)8. 软硬件要求 (12)9. 网管要求 (16)10. 安全要求 (16)11. 环境要求 (17)1.11. 环境 (17)1.12. 电源 (17)1.13. 接地要求 (17)12. 编制历史 (17)前言本标准对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中涉及的省手机支付服务平台设备提出要求,是手机支付业务系统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目 录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4. 手机支付业务概述 (5)4.1. 业务概述 (5)4.2. 系统结构图 (5)5. (U)SIM卡系统架构 (6)5.1. 管脚分布 (6)5.2. (U)SIM卡架构 (7)6. 物理特性 (8)7. 电气特性 (8)7.1. 管脚C1~C3、C5、C7的电气特性 (8)7.2. 管脚C6的电气特性 (8)7.3. 管脚C4、C8的电气特性 (8)8. 传输协议 (9)8.1. 管脚C7上的传输协议 (9)8.2. SWP非接触方案的传输协议 (9)8.3. 双界面非接触方案的传输协议 (9)8.4. 其他非接触方案的传输协议 (9)9. 功能要求 (9)9.1. SIM逻辑功能要求 (9)9.1.1. 通用要求 (9)9.1.2. APDU命令要求 (9)9.1.3. 文件要求 (10)9.1.4. 断电处理功能 (10)9.2. (U)SIM逻辑功能要求 (10)9.2.1. 通用要求 (10)9.2.2. APDU命令要求 (10)9.2.3. 文件要求 (10)9.2.4. 断电处理功能 (10)9.3. CAT功能要求 (10)9.3.1. STK通用要求 (10)9.3.2. USAT通用要求 (11)9.3.3. BIP要求 (11)9.3.4. CAT事件处理 (11)9.4. OTA功能要求 (11)9.4.1. 通用要求 (11)9.4.2. 传输报文协议 (12)9.4.3. 命令格式 (12)9.5. CMS2AC功能要求 (12)9.6. 非接触功能 (12)9.7. (U)SIM卡应用要求 (13)9.7.1. 手机支付应用要求 (13)9.7.2. SIM卡其它应用要求 (13)9.8. 其他 (13)9.8.1. 写卡要求 (13)9.8.2. 卡内CPU要求 (13)10. 安全要求 (14)10.1. PIN功能要求 (14)10.2. SIM鉴权功能要求 (14)10.3. USIM鉴权功能要求 (14)10.4. OTA传输安全要求 (14)10.5. (U)SIM卡密钥管理 (14)10.6. 芯片安全要求 (15)11. 性能要求 (15)11.1. 现场脱机交易时长 (15)12. 编制历史 (15)附录A SWP非接触功能要求 (16)A.1 通信模式要求 (16)A.2 工作模式要求 (16)A.3 支持掉电模式 (16)A.4 支持并发业务 (16)A.5 安全方面 (16)附录B 双界面非接触功能要求 (17)B.1 通信模式要求 (17)B.2 工作模式要求 (17)B.3 支持掉电模式 (17)B.4 支持并发业务 (17)B.5 安全方面 (17)B.6 天线要求 (17)附录C 2.4G/433MHz RFSIM非接触功能要求 (18)附录D 非接触模式接收性能指标 (18)前 言本标准是对移动支付业务开展过程中(U)SIM卡需要规范的内容提出全面要求,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U)SIM卡所需要遵从的依据。
中国移动M2M(U)S I M卡设备规范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M2M(U)S I M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2.0.0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4.中国移动M2M专用卡业务概述 (3)5.中国移动M2M专用卡技术指标分级 (3)5.1.分级原则 (3)5.2.操作和存储温度 (4)5.3.湿度 (4)5.4.腐蚀 (5)5.5.震动 (5)5.6.附着力 (5)5.7.数据保存时间 (5)5.8.擦写次数 (6)5.9.抗电磁干扰 (6)5.10.抗X光(紫外线) (7)5.11.抗静电 (7)6.中国移动M2M专用卡技术要求 (7)6.1.MP卡 (7)6.1.1.MP卡简介 (7)6.1.2.物理特性 (8)6.1.2.1.技术指标 (8)6.1.2.2.格式与布局 (9)6.1.3.电气特性 (9)6.1.4.传输协议 (9)6.2.MS卡 (10)6.2.1.MS卡简介 (10)6.2.2.物理特性 (10)6.2.2.1.技术指标 (10)6.2.2.2.格式与布局 (11)6.2.2.2.1.QFN5*5-8封装 (12)6.2.2.2.2.QFN5*6-8封装 (13)6.2.3.电气特性 (15)6.2.4.传输协议 (15)7.功能要求 (16)7.1.通信初始化建立过程 (16)7.2.断电保护 (16)7.3.