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596.63 KB
- 文档页数:35
3.主导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不能同等地看待,因为各种生态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中按着一定的配合方式结合,结果不同;其中总会有某种生态因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生态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7.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8.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分布时,这个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16.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
18.胁迫:在资源利用曲线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植物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在生态学上,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植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
22.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这一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例如植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在昼夜有一定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的现象。
33.生境:指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活地域)的生态环境。
38.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与特定生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
47.沙生植物:生长在以沙粒为基质的沙区,是适应风沙土壤基质的植物,并可再划分为抗风蚀、抗沙埋、耐沙割、抗日灼、耐干旱、耐贫痔等一系列生态类型。
2.最大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
8.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
11.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
A 生态因子B 环境C 主导因子D 限制因子(2)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3)()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B 光周期C 低温D 昼夜变温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有()。
A 温度B 光C 海拔D 土壤结构E 坡向(2)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B 弱光C 高温 DCO2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3)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B 紫外线C 红橙光D 蓝光E 绿光(4)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B 蓄水能力差C 保肥能力差D 比较干燥E 透气性好一、填空题(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增长。
(3)()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
A 瞬时增长率B 内禀增长率C 环境容纳量D 环境阻力(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A 多度B 密度C 盖度D 频度(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
A 内禀增长能力B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C 存活曲线D 年龄结构(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 随机分布B 均匀分布C 群团分布D 泊松分布(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 相互竞争B 互利共生C 寄生D 偏害作用(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趋于1时,种群( )。
A 近似指数增长B 增长速度趋于零C 数目已接近极限D 数目开始减少(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名词解释1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3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4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由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6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7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称为限制因子8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如食物、天地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9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0光饱和点:植物同化CO2的最大能力。
11光补偿点:植物生长发育的需光度12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全光谱中280-710nm之间的光谱带,由于该光谱带内的辐射是对光合作用有意义的辐射,因而被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带。
1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1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15阳地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开阔栖息地。
16阴地植物:以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品种17冻害:当温度低于-10C时,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活变性,这种损伤叫冻害。
一、填空题1.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景观中最基本的生态要素有:斑块,廊道,本底。
3.影响光能利用效率的生物因素有: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5.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土壤动物,物理环境,凋落物的化学性质;而待分解者的C:N比为(25~30):1时,最有利于分解者的分解。
6.由于人类对气相循环的干扰,而造成全球性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7.种群的内分布型可分为随机型,均匀型和集群型。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使盛开。
这句话反映的是生态学的物候现象。
9.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捕食食物链,腐生(碎屑)食物链及寄生食物链。
10.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主要有: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11.竞争按生物间的关系可分为资源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1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按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13.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属于生态学中的拟态现象。
14.利他行为可以在家庭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三个群体水平间产生。
15.分解过程的复杂性表现为它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16.保护区的根据其功能和作用一般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
17.种群的数量变化,按Logistic equation,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18.群落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外貌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种间关系,动态特征,边界特征,分布范围等。
20.热带雨林的结构具有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乔木具有特殊构造21一般来说,竞争发生于不同(或生态位相同、相近)的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物种间产生生态位的分化,从而使群落中生物多样性增加。
生态学复习题1、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①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②非生物环境:温度、水、阳光、风;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CO2、食物、氧等;生态因子作用生特点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作用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幅生态价: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4、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5、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他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8、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5、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①有多少②哪里多,哪里少③怎样变动④为什么这样变动;9、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表示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B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1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1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12、演替: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13、生态效率:又称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14、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15、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选择题1、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坏境称为生境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6、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生态出生率9、种群在逻辑斯蒂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的个体数量为等于K/213、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点是A、信息少B、稳定性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简单14、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修正为热带雨林15、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A、食草动物B、杂食C、肉食D、碎食16、生态系统的消费效率为n+1营养级的摄取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17、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A、CO2B、温度C、水D、营养物质18、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A、种子植物B、阙类植物 