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摄影技术床旁照片的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84.96 KB
- 文档页数:1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
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
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O.25~2.0之间;
8、图像质量控制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兼)每月进行一次图像质量总评价;每天交接班时对图像进行点评,指出改进方法;对于连续两次犯同样错误的技术人员,要给予一定(50-400元)的经济处罚。
9、全科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评价会议,总结本月的改进情况,指出下月的改进目标。
床旁摄影操作程序及规章制度
1.插上电源后开机。
2机器自检结束检查KV\MAS显示是否正确。
3.将暗盒放于所摄部位摆正位置,注意病人的输液管道及吊瓶。
4.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及病情选择适宜的摄影KV/MAS值。
5.按动两挡手动曝光按钮,蜂鸣器响。
6.摄影结束后取出胶片。
关机器电源,拔下电源插销。
7.保持机器清洁,爱护机器。
推动时要避免磕碰、颠簸,遇就诊病人及家属较多时要提醒其注意避让以保安全。
8.遇到情绪急躁的病人或家属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严禁与病人或家属有任何的语言和肢体冲突。
9.做好登记及收费工作,避免漏登、错登、多收、漏收。
10.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告知接班人员机器状况及所在位置。
11.若机器出现故障立即上报维修工程师。
床旁X线机保管人:弓景跃
机器维修工程师:马志斌
放射科技术组。
CR床边摄影质量的控制【摘要】目的:对影响CR床边图像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探讨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
方法:收集整理我科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床边摄片350例次,对CR床边图像产生的各个环节,如:摄影体位和嚗光参数、IP板的影响、激光扫描仪的检验和维护、PACS对图像的后处理、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结果:CR床边图像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其中甲级片287张,占82%乙级片63张,占20%,无废片。
结论: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是提高CR床边图像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CR床边;图像质量;质量控制1材料和方法GE 床边移动X光机、柯达900CR、柯达IP板、蓝韵PACS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站、柯达8900干式激光相机等。
CR床边图像的产生要经历摄影体位的摆放,曝光参数的调整,激光扫描仪对IP板的处理,PACS对图像的后处理和调整等诸多环节。
因此各个环节均影响到CR床边图像的最后效果。
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最佳的床边图像质量。
1.1床边摄影体位与曝光参数:首先床边摄影体位的摆放一定要正确和标准,这是产生一幅好的图像的基础和最基本要求,X线曝光参数必须调节适当。
我们在工作中都有体会,CR床边摄影时,因病人病情较重甚至有很多昏迷狂躁的病人,配合能力较差甚至无法给予配合,这时曝光条件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尽可能的采用高千伏短时间曝光,尽量减少因病人肢体活动造成的图像发虚。
CR摄影的曝光参数可调节范围比屏胶组和系统要大的多,但无论任何摄影方式曝光参数的调节都要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而且都有一个最佳的区间。
千伏增加时,CR图像整体对比度无明显变。
千伏降低时,CR图像的颗粒度会增加。
毫安秒增加时能使CR图像得到很好的层次。
毫安秒降低时CR图像会粗糙有噪声。
CR图像灰阶范围大,窗宽窗位可任意调节,分辩率高,图像层次丰富,细节显示清晰。
当然图像质量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工作站及激光相机等设备的特性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引言概述:数字化放射(DR)成像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影像质量的控制和保证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措施。
一、设备校准与维护1.1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定期校准DR设备,确保图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定期维护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3 处理设备故障:及时处理设备故障,避免影响图象的质量。
二、操作规范与技术培训2.1 制定操作规范: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
2.2 培训操作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3 建立质量控制团队:建立专业的质控团队,监督和指导操作人员。
三、影像质量评估与审核3.1 定期评估影像质量:定期对DR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进行质量审核:建立质量审核制度,确保影像质量符合标准。
3.3 追踪问题影像:对于质量问题的影像进行追踪和处理,避免再次浮现。
四、数据存储与备份4.1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2 定期备份数据:定期对影像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4.3 数据迁移与管理:对数据进行定期迁移和管理,确保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可访问性。
五、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5.1 采集用户反馈:定期采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改进服务质量和影像质量。
5.2 进行质量改进:根据用户反馈和质量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DR影像的质量。
5.3 持续学习与提升:保持学习和更新技术知识,不断提升质量控制与保证水平。
