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西南马帮精神
- 格式:pdf
- 大小:87.29 KB
- 文档页数:3
北洋人物志:大西南马帮马帮,是由大西南地区赶马人组成的民间运输组织,是穿行茶马古道的一支特殊队伍。
自秦汉起,马帮打通内陆、成都到云南、东南亚、古印度通道,往来贩运贵重物品。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饮茶习惯由此风行藏地,西藏与内陆开始频繁的“茶马互市”,由此形成长盛不衰的“茶马古道”。
明清时期,马帮贩运的大宗货物是盐、茶、铜;鸦片战争后,马帮一度走私鸦片。
马帮马帮分专业帮和拼伙帮,专业帮多指单独私家长期单独经营,拼伙帮由两个以上马帮短期合伙。
一般贩运利润丰厚的货物,锅头与客户一旦议定便绝无二话,重义守信获得口碑甚佳,因而形成颇有影响的大马帮,比如明清时期云南鹤庆帮、大理帮和腾冲帮。
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载,民国年间“滇茶除销本省外,以销四川、康、藏为大宗,间销安南、暹罗、缅甸及我国沿海沿江各省。
”20世纪60年代前,往来于云贵高原、滇藏高原、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广袤的高山丛林之间,由于要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军阀、土匪的骚扰盘剥,马帮逐渐形成严格的组织、帮规、习俗禁忌和行话。
马帮出没深山野外马帮组织分为掌帮、锅头、班、把。
掌帮即掌帮锅头,由帮内众锅头推举作为大马帮总统领;锅头是马帮中有独立活动能力的基本单位,也即一个马帮小商队,同时锅头也是该单位的带头人,在穿着打扮、队伍行进时最为出彩,一般由聪明老练、精明能干的人充任;班一般由6把以上组编,每把设一个“马脚子”一班由25到30匹牲口组成,把则由每4匹牲口编成。
马匹是当地善走山路的大理马和骡马,大理马负重65-80公斤,骡马负重可达80至120公斤,日行30至35公里。
专业马帮拥有马匹少则数十匹,多者上千匹。
马帮三要素——人、马、货马帮禁忌一般指言语和行动两方面,比如吃饭方面先喂骡马再做饭、先吃完洗自己筷子、落最后者洗锅碗等等。
无论何人但犯忌讳,就要挨一顿数落,还要出钱请客打牙祭,严重的就逐出马帮。
赶马人皆为男性青壮年,锅头一般配有负责账务的二锅头,较大的马帮一般设前哨、后卫、马夫、伙头、岐头(医生)等分工明确的职位,锅头与赶马人通常由同乡、宗亲、帮会等社会关系联结,内部较为紧密团结。
马帮精神的作文干部当有马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
茶马古道具体详细的路线分布至今也没有准确的定论,千百年来无数的赶马人在“茶马古道”上行走,在本没有路的深山密林、高山峡谷中一步一步走出星罗棋布、密如蛛网的路线图,没有路自己闯、没有桥自己搭、没有梯自己建,马帮的路是走出来的更是闯出来的。
同样,新时期党员干部也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耍嘴皮子”得来的。
现正值改革强力推进、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疫情防控全力攻坚的关键时刻,对外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对内各项工作任务艰巨,受疫情、地震、水灾等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业创业都受到严重影响,正是“挽舟上滩、莫停一棹”之时,领导干部必须拿出马帮不畏艰难险阻“开疆扩土”的闯劲,铆足敢破敢立的劲头,拿出为人民群众“放手一搏”的勇气,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突破阻力、奋勇向前,在新时代担起新使命、取得新业绩、创造新辉煌。
干部当有马帮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韧”劲。
马帮在路上驮着沉重的物资,日出而行、日落而歇,风餐露宿、走南闯北,每次出发短则几月、长则几年,但马帮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定前行,不因道长放弃、不因道难止步、不因道阻退缩,用不畏艰难、劈波斩浪的精神构筑了“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
现在的工作没有哪一项是轻轻松松能完成的,需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恒心,踏实干事业的意志和毅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历经千锤百炼才能造就好钢,历经艰难困苦才能练出好干部。
要学习马帮百折不挠的精神,遇到困难时要有十年如一日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用“铁杵磨成针”的意志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工作,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干部当有马帮团结协作风雨同舟的“和”气。
马帮的组成一般有家族式马帮、短奏式马帮、临时结对式马帮,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组成的马帮,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都在“马锅头”的带领下,互帮互助克服重重困难。
马帮在路上遇到土匪强盗、豺狼虎豹、蛇鼠虫蝎是常有之事,路途中遇到困难都要不计报酬,相互全力协助,马帮上路讲求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最忌讳争抢道路、草场、顾客、货物。
马帮古城的文化精神作文朋友,你听说过马帮古城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它的文化精神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走进马帮古城,你仿佛能听到那哒哒的马蹄声,看到那驮着货物的马队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
这马蹄声,可不只是简单的声响,它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马帮的人们,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天气多么恶劣,都始终坚定地向前走。
他们心里有个信念:只要马蹄不停,生活就有希望。
这种坚韧的劲儿,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咬咬牙,挺一挺,总能过去。
马帮古城还洋溢着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马帮的队伍里,大家都是一家人。
谁的马生病了,大家一起帮忙照顾;谁在路上遇到危险了,其他人绝不会袖手旁观。
这种团结一心的氛围,让我想起咱们平日里和朋友、邻居相处,大家相互帮衬,日子才能过得更红火。
还有啊,马帮古城的人们特别讲诚信。
答应了的交货时间,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也一定会按时送到。
这诚信,就是他们的招牌,让生意伙伴放心,也让马帮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在如今这个社会,诚信也是金不换的宝贝,有了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牢固。
