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
- 格式:pdf
- 大小:111.27 KB
- 文档页数:6
回顾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装配式建筑,也被称为预制建筑、模块化建筑、工业化建筑,是指将建筑外墙、楼板、屋顶等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造方法。
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它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历史与背景装配式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房屋需求增多,人们迫切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房屋解决方案。
因此,最早应用于蓝领宿舍和移动露营地的模块化结构就应运而生。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配式建筑得到了更大范围和更深入的发展。
战后重建需要快速供应大量住房,促使了新型工艺技能的应用和提高。
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1.时间和成本效益:装配式建筑将生产过程工业化,通过工厂预制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周期。
此外,由于组件在工厂中进行标准化制造,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2.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采用集中生产、规范操作的方式,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由于构件在工厂中进行严格检验和测试,因此建筑物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3.环保可持续性:装配式建筑减少了现场的废弃与碳排放,并且可以实现材料回收循环利用。
此外,由于工厂预制能够精确计划和切割材料,减少了浪费。
三、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1.国际发展趋势:欧美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先行者,在住宅、商业和公共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例如,日本提出了“口袋住宅”的概念,以满足居民快速迁居、经济实惠或自然灾害后住房需要。
2.中国市场情况: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该领域,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仍面临产业链不完善、工人技能短缺等挑战。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产品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新型材料和设备将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
例如,3D打印技术有望在模块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化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在当今建筑领域,工业化建筑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而装配式建筑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装配式建筑,简单来说,就是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这种建造方式与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相比,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从效率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
在工厂中,预制构件可以同时进行生产,不受现场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而且,现场的组装工作相对简单快捷,减少了施工中的等待时间。
这对于那些对时间要求较高的项目,如保障性住房、应急医疗设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装配式建筑有助于提高建筑质量的稳定性。
工厂化的生产环境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保证构件的精度和质量。
相比之下,传统施工现场的条件较为复杂,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导致质量波动。
再者,装配式建筑在环保方面表现出色。
工厂集中生产减少了现场的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同时,由于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材料,减少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然而,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成本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虽然从长期来看,装配式建筑可能具有成本优势,但在初期阶段,由于工厂建设、模具开发等方面的投入较大,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较高。
此外,运输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对于远距离运输的大型构件。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是一个挑战。
装配式建筑需要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工作。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目前,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行业内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短缺。
市场认知和接受度也是影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
一些开发商和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和担忧,比如对建筑质量的怀疑、对建筑风格多样性的限制等。
尽管面临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化建筑中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
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中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一、概述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然而,随着土地出让费用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公众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建筑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兴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模式应运而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以下三个定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这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连接方式组装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和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
建筑工程中简称为装配式建筑;结构工程中简称为装配式结构。
预制装配率:这是指在装配式建筑中,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的部分,使用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在适宜部分内全部构件混凝土体积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全部构件混凝土体积。
预制构件:这是指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如梁、板、墙、柱、阳台、楼梯和雨棚等。
传统住房建造技术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材料消耗多且劳动强度大,这些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住房的需求。
而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点:设计多样化、功能现代化、制造工厂化、施工装配化和时间最优化。
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优化建筑产业模式已迫在眉睫。
装配式建筑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其施工过程有效减少了建筑污水、有害气体、粉尘排放和建筑噪音污染,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精细化,提升了建筑质量和节能减排效果,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上海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采用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住宅和商业、办公建筑总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15%,外环线以内地区不低于25%;在每年建筑用地供地面积中,各地块均需要落实一定比例的装配式建筑。
这表明,建筑产业模式的转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光明。
二、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状况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现状装配式建筑是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国内外建筑工业化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它具有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减少消耗、清洁生产等诸多优点。
目前,我国的建筑也借鉴国外经验采用装配整体式的方式,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1.1 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1.1.1 装配式木结构从年代而言,装配式木结构发展最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起步较迟。
后两者的起步和发展基本上处于同时期,起步于现代,发展于当代。
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汉代,我国的木结构体系就有了初步发展,结构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主。
从隋代开始,经历唐代到宋代,木结构逐步发展为标准化、程式化和模数化。
特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书,总结出木结构设计原则、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使木结构建造技艺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木结构技术不断发展,在元代出现了“减柱法”,工匠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
明代、清代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建造技艺又有了新发展,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是对新的木结构建造技艺的总结。
