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4.21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心绞痛是一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所致的胸痛,根据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出现了胸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疼痛强度增强、与日常活动无关的胸痛等症状,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增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本文将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一、心理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通过疏导、心理疏导和丰富的娱乐活动等方式,缓解患者的情绪,降低其不良情绪的影响。
二、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饱餐过度,同时要遵医嘱服用药物,保证病情控制。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合理调配营养,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饮食,推荐多吃水果、蔬菜及低脂肪、低盐、低糖的食物。
三、加强监测和观察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监测和观察,及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不正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及时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药物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应该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动态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药物护理措施。
一般采用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负性肌力药,如硝酸甘油、异山梨酮、普萘洛尔等治疗,同时要认真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不佳、有心衰、休克等禁忌症的患者禁用药物。
五、护患教育护理人员要通过护患教育,帮助患者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危害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规律生活,注意控制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复发和不良后果。
同时,还要加强家庭护理,使患者得到全面、有效、合理的照顾,提高生活质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康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痛苦的减轻,加快康复过程。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根据WHO分类将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特点是原有心绞痛在8周内逐渐加重,发作时心电图S-T段异常或T波明显倒置,但无Q波出现及酶学改变。
有报道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约有15%可演变成心肌梗塞。
尚有报道在心肌梗塞中约有半数有不稳定型心绞痛。
可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做好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谈一谈如何做好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
1 心理护理。
情绪的变化往往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因素之一,由于病人情绪的变化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出现暂时的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
因此,要经常与病人交谈,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使其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消除恐惧与焦虑情绪,使之处于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机会。
2 加强饮食护理。
要求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
少食多餐,避免饱餐和进食太快。
因为这类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心排出量少,加之活动较少,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差,饱餐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加剧,使心绞痛发作。
并且适当增加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诱发心绞痛的因素。
3 病人在心绞痛发作时必须卧床休息。
心绞痛缓解期,可在床旁适当活动。
4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病房。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我们随时注意其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心绞痛发作时,注意观察疼痛的程度、诱因、部位、疼痛持续时间,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能否缓解。
变异型心绞痛易于午夜到凌晨时发作,与劳累和情绪无关,几乎在同一时刻呈周期性发作,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护士应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采取吸氧、止痛等措施。
5 作为心血管内科护士,必须掌握各种心电检查技术并能对常见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除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示S-T段异常抬高外,其余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表现为发作时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可伴有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各种心律失常。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部分。
其特点是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极度剧烈,并长时间无法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情,需要及时采取临床护理措施以控制病情,并减少心梗的发生风险。
1. 监测病情变化: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氧饱和度等指标,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2. 提供氧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于冠脉供血不足,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帮助改善心肌缺血的情况。
3. 给予药物治疗:护士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等,帮助扩张冠状动脉、减缓心肌耗氧、缓解心绞痛症状。
4. 安静环境:为了减少心脏负荷,护士应保持病房的安静,避免刺激性噪音和光线,使患者能够充分休息。
5. 管理焦虑和压力:患者在发作期间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护士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关心和安抚患者,减轻其精神压力。
6. 控制饮食: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帮助患者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冠脉堵塞风险。
7. 康复护理:在病情稳定后,护士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改善生活习惯等,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并预防再次发作。
上述临床护理措施的效果包括:1. 控制病情进展:通过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病情恶化。
2. 缓解症状:给予氧气和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绞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降低心脏事件发生风险:通过控制饮食、康复护理等措施,可以降低心脏事件(如心梗)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临床护理措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胸痛,其特点是
发作频繁、时间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并且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对于不稳定
型心绞痛的患者,临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
效果的探讨。
1. 疼痛管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胸痛,因此疼痛管理是首要任务。
护理人员应及时
评估病情和疼痛程度,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等扩张冠脉
的药物。
还可采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心理支持、热敷或冷敷等。
2. 血压监测和管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伴有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护理人员应时刻监测患者的血压,保
持血压在适当范围内,以减少心脏负荷。
若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
措施。
3. 心电监测和心电图评估:
心电监测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
危险情况。
定期进行心电图评估可以提供有关病情变化的重要信息,指导护理人员制定相
应的护理计划。
4. 氧气治疗: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氧气治疗可以增加心肌氧供,减少疼痛程度,缓解心肌缺
血症状。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氧饱和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氧疗浓度和流量。
5. 定期复查和监测: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
及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检查结果。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情严重程度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容易进展成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十分重要。
一、临床护理措施1. 舒适环境的创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处于精神紧张和疼痛状态,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使病情加重。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在病人病房中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安静的环境,定期通风换气、控制噪音、调节房间温度,以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
2. 规律作息和饮食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作息和饮食的规律对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和饮食计划,监控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排出情况,做到药物配合饮食,避免饮酒和大量进食。
3. 严密的监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需要立即宣告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需及时记录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等指标,以及患者的疼痛得分情况,并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保存。