马帮古城的文化精神,既是过去的辉煌,也是现在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韧的毅力、团结的心和诚信的品质,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我们都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所以啊,朋友,有空一定要去马帮古城走走,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独特的文化精神,说不定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新的启发和力量!。
马帮精神感悟
马帮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首先,马帮精神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马帮在行进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山路崎岖、天气恶劣、货物沉重等。
然而,马帮队员们却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前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克服重重难关。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生命力的顽强表现。
其次,马帮精神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马帮队员们在行进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他们不仅需要共同承担货物的重量,还需要在山路崎岖的情况下保持队形整齐,以确保马帮的安全和顺利前行。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共同目标所必需的精神风貌。
最后,马帮精神体现了勇于拼搏的精神。
马帮队员们在行进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山体滑坡、野兽袭击等。
然而,他们却总是能够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生命力的顽强表现。
总之,马帮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不仅在马帮队员们的行进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我们应该学习马帮精神,发扬这种精神风貌,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作文素材——茶马古道茶马古道马帮之精神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而西南地区自古出虽矮小却富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
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历经沧桑,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形成了许多触目的精神特征。
而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和中庸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
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冒险精神。
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马帮以俗称为“锅头”的为首领,他既是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赶马人是锅头的雇佣劳动者,可以按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自由地参加或脱离各个马帮。
有的马帮连锅头带骡马属商号所有,有的是马锅头独立经营,受雇于顾客商家。
有的赶马人仅以劳力为生,有的是自带骡马入伙,他就兼有了雇工和股东两重身份。
这样,马帮就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
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西南马帮的存在和运作,起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至今他们仍在一些不通公路或交通不便的地区辛勤劳作,他们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久而久之,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就形成了许多触目的精神特征。
我以为,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和中庸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
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对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所以,马帮作为大西南独有的一种经济交通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西南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有其重大而特出的文化意义。
【民族文化研究】【收稿日期】1999-12-18【作者简介】李旭(1961—),男,云南泸西人,云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人类学研究。
论大西南马帮精神李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034)关键词 马帮 冒险精神 勤勉开拓 宽容亲和 讲信誉 爱国 创新意识 反抗摘 要 本文在长期研究马帮文化的基础上,对大西南马帮在漫长的运作时日中形成的大胆冒险、吃苦耐劳等一系列精神特征作了总结和论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0)03-0042-03On the Spirit of the C aravan Culture in Southw est ChinaLi Xu(Institute of Literature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 unming 650034,China)K ey w ords :caravan ;adventurous spirit ;pioneering spirit ;open -mindedness ;good reputation ;patrio 2tism ;enterprising spirit ;rebellionAbstract :To interpret the caravan 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the caravan here and giv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adventurous and hard -working qualities a 2mong other things 1 马帮是大西南山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地区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现代化运输工具出现以前西南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形式。