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贴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心绞痛30例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7.47 KB
- 文档页数:2
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不稳定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中,不稳定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存在较为复杂的病情状况,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则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者会猝死。
该病的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因此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1]。
西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为改善预后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胸痹心痛”是不稳定心绞痛的范畴,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穴位贴敷特色护理的安全性高,且效果好[2]。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穴位贴敷特色护理技术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人。
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15±8.14)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28±7.96)岁。
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常规护理对照组:将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提供给患者,确保其睡眠充足,减少不良刺激。
按照患者的具体状况,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注意娱乐活动和运动要适当;给予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每分钟1至2L为吸入量。
根据气温、环境的变化,加强对患者的保暖措施,防止由于体温降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饮食方面注意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少食多餐,主要进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
穴位贴敷特色护理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特色护理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对照组55例,分别予以穴位贴敷特色护理、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应用穴位贴敷特色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穴位贴敷特色护理;生活质量不稳定心绞痛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1~2]。
患者主要表现出胸痛或胸部不适、疼痛持续时间可达30min,给患者带去诸多痛苦,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积极予以干预治疗,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再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3]。
本次研究,对我院部分患者应用到穴位贴敷特色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对照组55例。
实验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4.05±5.53)岁,病程1~6年,平均(3.02±0.66)年;对照组,男43例,女12例,年龄38~80岁,平均(54.09±5.51)岁,病程1~5年,平均(3.05±0.67)年。
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均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诊断依据符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临床资料完善。
(4)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者。
(2)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3)同期参与其他实验者。
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护理干预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干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 例住院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穴位贴敷加黄芪、丹参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注射,观察比较两组的心绞痛缓解效果。
结果:心绞痛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标准[2] 诊断: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1.3 排除标准:经检查证实为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颈椎病、胆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过敏性体质及依从性较差者。
1.4治疗方法两组分别给与常规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贴敷加黄芪、丹参注射液在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贴敷方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1)穴位贴敷:冠心舒贴敷方由乳香、没药、延胡索、香附、吴萸等分组成,打粉,加姜汁、凡士林调成糊状,装入罐中备用。
选穴双侧内关、膻中、心俞,先评估患者穴位皮肤是否有皮疹、瘢痕、破损,无异常方可使用。
用75%乙醇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取贴敷膏蚕豆大小置于穴位上,再覆以专用贴敷敷贴即可。
嘱患者2h内勿浸水,勿撕脱,每天1 次。
连用15d。
(2)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5mL 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各1mL ,接7 号针头置于无菌盘中携至床旁,准确取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持针快速直刺入皮肤2 ~3cm,然后缓慢提插,患者感酸、麻、重、胀者为得气,回抽无回血后将药物推入穴位,每穴1mL,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孔即可。
观察指标观察心绞痛日发作次数,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变化,安全性观测: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中药穴位贴敷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观察张伟;连爱霞【摘要】目的评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UA心血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30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临床客观指标、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指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或P< 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缓解UA 心血瘀阻证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03【总页数】3页(P479-481)【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穴位贴敷;心血瘀阻【作者】张伟;连爱霞【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054000;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综合征,具有胸痛程度重、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疗效差、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特点[1],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西医多采用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血栓形成和促使冠脉扩张的药物减轻症状,预防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
相对于稳定型心绞痛,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存在远期狭窄再次发生的可能。
近年来中医业者在UA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以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利用药物和穴位双重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作为传统的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2],本研究采用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辅助治疗UA心血瘀阻证,评估其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执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U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执行符合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4]中胸痹的诊断标准,辨证为心血瘀阻。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刘洋摘要:目的评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UA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UA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穴位贴敷。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病变复杂,容易恶化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危重疾病。
中医在治疗此疾病有独特的经验方法,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外治的方法治疗本病。
穴位贴敷属于中医的特色外治疗法,将中草药制成药膏等状态,结合中医经络腧穴理论,贴敷在特定穴位,用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文章在介绍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具体观察如下:1 临床资料1.1 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收集我院心血管一科住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73.14)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27-72.63)岁;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82例收治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1例。
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血脂水平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远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临床效果,有推广价值。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诸多患者通常选用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止痛效果,然而若长期服用将会对其他脏器产生连带的不良影响,最终不利于健康[1-5],为此目前临床中可选用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患者形成保护,避免使其承受额外病痛[6-9]。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82例收治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
纳入标准:(1)与《不稳定型心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内提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相符[10];(2)年龄:60~80岁。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或者先天性心脏类疾病;(2)入院常规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动态检查确诊急性心肌梗死;(3)对所用中药、胶布过敏;(4)严重的皮肤病。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常规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扩冠、控制心率、改善循环等治疗措施。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施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1)穴位贴制作:科室备好中药粉,成分如下:丹参12 g、川芎24 g、鸡血藤24 g,把中药粉适量放入治疗碗,加入冰片约2 g,用白醋、蜂蜜调成药膏,取适量放入胶布,按病种贴于患者穴位。
(2)穴位的选择:膻中、心腧、至阳、内关。
