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鉴赏1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_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世事如梦,百转千回,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手执墨笔,曹雪芹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
红楼不见,梦依旧在,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名著赏析-红楼梦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诗词鉴赏1花名签酒令八首(第六十三回)【说明】夜宴中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极大部分均可在旧时十分流行的《千家诗》选本中找到。
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其缺点是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这多少反映了作者有些许宿命论的思想。
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倒可以看出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这应该说是有价值的艺术经验。
为了揭其所隐,在下面的注中都全引了原诗。
牡丹——艳冠群芳(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释】1.“任是”句——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
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
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鉴赏】花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宝钗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引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
这里韩弘是借来比宝玉的,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
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秾华”,寂寞地了却“此身”。
关于李峤的古诗词作品翻译及赏析李峤简介李峤(644~713),唐朝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某某某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石像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峤代表作品:《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翻译】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月》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
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
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
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中秋月》第一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第二首: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翻译】寒冷的高空升起一轮圆圆的明月,人们都说每个地方的月色都是一样的。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骤雨暴风呢。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早发苦竹馆》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
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
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
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
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
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
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
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
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千家诗把原标题简化为《登山》登山(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注释: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
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浮生:虚浮奔波的人生。
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名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两句是说,终日劳累奔波,偶而偷得半日清闲,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才觉得自己在这虚浮奔波的人生路上,得到了半日的清闲。
仅此半日,也是值得珍惜的。
言简意明,生活气息很浓,韵味亦足。
参考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本诗描写了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偶在镇江南山的鹤林寺中与一僧人闲聊后,麻木苦悲的心情得到了放松,解脱了自己,自身的修养也得到了升华,从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
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春日偶成赏析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我为您整理了春日偶成赏析,盼望对您学习这首诗有所关心1【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开封,又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熙宁初,以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因与王安石不合,谪镇宁军判官。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
与弟程颐同受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
后人合编有《二程全书》。
《宋史》有传。
【译文】: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闲逛,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快,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
【评论】:清·王相: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得意之趣。
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于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
(《千家诗评注》)今·倪其心、许逸民:这风光景物,给人以安静、暖和、生动、拘束的感受,显示出作者精神上的满意和满意,一无他求,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布满乐趣。
后二句用否定方式来说明自己的乐趣,划清一条界限,留下一个问题。
这界限是时人的乐趣和作者的乐趣之间的区分。
程颢有句名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爱护出来。
’(《上蔡语录》)这诗所谓‘余心乐’,便是他自家爱护出‘天理’的一种乐趣。
(《宋人绝句选》第78页)【鉴赏】:此诗以时人不识作反衬,强调自己别有乐趣。
这三、四两句说理而涉趣,颇能启人要寻绎诗人乐趣之所在,好像寄兴在前两句的写景之中。
然则,景亦寻常的春日风光,何所别于偷闲少年游荡之乐?但作者自称别有余心乐,留下一个疑问,让读者寻思。
诗味隽永,亦富理趣。
诗词鉴赏:
《寒夜》
【唐】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天的晚上来了客人,主人用茶当酒,热茶的火炉中,火苗已经红了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和平时并没有两样,只是窗前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这使得今晚的月色显得和平时格外地不同了。
这首诗出自《千家诗》,而《千家诗》是旧时孩子们学古诗的启蒙书,所以流传很广,年龄大一点的爸爸妈妈应该都能背诵这首《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可以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肯定是常客。
在这么冷的晚上,还有兴致出门的,一定是情谊很深的老朋友,才可以围着火炉聊聊家常。
夜深了,月亮照在窗前,窗外是梅花的清香。
好朋友聊天,为什么会留心到梅花和月色呢?其实,诗人赞美梅花的高洁,是为了赞叹自己的客人,在月光下和志同道合的客人品茶谈心,这气氛当然和平常大不一样啦。
晚来客围火炉边,品茗闲谈心怡然。
窗外皎洁泻地银,梅花香染月光暖。