西欧在5世纪开始使用木结构屋架。
15世纪英国改进原有的木屋架及桁架结构,加强了构架的刚性,大大增加了其使用跨度。
16世纪,德国和英国中产阶级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
17世纪,法国的古典宫殿大多采用木结构。
19世纪,木材丰富的国家(如芬兰)大量营造各类木结构建筑物。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木结构在世界各国发展较快,特别是在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木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对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意义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又能够降低人工和资源成本,有助于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
2. 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装配式建筑建造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因此有助于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缩小房地产市场供需的差距,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提高住宅质量:因为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是工厂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工艺制作和成品制造的质量要求严格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材料也更加环保。
因此,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保障,能够提高住宅质量。
4. 促进节能减排: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使得建筑能够实现“零浪费”、减少物料浪费;而建筑中的设备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耗能。
因此,装配式建筑能够促进节能减排。
总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会对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为市场提供质量更高、性价比更优的房屋产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住宅产业向更加成
熟、成为更具国际化竞争力的产业。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完美融合:装配式建筑施工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更新的需求,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高效、快速、绿色建筑的需求。
因此,装配式建筑施工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种新型施工模式将传统建筑施工和现代化制造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优势和新机遇。
一、提高效率当传统建筑仍停留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和搭建脚手架等单一施工方式时,装配式建筑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通过在厂房内进行预制构件的制作,并利用吊装设备直接安装到工地上,大大缩短了项目的整体周期。
相比之下,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30%以上的施工效率。
不仅如此,在模块制作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和自动化流水线制造,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二、保证质量传统施工中仰赖现场操作容易出现施工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规范化生产方式,完全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在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这大大减少了建筑质量缺陷和施工风险。
另外,由于模块在厂房内制造完成后直接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减少了材料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和所需时间。
三、绿色环保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使用了更多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并且由于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标准化设计,还能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流水线生产和模块拼装方式的使用,也大大减少了粉尘、噪音等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此外,在建设项目中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且方便改修或拆除以后再次回收利用。
四、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低碳、环保建筑需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市场上空间巨大。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发展战略,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尤其是亚洲和非洲,快速建设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各种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出来,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装配式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高标准化设计可能对设计师的创造力产生限制;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以及运输模块产生的能耗等问题。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建筑工业化摘要:当前我国90%以上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作为建造材料,大多以现场湿作业的建造方式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行业工业化水平明显偏低,由此导致建筑行业湿作业量大、人工成本高、资源能量耗费大,这严重影响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行业技术进步。
随着国家对建筑工业化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得以快速发展,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更为重要。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前言: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五化一体,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一种现代化的建造模式,装配式建筑适用于木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当前我国90%以上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作为建造材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建造方式相比优势又特别突出,因此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符合国家提出的建筑工业化要求。
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包括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由于后者的整体性优于前着,在我国的推广前景更好。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即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按照结构体系的不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分为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2、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4、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其中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在国外应用较多,有比较成熟的工程经验,其建造高度可等同于普通现浇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近年来在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且我国高层住宅的结构体系多以剪力墙结构为主,因此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应用特别符合我国国情,但相比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工程实践还较少,因此在建造高度上比普通现浇剪力墙结构要严格。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事实上,早在1953年我国就推行了以“标准化设计、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施工”为核心的建筑工业化。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是现代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的施工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引入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可以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规模效益、质量控制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势。
一、标准化生产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1. 标准构件生产在装配式建筑中,各种构件如墙板、楼板、柱子等都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
通过精确设计和制造模具,可以使构件尺寸精确度更高,避免了传统砌筑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和浪费。
同时,在模具的帮助下,构件可以批量生产和交替使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 装配技术应用采用装配技术可以使得标准构件之间快速连接起来,在保证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缩短了施工周期。
例如采用榫卯接头、螺栓连接等方式,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3. 装配过程控制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所有的构件都在工厂制造完成后进行现场组装。
这样一来,可以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由于标准化设计和统一生产工艺的应用,减少了现场加工,降低了施工现场对技术要求的依赖。
二、工业化生产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1. 工厂化生产与传统砌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预制构件和模块化设计。