结论: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医学影像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惟独通过设备校准与维护、操作规范与技术培训、影像质量评估与审核、数据存储与备份以及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等措施的有效实施,才干确保DR影像的质量符合标准,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持。
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背景介绍DR(数字化放射)影像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为了确保DR影像的质量,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二、质量控制1. 设备校准1.1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确保DR影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
1.2 校准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灰度线性度等方面的检测和调整。
1.3 校准结果应记录在设备维护日志中,以备查证。
2. 图像质量评估2.1 使用质量评估工具对DR影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2.2 定量评估包括噪声、分辨率、对比度等参数的测量。
2.3 定性评估包括图像清晰度、伪影、边缘模糊等方面的观察和判断。
2.4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影像质量评估报告中,定期进行整理和分析。
3. 图像重复率监测3.1 监测DR影像的重复率,以评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稳定性。
3.2 重复率过高可能导致辐射剂量过大,影响患者的健康。
3.3 监测结果应记录在重复率监测表中,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
4. 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意识4.1 对DR影像操作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4.2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图像质量控制和辐射安全等方面。
4.3 定期组织质量控制意识培训,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
三、质量保证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1.1 建立DR影像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1.2 确定质量管理责任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1.3 建立质量管理手册,规范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流程和方法。
2. 质量数据分析2.1 收集和整理DR影像的质量数据,包括设备校准记录、评估报告和重复率监测表等。
2.2 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2.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
3. 不断改进3.1 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改进情况。
3.2 汇总各部门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制定改进计划并跟踪执行情况。
论著42床旁X线摄片的质量保证及辐射的防护分析吴双见宋莉莉朱小淮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 211700摘要:床旁x线摄影设备能够实现对行动不便患者开展诊断,令病患们不出病房就可以进行相关检查,进而为临床提供有效诊断结果,方便患者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设备运行过程中,诸多人员会受到x线辐射。
可见,除却要保证x线摄片的质量之外,并有效方式做好辐射防护工作也相当有必要。
本文全面分析床旁x线摄片质量保证以及辐射防护的方法。
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
关键词:床边X线摄片;图片质量;辐射防护床旁x线摄片在诊断危重症患者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不但能够为病患临床诊断与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同时也可为无法自主活动的病患疾病检查提供非常大的方便。
该设备于我国医疗机构中被广泛应用。
在此其中也包含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重症监护室等等【1】。
由于x线床边摄片开展的场所较为特别,会造成工作人员、临床非检查患者、受检查者或者探视家属等等受到非必要性辐射。
由此能够看出,利用何种有效方式在保证x线床旁摄片图像质量的前提之下,做好防辐射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究床旁x线摄片质量保证和辐射防护方法,现将具体结果综述如下。
1.x线摄片图像保证方法1.1投照前准备工作在对患者开展检查之前,院内医护人员应当有效阅读床旁x线申请单。
以全面探知受照者基本情况、照相位置以及开展目的。
择取规格适宜的片盒或者成像板。
检查患者体厚情况,估计体重。
确定投照目标以及体位。
在根本上保证投照工作符合临床要求。
1.2体位摆放方式由于接受床旁x线摄片检查的患者不能自主移动。
所以说,利用常规化投照体位存在困难。
因此,要为这些患者择取良好的投照方式与体位。
不管是病患使用半坐位、坐位以及卧位,均需要摆正体位、成像板和片盒应当与人体保持矢状位平行,妥善标记相关号码。
如果患者存在疑似性液胸、建议其采取坐位。
投照者通常利用头高脚低位开展检查,目的在于全面显示气液平面,尽可能规避引发肢体废液以及互相重叠指导线、管路与其他设备【2】。
计算机医学摄影的影像质量及质量控制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R类型的设备已在全世界医学运用中逐步普及。
所谓的CR,即Computed Radiography,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后处理功能,来增加摄影的显示信息层次。
CR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相结合,它集中了图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递等多重功能,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
对于其质量的研究,实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CR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摄影质量的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出了保证计算机摄影质量的策略。