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何永飞《茶马古道记》的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陈晓楠 大理大学文学院摘 要:大理白族作家何永飞的诗歌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抒情长诗《茶马古道记》蕴涵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长诗中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呈现,探究茶马古道所蕴涵的商贸文化、民族精神、信仰文化;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体现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何永飞;抒情长诗;文化意蕴;审美价值作者简介:陈晓楠(1996-),女,云南省保山人,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0-02何永飞,云南鹤庆人,出生并成长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当代白族青年作家。
出版诗集《四叶草》《梦无边》,散文集《生命归位》,其抒情长诗集《茶马古道记》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茶马古道记》是一部描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风景和人文风物的抒情长诗。
诗人何永飞历经数月,用脚步丈量古道大地,用语言召唤沉睡的马帮,在那条艰险的生命之道上寻找着马蹄的印记。
他用生动新美的抒情话语和丰富奇特的意象刻画出一幅精致的人文地理画卷,是为让世人重新感知古道的生命余温和弥散的茶叶清香。
此部长诗,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1、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何永飞作为一位年轻的游吟诗人,像被赋予特殊使命的行者,以独特的方式,一步步解开高原文化密码,以丰沛的情感,向世人述说茶马古道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
无论是繁荣兴旺的茶马互市,还是马帮身上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又或者马帮与众不同的习俗禁忌,都在诗人的笔下一一呈现。
茶马古道,一条活跃在西南各民族间的商品交换通道。
当缕缕茶香从平坝飘到高原,马匹和药材从藏地进入峡谷,除了茶、马之外,古道贸易的物品还有食盐,药材,皮毛等,这些商品不仅托起两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还沟通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多样性和可能性。
红河县迤萨镇马帮精神的作文
《马帮精神在迤萨镇》
咱红河县的迤萨镇啊,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地儿。
说起这,就不得不提那令人佩服的马帮精神。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家人去迤萨镇游玩。
那时候,走在那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感受到昔日马帮在这里来来往往的热闹场景。
突然,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正坐在自家门口,晒着太阳,眼神专注地看着远方。
我们好奇地上去和他攀谈,一聊才知道,老人的祖上就是马帮的一员。
老人慢慢悠悠地给我们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他说啊,那时候马帮出行可不容易,风餐露宿是常事,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
但是,马帮的人就是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再苦再累也不怕。
想想那时候,他们赶着马,驮着货物,一走就是好几个月。
在路上,生病了得自己扛,遇到土匪了也得想办法应对。
可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硬是闯出了一条路。
现在的迤萨镇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那种马帮精神却一直都在。
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不断前进,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当我们离开迤萨镇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古老的街道,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马帮的身影。
我想,这马帮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的,永远不会消失。
它会让迤萨镇变得越来越好,也会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里,记住这了不起的马帮精神!。
形容马帮精神的优美句子1. 茶马古道的优美句子1、一条小河,从西流向东,流到了我的心头;一队马帮,从古走到今,走过了时光隧道。
梅山峒的山民们哟,祖祖辈辈就在这条古道上奔波,梦想,希望,都凝聚在这蜿蜒的小路上。
古道边的川岩江,穿石透壑,奔流不息!坚强,刚毅,象征着山里人百折不饶的性格。
2、几千年来,在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群山之间,只有人类和他们的马匹循着这条古道穿梭于西南部的群山峻岭之间。
顺着这条行人走出来的崎岖不平的道路,一些商品像茶叶、盐和糖流入到了西藏。
与此同时,马、牛、皮毛、麝香等当地产品也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这条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绵延纵横4,000多公里,主要途径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
在唐朝(618-907)首次出现了古代的商业通道,宋、元、明、清年间也出现了商业通道,时间长达1,200多年。
这条古道促进了地区和文化交流,也像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3、西南的土地是广阔的,而西南的交通却让人望而却步。
肩挑手提,马运成了最原始也是最便利的交通运输。
在李白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响起了清澈的马蹄声,从此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陆上交通通过这些被称为野蛮人的蛮夷之人一路踩了出来。
4、马帮,古道,赶马人,就这样鲜活地走进了我的世界与心灵,茶马古道写满了岁月的苍凉与无奈,仿佛一部传奇,记载着坎坷的一生。
刻骨铭心!一直以来,马帮将四川云南的茶叶和药材与换西藏的马匹,穿山越岭,多少年来,马帮日夜在这条路上行进,一路兼顾也壮观,这条横贯横断山庙的路途就被称为茶马古道。
随着公路的通车这条走了上千年的古道也将消失,但这是厚重的名字将被人们永远的传说下去。
天雨流芳,这是纳西语,是读书的意思,神奇又好听的纳西语,我相信,茶马古道还有更多的美好值得人们去追寻。