C 、蓝绿藻D、真菌19、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0、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判断题1、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对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是固定不变的,即其接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错5、在适宜的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对6、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对7、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的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对8、种群的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数目与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对9、年龄比例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对10、绝对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中下测得死亡率; 对1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与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等;生物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这表现为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荒地上培育起树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另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者与宿主的关系;类似的物种间关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形成了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特征;17、最小因子、限制因子、耐受限度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叫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4耐受限度: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5生态幅生态价:在耐受范围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其中广义生态幅包括广温性、广盐生、广食性等;狭义生态幅包括狭温性、狭盐性、狭食性等;18、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和叶片受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具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等;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3、行为上的适应--迁移和冬眠/休眠、集群等;二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形态上的适应--植物:有密绒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光,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3、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18、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年龄锥体一般有下列3种类型:①典型金字塔型锥体,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②钟型锥体,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③壶型锥体,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个体占很高比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9、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平均年龄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存活率作纵坐标得到的曲线A型:凸型曲线,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B型: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型;C型:凹型曲线,表示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产卵鱼类、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此型;20、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①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公式:Nt+1=λNt ,增长曲线:直线;其中同期增长率λ是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中的重要参数,λ=Nt+1/ Nt >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 λ< 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②种群连续增长模型公式:dN/dt=b-dN=rN, 其积分式:Nt=N0e rt ,增长曲线:型曲线; 其中,r是一种瞬时增长率,r >0,种群上升;r =0,种群稳定;r < 0,种群下降;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 ,r表示种群增长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d N/d 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 N/d 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 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①二个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②曲线形状:S型曲线③S型曲线特点:渐近的;曲线上升是平滑的④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dN/dt=rN1-N/K=﹣r/kN2+rN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21、种间竞争与生态位的关系:①进化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②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将导致一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总之,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22、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每一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23、物质循环C、N、P:1、碳循环: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体中的有机碳;最大的碳库是海洋,最重要的碳流通率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碳交换和大气与陆地植物之间的交换;包括的主要过程是: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大气交换;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①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co2,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葡萄糖,再综合成为含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转化成CO2,另一部分构成生物的有机体;动植物死亡后,一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co2,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分解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为矿物燃料;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经过燃烧时,碳氧化转变成co2;②大气和海洋之间co2交换Co2由大气进入海洋,或由海洋进入大气中;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2、氮循环:大气是最大的氮库,土壤和陆地植物的氮库比较小;天然固氮包括生物固氮和闪电等高能固氮;人工固氮包括氮肥生产使用化石燃料释放;N的循环过程如下:固定的氮素以硝酸盐或氮盐的形式进入土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草食动物所取食,合成蛋白质;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动植物死亡后,组织中的有机氮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氮,并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氮的生物小循环;土壤中无机氮可经降水在地表迁移,可转入地下水,或流入海中;海洋中的氮,一部分继续参与氮的小循环,另一部分离开循环;3、P的循环过程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后被分解,又回到环境中,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在海里,另一部分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进入循环;2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伦理价值;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原因:①过度利用、过度采伐和乱捕乱猎;②生境丧失和片断化;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⑤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对策:①保育对策应该包括全球的、国家的、地区的和地方的等一系列不同层次;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③迁地保护是将野生生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保护;④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⑥生物多样性的监测;⑦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