软件功能要求 (16)7.4.M2M专用卡基本文件规格 (16)8.安全要求 (17)8.1.防盗用解决方案 (17)8.2.M2M专用卡采用的算法 (17)8.3.M2M专用卡PIN管理 (17)9.规格要求 (17)10.芯片要求 (18)11.M2M专用卡标识要求 (18)11.1.M2M专用卡标识打印要求 (18)11.2.M2M专用卡标识软件要求 (18)12.M2M专用卡对终端的要求 (19)13.M2M专用卡对写卡终端的要求 (19)14.编制历史 (19)附录A(国际标准对于M2M专用卡技术指标的定义) (20)附录B(JEDEC22-B103对于防震动的分级检测要求) (23)附录C(普通SIM卡与M2M专用卡技术指标比较) (23)附录D(M2M专用卡芯片分类) (24)附录E(M2M专用卡的生产工艺及卡基材料) (25)附录F(各M2M专用卡的应用行业建议) (25)附录G(M2M专用卡基本文件规格) (2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2M专用(U)SIM卡的产品形态、技术指标、应用场景等内容,详细定义了M2M专用(U)SIM卡片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传输协议等,同时明确提出了卡片的功能、安全、规格以及芯片要求等,是开发研制符合中国移动要求的M2M专用(U)SIM卡的依据。
中国移动校讯通2.4G空中接口协议规范目录1、概述 (1)1.1范围 (1)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2、A部分空中接口协议 (2)2.1.物理层 (2)2.2.链路层 (2)2.3.链路层 (2)2.3.1 下行数据包 (2)2.3.2 上行数据包 (3)2.4通讯机制 (4)- i -1、概述2.4G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的空中接口规范基于Nordic公司技术的空中接口规范。
1.1范围本规范制定了校讯通行业应用终端中所涉及到的2.4G远距离读卡的空中接口规范,对与2.4G空中接口密切相关的内容提出了约束、规范及发展方向的要求,同时也是专用终端厂商产品研发、生产的参照依据。
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序号文件编号文件名称编制单位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表3-1词语解释E2PROM 可电擦除、可电写入的存储器2、A部分空中接口协议《2.4G射频接口通讯协议》采用3层结构,即物理层、链路层和传输层。
2.1.物理层物理层是采用以下配置参数:2.4G参数表项参数项参数上行频道下行频道2500MHz2440MHz数据速率1Mbps调制方式GFSK 输出功率0dBm MAX校验方式CRC16注:上行频道是指射频数据由标签发送到2.4G阅读器的频道。
下行频道是指射频数据由2.4G阅读器发送到标签的频道。
2.2.链路层链路层的实现由射频模块实现。
基本数据包格式如下。
前导码地址包控制有效数据CRC16 1字节5字节9位10字节2字节2.3.链路层传输层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包,分为上行数据包和下行数据包。
上行数据包是指2.4G电子标签发送给2.4G阅读器的数据。
移动支付标准之争--2.4G再度PK13.56M曾经备受争议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近日再掀波澜。
近期工信部公布《2014年第三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广受业界瞩目的2.4G手机支付技术也在准制定之列。
围绕着孰优孰劣、谁能一统移动支付格局的问题,多年来2.4G和13.56M 两大标准之间争执不断。
2.4G和13.56M是势均力敌的两大标准,优劣势均非常突出:2.4G的专利技术大多为国内公司所掌握,有利于我国在未来的移动支付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缺点在于受理环境不成熟,且工作距离较远,存在安全隐患;13.56M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得到金融和多个行业的支持,适用于开放的通联通用环境,缺点在于核心技术多由国外公司所掌控。
最终,出于和国际刷卡环境接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考虑,2012年工信部决定移动支付主要采用13.56M标准,2.4G仅限于封闭环境中使用。
移动支付标准的统一,结束了过去多年来各大利益主体相互博弈、卡商和芯片商等待观望,以至于移动支付停滞不前的状况,自此三大运营商和金融系统统一认识,开始携手合作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
此后,在13.56M的标准探索和利益妥协过程中,各方还对NFC-SWP达成了共识,自2013年以来,NFC-SWP已成为各方发力的主要方向。