5、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马古道所承载的贸易功能早已被现代公路网所代替,却遗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马帮动人的故事。
如今已鲜少能见古道上成群的商队,还有那荡漾在高山峡谷间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已消散了,但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辉煌和沧桑,时刻萦绕在脑海,让我有种想接近的欲望。
木里马帮之路,行走在天地山间的魄力木里马帮之路,行走在天地山间的魄力风景是一方山水之情民族是一方文化之韵山间的马帮路梵文里意为女神巴丁拉姆居住的圣地——木里,那是一片古老神奇充满了诱惑的圣地,既畏忌又向往。
美国籍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洛克曾三次走进,把那片土地称为世上一处没有人知晓的仙景胜地。
英国作家希尔顿则根据洛克的游记,创作了享誉世界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作品中的香格里拉酷似木里的一山一貌。
有人说,木里的路只适合男人去走,女人是难以走下来的。
那片圣地,想象山有多高就有多高,想象水有多险就有多险,想象路有多艰难就有多艰难。
走在那里的山川之间需要的不仅是足够的体力,更需要一种魄力。
只要你有走进木里的决心和崇仰,那么不管男人女人,路也就没那么难了。
在木里,一些偏僻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还保持着古老的马帮路,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马铃声却牵引着人们走进一个个原始美丽的村庄。
你可以看到保持着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习俗的纳西古寨俄亚大村;保持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的母系村庄利加咀。
那些沿途中朴素却深深触动心灵的人们,却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一个哑巴,会终年守侯着高原长海子,梦想着一生中要去转一次神山;八十岁都未娶妻的马脚子,出场就打破了传说中马帮路上风餐露宿的“浪漫”;一个乡林业员,想起当了一辈子马脚子的父亲,就想向父亲磕三个响头;一个疯了的女人,会在清晨为陌生的过客送一些柴,然后默默吸一支烟就独自离开……马帮人的习俗马帮每到一地,都有自己熟悉的店家,他们称之为“客主家”,意思是到家了,在那里马帮的人可以放心地将货物与马交给主人家,可以放心地休息。
马帮有很多自己的“隐私”(行语),外人一般不知其意。
如途中休息叫“打尖”,途中做饭称“开亮”,将饭勺叫“顺子”,把筷子叫“帮手”。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每年冬腊月或正、二月都要买猪、羊、鸡到城隍庙敬拜,祈求来年顺利,生意兴隆。
马帮古成的文化精神作文English Answer:The ancient city of Mabang, with it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enduring spirit,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and ingenuity of its people. The city's rich history, spanning centuries,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its culture, shaping its beliefs, values, and traditions.At the heart of Mabang's cultural spirit lies a deep respect for nature. The city's people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seeing it as a source of sustenance, inspiration, and spiritual connection. This rev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city's architecture, art, and festivals, which often incorporate elements of nature.Another defining aspect of Mabang's culture is its emphasis on community and cooperation. The city's resident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and work together to support one another. This spirit of unity is evident in thecity's communal events, such as festivals and gatherings, where people come together to celebrate shared traditions and strengthen their bonds.Mabang's cultural spir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history and tradition. The city's people take pride in their heritage and strive to preserve their ancient customs and beliefs.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city's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such as temples and shrines, which serve as tangible reminders of the past and provide a connection to the city's ancestors.Moreover, Mabang's culture is infused with a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The city's people have a knack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finding creative solutions to challenges. This ingenuity is evident in the city's vibrant arts and crafts scene, where artisans showcase their skills in a variety of mediums.In summary, the ancient city of Mabang embodies a rich and vibrant culture imbued with a deep respect for natur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 appreciation for history,and a spirit of innovation. These enduring values have shaped the city's people and continue to inspire them today.中文回答:马帮古城的文化精神。
马帮精神的作文据说迤萨古城有一个跑马场,追根溯源,年老的迤萨巴人道出了一段我们先辈跑马江外艰苦创业的悲壮史。