⽣态学复习题习题⼀⼀、名词解释1. ⽣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5. ⽣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填空题1.⼲燥度的计算公式⼀般采⽤K=0.16Σt/r,当K>1时,⾃然植被为,K=1.0~1.5时,⾃然植被为,K>1.5时,⾃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壤腐殖质是在⼟壤微⽣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可分为和两⼤类。
4.森林⼟壤储⽔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称为。
6.热带⾬林、季⾬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 )。
A. 平均温度B. ⽣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
A. ⾮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植物由光合作⽤所⽣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性⽣产量B. 总第⼀性产⼒量C. ⽣物量D. ⽣产量4、( )⼭脉海拔⾼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D. 天⼭5.平均⽽⾔,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产⼒最⾼。
A. 热带⾬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2.试⽤⽣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量的害⾍、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演替为例,说明逆⾏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3、生态学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4、生态学的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生态学四大学派派,包括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
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现代人类面临的五大农业生态危机是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污染加重,其根源是对生态系统缺乏整体认识。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结构(9学时)一、名词解释自然环境、生态因子、三基点温度、限制因子、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生物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种群调节、生态对策、光周期现象、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化感作用、生物群落、优势度、相对密度、群落交错区、生物群落演替、顶极群落、生物多样性二、填空题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共同形成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大环境。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人工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3、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
4、植物对日照时间的反应在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引种,生产上不注意这一规律会导致明显减产。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个体生物的生理过程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人类社会的发展D. 地球的物理环境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3.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A. 单向的B. 可循环的C. 双向的D. 无规律的4. 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取决于:A. 物种的数量B. 物种的多样性C.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D. 环境条件5. 以下哪个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A. 基因B. 进化C. 种群D. 细胞二、填空题6. 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总和。
7.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和地位。
8. 物种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和信息传递。
10. 群落演替分为______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简答题11.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描述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3. 解释什么是生态服务,并举例说明。
14. 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15. 简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16. 论述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17. 讨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
18.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19.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20. 探讨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限制。
结束语:通过上述复习题的练习,考生可以对生态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及其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成人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Allen 规律2.Bergman规律3.Bergman规律4.Chitty学说5.Christian学说6.Gause假说ck法则8.Liebig最小因子定律9.Logistic增长曲线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Lotka-V olterra模型及其4种竞争结局11.Nicholson学说12.r选择和K选择;r—策略者;K—策略者13.r-选择者的主要特征14.Shelford耐性定律15.Wynne-Edwards的学说16.伴生种17.北极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却小。
这是对什么环境的适应?18.被动扩散19.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举例说明指数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的应用价值。
20.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21.边缘效应22.变温与温周期现象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23.波动的特点与波动的原因?24.捕食食物链25.捕食者只是对猎物产生危害吗?26.捕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27.草食作用的特点28.草原弃耕地上的演替按照时间划分是属于世纪演替还是快速演替?29.草原植被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或多或少起显著作用。
此话是否正确?30.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31.层片及其特征32.层片与层的区别33.长日照植物34.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35.超顶极36.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连续变化过程叫做波动还是演替?37.沉积型循环38.成群分布39.初级生产40.初级生产力41.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42.初级消费者43.垂直地带性44.次级生产45.次级消费者46.次级种群参数47.次生裸地48.次生演替49.从赤道往两极,物种数目是增加还是减少;在水分受到限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随干旱程度的增加是增加还是减少?50.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周期性波动还是种群爆发?51.大气中的氮素必须经过各种固氮作用才能进入生态系统,请列举具有固氮作用的自然现象?52.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53.单优种群落与共优种群落54.单元顶级55.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种间竞争现象。
一名词解释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
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生态学基础试题1.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包括了对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2. 解释以下生态学概念:a)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包括物种的遗传差异、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高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b) 共生共生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能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无害的共生或者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有害但另一个物种却受益的共生。
c) 氮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氮的转化过程。
它涉及氮固定、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一系列生物和化学过程。
氮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重要元素,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氮平衡至关重要。
d)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或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在资源利用、生境选择和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通过彼此的生态位差异,物种可以避免直接竞争,实现共存。