这种模块化思想可以加快建筑部件的制造速度,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将生产过程转移到专业化厂房内,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流水线作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 质量控制在装配式建筑中实行工厂化生产,可以使得每一个构件都经过严格的品质检测才能出厂。
同时,在集中管理和监督下进行生产,质量控制更为方便有效。
这样一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减少质量问题和风险,提高整体的施工质量。
3. 节能减排工业化生产具有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的特点,可以节约大量原材料和能源。
同时,在模块化设计中,还可以结合新材料和绿色环保技术,进一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目标。
装配式建筑在制造、运输和施工等多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探索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系与互动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是当前建筑行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关系与互动对于提高建筑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对建筑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关系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后再进行现场安装的一种建筑方式,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保证建造质量。
而建筑工业化则强调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规范化施工流程和高效率生产模式。
1. 双方理念统一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都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和低成本。
二者有着共同的理念基础,即通过优秀的设计、合理的制造流程以及科学的施工方法来提升整个行业水平。
因此,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目标要求上,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
2. 互相促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在实践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借助于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和设备技术,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和质量,并降低人力成本;而建筑工业化则通过引入装配式建筑技术、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体系和提升整体效益。
二、装配式建筑对建筑工业化的影响1. 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流程管理方式,将大部分施工过程转移到厂房内进行,减少了现场作业时间和不确定性因素。
相比传统施工方式,其生产效率更高。
通过与装配式建筑合作或借鉴其经验,可以使传统建筑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规模化经营。
2. 优化供应链管理装配式建筑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来保证构件质量及供应周期。
这对传统施工企业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通过引入装配式建筑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优势,传统施工企业可以实现材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效能。
3. 提高建筑质量装配式建筑在工厂内进行构件预制,相对于传统现场施工更加精确与标准化。
装配式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建筑效率、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的追求,装配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开始逐渐兴起。
这种新型建筑方式通过将建筑材料的制造和组装工序转移到工厂中完成,然后再将预制的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快速安装,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本文将回顾装配式建筑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前景。
一、早期形态: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建筑虽然在当代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期使用模块化构件的例子可以见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教堂穹顶结构,以及18世纪英国伍德桥等。
这些早期尝试无疑为后来现代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预制技术发展19世纪初至中期的工业革命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机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预制建筑构件开始在一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铁路隧道、桥梁和工厂建筑等。
这些构件在工厂中大规模生产,并且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运输手段快速送达目的地。
三、战后重建与住宅工业化二战结束后,很多国家面临着大规模重建的任务。
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住房需求,住宅工业化成为当时很多国家探索的方向之一。
例如,英国实施了亨斯利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推动了数万套预制混凝土住宅的建设。
而瑞典也在同一时期开始推行装配式木结构住宅的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成功。
四、现代装配式建筑随着科技进步和建筑材料技术不断革新,装配式建筑在近几十年内发展迅速并逐渐走向成熟。
现代装配式建筑具备更高效、更灵活和更环保等特点,在商业办公楼、公共设施以及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日本的“木结构革命”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并推动了木结构建筑的可持续性。
五、未来前景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和建筑效率的要求逐渐提升,装配式建筑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施工浪费和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其次,预制构件在工厂中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够大幅度缩短项目周期,并减少因气候等外部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趋势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它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建筑行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又称预制建筑,是指在工厂内通过标准化生产,将构件或组件进行预先加工,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建筑方式。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当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用于解决战争后的住房短缺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建筑业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需求日益增长,装配式建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研发与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
瑞典、日本等国家更是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引领了该行业的发展潮流。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建筑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例如,现代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实现了空调、供暖、通风等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
2. 结构设计的灵活性: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越来越灵活多样化。
在保证建筑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设计师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和拆卸构件,实现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这种灵活性使得装配式建筑在各类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居住建筑到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各个领域。
3. 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了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工厂化生产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装配式建筑采用的节能材料和装置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4. 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装配式建筑可以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程质量。
这种高效率的特点非常适合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宅产业化已成为各国建筑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及我国建筑工业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摘要:介绍了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念及目前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现状,归纳总结了三种主要体系特点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结构,钢结构1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现代化的制造和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与“建筑工业化”相近的概念有:装配式建筑、PC建筑、住宅产业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概念并不等价。
工业化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一种生产方式。
国外建筑工业化是二战后期发展起来的。
战后欧洲法、德、苏等国家房屋损毁严重,重建工作量大,人工匮乏,先后掀起了建筑工业化高潮。