冷夜客聚茶为酒,炉生沸香暖焰红。
往常模样温柔月,梅花飘香便不同。
冬夜客来茶替酒,竹炉沸泡火焰红。
平常模样窗前月,几枝梅花添景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家诗读后感《千家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诗歌精华的作品集。
读完《千家诗》后,我深感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千家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千家诗》,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所述的田园、山水、美食等等,都是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这些内容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通过阅读《千家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其次,《千家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是一种用语言来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千家诗》中的诗歌是古代中国文人墨客们的杰作。
这些作品以它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形式上来说,《千家诗》中的诗歌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和体裁,有田园诗、山水诗、咏史诗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描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等。
它们简短而精炼的语言,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正是这些作品的丰富多样性和艺术价值,使得《千家诗》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最后,《千家诗》对我个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古人在面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千家诗》中,我发现了很多美丽的诗句和意境,它们激发了我对诗歌创作的向往。
通过模仿古人的风格和方法,我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让我更好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写诗,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千家诗》比《唐诗三百首》更适合儿童诵读说起儿童诗歌启蒙读本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但在《唐诗三百首》编选之前还有一本影响力很大的诗歌读本它就是《千家诗》在当代儿童国学教育中如果选择诗歌读本与《唐诗三百首》相比《千家诗》更加适合儿童启蒙为什么呢?《千家诗》最早为宋代刘克庄编选。
现下流行的《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与明代王相《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
全书虽名“千家”,实际为22家,其中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名作者2家,共录诗1281首律诗和绝句。
《千家诗》成书之后,在民间很流行,家家户户都要读。
古代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哼上几句“千家诗”,甚至在《红楼梦》里,很多人打牌搓麻将的时候,也要引用《千家诗》。
到了十八世纪,蘅塘退士孙洙认为《千家诗》内容良莠不齐,太过杂乱,于是专以唐诗为阅读对象,编出一本经典的儿童诗歌启蒙读本,即《唐诗三百首》。
从传统私塾学习写诗的角度出发来说,《唐诗三百首》选材集中,有利于模仿和写作,是极好的学习教材;但对于当代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千家诗》反而更适合作为入门级童蒙诗教的课本。
为什么呢?首先,《千家诗》更加浅显易懂。
《唐诗三百首》所收录诗歌,除了绝句和律诗之外还有大量古体诗和乐府诗,篇幅较长,并涉及到较多历史典故,对孩子们来说学习门槛较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背景知识。
与之相比,《千家诗》所录作品均为绝句和律诗,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更加容易吟诵。
例如高骈的《山亭夏日》,遣词造句简单,非常有利于孩子们接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种类型的诗句与现代语文几乎没有差异,不但易读易记,而且可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让孩子们更细致地去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时也为写作文找到更多有趣的题材。
其次,《千家诗》更具有儿童视角。
《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历史沧桑感较强,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读后会感到回味无穷。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寒夜思友三首·其一唐代:王勃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译文:久别后的孤寂渐渐侵入我的心怀,客居他乡使我脸色变得憔悴不堪。
夜不成眠,只有在月色之下弹琴相慰,这样的相思之情怎样才能到尽头?注释:侵:侵扰。
此处有渐进之义。
容色:面容脸色。
调:整理。
何极:怎样才能到尽头。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苦苦煎熬,心情焦虑神情憔悴,以弹琴寄托思绪,也难以排遣痛苦。
首句“久别侵怀抱”,点明写诗的缘起。
长久的离别所产生的孤独、乡愁,慢慢地侵入了诗人的怀抱之中,即占据了他的身心,弥漫了他的精神,让他在这种愁思中难以自拔。
因为久别之思慢慢侵入、充溢情怀,所以就有了第二句:“他乡变容色。
”乡愁之苦,可谓是一至于斯。
排解愁思的办法之一,是“月下调鸣琴”,即在乡愁最深切之月夜整理琴弦,歌之咏之。
但是,从下句“相思此何极”来看,这相思仍然是排遣不了的,所以オ有这个感叹。
这首诗几乎就是直抒胸臆之作,这既是初盛唐之际的唐诗风格,更是王勃的特殊风格,或者说,是由他开创的一种诗风。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寒夜宋朝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译文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寒夜》注释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
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寒夜》赏析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人有节——刘禹锡》含答案“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气是节气的核心,节气与气节,自然与社会,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探究古代文人“节”中的智慧。
长安唐代文学家、朗州长安连州【疏通文意】18.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补全《再游玄都观》的注释。
【了解人生】 19.【丙】文中,刘禹锡自称两次遭遇“出牧”,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A 处原因: 。
B 处原因: 。
【感受个性】20.《再游玄都观》序文和诗中的加点词饶有情趣,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2)前度刘郎今又.来。
21.请你根据对刘禹锡诗文的理解,补全下面对话。
小浙:刘禹锡诗文的风格真“豪”!他笔下的景物气势不凡,比如《秋词》一诗,诗人不写悲秋,而是描绘了① 、 等明丽秋景,让人心境开阔。
小江:我认为刘禹锡的个性也非常豪放,想说就说,敢于讥刺。
两次游玄都观写下的诗,运用了② 手法,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小语:豪气还体现在他③ 上,刘禹锡不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悲鸣,只要朝廷有召,他便欣然归来,为国效忠。
小文:是啊,怪不得他的好友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感叹:“刘梦得,诗豪者也!”【探究情怀】22.心中有“结”,则需要排遣内心的愁绪。
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① ”,传达出的是一份化悲伤为乐观的情怀;苏东坡在《定风波》中吟诵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 ”,让我们感受到他风雨中昂然前行的自信。
23.心中有“节”,便能化解人生的困顿。
请联系资料卡和下面教材中的篇目,探究古代志士仁人化解人生困顿的智慧。
【答案】18.不久记下只有写19.A处原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B处原因:因写诗讥刺,得罪当朝执政,再遭贬谪。
20.(1)“耳”是罢了的意思,隐含讥讽之意。
诗人借荒芜景象抒发对人事之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守旧势力迅速消亡的嘲讽。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又”表现了诗人再次回到朝廷的快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流露出几分胜利后的欢悦与得意。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早春诗》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早春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1早春诗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