红河县迤萨古城坐落在迤萨山梁子上,山凸谷深,常年缺水,可北往石屏、西上元江、南下河口,但河流大山阻隔,交通闭塞,经济落后。
为生计计,我们的先辈——那些迤萨巴的汉子们,赶着马,驮起梦,绑上亲人的担忧,走内地,下坝子,背井离乡,走马天涯。
旅途中,山高水远,难能跋涉;匪盗骚扰,人财不保;野兽出没,生死旦夕。
赶马的汉子,有的遭遇强盗血本全无,有的葬身荒烟野地,有的流落异国他乡。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马帮所走的路是如此的艰辛。
马帮之路回荡着负重的马蹄声,悲吟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哀怨,苦诉着美梦落空的遗憾。
但是,不畏艰险,敢于闯荡的迤萨巴汉子仍旧前赴后继踏上旅程,一队队,一批批,一往无前。
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演绎了无数悲壮之后,终于有人驮出了山货、药材,驮回布匹、盐巴,驮出了亲人的一脸灿烂,开辟出了一条江外通往江内乃至国外的马帮之路。
就是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走马旅程中,“能不能骑马,敢不敢走内地下坝子”成了衡量是不是迤萨巴汉子的一条定格标准,于是就有了那个造就一代又一代迤萨巴汉子的跑马场。
悠悠岁月,往事不堪回首,昔日的跑马场也不复存在,马帮之路已渐渐被人淡忘。
然而,当目睹作为迤萨城城标的马帮雕塑时,我的耳畔似乎又回响起马帮负重前行的蹄落声,似乎又看见戴着安南帽、背着水烟袋艰难跋涉的先辈们的身影。
于是,我顿然感悟,马帮之路不能仅用艰辛概之,先辈们所有的对前景的盼头都寄托在这悠远的马帮路上,马帮之路驮着美好的梦,驮着先辈的创业壮举,开辟了一条条江外到江内的通商道路,记载着迤萨古城成长的一段段生命历程,造就了迤萨这个江外的通商驿站,促进了红河县的经济文化发展,为红河的子民撑起了一方蓝天。
马帮之路,蕴藏着不甘落后、不畏艰险、创业抗争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可以将马帮精神概之为“思想解放,敢于争先,民族团结、风雨同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
深度解析马帮百年不为人知的秘密!
千百年来,在川、滇、藏三省交汇的“大三角”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闻名天下的古道——茶马古道。
马帮,一群由赶马人及骡马队组织起来的商队,世代于深山林密、山涧大川中穿梭。
瘴气毒雾,风寒暑湿,使马帮瘟疫疾病丛生。
因喝酒吃肉、精神紧张、长途跋涉、肌体劳累所引发风湿关节肿痛是马帮运载中最严峻的问题。
唐朝元年(公元679年),马帮头目黑飞崖带队运货去藏区,途中多名弟兄因受风寒,关节肿痛复发,严重耽误了脚程。
黑飞崖正愁眉不展,突听铃蹄声震天响:领头骡马肢蹄肿痛而发癫狂,挣脱绳索,跑进丛林,将一野草嚼碎涂抹在伤处。
一会儿,骡马肢蹄的充血、水肿逐渐消了……见识多广的黑飞崖立马想到:“畜生会给自己治病”的常言,莫非这是止疼良药?他即把该草药捣成汁给痛不欲生的兄弟涂抹按摩,奇迹出现了:关节的充血、水肿、发热、疼痛等四大症状迅速缓解。
黑飞崖大喜,继续涂抹,仅三两天弟兄们的关节肿痛治愈了,马帮人风雨兼程在期限内到达了藏区。
就这样,马帮秘方世代相传……。
不可淡忘的历史-----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评析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聚居地,独龙族―――一个仅有四千多人口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深处,道路不通,物资贫乏。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多时靠五百多匹骡马,“性质”为国营的“国家马帮”,每年运送600吨左右的粮食和其它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以救济独龙族兄弟。
1997年4月,通往独龙江的公路终于开始建设,望着一天天向前延伸的公路,马帮人看着一匹匹为他们累得吐血的马,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马帮,曾经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生活的所有部分……摄影组用半年时间跟踪这支“国家马帮”从雨季到冬季前的艰苦经历,记录了在公路开通之前,这个特殊地区赶马人普通、感人却鲜为人知的生活,包括怎样为抢运粮食而被大雪围困等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本片拍摄于1997年,完成于1998年,共分4部。
《纪录片》栏目9月3 日至9月6 日播出《最后的马帮》第一至第四部。
《最后的马帮》在荧屏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时好评如潮,后来,这部纪录片共获得了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十数个国内外奖项。
该片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了千年以来穿行于怒江峡谷、崇山峻岭、茶马古道的马帮人一路爬山涉水的艰难旅程,景美情真,细腻动人,让我的眼前一亮,又唏嘘不已。
在由衷敬佩马帮人坚韧顽强毅志和深切同情马帮人艰辛苦难生活的同时,心生无限的感慨,因为随着大西南交通的日益发达,这支神奇的马帮驮队将结束使命,永远地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为了能够真实的反应马帮人的处境、艰辛,让观众们能够产生身临其境共鸣,感受马帮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最后的马帮》在主题上将人文关怀化作真实自然的造型语言来进行体现,给予观众粗糙的生活“真”实感,此片最终达到了给予观众最大程度真实感的创作目的。
此外,在纪录片中原生态的造型较多,段落清晰,缝合略显生硬,基本保持了生活流的连续与大组合段的非修饰态。
马帮精神感悟马帮精神是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长途跋涉中形成的一种合作精神。
这种精神被视为是古代商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所具备的一种伟大品质,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中,马帮精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也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马帮精神强调合作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古代,商队需要集结一起,组成马队,这是因为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旅程是异常艰苦和危险的。
面对沙漠、山峰和贼寇,一个人很难独自行动并取得成功。
因此,商人们学会了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保证货物的安全。
这种马帮精神中的合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同样适用。
其次,马帮精神是一种勇于挑战与不懈追求的精神。
古代的商人们,每次都要面对漫长而艰苦的旅途,这需要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他们要跋山涉水,穿越沙漠和戈壁,长途奔袭,一点一点地移动。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很多马帮成功抵达目的地,但也有不少马帮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归来。