然后,就在移动支付标准之争近乎被遗忘的时候,工信部的“征求意见稿”再次让2.4G重回人们视线,似乎意味着2.4G的峰回路转。
那么,工信部为何会重提2.4G?2.4G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事实上,即便13.56M被确定为移动支付标准,也并不意味着2.4G走到了尽头。
此前,中国移动对于2.4G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小规模范围内形成了使用环境,加上国内公司在2.4G上占优势,因此工信部允许其在封闭环境内使用。
现在重新提及该标准,茁思迅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合伙人金峰认为,与目前国内外安全形势严峻,以及我国亟需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密切关系。
本文由shiftingboy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基地 2009年11月 2009年11月目录1 2 3 4 5 6 手机支付业务介绍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状况手机支付业务客服支撑情况介绍手机支付业务近期服务质量及热点问题手机支付业务常见故障处理指引手机支付业务常见问题解答手机支付业务相关介绍1 手机支付业务相关介绍业务描述业务发展原则业务特点2 3手机支付手机钱包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业务描述手机支付手机支付是指客户先在移动后台开立一个账户,将钱存入该账户中,通过(电脑上网)、GPRS和WAP(手机上网)、短信、IVR等非面对面进行交易的方式完成购买及支付行为的业务。
如: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
手机钱包手机钱包是指中国移动开发的,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小额电子支付业务。
客户需先到移动营业厅更换一种新型手机卡,将钱存在手机卡上,利用手机在中国移动合作的商场、超市、便利店、餐馆、公交车等场所进行POS机刷卡消费,类似于公交IC卡在POS机上刷卡。
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业务发展原则切入消费切入用户日常生活消费市场,重点拓展中小商户。
瞄准用户量大、使用频次高的便利店、超市、快餐等行业,培养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的习惯。
充分利用移动原有商户资源(如M值商家联盟等)。
立足小额定位在小额快速支付领域,体现与银行金融账户支付的定位差异突破行业重点突破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关系民生的公合作共赢充分整合产业链有关各方资源,形成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商户拓展、用事业及便民生活领域商户服务、用户拓展、运(公交、地铁、水电煤等)营支撑)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业务特点安全中国移动为手机支付业务用户的购物提供了良好安全保障,使用户可以在中国移动任何一家合作商户场所放心消费时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使用最潮流的移动支付方式购物,让手机钱包用户成为时尚的刷“机”一族快捷使用手机钱包可实现随时随地刷”机”消费,迅速完成支付,让手机钱包用户和排队说“再见”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业务特点方便开通手机钱包即可享受商场、超市、公交、影院等刷“机”消费,缴话费等服务,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实惠开通手机支付业务即可享受与中国移动合作商户的各类优惠,给手机支付业务价值使用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将竭尽全力为手机支付业务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用户带来更多的实惠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介绍1 2 手机支付相关业务介绍手机支付业务开通方式业务对象业务资费业务取消方式业务使用方式3手机钱包手机支付——业务开通方式登陆手机支付业务.cmpay. 点击“注册”输入手机点击“获取手机验证码”并同意手机支付业务客户服务协议开户成功营业厅携带本人有效XX件和手机(含卡)到移动营业厅办理IVR(暂未开通)(暂未开通)短信编辑“KT”发送到10658888 根据下行短信回复“A”到10658888 客户拨打12588选择1键“开户”,系统下发协议短信回复短信“A”确认开户开户成功手机支付——业务开通注意事项根据客户开户资料信息是否齐全,手机支付分为实名账户和非实名账户非实名账户与实名账户的区别:非实名账户不能进行提现通过IVR渠道开户,只有未注册开通手机支付业务的手机呼入12588才会有“开户”的菜单提示。