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OI:10.16662/ki.1674-0742.2017.07.168目的探讨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確诊并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基础药物,治疗组加用通脉止痛贴进行穴位敷贴。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整体疗效确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ongmai analgesic plaster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blood stasis due to qi deficiency typ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simple western medicine drug,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ongmai analgesic plaster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electrocardiogram curative effect,TCM syndrome curative effect and withdrawal medicine rate of glonoin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lectrocardiogram,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CM syndrome and withdrawal medicine rate of glonoi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93.33%,86.67%,93.33%,96.67% vs 73.33%,63.33%,66.67%,73.3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g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of tongmai analgesic plaster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blood stasis due to qi deficiency type)is definite.[Key words] Tongmai analgesic plaster;Unstable angina pectoris;Blood stasis due to qi deficiency type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占据着较大的分支病种比例。
穴位贴敷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表时间:2016-04-28T16:38:35.7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作者:杨威何春来李俊毅宁微李滕[导读]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杨威何春来李俊毅宁微李滕(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联合穴位贴敷。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以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观察组有效率为76.7%,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西雅图心绞痛量均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心绞痛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胸痹;心血瘀阻;穴位贴敷【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83-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祖国医学中“胸痹”、“心痛”的范畴[2]。
胸痹是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居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所养致病,以发作性或持续性心胸闷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证类疾病。
笔者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
心痛贴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沈春妹;张慧【摘要】目的:观察心痛贴穴位敷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穴位敷贴.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硝酸甘油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改善和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敷贴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5(015)002【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心痛贴;穴位贴敷【作者】沈春妹;张慧【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海门226001;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海门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AMI之间的复杂的临床状态,中医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处理不及时可能发展为AMI。
中医学在其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来说主张辨证施治,主要有服用汤药、针灸,但内服药物对老年和脾胃虚弱者不太合适,久服生厌,针灸难免疼痛。
本研究采用穴位贴敷发挥治外达内的作用,疗效满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和禁忌证。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年龄在18~90岁之间的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胸痹患者60例,排除稳定型心绞痛或AMI、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已接受相关治疗影响观察结果者等。
1.2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收集心血管内科住院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中医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心肺气虚血瘀饮停型心衰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衰患者选择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方法进行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该院2020年11月—2022年7月收治的62例心衰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心衰患者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31例):选择基础护理模式展开;观察组(31例):选择基础护理模式+中医护理模式+穴位贴敷方法展开;最终就两组心衰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以及BNP水平展开对比。
结果同对照组心衰患者护理总有效率(64.52%)对比,观察组(96.77%)提升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心衰患者BNP水平对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人员对于心衰患者选择中医护理+穴位贴敷方法进行干预,在提高护理效果以及降低BNP水平方面,效果确切,从而可为心衰患者早期康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医护理;穴位贴敷;心衰;临床效果心力衰竭为年老体弱、先天不足、情志内伤或外邪侵入而致心脏气血阴阳受损,血脉瘀阻,兼有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将心力衰竭分为肾精亏损阴阳两虚型、心肺气虚血瘀型以及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型等多种证型[1]。
本文主要观察研究穴位贴敷配合中医护理方案对心肺气虚血瘀饮停型心衰患者症状改善的效果,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62例心衰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心衰患者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51~75岁,平均年龄为(68.49±3.32)岁;观察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52~77岁,平均年龄为(68.53±3.39)岁;观察对比两组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最终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于入组后的两组心衰患者,合理进行心衰患者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选择基础护理模式展开;观察组:选择基础护理模式+中医护理模式+穴位贴敷方法展开;对于对照组,首先于强心、扩血管与利尿几方面展开治疗,并且依据基本要求,护理人员展开心衰患者的疾病宣教等常规护理;对于观察组,具体如下。
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心绞痛效果观察
杨灵;李木姣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7(022)013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心绞痛的效果.方法将6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荆和钙通道阻滞剂及中药活血化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科自制保心敷贴膏进行穴位敷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心敷贴膏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心绞痛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杨灵;李木姣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1;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R248.1
【相关文献】
1.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心绞痛效果观察 [J], 杨灵;李木姣
2.自拟中草药汤剂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观察 [J], 李春英;宗华
3.注射用血塞通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失眠的效果观察 [J], 徐红军
4.中药穴位敷贴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李健; 黄嘉鹏; 杨帆; 陆日娇
5.自制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J], 钱克勤;成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护心贴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来探讨穴位贴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理。
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基础治疗组)和治疗组30例(基础治疗加护心贴组),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计分,中医症候计分。
记录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心电图、硝酸甘油用量,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心绞痛改善方面、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②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护心贴穴位贴敷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在改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法简便。
标签:护心贴;不稳定型心绞痛;穴位贴敷笔者近年来用具有益气活血、宽胸止痛之护心贴通过中药外敷的途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相对比,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病科2011年10月~2012年4月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年龄在49~70,治疗组30例,女性17例,其中男性13例,平均年龄(63.34±4.25)岁;对照组30例,女性16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61.50±4.6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5%葡萄糖250ml+硝酸异山梨酯20mg,1次/d静点、低分子肝素钙5000u q12h皮下注射、拜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口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3次/d口服、辛伐他汀片20mg,1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取虚里、双三阴交、膻中、双内关穴护心贴(黄芪丹参川芎檀香薤白瓜蒌元胡冰片等)外贴,共6贴,1次/d,14h/次。
109第19卷 第4期 2017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4 Apr .,201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为近些年临床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急剧缺血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常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为主要治疗原则[2]。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临床中多以常规内科治疗配合口服中药治疗,但较少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
现笔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前提下,进行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初步得出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的患者60例。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1~68岁,平均55.26岁;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6.58岁。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及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
自发性心绞痛(spontaneous angina)指的是心绞痛发作与运动或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且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包括:静息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
劳力性心绞痛(effort angina):指的是由于运动或心肌需氧量增加导致的短暂心绞痛发作,休息或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临床观察王贺,周亚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