4. 个性化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情况不同,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医疗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特点,量身定制观察、治疗和护理策略。
二、效果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措施是多维度的,只有在全方位的护理下才有可能提高患者的治疗程度,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有效减轻心理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境良好的病房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更加放松和舒适,有利于恢复。
心绞痛患者需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以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影响病情。
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安排,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保证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密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病人病情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患者在发作期间会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作的频率,可以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症状严重、频繁发作或休息时也出现症状的一种心绞痛。
本文将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复杂,包括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
这些因素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3.1 保证休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患者需要立即休息并采取平卧位,保持心脏负荷的减轻,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
3.2 给予氧气供应给予氧气供应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处理措施。
氧气的供应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症状。
3.3 硝酸甘油的使用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可以酌情给予硝酸甘油。
3.4 给予镇痛剂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胸痛症状,给予适量的镇痛剂可以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3.5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可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3.6 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可酌情应用β受体阻滞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心电图检查来评估。
患者的症状改善包括胸痛的减轻或消失,呼吸困难的缓解等。
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心肌是否有缺血的表现,如ST段抬高等,以及心律的恢复情况。
定期复查心肌酶谱和血清肌钙蛋白等指标也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情况。
5. 总结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具有发作频繁、疼痛程度剧烈和持续时间延长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
1. 非药物治疗(1) 休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休息是首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适当的休息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血管痉挛,从而减轻心绞痛症状。
(2) 心理支持:心绞痛患者往往由于疼痛、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而加重心绞痛的发作。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控制心绞痛的发作。
(3) 热敷:热敷可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血管平滑肌,进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患者可采用热水袋、温水浴或热敷贴等方式进行热敷,每次持续15-20分钟。
以上非药物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绞痛的症状,但其短期效果并不稳定,是否采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2. 药物治疗(1) 亚硝酸酯类药物:亚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减轻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血供,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该类药物常采用舌下含服或喷雾剂给药,发作时可迅速缓解症状,是控制急性发作的有效药物。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通过降低心脏负荷、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该类药物通常长期口服,对长期控制心绞痛有效。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如硫氮䓬太林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入,从而减轻冠脉痉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症状。
该类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对稳定心绞痛的控制效果较好。
药物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不同药物的应用会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治疗效果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可通过休息、心理支持和热敷等方式帮助减轻心绞痛症状;药物治疗可采用亚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进行急性和长期控制。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心绞痛是一种心脏冠状动脉血供不足引起的胸痛疾病,通常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肌缺血的症状明显加重或发作频繁,病情变化不稳定的情况。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较严重,治疗和护理措施相对复杂。
本文将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1. 心绞痛病情评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胸痛特点、时间、频率、伴随症状、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等。
通过对病情评估能够及时判断病情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疼痛管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伴有严重胸痛,疼痛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病情恶化。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安慰,提供舒适的环境。
可以给予硝酸甘油、吗啡等疼痛缓解药物,控制胸痛症状。
3. 休息与体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遵循休息导则,减少心肌耗氧和减轻心脏负荷。
患者应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心肌血供。
4. 氧气疗法:给予患者吸氧,通过增加氧气供应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病情。
可以选择面罩或鼻导管给予吸氧。
5.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类药物如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耗氧和扩张冠状动脉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稳定病情。
6. 导管介入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为严重,可以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该治疗方式可以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缓解心肌缺血,改善病情。
7. 心理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其缓解焦虑和恐惧,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心绞痛是指由于部分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原来稳定的心绞痛症状加重、频繁发作或新发不稳定性症状的情况。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急救的常见病之一,对护理人员来说,对其及时、准确地进行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下面将讨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首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发作时间、频率以及伴随症状等。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编制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调整,确保对其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要规范患者的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按时按量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等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应当耐心聆听患者病情的描述,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增强信心,让患者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疾病。
最后,在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病情教育和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如何预防病情复发,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
护理人员还可以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病情恶化。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其效果明显,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干预治疗,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后,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并避免病情复发。
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疗效。
方法:我院收治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系统的监护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有效护理,临床显效5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
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综合的优质理,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康复的保证,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高血压、高血脂症、肥胖、胰岛素异常等均是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因素[2]。
