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五年级上 七律·长征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22
语文 S 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七律·长征》中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人对长征的精神赞美和感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赞美。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诗歌中发现美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情感、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歌结构和包含的文化内涵;•掌握《七律·长征》中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
2.2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鉴赏《七律·长征》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学创作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的历程以及精神核心,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内涵产生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学习《七律·长征》1.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七律·长征》。
鼓励学生注意什么叫做“声律之美”。
并且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程和精神内涵。
2.团体讨论将学生分成团队,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做记录。
例如: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长征的意义是什么?3.聆听和分享每组学生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讲和,将各组不同的见解进行汇总,整合答案并进行分享。
3.3 诗歌创作根据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赞美,学生自行创作一首诗歌。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感受。
3.4 朗诵课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诵。
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朗诵的清晰度、声音的高低、所掌握的情感是否流畅。
《七律·长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S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激发学生热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其中,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会背诵不少古诗文,但是《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于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诗歌体裁,不了解七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长征离学生太远了。
对《七律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赞颂,理解上都会出现牵强的情况。
不过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理解词语和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能够自己结合查找的资料来初步了解这首诗。
所以在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长征精神永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七律·长征一、课程背景《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是一本围绕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本教案针对该教材中的长征篇进行教学设计。
该课程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革命时期的长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二、课程目标1.能够理解长征中的主要历史事件,掌握长征路线及其意义。
2.能够感受长征中革命烈士的精神、忠诚和无私奉献,了解他们的历史功绩。
3.能够通过学习长征篇,感受历史课的魅力,学习历史知识。
4.能够通过学习长征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掌握长征中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感受长征中革命烈士的精神、忠诚和无私奉献。
3.掌握七律的写作技巧,运用七律写作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放映长征时期的照片,并请学生介绍照片上的场景和人物。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进入长征的历史背景,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教师为学生进行长征篇教学。
根据《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对长征的介绍,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长征的基本路线和历史意义。
2.长征中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3.长征中革命烈士的精神、忠诚和无私奉献。
3. 分组练习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由教师提供七律写作话题,要求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七律创作。
同时,教师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 课堂分享将学生的七律作品展示出来,由学生进行分享和点评。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分。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完成长征篇读书笔记的整理以及七律作品的修改,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还通过七律创作,锻炼了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够投入,缺乏积极性,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下节课应该注重加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律·长征》“自主—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设计者: 王兵林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语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另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
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这是本篇文章的特点。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全诗,理解诗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充分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1、搜索有关认真查阅与长征相关的知识及文字、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
2、运用搜集到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呈现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提前预习,完成预学案,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前导部分学生自主活动流程设计教师导学操作预设设计意图或补充资料个性分析一、课前预习。
1. 学生完成预习。
课前预习指导::一、朗读诗歌。
(七言绝句诗的节奏是“二二三或者四三”,这首诗怎样读准它的节奏?请先标出来,再试着读一读,最好能背诵下来)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二、读懂诗意。
1、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借助课文下注释、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
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的诗意
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