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019.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2.能力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模型化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通过汤姆生、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2.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培养科学思想与理念教学难点:科学思想的学习和培养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教学过程:引入:【教师语言】您看到过中国最小的文字吗?你能想象它该有多小吗?它的笔画平均为2nm,约为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
这么小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视频引入】原子操控目前科学家借助仪器对原子的认识已经到了操控的程度,可我们人类对原子的探究却经历了2500多年,让我们穿越回公元前500年,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原子的。
【投影】古希腊哲学家得谟克利特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教师讲述】1、古代原子论古代原子论是哲学臆测的产物,不是科学理论。
【过渡】在此后的十几个世纪的岁月里,由于封建统治和神学桎梏,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也停滞不前,原子论几乎没有得到进展。
时光来到了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在解释气体的性质以及化学上的倍比定律和定比定律时, 提出了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所构成的假说。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 成为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 也为周期表的编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投影并讲解】道尔顿化学原子论:(1)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即原子构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消失(3)同种元素的原子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专题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课题原子核的构成单元三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历程的了解,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2、了解原子的构成,能根据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一些数量关系。
3、知道元素、核数与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应用。
【重点难点】1.熟悉并掌握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的数量关系。
2.学习并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投影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铜单质、氯化钠、水等,思考它们的构成认真倾听思考,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构成。
引出本节课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才被揭示。
那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认识课本44-45页。
讲述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形象和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原子核的构成。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结构模型,并了解相关的证据。
体会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地面对学习的挑战,坚信必胜的信心。
讲授新课[温故知新]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被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你知道12C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吗?12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整个原子是呈电中性的。
认真倾听,引发思考。
认真倾听。
思考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记录笔记。
从对旧知识深度思考中引发探究学习。
第1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2.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äτομοζ(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1.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
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1课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结构(2)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如O:________________;Mg:________________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化学反应的特点:________不发生变化,但____________可能发生变化。
(2)化合价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①活泼金属在反应中,一般________电子,表现____化合价;②活泼非金属在反应中,一般________电子,表现____化合价。
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19世纪末,开始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英国的道尔顿 B.英国的卢瑟福C.丹麦的玻尔 D.英国的汤姆生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包含下述三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知识点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知识点3 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4.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化合价为-1价的是( )A. B. C. D.练基础落实1.从现在人们的认识角度看,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B.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C.卢瑟福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D.玻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2.最接近真实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是( )A.道尔顿模型 B.电子云模型C.汤姆生模型 D.卢瑟福模型3.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课时)姓名:班级:小组: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体验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分析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3.了解原子的组成,能能根据原子的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素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组成,核素。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素、同位素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微粒,那么原子能不能在分呢?原子的组成又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学习有关原子的知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P28页完成下列表格。
知识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时间科学家主要观点19世纪初提出学说1987年发现,1904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根据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由和构成1913年提出核外电子在一系列上运动20世纪初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规律,认识到必须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知识点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层:用n表示。
n=1,2,3,4,5,6,7, 分别对应K,L,M,N,O,P,Q2.电子排布规律:①先排内层,在拍外层。
即先把K层排满,在排M层,依次类推。
②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③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在横线上填相关内容)2 8 1+114.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易 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氧、氟、氯等活泼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书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 电子。
①最高正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②最高正价+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1,自主学习完成下列知识。
知识点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的构成原子( )( )质量数(A )=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只针对原子或分子。
教案
多
电
2 8 18 32 ……2n2
子
数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4.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钙原子核外有个能层填充电子。
(2)钙原子M层有个能级填充电子。
(3)钙原子能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n表示能层序数)()。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同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1s、2s、3s的能量不同
D.s、p、d、f 4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2.氯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填充在()。
A.4s能级
B.3p能级
C.3d能级
D.3s能级。
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元素和氟、氧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预习思考】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
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主干知识】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表格中原子组成分别为:重要关系式:电性关系:原子:质量关系:离子:离子电荷=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的电荷数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3.同位素(1)元素(2)核素(3)同位素:(3)同位素应用: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观察下面图表,讨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n ):1、2、3、4、5、6、7…… 电子层符号: 离核距离: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能量高低: 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 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及外从能量 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 的电子层排布。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n 为电子层)。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个。
思考: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3、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目为 个电子(只有K 层为最外层时为 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4、离子结构示意图:画出下列离子的结构示意图Mg 2+ F - Ca 2+ S 2- 【精彩例题】表示某带电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则可用它表示的阳离子共有( )A.1种B.3种C.4种D.5种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氩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氡Rn281832188课时1【课堂练习1A 、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D 、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达标提高】 一、选择题:2.据报道,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A 、136B 、50C 、86D 、2223.1996年2月,德国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合成出当时最重要的人造元素,它是由 A 、111 B 、112 C 、113 D 、114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