然而,即使在失败的时候,商人们也不会气馁。
他们会继续努力,再次出发。
这种不懈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需要的。
此外,马帮精神还包含诚信和互助的价值观。
在丝绸之路上,商人们要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强大的商业网络。
任何一个商人的背叛和不诚信都会给其他商人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诚信成为了商人们的美德。
除此之外,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商人们总是会给予彼此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互助精神体现了古代商人们对人类关系的认识,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去学习和传承。
最后,马帮精神也强调了适应力和创新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环境,商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在商道中,只有那些能够灵活变通并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古代商人们也不断进行商业创新,以寻求更好的商业机会。
他们学会利用新的交通工具、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迤萨马帮文化的精神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迤萨马帮文化: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现象——迤萨马帮文化。
论马帮文化中伦理思想对现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作者:帅俊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一、马帮文化概述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更是世界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枝奇葩。
马帮文化是以马帮为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马帮作为大西南一种独特的经济物资流通形式、一种独特的商业行为、一种独特的文明传播载体、一种独特的社会阶层及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有着博大的文化意义。
马帮文化中蕴涵着很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涉及人生、修身、理想、精神、实践等多方面,现今马帮虽然已经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发掘和探析马帮文化的伦理思想仍然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
二、马帮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对现代青年的教育意义(一)有助于青年人体验和感悟人生之真谛马帮穷其一生都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体悟着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体会着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为开创自己的人生,珍惜和保存生命,为生存下去和为好生活而努力。
马帮生涯就是一部书写人生,描绘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史诗。
他们不断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好阐释。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网络的迅速普及,为青年人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
然而却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影响、诱惑着青年人,使青年人出现了人生观念的偏差,表现出消极的人生态度,不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生存的艰难而气馁,缺乏生活的热情,无法正确的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马帮的经历告诉青年人,人生在于奋斗,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拼搏,不断地开拓,不断的进取和创造。
(二)有助于青年人对梦想的探求和奋斗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
而生活理想是一个人最简单的追求和向往。
同样马帮也有这种简单的理想,他们希望生活的更好,能过上好日子,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西南古道上的生命律动——《马帮城》歌谣论刘侠陕西师范大学 普洱学院摘要:海男以马帮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马帮城》,使其小说创作达到了新高。
《马帮城》中穿插了为数不少的歌谣,这些歌谣在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阐明人生哲理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歌谣的书写既体现了作者扑捉生活的敏锐,同时也体现了一代代赶马人灵魂的追问,歌谣的律动使马帮生活图景有了诗意的展现,同时也成为了探秘马帮生活及马帮精神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西南古道;马帮;歌谣;灵魂关于《马帮城》的创作,作家海男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事实上,在我的童年到少女时代,我似乎一直与这座马帮之城有关系,我似乎一直生活在马帮之城,因为我出生以后还看见马帮、马驮以及赶马人。
”[1]海男在《马帮城》这部作品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她编织着梦与灵魂、命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读者一一去揭开,而在编织这些奥秘的过程中,海男再一次使用了自己拿手的东西——诗歌。
对海男有深入研究的云南学者黄玲认为:“海男是以诗的方式进入小说,或者说把诗歌精神代入小说”。
[2]在《马帮城》中,诗歌精神被作者转化成歌谣的样式。
歌谣在海男的笔下成了转动的精灵,正是这些或被吟诵、或反复在脑海中涌动的歌谣成为我们探索《马帮城》奥秘的窗口,也是探索海男心灵奥秘的切入点。
一、借助歌谣塑造人物形象塑造首先,海男通过歌谣塑造赶马人家属形象。
《马帮城》这部小说以肖花菊开篇,她既是赶马人的妻子,也是年轻一代赶马人的母亲。
肖花菊的命运之旅就是在歌谣中展开的,她少女期的歌谣充满南山坡的温暖,当她18岁时被一个叫刘严路的赶马人抱上马背之时,她的少女期结束了,开始进入为人妻、为人母的命运探索期。
在人生最重要时期,歌谣总能适时出现。