到60年代,建筑工业化已经扩及到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总体来说,上世纪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并不理想。
90年代后提出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并逐步推进发展。
2 国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2.1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与新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已向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方向发展,并研发出多种新型建筑体系,如新型钢结构、钢混结构、木结构等。
目前瑞典和日本建筑部品通用化程度较高,可以根据建筑需要直接进行组合。
2.2定制化、集成化西方国家将制造业中定制化概念引入住宅工业化生产中,形成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定制建筑,提升客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要。
运用建筑技术集成化,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建筑设施精细化程度,降低功能造价,节省建筑空间,在提升建筑使用舒适性、便利性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性优势。
2.3专业化服务体系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发展形成了新型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的施工队伍。
如,模板工程由现场作业进化为从设计到制作的独立商品运营模式,订购、选购、租赁、维修、拆除等等实现了一体化运营,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改善了施工场地环境。
装配式建筑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和办公空间的需求。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在工业化发展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装配式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给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提高建筑效率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进行组合,在生产线上完成大部分加工,然后现场安装,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相比于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以节省约30%到50%的时间。
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还能够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改善施工质量装配式建筑在生产环境下进行加工和检验,材料质量更易控制,因此可以大幅减少因材料问题引起的质量事故。
同时,由于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制造,在装配过程中可以确保每个单元都具备相同的质量标准,从而避免了传统建筑常见的裂缝、渗漏等问题。
三、提升安全性能装配式建筑材料采用轻质钢结构或混凝土预制构件,在抗震性和防火性能方面具备更好的表现。
预先设定的连接方式和优化设计,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增强了建筑的抗风能力。
此外,装配式建筑在室内施工完成后才进行组装,减少了高空作业风险,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四、节约资源装配式建筑采用精确计算和模块化生产方式,在材料使用上更加经济高效。
与传统砖木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使用的钢材和混凝土数量大幅减少,并且废料产量也较低。
同时,模块化特点使得拆除和重建变得更加容易,并可实现部分模块的再利用,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五、推动产业升级装配式建筑倡导工厂化生产,并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推动了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装配式建筑对劳动力要求较低,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模块化生产体系,装配式建筑有效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益。
六、满足多样化需求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灵活性强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用途和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建筑工业化是一种通过工厂化生产方式,将建筑构件在现场进行组装的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
在建筑工业化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构件预制技术:通过工厂化生产方式,将建筑构件进行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施工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2. 构件连接技术:在现场组装过程中,需要保证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稳定。
因此,研究新型的连接技术和方法,提高构件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是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3. 标准化设计: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的规模化生产,需要制定统一的构件尺寸和规格,实现标准化设计。
这样可以提高构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降低生产成本。
4. 信息化管理: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对构件的生产、运输、组装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这样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失误和浪费。
在装配式建筑技术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体系优化: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2. 构件连接节点设计:在装配式建筑中,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是关键。
研究新型的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是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3. 施工工艺改进: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构件的预制和安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4. 环保节能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
研究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和方法是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中的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建筑工业化是指将传统的人工制作和现场施工方式转变为工厂化、标准化和集成化的生产方式,通过运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建筑产业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组装式建筑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理念开始渗透到建筑领域。
在美国,工程师R. 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Dymaxion房屋”成为第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组装式建筑项目。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砖混结构和钢结构的组装式建筑开始出现,标志了建筑工业化的初步发展。
第二阶段:预制建筑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预制建筑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
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模块和干挂砖等成为主要的预制建筑产品。
此外,预制建筑还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和隧道等重要工程项目中,显著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
第三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装配式建筑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结构、管道、设备等部件在工厂内进行预制,然后通过装配方式在现场组装而成。
这种构建方式实现了工程制造与现场安装的分离,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和质量。
第四阶段:数字化建筑的兴起21世纪以来,数字化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建筑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筑设计和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度集成和智能化。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使得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的信息交互更加高效,同时还涌现出了3D打印、机器人施工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总体而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组装式建筑到预制建筑再到装配式建筑的演进,最终发展到数字化建筑的阶段。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提高了建筑产业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①严 薇, 曹永红, 李国荣(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通过对目前建筑施工现状的分析,提出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