中国移动M2M(U)S I M卡设备规范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M2M(U)S I M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2.0.0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4.中国移动M2M专用卡业务概述 (3)5.中国移动M2M专用卡技术指标分级 (3)5.1.分级原则 (3)5.2.操作和存储温度 (4)5.3.湿度 (4)5.4.腐蚀 (5)5.5.震动 (5)5.6.附着力 (5)5.7.数据保存时间 (5)5.8.擦写次数 (6)5.9.抗电磁干扰 (6)5.10.抗X光(紫外线) (7)5.11.抗静电 (7)6.中国移动M2M专用卡技术要求 (7)6.1.MP卡 (7)6.1.1.MP卡简介 (7)6.1.2.物理特性 (8)6.1.2.1.技术指标 (8)6.1.2.2.格式与布局 (9)6.1.3.电气特性 (9)6.1.4.传输协议 (9)6.2.MS卡 (10)6.2.1.MS卡简介 (10)6.2.2.物理特性 (10)6.2.2.1.技术指标 (10)6.2.2.2.格式与布局 (11)6.2.2.2.1.QFN5*5-8封装 (12)6.2.2.2.2.QFN5*6-8封装 (13)6.2.3.电气特性 (15)6.2.4.传输协议 (15)7.功能要求 (16)7.1.通信初始化建立过程 (16)7.2.断电保护 (16)7.3.软件功能要求 (16)7.4.M2M专用卡基本文件规格 (16)8.安全要求 (17)8.1.防盗用解决方案 (17)8.2.M2M专用卡采用的算法 (17)8.3.M2M专用卡PIN管理 (17)9.规格要求 (17)10.芯片要求 (18)11.M2M专用卡标识要求 (18)11.1.M2M专用卡标识打印要求 (18)11.2.M2M专用卡标识软件要求 (18)12.M2M专用卡对终端的要求 (19)13.M2M专用卡对写卡终端的要求 (19)14.编制历史 (19)附录A(国际标准对于M2M专用卡技术指标的定义) (20)附录B(JEDEC22-B103对于防震动的分级检测要求) (23)附录C(普通SIM卡与M2M专用卡技术指标比较) (23)附录D(M2M专用卡芯片分类) (24)附录E(M2M专用卡的生产工艺及卡基材料) (25)附录F(各M2M专用卡的应用行业建议) (25)附录G(M2M专用卡基本文件规格) (2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2M专用(U)SIM卡的产品形态、技术指标、应用场景等内容,详细定义了M2M专用(U)SIM卡片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传输协议等,同时明确提出了卡片的功能、安全、规格以及芯片要求等,是开发研制符合中国移动要求的M2M专用(U)SIM卡的依据。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手机支付R F I D -S I M 卡片基础技术方案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发布╳╳╳╳-╳╳-╳╳实施QB-╳╳-╳╳╳-╳╳╳╳目 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RFID-SIM概述 (2)4.1. 手机支付业务系统结构图 (2)5. RFID-SIM子系统架构 (3)5.1. 硬件架构 (4)5.1.1. 三芯片实现架构 (4)5.1.2. 双芯片实现架构 (4)5.1.3. 单芯片实现架构 (5)5.1.4. 管脚分布 (5)5.2. 软件架构 (6)5.2.2. RFID-SIM卡软件架构 (6)5.3. 卡片工作状态描述 (7)6. 物理特性 (8)6.1. 主要性能指标 (8)6.2. 格式和布局 (8)6.2.1. 最小接触面积 (8)6.2.2. 尺寸规格 (9)6.3. 触点 (10)7. 电气特性 (10)7.1. 触点电信号描述 (10)7.2. 电压和电流 (11)7.2.1. 供电电压Vcc(触点C1) (11)8. 传输协议 (13)9. 逻辑模型 (13)10. 安全特性 (13)11. 命令功能 (13)12. 文件结构 (14)13. 射频特性 (14)13.1. 频道 (14)13.2. 跳频方式 (14)13.3. 调制方式 (14)13.4. 传输速率 (14)13.5. 输出功率 (14)13.6. 距离特性 (14)14. 扩展功能安全特性 (15)14.1. 支付应用所属安全芯片要求 (15)14.2. 业务安全算法要求 (1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手机支付系统中RFID-SIM卡基础规范要求,供中国移动内部和RFID-SIM 卡厂商共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手机支付三步曲概述近期参与了省公司手机支付项目组,开始就手机支付项目进行专项研究和推进。