3. 解释以下生态学研究方法:a) 普查调查普查调查是一种通过野外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方法来了解特定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分布和数量的技术。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采样网或陷阱、观察和记录生物体的行为等方式收集数据。
普查调查可以提供有关生态系统和物种群体变化的重要信息。
b) 功能实验功能实验是一种通过调整特定环境因素并测量结果来模拟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功能反应的方法。
例如,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或光照条件来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
功能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c)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使用卫星或飞机等远程传感器来收集地球表面特征和数据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中可以使用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监测地表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水体等因素的变化。
遥感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提供数据。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
A.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B. 生物体内生理过程C.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D. 动物的行为学答案:A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答案:D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规律是()。
A.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 双向流动,逐级递增C. 多向流动,逐级递减D. 循环流动,逐级平衡答案:A4.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B. 生态位包括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资源的利用C. 生态位重叠表示物种间不存在竞争关系D.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答案:C5.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功能?A. 美化环境B. 稳定生态系统C. 提供观赏价值D. 增加物种数量答案:B二、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部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______。
答案:崩溃2. 在食物链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能量的来源,被称为______。
答案:生产者3. 一个物种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与特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称为该物种的______。
答案:生态型4.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为了减少竞争,它们之间的生态位可能会发生______。
答案:分化5. 在生态系统中,______是指物种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动态平衡三、简答题1. 简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答: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生产力和较高的生物量,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如食物、清洁水源、气候调节等。
其次,生物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使其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外来干扰。
最后,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
生态学习题0 绪论一、填空题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种群是栖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3. 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
4. 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 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6. 生态系统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7.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8. 生态学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9. 生态学按照生物分类类群主要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二、选择题1. 在一定空间中,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A.个体B. 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下面哪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A.个体与环境B.种群与环境C.群落与环境D.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填空题1、生态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 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人类) 为主体。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和(人为因子) 。
3、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7、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8、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外部条件变化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可把生物区分为(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二、填空: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三、简答: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生态型2. 树种的耐荫性3. 物候4. 互利共生5. 生态平衡6. 进展演替7. 营养级8. 最小面积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10森林死地被物二、填空题1.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一般采用K=0.16Σt/r,当K>1时,自然植被为,K=1.0~1.5时,自然植被为,K>1.5时,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2.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和。
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或动力可分为和两大类。
4.森林土壤储水量取决于和。
5.由于适光变异,经常处于强光下的叶片称为,长期处于弱光或庇荫下的叶片称为。
6.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内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在海滨泥质潮间带,因环境条件特殊,分布着植被。
7植被分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和。
三、单项选择题1、在有效积温的计算公式K=(x-x0)·y中,x0表示( )。
A. 平均温度B. 生物学零度C. 物理学零度D. 年平均温度2、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
A. 非腐殖质B. 枯落物C. 腐殖质D. 胡敏酸3、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
A. 净第一性生产量B. 总第一性产力量C. 生物量D. 生产量4、( )山脉海拔高2000m左右,对南部地区有良好的屏障作用,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天然分界线。
A. 南岭B. 秦岭C. 武夷山D. 天山5.平均而言,下列不同森林类型中,以()的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B. 亚热带森林C. 温带森林D. 寒温带森林四、简答题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生态学复习题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生态学习题0 绪论一、填空题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种群是栖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3. 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
4. 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 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6. 生态系统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7.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8. 生态学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9. 生态学按照生物分类类群主要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二、选择题1. 在一定空间中,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A.个体B. 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下面哪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A.个体与环境B.种群与环境C.群落与环境D.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填空题1、生态学中的环境一般以(生物) 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 (人类) 为主体。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和 (人为因子) 。
3、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作用特征包括(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7、休眠是生物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生理适应机制。
8、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外部条件变化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可把生物区分为(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9、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10、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一整套适应性特征称为(适应组合)。