当她得知自己怀有身孕时,耳边响起了这首歌谣:“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命运,男人带走了女人,女人为一个男人生育,这世上的命运千千万万种,男人和女人绝不会无缘无故地互相捆绑。
【民族文化研究】【收稿日期】1999-12-18【作者简介】李旭(1961—),男,云南泸西人,云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人类学研究。
论大西南马帮精神李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034)关键词 马帮 冒险精神 勤勉开拓 宽容亲和 讲信誉 爱国 创新意识 反抗摘 要 本文在长期研究马帮文化的基础上,对大西南马帮在漫长的运作时日中形成的大胆冒险、吃苦耐劳等一系列精神特征作了总结和论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0)03-0042-03On the Spirit of the C aravan Culture in Southw est ChinaLi Xu(Institute of Literature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 unming 650034,China)K ey w ords :caravan ;adventurous spirit ;pioneering spirit ;open -mindedness ;good reputation ;patrio 2tism ;enterprising spirit ;rebellionAbstract :To interpret the caravan 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the caravan here and giv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adventurous and hard -working qualities a 2mong other things 1 马帮是大西南山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地区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恶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就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现代化运输工具出现以前西南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形式。
马帮以俗称为“锅头”的为首领,他既是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赶马人是锅头的雇佣劳动者,可以按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自由地参加或脱离各个马帮。
有的马帮连锅头带骡马属商号所有,有的是马锅头独立经营,受雇于顾客商家。
有的赶马人是自带骡马入伙,他就兼有了雇工和股东两重身份。
然而,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大西南马帮的存在和运作,起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曾经像流动的血脉一样连接起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极大地促进丰富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至今他们仍在一些不通公路或交通不便的地区辛勤劳作。
久而久之,在马帮的赶马人和马锅头身上,就形成了许多触目显著的精神特征,而这些精神特征正是过去仅仅追求安居乐业,向往平和中庸的许多中国人身上所缺乏的。
所以,马帮作为大西南独有的一种经济交通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文化载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在大西南历史上,都有其现实意义和值得借鉴的价值。
一、马帮的冒险与开拓精神大西南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称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
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这种冒险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意上的冒险。
马帮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社会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仅不完善,在许多地区简直形同虚设,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加上政治局势的极不稳定,更增加了这种风险。
有的人固然因为马帮贸易而兴家发财,但更多的人干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仍然一无所有。
二是面对严峻的大自然的冒险。
马帮运行的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24—2000年5月第17卷第3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he Nationalities Vol.17,No.3May 12000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
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
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弃尸荒野,死于异国他乡,有时甚至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
当时的西南地区,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不时遭到土匪强盗的袭击,死人损货的事时有发生。
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冒险精神。
所以,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
西南马帮的身上正好体现了这种美德。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
他们埋头苦干,不仅劳力,而且劳心。
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作卓绝的抗争,经常还要赶时间,抓机会,这当然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的农民要艰苦得多。
不论多么漫长的路途,马帮都要一步步走过来,上路后,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饭,要上驮下驮,要搭帐篷,晚上睡到半夜还要爬起来看看放养在山上的骡马跑远了没有,是不是安好。
光每天的上驮下驮对赶马人来说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个人要把十多匹骡马所驮的上千斤货物抬上抬下,一天两次,甚至更多次。
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首先要服伺好骡马,一日三餐,赶马人都要先让骡马吃好,最后才轮到打发自己。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