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谈一下手机支付业务发展,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
手机支付不是一个孤立的业务,可以说是中国移动所有业务中牵扯各方资源最多、利益最敏感的业务之一。
从上游的金融业,到下游的消费圈,再到产品本身的制造开发,协调和处理好各方关系是悠关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重头戏。
如上图所示,可以清晰的了解手机支付所涉及到三个环节,进钱渠道、产品本身、消费环境。
笔者认为,手机支付的发展,要有顺畅的进钱渠道,依靠丰富的自身产品,营造适合的消费环境,贴近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满足各方的关切利益,使手机支付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主导方向,顺利推进。
下面就涉及与资金流密切相关的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手机支付三步曲之一——解决进钱渠道手机支付要有进钱的渠道。
手机支付应当是“金融产品〞或“新金融产品〞,中国移动本身并非独立的金融机构,所以从事金融产品的经营就存在着政策风险,必须借助有相关资质的金融企业实现经营金融产品的目的,于是就有了中国移动与有浦发银行的结缘。
我认为这也是决策层收购浦发银行22亿股新股的直接目的吧,让中国移动间接的获得了经营金融业务的资质。
要让钱进入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的帐户,目前,进钱渠道的还存在着一定瓶颈。
笔者认为,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用户认知;二是金融机构利益。
前面提到的,中国移动是非金融机构,用户把钱存在手机支付账户里是不会产生利息,存了几乎是白存。
相反,如果用户把钱存在银行里,是有利息回报的。
金融机构就是传统的银行,要让他们把用户的钱方便的转到手机支付账户里,几乎不太可能。
因为,钱存在银行里除了给用户利息以外,银行还可以从用户的沉淀资金中获得经营利益。
传统银行业务中跨行转账是要收取手续费的,而目前中国移动是非金融机构,银行没法跟中国移动收取手续费。
而银行把钱转给手机支付账户,就等于用户把钱提走,银行白白的损失自己的利益。
13.56M和2.4G双频手机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来源:电子系统设计摘要:金融应用场景是以银联认证的SIM卡内支付应用为主体,与银联或银行POS机具配合实现金融支付功能。
主要包括PBOC/qPBOC借贷记应用、PBOC电子钱包/存折应用、电子现金应用等。
关键词:移动支付手机支付双频目前,基于手机移动终端作为IC卡模式按照应用场景可分为两种:金融应用和非金融应用(图1)。
金融应用场景是以银联认证的SIM卡内支付应用为主体,与银联或银行POS 机具配合实现金融支付功能。
主要包括PBOC/qPBOC借贷记应用、PBOC电子钱包/存折应用、电子现金应用等。
非金融应用场景是指非银联认证或兼容的SIM卡内应用,与非银联POS机具配合实现的电子货币支付、积分、ID识别、安全管控等功能。
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应用、行业应用、小区域(企业、校园一卡通)应用、安全识别应用等。
移动支付市场需求及面临主要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手机移动支付市场。
目前已有超过5亿的手机用户、1.5亿信用卡用户,以及数量庞大的一卡通用户。
随着3G时代的演进,这些用户将从传统的现金或信用卡支付转向全新的非接触式手机移动支付。
巨大的市场需求给运营商、卡片开发商、手机厂商、芯片供应商等手机支付产业链上的众多厂商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如购买饮料、购买车票等等。
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应用受到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的高度重视。
手机支付具有自身的优势:它具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以及中国信用卡普及率低;手机的便携性为开展各种手机支付业务提供了基础,并且操作简单快捷;同时,借助移动通信网络,手机支付可随时、随地进行,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目前的移动支付业务按支付的空间和时间特点,可分为非现场的非实时远程支付和现场的实时支付(图2)。
