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月相变化》说课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亮的奥秘;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首先根据生活中的记忆,亲历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在小组内交流,随后粘贴月相并尝试解释自己为月相安家的理由,通过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宝典,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根据模拟实验简介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模拟学习学生将会用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2、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依靠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月相的前概念也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直观的教学及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月相变化。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亲历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对月相变化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假设。
2、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课题单元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单元目标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亮的奥秘,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课题名称月相变化课题章节第三章第二节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首先根据生活中的记忆,亲自动手将自己记忆中的月相裁剪出来,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随后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根据模拟实验简介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模拟学习学生将会用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对月相变化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及假设。
2、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月相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对宇宙奥秘的兴趣,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依靠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月相的前概念也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小学科学26月相的变化(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月相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和描述月相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二、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模型或动画展示月球、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月相的变化。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三、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询问他们对月亮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2:呈现教学内容(10分钟)利用图片、模型或动画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自转的方式,并说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式。
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能看到不同的月相。
步骤3:学生互动(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月相是怎么形成的?2.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变化?3.在每个月相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步骤4:归纳总结(15分钟)请几名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全班一起归纳总结月相的变化原因和特点。
步骤5:实践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张天文观测日历。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晚上的月相,并在天文观测日历上标记。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跟整个班级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6:巩固与拓展(10分钟)通过黑板谈话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月相变化的规律,强调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延伸1.月历制作: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月历,在月历上记录每个月的月相变化。
2.观察月食:引导学生对月食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月食的成因。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学生。
2.考核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总结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使他们能够观察、记录和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同时,通过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月相变化》教学设计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梁海燕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观察记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做出假设。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课后能持续保持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二、重点难点重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难点:模拟月相变化实验三、教学准备月相观察记录单、月相图片(教师与学生)、月球运行轨道、月球模型等。
四、教学活动课前活动:1、师:上课前请大家帮老师确认一下教室的方位,请用手势告诉我哪里是东面?哪里是西面?北面与南面是在哪里呢?2、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指令,我说你们做。
全体起立,“面向南,背朝北”,3、师出示一个小朋友:假如这是地平线,这位是站在地平线上的小朋友,现在也让面朝面,请用刚才的方法帮他确认一下,他左手面与右手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新授课:(一)认识月相。
1、课件出示不同的月相,师:孩子们,这样的月球你看到过吗?这样的呢?-----2、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月相”板书。
(二)研究上半月的月相变化。
1、师:前段时间老师让你们去观察了上半月的月相,上半月指的是农历的什么时候?2、师:从农历初一到十五之间还有哪些具体日子?3、师:还记得老师是要求你们在什么时间去观察上半月的月相的?4、师出示太阳:假如说这是太阳,你们觉得此时的太阳在哪个方位?师追问:你能说说摆在这里的理由吗?5、思考:太阳放在这里,还有其他问题与想法吗?预设A:学生可能会说不够远。
预设B:学生可能会认为太阳不够大。
6、师:接下来老师就要来考察一下,同学们前段时间对上半月月相观察的结果。
请你们把观察记录下来的月相小圆片放在这张记录表上,摆放好后举手示意,同时我会请其中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来摆放。
小学科学632月相变化(教案)小学科学月相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2. 掌握如何通过观察月亮上的斑点变化来判断月相。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显示器或投影仪2. 月相示意图3. 学生笔记本、铅笔4. 实验材料:月相模型或月亮的照片三、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向学生展示月相示意图,并问学生有没有观察到月亮的变化。
2.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月亮的变化,例如圆盘大小、明亮度和斑点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并解释是因为月亮围绕地球旋转所造成的。
展示和讨论:1. 教师展示不同月相的示意图,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月相的特征和斑点变化情况。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观察月相模型或月亮的照片,记录观察结果,并就月相变化情况进行小组讨论。
实验:1. 学生使用月相模型或观察月亮的照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记录不同月相的特征和观察到的斑点变化情况。
3.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绘制月相变化的图表和时间序列图。
总结和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实验的结果,并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2. 学生交流归纳出月相变化规律,并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3. 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答案,并加以解释和说明。
练习和评价:1. 学生独立完成月相变化的练习题,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并针对错误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3. 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月相变化的海报,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四、巩固和拓展:1. 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并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2. 学生通过参观天文观测站或月相模拟实验,深化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月相变化的概念和规律,并通过观察月亮上的斑点变化来判断月相。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展了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开安镇第二中心小学张丹
一、教学目标: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寂静规律的
3、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系统
二、学习重点:
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探究和理解月想变化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月相仪、课件、圆纸片、活动记录
四、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和位置变化)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月相不同形状的图片引出月相的概念
2、指导画月相(让学生认识到美术课上的弯弯的月亮实标
上是不存在的)
3、画出上半月观月的方向图(引出初一到十五月相变化规
律)
4、请在圆纸上画出你觉得是哪个时间的月亮,然后贴到黑
板对应的时间上
5、交流,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时间下面的贴月亮,亮面有的
在左有的在右
6、做月模拟实验
7、总结纠正学生画错的月相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8、同理推出下半月月相变化规律。
(总结月相变化是有规
律的)
五、基础练习:
1、出示练习课件
2、教师讲解
六、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科学教案:月相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月相的变化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p 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白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
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
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老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局部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考虑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场,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p 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学生在观察和分析^p 的根底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