我国UA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3],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我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对收治的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患者中男28例,女39例;年龄53~76岁,平均61.5岁;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3例、变异性心绞痛25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21例、自发性心绞痛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
1.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与治疗前对比胸痛、胸闷、气短、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使用次数减少80%以上;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75 mV,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早搏消失,传导阻滞改善;气短、胸痛、消心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80%;无效:静息心电图改善但达不到有效标准。
胸闷、气短、心绞痛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
2护理2.1基础护理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及劳累,以减少心肌耗氧,避免心绞痛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体会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回顾性分析这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相关的护理后,66例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好控制,护理的总有效率为100%,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5%。
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积极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效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存在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伴随着病情的发展,心绞痛症状会加重,严重的还会造成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本文分析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所采用的对象为2013年9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在这6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6∶5,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为(68±0.5)岁,学历最高的为大专,学历最低的为小学。
1.2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当患者得知自己患上这种疾病后,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进而恶化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患者进院后,要主动的与患者交流。
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医疗队伍,相关者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先进性,进而消除患者心理上的顾虑,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请医院成功治愈的患者亲临现场,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1.2.2疼痛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主要表现就是疼痛,为此,当患者进院接受治疗后,针对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的疼痛护理。
对于一些剧烈疼痛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进行镇痛;对一些轻微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做一些缓解疼痛的工作,如改变体位、将床头摇高、曲腿活动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1T15:15:22.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孙秀杰
[导读]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对预防心绞痛的再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孙秀杰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监护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显效108例、有效4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1%。
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对预防心绞痛的再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明确护理工作的价值,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患者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45~71岁,平均58.9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3]。
1.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者和治疗前对比胸痛、胸闷、气短、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使用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气短、胸痛、消心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80%,或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75 mV,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早搏消失,传导阻滞改善;无效:胸闷、气短、心绞痛发作次数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用药次数减少<50%,或静息心电图改善但达不到有效标准。
2护理
2.1监护护理让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并给予高流量吸氧(3~5 L/分钟),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血压、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的疼痛部位、时间及程度进行密切观察。
持续吸氧2 天后换为低流量吸氧(1~2 L/分钟),待病情稳定后可换为间断吸氧。
2.2心理护理不稳定心绞痛不定期发作,患者易产生恐惧感和焦躁、易怒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舒缓患者情绪,缓解其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为患者讲解心绞痛的治疗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保持稳定情绪的必要性,避免病情加重,演变为心肌梗死。
2.3用药护理心绞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服药后3~5分钟仍不缓解可重复使用。
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滴,但应控制滴速,并告知患者及亲属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防低血压发生。
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晕、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知患者是由于药物所产生的血管扩张作用导致,以解除顾虑[4]。
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
2.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膳食,宜摄入低胆固醇、低脂、低盐、低热量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芹菜、糙米等粗纤维食物,忌烟酒,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2.5健康教育①详细给患者讲解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嘱患者坚持服药,遵医嘱指导用药,继续按医嘱服用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一些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切勿随意停药、换药。
外出时随身携带,做到随时随地可及硝酸甘油,以备急需,服用后应取坐位或卧位,若3次仍无效则高度怀疑心肌梗死,立即送医院诊治。
②保持大便通畅,严禁用力排便。
保持平和的心态,可采取放松技术或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缓解压力。
定期回院复查,定期门诊随诊,定期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
③教会患者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必要时需要在监测下进行。
④避免突然用力的劳作,在较长时间休息后尤应注意。
3结果
显效108例、有效4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3.1%。
4讨论
我国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UA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3]。
在以上过程中,护理工作与疾病恢复、预后密切相关。
如果治疗与护理方法不恰当,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5]。
本组研究表明,护士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良其不良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病情监护、用药护理,增加病情的知晓率及提高依从性,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延缓疾病进展,治愈疾病,改善预后的目的。
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发病之后仍能从事一般性体力工作,且能存活很多年,部分心绞痛病人有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与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区别在冠脉内粥样板块不稳定,激发病理改变,使局部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胸腔疼痛,且疼痛随发病时间逐渐增强,使患者痛苦加剧[6]。
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能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等作用,所以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起到提高疗效作用,降低患者的病死率[7]。
总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郝佳新,刘志辉,那昕红.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2010,4(5):182.
[2]张泽英,李艳红,张存良60例耐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9):2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3.
[4]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3.
[5]杜小红.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56-2957.
[6]高干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51.
[7]刘兵,杨春梅,张立,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3):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