他们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通晓各民族语言,而且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识别野菜野果,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马帮大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在那里他们举目无亲,有时候谁也帮不上谁,哪怕同一个马帮里的人,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存劳作完全得靠自己,懒惰的人根本就无法在马帮里混。
马帮之所以有冒险精神,之所以能够勤勉劳作,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想过上好一些的日子。
二、马帮的宽容亲和与讲信誉守信用的精神马帮是一个商业运作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同时他们也要与别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打交道,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宽容亲和的精神。
马锅头与赶马人之组成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因此,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密切,行动容易协调,运输效率也就比较高了。
马帮与各家商号之间,也存在着互利互助的关系。
有的马锅头经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资金,然后有了自己的商号,有了商号以后,更得力于马帮的支持。
过去,云南的大多数商家都是靠赶马帮起家的。
所以,马帮与商家就有着很好的团结合作关系,贯穿着亲密和合作的精神。
在马帮自身内部,由于大家结成了一起行动的马帮,同吃一锣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因而相互之间更是亲如一家。
而且马帮在外面闯世界,常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
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的精神。
俗话说,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
在路上碰到其他马帮,大家都很亲切,都是出门人,遇到困难相互都会彼此帮助。
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都要全力给予帮助。
碰到路断了什么的,就一起合力去修。
缺了粮食、草料什么的,也会相互接济一下。
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
那是常在路上的马帮最为忌讳的。
由于常年在外面闯荡,什么世面什么人没见过?马帮的眼界心胸也就宽阔得多,他们通情达理,体谅他人,而且路上什么情况都会碰到,别人碰到的难处很可能自己第二天就会碰上,你帮了别人,也就等于帮了自己。
故每次运输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步就班,井然有序地行动,该走就走,该停就停。
马帮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如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等等,而且十分讲信誉、守信用。
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
在他们那里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商业社会的基本要素。
每次货物运输,他们的责任都十分明确,而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
马锅头要负责全局,要完好无损地保证货物运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样一样由商号清点验收,管的很严;赶马人负责照看归他管理的骡马,每头骡子,每样货物,都要负责到底。
要是出了什么纰漏,做了什么手脚,下次就没有饭碗了。
只有好好做人做事,才有人请你。
所以马帮特别看重信誉信用,真—34—第3期李旭:论大西南马帮精神要有什么意外,哪怕自己吃亏贴进去,也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马帮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方面有赖于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这一道德基础又与边远山区纯朴无欺的民风融为一体,使之得以维持。
由于并非处于法制社会,马帮的经营几乎完全靠的是信誉和信用,马锅头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十分干脆果断,而且说到做到,绝无戏言。
只要预先交付一点定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完成工作。
这已成为他们的定例。
因此,马帮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责任感,因为前面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必须对马帮群体中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生命负责,对那些珍贵的骡马和昂贵的货物负责,还包括着对远方家乡的亲人负责。
这也正是马帮在西南地区口碑甚好的原因。
三、马帮的爱国精神与创新意识不能否认,马帮的兴起和运作,是为牟利发财,然而正因为此,马帮的利益就跟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在一起。
只有国家强盛了,只有人们生活繁荣了,马帮也才有靠山,才有财源。
马帮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势必倚国重民,这就造就了马帮的爱国精神。
过去,西南有不少马帮一直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与外国商人以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打交道的时候,常常因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羸弱,而在生意上吃很大的亏。
在关税上,在外汇汇率上,在货物价格上,如果没有自己的政府撑腰,就常常被动吃亏。
许多马锅头对此深有感触。
从国内来说,如果政府腐败,官员横行,政局不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马帮的生意和生存。
因而,马帮们常常体现出一种向心力,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昌盛,具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许多赶马人就积极投鞭从军,成为保家卫国的好战士,因为他们平时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和纪律,而且人人会打枪战斗,又熟悉地形道路。
当时他们就唱出了这样的赶马调:“马铃儿响叮当,马锅头气昂昂。
今年生意没啥子做,背起枪来打国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