非现场的非实时远程支付是目前常用的支付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通过短信方式发起交易请求,从支付的速度来看,具有明显的时间延迟,快时需几秒钟,慢时甚至需几分钟。
中国移动全卡技术要求版本号:0.0.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应用场景 (3)5. 产品形态 (3)6. 物理特性 (3)7. 电气特性 (3)8. 传输协议 (4)8.1 ISO 7816接口 (4)8.2 ISO 14443接口 (4)8.3 SWP接口 (4)8.4 HCI协议 (4)8.5 SWP接口与ISO14443接口的切换 (4)8.6 Mifare Classic协议 (5)9. COS要求 (5)10. USAT/STK要求 (5)11. OTA3引擎要求 (5)12. CMS2AC要求 (6)13. Java功能要求 (6)14. 客户端访问全卡的安全控制机制 (6)15. 全卡预置菜单要求 (6)16. 现场写卡业务 (6)17.两不一快业务 (7)18. 统一认证 (7)19. 性能要求 (7)19.1 刷卡距离 (7)19.2 手机适配率 (7)19.3 指令并发处理 (8)20. 存储空间要求 (8)21. 芯片安全要求 (8)22. 应用下载要求 (8)23. 编制历史 (8)附录A 全卡预置菜单要求 (1)前言本文档的主要内容是对全卡产品的技术指标提出全面的要求,详细定义了全卡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传输协议等,同时明确提出全卡的功能、安全、规格以及芯片要求等,是开发研制符合中国移动要求的全卡产品的依据。
全卡根据射频天线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置天线卡和外置天线卡(俗称辫子卡)两种。
除非特殊说明,以下章节中提到的内容均适用于内置天线卡和外置天线两种类型的全卡。
本文档主要起草人:李锐、刘扬、朱本浩1. 范围本文档规定了全卡的技术要求,原则上在中国移动内部使用,为中国移动开展全卡产片研发、测试提供技术依据。
本文档定义的全卡是基于13.56MHz工作频率的近距离通信智能卡,适用于LTE/TD-SCDMA/GSM网络,可兼容LTE/TD-SCDMA/GSM终端。
中国移动校讯通2.4G专用终端测试规范目录1测试背景 (3)2测试组网 (3)3测试环境准备 (3)3.1测试工具 (3)3.2测试产品准备 (4)3.3测试方法 (4)4测试项目 (4)4.1校讯通硬件测试 (4)4.1.1校讯通整机检验 (4)4.1.2非接触式刷卡 (5)4.1.3刷卡性能测试 (6)4.2 2.4G阅读器硬件测试 (6)4.2.1 2.4G阅读器整机检验 (6)4.2.2远距离读卡 (7)4.2.3读卡性能测试 (8)4.2.4通讯 (9)4.2.5卡片冲突测试 (9)4.3校讯通软件测试 (10)4.3.1 2.4G远距离考勤功能(进出校判断) (10)4.3.2 2.4G阅读器灵敏度设置 (11)4.3.3亲情通话功能 (12)4.3.4亲情通话限制功能 (12)4.3.5亲情通话话单上报功能 (13)4.3.6告警上报功能 (14)4.3.7远程修改IP地址、端口 (15)4.3.8心跳包功能 (15)4.3.9升级软件 (16)4.4OMC网管测试 (17)4.4.1设备信息管理 (17)设备信息管理 (17)4.4.2远程升级 (18)远程升级 (18)4.4.3参数状态查询 (18)参数状态查询 (18)4.4.4参数设置 (19)参数设置 (19)4.4.5信令跟踪 (20)参数设置 (20)4.4.6地图展示 (21)地图展示 (21)4.5卡片兼容性测试 (22)4.5.1卡类型兼容 (22)1测试背景本方案规定了中国移动校讯通专用终端测试的内容,供中国移动和厂商共同参考;适用于在业务开展、招标选型、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为集团公司和各省公司提供了测试依据。
2测试组网3测试环境准备3.1 测试工具3.2 测试产品准备3.3 测试方法通过人工对校讯通专用终端软硬件进行测试4测试项目4.1 校讯通硬件测试4.1.1校讯通整机检验4.1.2非接触式刷卡4.1.3刷卡性能测试4.2 2.4G阅读器硬件测试4.2.12.4G阅读器整机检验4.2.2远距离读卡4.2.3读卡性能测试4.2.4通讯4.2.5卡片冲突测试4.3 校讯通软件测试4.3.12.4G远距离考勤功能(进出校判断)4.3.22.4G阅读器灵敏度设置4.3.3亲情通话功能4.3.4亲情通话限制功能4.3.5亲情通话话单上报功能4.3.6告警上报功能4.3.7远程修改IP地址、端口4.3.8心跳包功能4.3.9升级软件4.4 OMC网管测试4.4.1设备信息管理4.4.2远程升级4.4.3参数状态查询4.4.4参数设置4.4.5信令跟踪4.4.6地图展示4.5 卡片兼容性测试4.5.1卡类型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