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的伊犁州直县(市)综合经济的因子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1.83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方法,对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从而发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县域经济是新疆经济的主体,在新疆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数据显示,2010年县域年末总人口数为1874.1万人,占全区年末总人口数的85.9%;县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为4501.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4.92亿元,占全区的48.9%。
因此,对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新疆调查年鉴》[1]、《新疆统计年鉴》[2]中2010年的统计数据,根据相关参考文献[3],从资源、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四个方面构建了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线性组合与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以便达到解释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降低维数的目的。
同时形成了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这样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
[4](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先建立衡量事物(类)间接近(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比如常用距离、相关系数等),然后按照接近(相似)程度的大小,把样品逐一归并成类,将关系比较密切的归并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则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品都聚集完毕为止,从而形成一个亲疏关系的谱系图,为实际的分类提供定量的依据。
(三)新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证分析1、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使用SPSS20.0软件,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可知,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653.376,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因此可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
2012年3月农机化研究第3期因子分析法在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应用付威1,孙嘉忆2,张慧明1,张范良3(1.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哈尔滨150078;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1)摘要:根据新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以2008年新疆14个地、州、市对应指标的数据资料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通过横向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因子分析;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2J03-0098—04O引言分析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短期内合理地制定新疆农业生产措施和方案的前提,对于新疆农业全方位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测算出新疆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通过横向评价和比较分析新疆各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1新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国务院研究室和农业部课题组(2005)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中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定义为: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通过劳动主体人的具体劳动、资源配置和调控,实现相应的综合农业产出能力。
1.1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1)代表性。
即选择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个方面。
2)操作性。
选取的指标应是现实的、有效的和可以度量的,易于搜集、整理和计算的。
鉴于数据的规范性、真实性和连续性,本文所获取的数据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定义和原则,本文选取收稿日期:20l l—03—2l作者简介:付威(1977一),男,黑龙江五常人,讲师,(E—m i l)f I I—w ei ool@126.伽。
第26卷第6期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6No.6 2009年 12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Dec.2009文章编号 1000-5269(2009)06-0010-04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王 培3,王焱鑫,崔 巍(贵州大学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 要:主要应用多元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多指标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综合评分法对各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类。
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的结果与现实基本相符。
关键词:面板数据;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也是多元统计分析中降维的一种方法。
因子分析是研究相关阵或协方差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1]。
面板数据是同一截面单元数据集上对不同时间段上的重复观测值,是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
面板数据的独特优点,使之在理论及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很少有学者考虑面板数据在多元统计中的分析。
从Bonze D.C和Her2 mosilla A.Y开创性的将多元统计的方法引入到面板数据的分析中来,并用概率连接函数和遗传算法改进了聚类分析的算法,此后,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国内学者朱建平、郑兵云分别对单指标面板数据及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做了实证分析[2,3]。
本文将因子分析与面板数据结合,利用实例解释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的结果。
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1.1 正交因子模型设X=(X1,…,X p)′是观测的随机向量, E(X)=μ,D(X)=∑,且设F=(F1,…,F m)′, (m<p)是不可观测的随机向量,E(F)=0, D(F)=I m.又设ε=(ε1,…,εp)′与F互不相关,且E(ε)=0,D(ε)=d iag(σ21,…,σ2p)≡D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以下模型:X1-μ=a11F1+a12F2+…+a1m F m+ε1X2-μ=a21F1+a22F2+…+a2m F m+ε2… … … … … … …X p-μ=a p1F1+a p2F2+…+a p m F m+εp(1)以上模型(1)称为正交因子模型,用矩阵表示如下 X=μ+A F+ε(2)其中F1,…,F m称为X的公共因子;ε1,…,εp 称为X的特殊因子。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作者:文彦斐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论表明,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发展,但长期则无显著关系;经济增长反过来有助于城市化的推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面板VAR模型一、引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高质量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问题是关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显著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必须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的发挥[1]。
林毅夫认为,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使得土地的规模报酬递减,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进一步被拉大[2]。
有关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lesina发现,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政府加征税费来进行二次分配,这必然会使部分人群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对整体的经濟增长是不利的。
实证研究方面,陆铭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王少平、欧阳志刚设定面板协整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异质性协整关系。
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将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统一到一个分析框架中,由此揭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三、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理论:Panel VAR模型是用一个内生系统来处理所有变量,考察变量滞后因子的变动影响,这与普通VAR模型是一样的。
第35卷第2期2010年2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35No.2Feb.2010收稿日期:2009-08-04作者简介:王波(1953-),男,山东招远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经济。
文章编号:1674-6139(2010)02-0158-05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生态效率研究———以2007年省际间面板数据为例王波,方春洪(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引入经济生态效率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中国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变量计算比较,得出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差异的节能减排、基础经济、水资源利用三个特征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并按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比较分析,旨在为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 -Efficiency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 2007Wang Bo ,Fang Chunhong(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urrent research.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co -efficiency of economic theory ,use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y inter -provincial panel data 2007.We concluded that Chinese regional eco -efficiency differences are in three fac-tor ,which are energy -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basis economic ,water use.We also calculated regional eco -efficiency scores and composite score.Then ,by comparison of three sub -region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nalysis ,designed ,we provide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to design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Key words :region ;eco -efficiency ;factor analysis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盲目开发和无偿使用资源,不顾后果地随意排放污染物,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枯竭和退化,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剧烈失衡等一系类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经济信息基于GWR的新疆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姜 祎 窦 燕 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采用Arcgis10.2、OpenGeoDa 空间统计软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剖析新疆83个县域单元经济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2011年之前逐渐增大,此后逐渐减少。