小学科学32《月相的变化》(教案)【教案】小学科学32《月相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掌握各个月相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敬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月亮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判断月相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简单对话,让学生回忆夜空中月亮的样子,并引发对“月相”和“月相的变化”这两个概念的思考。
2. 学习与探究(2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测月相的变化规律,并写下来。
b. 实例观察: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观察表格,让学生观察每天在同一个时间点出现的月相,并记录下来。
c. 分组讨论与分享: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共同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3. 实践与应用(20分钟):a. 制作月相模型:引导学生用纸板和黏土制作一个月相模型,模拟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
b. 观察月相模型:每天让学生观察模型中月亮的表面特征,并与实际观察的月相进行对比。
c. 讨论与总结: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模型中月相的变化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并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a. 课外观察:布置学生在家中或在课后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b. 分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与同学们进行探究和讨论。
c.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成果整理成展板或图片,并在班级中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延伸:1. 可以拓展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其他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2. 可以进行有关月相变化的互动游戏,培养学生观察和反应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表格: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变化情况。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一、教材《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
我对这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它与其他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ppt展示)。
对《月相变化》这一,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二、学生学生对于月球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获得很多关于月球的信息。
在本单元的第一节中,更是系统的了解了月球的运动、月球的一些重要数据,可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
甚至对于月相,学生也不陌生,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
但是很少有学生有指向性地、系统地观察过月球和月相的变化,因此学生其实对于月相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此外,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运动中的地球》这个单元,对于利用模型帮助他们了解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概念目标:1、月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因此正确的月相明暗交接的线始终处于圆的直径两端。
2、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过程目标: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有效的提问。
4、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1、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3、意识到持续观察的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我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认为本的重点是模拟月相变化,并对月相有规律变化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
难点是学生能解释月相有规律的变化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目标并顺利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月相变化》教学设计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小学科学教案月相的变化教学对象:小学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月相变化图3. 观察记录表教学内容:第一章:月相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
2. 讲解:讲解月相的概念,介绍新月、月牙、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月相。
3. 互动:学生讨论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二章:月相的变化规律1. 引入:通过展示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 讲解:讲解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
3. 互动:学生分享观察月相的心得,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章:观察月相1. 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夜晚的月亮,观察月相的变化。
2. 讲解:讲解如何观察月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时间和方法。
3. 互动:学生分享观察月相的心得,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四章:记录月相变化1. 引入:让学生记录月相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讲解:讲解如何记录月相变化,提供记录表供学生使用。
3. 互动:学生分享记录月相变化的心得,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五章:月相变化的应用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月相变化在农业、航海、天文等领域中的应用。
3. 互动:学生分享月相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月相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观察、记录和应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月相变化》说课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宇宙》单元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接上堂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教学,更加深入地介绍月亮的奥秘;同时为后面《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做了铺垫,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首先根据生活中的记忆,亲历动手裁剪记忆中的月相,并在小组内交流,随后粘贴月相并尝试解释自己为月相安家的理由,通过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宝典,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根据模拟实验简介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模拟学习学生将会用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2、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依靠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月相的前概念也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直观的教学及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月相变化。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知识目标: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最新资料推荐------------------------------------------------------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一、教材《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我对这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它与其他课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ppt 展示)。
对《月相变化》这一课,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二、学生学生对缎于月球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痣经常能获得很多关于月球的芦信息。
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篦中,更是系统的了解了月球啖的运动、月球的一些重要数据,可以说,学生的理论知咻识非常丰富。
甚至对于月相胙,学生也不陌生,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
但是很少有学挈生有指向性地、系统地观察西过月球和月相的变化,因此t学生其实对于月相的了解还亩是很少的。
此外,在五年召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蕊《运动中的地球》这个单元肛,对于利用模型帮助他们了解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屐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纱生的实际情1 / 7况,我将本课的焉教学目标定位如下:概念V目标:1、月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愀半,因此正确的月相明暗交饩接的线始终处于圆的直径两跣端。
2、月相在一个月的念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它的浒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 诫、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礼公转形成的。
过程目标: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鑫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做在出合理的解释。
2、学习柒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湘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枭,会有效的提问。
教科版科学六下《月相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教科书中的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相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观察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兴趣和经验。
但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观察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月相变化的名称和顺序,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说出月相变化的名称和顺序,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相变化的视频资料。
2.准备月相变化的图片资料。
3.准备观察月相变化的工具,如望远镜、相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月相变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
同时,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月相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月亮,记录月亮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讲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月相在古代文明中的应用,如农历、节气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月相变化的观察报告,包括观察时间、月相变化过程、自己的感悟等。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月相变化的名称、顺序和原因。
教科版科学六下《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教材以观察月相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但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学会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相变化,培养观察能力。
2.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月相变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讲授法:讲解月相变化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月相变化演示仪、月球模型、PPT等。
2.学具:记录月相变化的、观测日志等。
3.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观察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变化。