11、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150~4000 nm)。
12、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平衡之处称为(光补偿点)。
13、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将其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14、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常表现在(行为)、(生理)和(形态)。
15、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最低有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6、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7、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8、生活在海洋高渗环境中的动物,其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为(食物)、(饮水)和(代谢水)。
19、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排泄失水)。
20、地球上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减弱)。
21、哺乳动物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是(尿素)。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A:人为因子 B:海拔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2、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A:综合性作用 B:主导因子作用C:阶段性作用 D:不可替代性作用3、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4、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补偿变化称为()。
A:实验驯化B:气候驯化 C:人工驯化 D:休眠5、在光谱中,380~760nm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A:紫外光 B:红外光C:可见光 D:蓝光6、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A:温度 B:食物 C:湿度D:光7、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律称为()。
A:Allen规律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8、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9、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A:最低温度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10、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A:总积温 B:有效积温 C:发育速率D:发育起点温度11、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A:90%以上 B:50~70% C:60~80% D:80以上12、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约需水量为()。
A:349g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13、体液浓度随环境渗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是()。
A:变渗动物 B:高渗动物 C:低渗动物 D:恒渗动物14、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具有发达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是()。
A:排出水分 B:获取水分C:排出溶质 D:获取溶质15、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略增强16、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A:湿生植物 B:中生植物C:阳生植物 D:阴生植物17、()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C:溶氧 D:盐度18、陆生动物排出含氮废物有不同的方式,以减少水分的丧失,鸟类排出的含氮废物是()。
A:尿素B:尿酸 C:尿素和尿酸 D:氨19、()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性手段。
A:行为适应 B:生理适应 C:滞育 D:休眠20、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A:地区环境 B:生物圈 C:大环境D:小环境21、食物、天敌和流行病属于()。
A:人为因子B:生物因子 C:气候因子 D:稳定因子三、判断题1、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2、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3、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大,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小。
()4、广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
()5、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6、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小的调整。
(√)7、内稳态生物能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完全能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8、紫外光因其波长短而能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都是由紫外光产生的。
()9、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1、在适宜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12、Allen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3、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14、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
(√)15、水中溶氧量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16、水既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又是一切代谢活动的介质。
(√)17、不同植物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需水量)是一样的。
()18、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一般有发达的排泄器官。
(√)19、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渗透压调节问题是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取大量的水分。
()20、陆生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食物、代谢水和直接饮水。
(√)21、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22、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23、陆生脊椎动物均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内的含氮废物。
()四、解释名词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其含义与环境因子基本相同,只是生态因子总是对生物起作用。
2、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耐受极限而阻止其正常生命活动(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限制因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生物就会衰竭或不能生存。
4、小环境是指小范围内的生物的特定栖息地,小环境中的气象条件称为小气候。
5、内稳态生物能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而相对独立于自然界。
如动物一定程度的恒温性(恒温动物通过控制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生理调节;变温动物通过行为来调节,行为调节。
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了生存空间,增加了生态幅。
五、简答题1、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有效积温法则最早是从研究植物中总结出来的,其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总热量称为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总积温(sum of heat)、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K=N(T-C)K:热常数,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单位是“日度”N:发育历期,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的天数,单位是“d”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2)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K(年总积温)/K1(完成一个世代的总积温)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该地区的年积温是否能满足某种生物的总积温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2、说明海洋低渗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说明海洋低渗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1)主要矛盾: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得充足的水分(2)调节机制➢获得水的方式:食物饮海水:主要方式代谢水➢排出溶质的方式发达的排泄器官:鳃、直肠腺3、说明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说明淡水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1)主要矛盾:排出过多的水,获得溶质(2)调节机制➢获得溶质食物鳃或上皮组织主动从环境中摄取➢排出过多的水排泄器官排稀尿4、陆生动物的失水途径与保水机制(1)失水途径皮肤蒸发呼吸排泄失水(2)得水途径和保水机制得水途径:食物、饮水、代谢水保水机制:➢昆虫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蜡质层,气门瓣控制开闭➢爬行动物的角质磷和皮下脂肪➢鸟类长的呼吸道、肾的重吸收、皮肤腺退化等➢兽类鼻腔冷凝水、重吸收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一、填空:1. 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 个体的集合。
2. 种群是指(特定空间) 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凸型)、对角线型和凹型存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