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物候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诗词中的物候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5年第41期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诗人也于游山玩水之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1.物候因地而异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物候因时而异凉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季节,然后按季节推移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确的排序为:____2.仔细品读下面两首诗,然后说说诗中分别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物候现象。
梅花[北周]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做官后,居住北方。
)竹下残雪[唐]罗隐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①离离:繁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荣:繁盛。
④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⑤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说]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探究:1.诗的前4句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第一、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诗中用“______”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_ ____________还是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05期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例如:1.因地而异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写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了“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因时而异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
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儿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时节,然后按时间前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確的排序为:2.对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因为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当地实景,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景,与全诗风格相协调。
故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给下面这首诗挑一下错误吧。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3、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
——唐·李峤《洛》
4、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唐·刘商《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5、江天暑气自凉清,物候须知一雨成。
——唐·吴融《秋事》
6、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7、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
——唐·李绅《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8、洒水初晴物候新,餐霞阁上最宜春。
——唐·施肩吾《春日餐霞阁》
9、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唐·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诗经》的物候分类《诗经》的物候分类《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物候的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秋冬物候。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和自然界一些非生物现象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包括植物的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换毛、迁徙,以及非生物现象始霜、始雪、结冰、解冻等等。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最早并不是根据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物候现象捕捉的。
《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的物候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一、春夏物候(一)春季物候春天花香鸟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
又五日,蛰虫始振。
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
又五日,鸿雁来。
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
又五日,仓庚鸣。
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
又五日,雷乃发声。
又五日,始电。
”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物候来判断季节。
而《诗经》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记录下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种种。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开始苏醒。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苏醒召唤万物的再生。
沉睡凝固的河水融化,正是春天来临的征兆。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朱熹注曰:“‘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
”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汪汪洋洋,清清澈澈。
这里即是以溱洧河冰的融化预示春天的到来。
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标志,《小雅·限桑》:“限桑有阿,其叶有难。
…瞩桑有阿,其叶有沃。
…隐桑有阿,其叶有幽。
”桑密茂茁壮而有光泽。
《豳风·七月》“爱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注曰:“柔桑,稚桑叶。
迟迟,日长而喧也。
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今人犹用之。
盖蚕之未生齐,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
”“春日迟迟”,这已是昼长夜短的'春季,是养蚕的时候,所以采摘喂蚕的嫩桑叶和白蒿。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唐宋大诗人诗中的植物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动物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气象物候目•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对现代的意义•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研究的展望录繁荣昌盛,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城市兴起。
唐朝积贫积弱,外患不断,但文化发展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诗词创作尤为繁荣。
宋朝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诗体完备,诗艺精湛,诗人辈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诗词创作注重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如苏轼、辛弃疾等。
唐宋大诗人的创作特点宋朝唐朝四季更迭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天象变化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01020304唐宋大诗人通过对四季的描绘,表现物候的变化和自然景观的变换。
诗人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如杜牧的《清明》中的柳树发芽。
诗人关注动物的迁徙过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燕子的迁徙。
诗人对天象的变化也有所关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对夕阳的描绘。
诗人笔下的柳树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发芽春天桃花的绽放常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盛开樱花飘落是春天结束的标志之一,诗人们常借此表达对春光短暂的惋惜,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樱花飘落竹子生长夏天是竹子生长的旺季,诗人们常以竹子象征夏天的生机勃勃,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荷花盛开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常以荷花的美丽形象来表达对夏天的赞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桑树结果夏天是桑树结果的季节,诗人们常以桑树的茂盛来形容夏天的繁荣景象,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诗人笔下的菊花往往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开放秋天枫叶的颜色变化常常被用来形容秋天的美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与物候相关的几首古诗出自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注释: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蛙声。
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落,使……掉落。
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创作背景: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
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
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
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个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中关于物候的诗句池塘生春草,池柳变鸣禽。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清凉风。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可惜庭中树,移根作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吹落杨花春事了,小池新绿两添痕。
浴蚕时节寒犹在,村落人家半掩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野人无历曰,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机;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厌草茂。
物候谚语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13、云交云雨淋淋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20、云结亲,雨更猛成语狂风暴雨暴风骤雨狂风大作春风拂面凉风习习狂风呼啸北风忽忽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鹅毛大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皓月千里秋高气爽铄石流金雪虐风饕海市蜃楼雨过天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
其中很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
“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初一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读书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ﻪﻭ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ﻪ1.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物候规律的。
ﻪﻭ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
(强调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能力)ﻪ3.学生思考交流(强调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4.说说读读。
(学生不能直接找出来的,就先读一与同学交流)ﻪﻭ读相应段落)1.作者把唐宋诗句作ﻪ了解诗人与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ﻪﻭ为研究对象,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候知识和规律,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呢?(我们应该到哪一段去找答案?第2段)(齐读第2段)“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也就是善于观察、思考。
可见,诗人对待自然虽然用的是文学的眼光,但也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诗歌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而非闭门造车。
ﻪ2.我粗略的数了一下,仅课文3—7段中引用的诗句有十多首呢!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随便的往文章中一堆就完事了呢?这些诗句的排列有没有清晰的条理呢?我们来看看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性?ﻪ3—5段是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段是对动物性物候主要是候鸟的关注。
ﻪﻭ可见,文章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作者却不改他作为科学家一贯严谨的态度,思路非常缜密。
ﻪﻭ唐宋诗中的物候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ﻪﻪﻭﻭﻪﻭﻭ初一年级学生如何能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一年级学生如何能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围绕”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常常是反复地教,可很多学生仍然是读书费解其意,作文不得要领。
含有物候现象的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里藏着好多神奇的物候现象呢!就说那首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啥清明时节就容易下雨纷纷呀?这其实就是一种物候现象!你想想,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好像就有了自己的规律,就像我们每天到了饭点就会肚子饿一样。
还有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为啥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这难道不奇妙吗?这不就好比同样是跑步,有的人已经跑累了,有的人却才刚开始发力!
孟浩然的里也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里人总是睡不够,鸟儿也欢快地叫着。
这不就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吗?难道不像我们在开心的时候会忍不住唱歌一样吗?
你看,这些古诗里的物候现象多有意思啊!它们让我们能从诗句中感受到大自然的节奏和变化。
这不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吗?它不仅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我觉得呀,咱们真应该多读一读这些古诗,好好感受其中的奇妙!。
反映物候知识的古诗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物候知识,即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现象来判断气候、时令变化的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候知识
作者:赵存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22期
我国的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
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
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这是赵师秀《约客》中的句子。
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
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
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
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
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
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
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