人口密度对新疆人均 GDP 的影响呈现两级分化作用。
消费水平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正影响,影响重要程度从南到北逐步转移。
第三产业比重对新疆人均GDP 起抑制作用,新疆县域经济的发展依然靠工农产业驱动。
关键词:ESDA-GWR;县域;时空演变;新疆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494-02一、引言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综合性、区域性最强的基本单元[1],当前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多着手于宏观和中观角度。
苏方林[2]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辽宁省27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张宗锦[3]通过文献查阅,对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夏永久[4]使用莫兰指数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探索。
蔡芳芳[5]采用ESDA 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姚丽[6]采用ESDA 和GWE 相结合的方法,从时空的角度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趋向于考虑地区的空间因素,能够兼顾空间效应的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成为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研究新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对于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新疆83个县为研究区域,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采用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一带一路政策下新时代新思想的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因子分析的各省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1项指标,应用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各省市2014年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并进行综合经济实力排名。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标签:因子分析;因子得分;经济实力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聚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各省市经济的发展也值得我们关注。
虽然各省市、自治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资源水平、地理位置、政策方针等诸多原因,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失衡现象。
本文主要通過借助《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各省市综合经济水平失衡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促进各省市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2 因子分析模型其中X1、X2、X3……、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P为m个因子变量,m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aε其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反应第i 个变量对第j 个公因子的重要性。
ε为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随机误差项。
F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公共因子Fj的方差贡献:表示第j 个公因子Fj 对X 所提供方差的综合,它是测量公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方差贡献率越大,公因子对X的贡献越大。
3 各省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主成分法,将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看作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后的特征值、贡献率、因子载荷矩阵、累计贡献率表,如表1。
基于面板数据的新疆城市经济发展因子聚类分析
德娜·吐热汗;张瑜;刘新平
【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9)010
【摘要】[目的]选取新疆15个地、州、市的主要城市,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方法]基于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结果]通过有效降维,提炼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城市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城市发展潜力因子和第一产业因子,并以此作为聚类分析的输入,提高分析精度,所得结论与实际基本相符.[结论]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第一类城市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二类城市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类城市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同时各城市也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页数】6页(P1955-1960)
【作者】德娜·吐热汗;张瑜;刘新平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数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数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03
【相关文献】
1.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新疆15个城市(地区)产业综合实力研究 [J], 刘林军;吴黎军
2.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J], 尚洁;骆旗;完颜娟
3.新疆各城市综合经济发展实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 [J], 王亚珍;范楠楠;陈星;
4.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评价 [J], 侯美婷[1]
5.新疆城市集聚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 [J], 张杰;龚新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犁市场前景分析报告一、引言伊犁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该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支持,伊犁市的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本篇报告将对伊犁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二、市场规模与发展潜力1. 市场规模伊犁市场的规模逐年增长,目前已形成了以农产品、能源资源、旅游、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结构。
根据伊犁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伊犁市市场总规模达到了900亿元。
2. 发展潜力伊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等。
此外,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新疆发展的重点转向西部地区,伊犁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三、市场机遇与挑战1. 市场机遇(1)农产品市场机遇:伊犁市位于北疆农业区,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新疆重要的农产品产区。
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和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伊犁市可以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市场。
(2)旅游市场机遇:伊犁市拥有天山、雪山、草原、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伊犁市可以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旅游线路和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2. 市场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伊犁市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投资者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资源短缺与环保压力:伊犁市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
投资者在开发伊犁市场时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发展方向与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市场领域(1)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2)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开发更多旅游线路和项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到伊犁市旅游消费。
基于AHP模型对新疆各地州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摘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有由综合国力衍生出来的一个反应区域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指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与效率,经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潜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2012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疆的十四个地州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一、前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综合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发展环境及发展潜力等经济要素的量化描述[1]。
它是由综合国力评价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与以往的单纯靠gdp总量相比,它更加综合地考虑了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潜力。