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
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古诗简介这首优美的早春之曲,出于《荆楚岁时记》的宗懔之手。
宗懔初仕梁,后入北周。
诗篇虽然犹带齐梁锦色,但却缘情而发,思致清晰,深沉婉转,已然异于当时南方盛行的绮靡轻巧诗风。
赏析/鉴赏全篇紧扣早春着笔,以诗人特具的敏锐感受力,捕捉新春气息,谱入清词丽句。
“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
”昨暝,即昨晚。
诗的开篇,写昨日瞑色方临,春风乍起,一夜之间,春色已来天地。
这还只是泛叙,不见出奇。
读到第二联感到有点意思了,“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这一联出语天然,确实朴中见拙,虽为平行的句子,而上下句又含有因果关系。
由于第一声春莺巧啭,催开了郊原的数重花树。
鸣啭一两声的黄莺,这里起了催花使者的作用;“数重”与“一两”,在量的多少上也有意夸大,构成反差。
更有特色的图景,是第五、六句,“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
”熟谙荆楚岁时习俗的作者,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新春风俗画。
画面上出现了初蝶、新梅,这就未免令人疑真疑幻,特别那散落新粉的初飞蛱蝶,栩栩穿花,真蝶呢,还是彩蝶?“剪彩”句写得明朗一些,那是彩花。
按《事物纪元·岁时·彩花》:“《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有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
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彩起于晋矣。
”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
“”散粉成初蝶”,亦无非剪彩制成之翩翩蝴蝶也。
经典咏流传所有诗词及赏析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译文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经历一个寒冬,又至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突遇人不敢二者问,惟恐消息凶兆。
赏析这就是长距家乡而雅兴途中写给的抒情。
诗意在写下思乡情切,但却哈佳奇祖爷。
写下愈将近家乡,愈不敢问到家乡消息,害怕听见环路的消息,而受伤了不好的心愿。
语极浅白,意颇深沉;刻画心理,熨贴精微;俭约造作,自然至美。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冲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直奔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诗鉴赏这就是一首鹧鸪天诗,出战者就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氏魏,在兄弟中名列第一,故称)。
此诗异萼通常送行诗爱恋于儿女情长、凄惨悲戚的窠臼,从大处着眼,鞭策出战者立功沙场,并抒写了诗人的无私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借汉时的匈奴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
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既表明了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示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本纪》说道:“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位居也”,此处代指在都城长安迎送的地方。
“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稳、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指西汉时在边地公过功的赵充国。
两句的大意就是:与友人分别于繁盛都城,彼此心里不免有些伤感;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赵胜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名副其实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回去挥洒沙场,身先士卒立功。
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直奔云中。
杜牧的诗30首(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牧的诗30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王维《田园乐萋萋芳草春绿》阅读答案解析附翻译【阅读理解题目】: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答案]⑴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
(意对即可)⑵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指出质朴或“淳朴”等).[解析]《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
该组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
本诗以清新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的景象和农村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全诗声色并貌,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译文: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
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王安石《江上》董颖《江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董_________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是宋代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1)两首诗的第二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王诗用的是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分)董诗用的是比喻,“镜天”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以“飞雪”比喻白鸽,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
(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中是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而且有是给定了角度——修辞手法。
首先要判明修辞手法,重要的是表达效果的分析。
(2)两首诗寓情理于景物之中,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简析其中蕴含的情或理。
初升的朝阳第一缕送给大家!大家早上好,下面开始分享《千家诗》鉴赏,希望大家喜欢!七绝·春日偶成朝代:宋代作者:程颢【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鉴赏提示】春游,是古来的文人墨客所爱描写的题目。
有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有人低吟浅唱,排遣自己伤春的忧愁;有人在春游中若有所思,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也有人流连于春景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些色彩斑斓、格调不一的春游图中,程颢的《春日偶成》以其高雅的情调、旷达的胸怀独具一格,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洛阳(今属河南)人。
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今天第一次《千家诗》鉴赏到此结束,祝友友们开心快乐一整天!友友们晚上好!《千家诗》鉴赏开始:七绝·春日偶成朝代:宋代作者:程颢【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鉴赏提示】春游,是古来的文人墨客所爱描写的题目。
有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胸怀抱负;有人低吟浅唱,排遣自己伤春的忧愁;有人在春游中若有所思,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也有人流连于春景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这些色彩斑斓、格调不一的春游图中,程颢的《春日偶成》以其高雅的情调、旷达的胸怀独具一格,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
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洛阳(今属河南)人。
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今天的《千家诗》鉴赏到此结束,祝友友们晚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