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对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结构性能、施工方法、预制化生产等方面进行科研,对建筑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扬长避短,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流程再造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4)05-0131-06Development of Assembly -Type RC Structure and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YAN Wei ,CAO Y ong -hong ,L I Guo -rong(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P.R.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ssembled Structure System (ASS )can solve not only th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but also is the key for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On the basis of technique innovations ,a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con 2struction method and precast production of AS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nherit the old one and overcome its demerits.The process reengineering should be done i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K eyw ords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new assembly -type RC structure ;process reengineering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仍将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发展,因而对建筑产品将产生一种持续的需求。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持续的需求和即将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既拥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如何把握对整个民族建筑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要途径,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但究竟如何去实现建筑工业化,则在理论上和实践工作中均未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要实现建筑工业化,必须要重新审视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应用前景,高度重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大力发展装配式结构体系提供理论和工程设计的依据。
提出这一论点,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 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建筑业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
要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第26卷 第5期2004年10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Vol.26 N о.5Oct.2004①收稿日期:2004-05-25作者简介:严 薇(1964-),女,贵州遵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231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6卷筑管理科学化。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已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m3。
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3000万m3以上。
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已超过现浇混凝土总量的50%。
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990年建工系统全员动力装备率就已达到每人3.2kW,综合机械化施工程度已达到60%以上,打桩、吊装、垂直运输机械化达到95%以上[1,2]。
由于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所以建筑工业化也是围绕这一体系进行的。
商品混凝土的大力发展正是其典型代表。
勿庸置疑,所有进行的革新均有助于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现浇结构体系自身的特点,大量的手工劳动不可避免。
现场仍然要进行支模,钢筋绑扎、连接,混凝土的振捣、养护等等,均为手工操作,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工业化生产。
2 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体系的应用现状在我国,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多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就其成本和成型方面的优势而言,在寻找到更经济、更便于施工的替代材料之前,它仍将占主导地位。
不过,目前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多采用现浇体系。
这一体系在工程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必然有它巨大的优越性,但它在工程实施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1 阻碍全面工业化生产的实现现浇结构施工中,许多由手工操作的工序无法用机械完成,也无法用其他方法取代这些工序。
如模板工序基本为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费时长,工序质量对结构的质量影响巨大,且该工序的高空作业又易引起质量波动。
但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该工序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
因此,若仅在现浇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建筑工业化,就只能是部分工业化。
2.2 工程施工工期长现浇结构体系施工,从搭脚手、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及墙体砌筑,多数工作主要由手工劳动完成,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导致施工工期偏长。
再加上现场露天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有可能使工程工期进一步延长,从而使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不到及时发挥,给业主和国家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工期长,也易造成业主为赶工期而违背基本建设程序,出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
2.3 工程成本难以有效控制由于现浇结构体系的工序复杂,手工劳动多,受外界干扰大,许多成本因素难以控制。
而且,工期越长,影响成本的因素变化就越多,进一步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目前,许多工程的决算就大大超过预算,造成项目投资的失控,严重干扰了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
2.4 工程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证工程质量难以控制,这几年工程质量事故频繁,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其中很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
分析造成这些工程事故的原因,与所采用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有很大的关联[3~7]。
2.4.1 从技术上分析 (1)现浇结构结点处钢筋穿插数量多,易打架,施工中不能准确实现设计对钢筋位置的要求,造成有效高度降低,保护层厚度不一,钢筋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等问题。
(2)钢筋混凝土成型中常用的小板钢模多次使用后板缝较大,易漏浆,尤其结点处模板连接更为困难,难以保证结点尺寸,漏浆更突出,其结果是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露筋,甚至大的空洞。
(3)模板的支撑体系处理不好,会造成下陷,使结构构件外形尺寸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改变其受力性能,无法正常使用,对于大开间的模板支撑体系,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垮塌事故。
(4)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易发生漏振,振捣不密实的情况,结点处由于钢筋密集,振捣尤为困难,易使结点处的刚度和强度降低。
养护时间不足就拆卸模板和支撑,造成结构构件开裂。
现在推广使用的泵送混凝土,也存在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5)维护结构的墙体多采用砌体砌筑,也是手工操作。
由于不是承重结构,墙体的砌筑非常马虎,垂直度、砂浆强度、砂浆饱满度不易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并且影响后续工作如抹灰、装饰等工作效率和效果。
与柱连接的构造钢筋由于预埋位置与砌筑模数不合,操作不便,常常被工人切断,所有这些均形成质量隐患。
2.4.2 从管理上分析 由于所有工序均是现场作业,给质量控制带来许多困难。
(1)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来源广、变异性大,但现场很难建立稳定、有效的制度进行检验和控制,保证所有使用材料的品质。
(2)现浇体系在现场生产的工序环节多,生产条件不稳定,很难对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再加上多数工序均为手工劳动,其工序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人的责任心、技术水平、身心状况来决定。
而由于现浇体系的工序繁多,一个工人在不同的时间要从事多种不同的工作。
这样虽可能培养工人的一专多能,但不利于工人熟练掌握、深入钻研所从事工作的技术,造成工人素质的巨大差异,使工序质量很不稳定,从而对最终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加大了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
(3)这种开敞的“作坊”式的现场施工,使社会和政府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客观上为个别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提供了可乘之机。
3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应用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业曾经开展了一系列新工艺,如大板、升板体系、南斯拉夫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等,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进作用。
但这些有益的实践之后,均未有大规模的推广。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这些新工艺在高度、建筑型式、功能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加之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机具设备和运输工具落后,运输道路狭窄,无法满足相应的工艺要求。
另外,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体系接头处理不善,极易造成漏水,而且接头构造处理不当,削弱了其受力性能,在地震设防区产生的影响更大。
这些客观的技术经济条件遏制了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的势头。
目前,一些地区只是楼板用初级的预制产品,主要的结构构件均采用现浇体系。
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
尤其不利的是,科研机构较少对装配式结构体系进行研究,结构专家们怀疑该体系的结构性能,认为这种体系有无法弥补的性能缺陷,不值得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