与一直热门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相区别的是,区域竞争力派生于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及其对外的影响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则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其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基础的反映,而且决定了地区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相对地位及实力。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领土辽阔,各地州之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差异较大,且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较为复杂,使得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长远经济规划时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包含两个核心内容,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顾六宝[2](2008)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目的出发讨论了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的内涵,建议从区域经济影响力,区域经济实力主体,经济实力质量,经济实体潜力四个方面构造指标体系,但没其没构造出具体的指标体系。
苗润生[3](2005)在《中国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中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两个方面选取了人均gdp,人均消费额等25个指标,分为4个层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我国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夏力哈尔·夏尔吾拜依张英DEA 模型下新疆伊犁州直属八县旅游效率评价管理科引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伊犁州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拉动经济发展和推动脱贫致富的主要驱动力。
伊犁州的旅游业发展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是旅游效率方面有待完善。
因此,科学评价伊犁州旅游效率,探讨提升旅游效率的新路径,对伊犁州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实现规模和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伊犁州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2019年伊犁州旅游总收入为1190.4亿元,增长45.7%。
近年来,很多国内学者利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新疆的旅游业进行了分析。
闫敏、孙慧(2020)认为新疆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整体上升的趋势,2018年贡献率8.70%,到达战略性支柱产业贡献率基准。
邵永平(2018)认为伊犁州旅游业已具备了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本内涵和战略特征,旅游业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方向一致。
此外,不少国内外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地区的旅游效率进行了分析。
张英,黄茜(2014),基于DEA 模型,对黔东南州在2004~2011年间的旅游投资效率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三个年度中,黔东南州社会总投资实现了对旅游产出的最大经济效应[3]。
综上可知,目前,以新疆旅游业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从区域层面和省域层面,关于新疆伊犁州直属八县的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定量研究很少。
因此,文章基于2011-2018年的数据,通过从旅游收入、旅游景点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旅游从业人数等四个维度,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DEA-BCC 模型和时间维度的Malmquist 指数,对伊犁州直属县的旅游产业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效率分析。
以期为今后伊犁州直属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旅游资源最佳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意见。
伊犁州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伊犁州统计局伊犁州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和《自治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伊犁州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州直境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州直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布局,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状况以及各生产等要素构成的基本情况;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等发展现状。
通过对10个县市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 1.2‰,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州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期公报,将州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2013年末,州直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2916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6372个,增长97.37%,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1420个,增长56.9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1496个,增长121.16%;产业活动单位15830个,增加5222个,增长49.22%;个体经营户93186个,增加14880个,增长15.97%(详见表1-1)。
图1-1 法人单位数结构情况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151个,占32.14%;批发和零售业1745个,占13.51%;制造业1011个,占7.83%。
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4101个,占47.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538个,占20.97%;住宿和餐饮业9841个,占10.56%(详见表1-2)。
附件1伊犁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注:1.标★的为国家和相关部委规划、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16】8号)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评价指标。
2.数据来源包含多个部门的,第一个部门为牵头部门。
附件2伊犁州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试行)一、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流程图绿色发展指数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
首先,进行数据收集、审核、确认;第二步,计算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同时对数据缺失的指标进行处理;第三步,对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个体指数;第四步,通过个体指数加权,计算6个分类指数;第五步,通过分类指数加权,计算绿色发展指数。
二、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步骤(一)绿色发展指标转换按照绿色发展指标的不同性质,需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其转换为可以直接用于个体指数计算的绿色发展统计指标。
以下7项指标需要将绝对数指标转化成相对数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具体包括:1.能源消费总量、5.用水总量、10.耕地保有量、1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3.森林蓄积量、36. 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37.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绿色发展统计指标转化及类型表(二)数据缺失指标的处理1.对于有些地区没有的地域性指标,相关指标不参与总指数计算,其权数在一级指标分类内分摊至其他指标,所在的一级指标权数保持不变,体现差异化。
2.对于目前暂无数据的指标,其个体指数赋值为最低值,其权数不变,参与指数计算。
(三)标准化处理对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个体指数。
计算公式为:正向型指标:6040min ,max ,min,+⨯--=i i i i i X X X X Y 逆向型指标:6040min,max ,max ,+⨯--=i i ii i X X X X Y 其中i Y 为第i 个指标的个体指数,i X 为该指标在报告期的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max ,i X 为该指标在报告期14个地区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中的最大值,min ,i X 为该指标在报告期14个地区绿色发展统计指标值中的最小值。
伊犁发展分析报告1. 引言伊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该区的北部边境地区。
本文旨在对伊犁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2. 经济发展伊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农业是伊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犁盆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并以养殖业为主要支柱。
农产品在伊犁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还有一定的出口潜力。
其次,伊犁也积极发展工业。
例如,伊犁盆地的煤炭资源丰富,使得煤炭开采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此外,伊犁还发展了食品加工、纺织品和化工等行业,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的投资。
第三,旅游业也是伊犁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伊犁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特别是伊犁河谷的风光和乌伦古湖的湖光山色,成为了伊犁旅游的一大亮点。
3. 社会发展伊犁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伊犁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也为伊犁地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伊犁地区的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伊犁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失和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伊犁地区多民族聚居,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环境保护伊犁地区的环境保护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尽管伊犁盆地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例如,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农田土壤的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水源的枯竭。
此外,工业污染和交通尾气排放也给伊犁地区的空气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伊犁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加强土壤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伊犁还加强了工业排污的监管和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