提问:“你们观察过月球的变化吗?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讲解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通过演示仪和月球模型,直观地展示月相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月相观测实践活动。
每组发放记录月相变化的和观测日志,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讨论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讲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一、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内容与方法梳理:《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态度来审视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有序观察和推测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相的前概念只是印象中有圆月也有缺月,但都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农历的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圆月概念几乎是无。
学生只知道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月亮才是圆的。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的知识储备:昼夜交替的形成;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会自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会绕着地球转,转动一圈是一个月时间。
有着这些知识储备对于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年级的孩子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他们对现实中的天体如何与模拟实验的天体不能很好地用空间概念图建构起来。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能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2、通过画月相、剪月相、贴月相经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六、教学难点:模拟实验中各种材料所代表的是什么,明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模型。
七、教学准备: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每小组黑白球一个、圆纸片16个)、小组地面画好圆圈、汇报卡、剪刀、等。
小学科学32《月相变化》(教案)月相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的形状和特点。
2. 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 学会观察和描述月相变化的不同形态。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月球模型(可以是干燥的泥土球或皮球)。
3. 彩色板报纸和剪刀。
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1. 教师展示一张充满星星和月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师提问:“你们在晚上经常能看到的天体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发现月亮的不同形态,并引入今天的主题:月相变化。
步骤二:了解月球的形状和特点1. 教师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月球真实照片,并解释月球的形状是圆的。
2. 教师解释月球上的“山峦”是月球表面的凸起部分,而“坑洞”则是月球表面的凹陷部分。
3. 学生观察并讨论月球表面的山峦和坑洞,了解月球的特点。
步骤三: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 教师使用月球模型向学生展示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可以用手指作为太阳光,围绕月球模型的不同位置,模拟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2. 教师解释当太阳光从不同方向照射月球时,月球所反射的光亮度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3. 学生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的不同形态,根据太阳光的位置来描述不同的月相。
步骤四:学会观察和描述月相变化的不同形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月亮的月相变化。
可以在晚上带领学生集体观察月亮,或者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月相变化。
2. 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日期的月相变化,在绘图纸上绘制出月亮的不同形态。
3. 学生通过对观察和记录的月相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归纳出月相的不同名称。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 学生使用彩色板报纸和剪刀制作月相变化的展示板。
2. 学生将月相变化的展示板放在教室的显眼位置,与同学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月相变化的经验和认识。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或其他资料查询和研究月球和月相变化的更多知识。
小学科学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月相是指观察到的月亮表面呈现出的不同形状,这种变化被称为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是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与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引起的。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第4课,我们可以了解到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深入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够准确地预测月相的变化。
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生将发现月相是如何与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相关联的,并学会制作月相观察器。
一、课前准备1. 准备一些有关月相的图片或幻灯片,用于引发学生对月相的兴趣。
2. 准备月亮和太阳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3. 准备一些制作月相观察器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二、导入与探究1. 制作月亮和太阳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月亮和太阳的不同特点。
2. 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解释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以及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如何影响月相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形状,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
三、实践与合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制作一个月相观察器。
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调整观察器,学生可以准确地预测和记录月相的变化。
2. 学生利用月相观察器在不同的时间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形状。
3. 小组合作,学生共享观察结果,并比较彼此的观察,尝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总结与归纳1. 学生回顾并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归纳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 和学生一起总结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以及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如何影响月相变化。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入的知识,如为什么月相周期为约29.5天,等等。
五、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并讨论为什么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
2. 将月相变化与潮汐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潮汐变化与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3. 探索月相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和生活的。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了解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月中盈亏一次。
重点:月相形成的原因。
难点:月相形成的规律。
教学准备:卡纸、剪刀、胶水、圆纸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来一起猜个谜语吧!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月亮,你们可真是聪明。
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每个人送你们一个月亮。
这个谜语带来我们关于月亮的什么信息啊?导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月相的变化》。
二、学习目标1.了解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月中盈亏一次。
三、合作探究(一)月相规律什么是月相呢?出示概念,月相就是月球在圆球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你们知道月相的名称吗?学生说几种,老师也总结了几种月相的名称。
你们根据月相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贴月相吧。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合作:1.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人剪一种月相,并把月相的名称写下来。
2.把剪下来的月相按照顺序在黑色卡纸上摆一摆,注意方向和位置。
3.把摆好的月相粘在黑纸上,观察月相的变化。
出示月相的变化规律。
由缺到圆,由圆到缺。
月相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1、在教室的一面墙上或黑板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
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二)月相模拟实验出示实验要求:1、在教室的一面墙上或黑板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
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2、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表示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观察月相的变化。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月相变化及变化规律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的形成: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之以恒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自己、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观察持续时间长,在观察过程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要详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月相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示意图、电灯、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让学生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
4、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月相与实际生活中能见到月相的异同,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出现的时间。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将画的月相并剪下来。
2、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并按时间排序。
3、寻找月相变化规律。
4、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找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5、模拟实验:电灯-太阳;乒乓球-月亮;自己人头-地球。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或者: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1、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下半月,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6、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四、课外拓展: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板书设计:
1、月相变化
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2、成因: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五、布置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