标签:计算机摄影;CR;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編号1674-6805(2012)13-0149-02随着X射线在医学领域的运用,X线摄影已从最初的摄影干板到胶片/增感屏组合的各阶段进步。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来,随着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全新的成像技术进入了医学领域,如超声、CT、SPECT、PET等。
这些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学影像的解剖形态学诊断水平和层次,同时实现了诊断信息的数字化。
医学界对于X射线的运用日益增多。
自1981年以后,富士公司首次推出CR系统之后,陆续有新型的CR设备相继问世。
也标志着计算机摄影技术的逐步成熟。
由于CR系统解决的医学摄影问题,提供了一种既可接受模拟信息,又可实现模拟信息数字化的信息载体,即成像板(IP),使得医学技术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医生能够对于患者信息实现数字化处理、贮存与传输[1]。
因此,对于计算机摄影技术质量的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高质量的CR不仅能够提高摄影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还能使之突破常规X线摄影技术的固有局限性,正确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实施各种后处理(Post-processing)功能,从而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
此外,高质量的计算机摄影技术对于降低常规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也显得尤为重要。
1计算机摄影概述1.1CR成像基本原理CR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存储屏记录X线影像,通过激光扫描使存储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此光信号经过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电信号,再经A/D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处理,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图像[2]。
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一、背景介绍DR(数字化射线)影像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为了确保DR影像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DR影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标准格式。
二、质量控制1. 设备校准a.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确保DR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b. 校准包括灰度校准、几何校准和射线输出校准等。
c. 校准结果需记录并保存,以备查证。
2. 图像参数设置a. 确保图像参数的准确设置,包括曝光时间、曝光量和对比度等。
b. 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调整图像参数以获得清晰、准确的影像。
c. 定期检查并记录图像参数的设置情况。
3. 影像重复率a. 定期评估影像重复率,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b. 影像重复率过高可能导致辐射剂量过大或图像质量下降,需及时调整设备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4. 图像质量评估a. 采用标准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如MTF(调制传递函数)、SNR(信噪比)和CN(对比度噪声比)等。
b. 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估,确保DR影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噪声水平符合要求。
5. 辐射剂量控制a. 确保辐射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患者过度暴露。
b. 采用低剂量成像技术,如自适应滤波和图像重建算法等,降低辐射剂量。
c. 定期评估和记录辐射剂量水平,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三、质量保证1. 人员培训a. 对DR影像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设备操作、图像参数设置和辐射安全等。
b. 培训内容需覆盖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确保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 质量管理体系a.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流程、质量记录和质量问题处理等。
b. 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质量管理相关政策和措施。
3. 定期质量评估a. 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包括设备性能评估和操作人员的质量评估等。
b.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DR影像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进。
移动CR床旁摄影对于重症患者胸片的质量控制影像学检查是当今急症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x线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床旁摄影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cr技术在床旁摄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宽容度,并有高于常规胶片系统的对比度分辨率,加之计算机丰富的后处理功能,所以大大提高了摄影的成功率[1]。
另外移动cr显示图像快,较传统检查相比摄影要求条件低,在曝光量不足或过量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显示图像,为一些急、危、重不能搬动的患者快速进行摄影并进行较准确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此已常规用于临床对于急、危重及不能活动的患者床旁胸部摄影。
现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120例重症患者的移动cr胸部摄片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性75 例,女性45 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新生儿,最大年龄92岁,平均年龄56 岁。
1.2 仪器设备:移动cr设备采用柯达cr-itx550移动x线机,采用point of caresystem。
1. 3 检查体位:均行胸部正位平片,采取仰卧位或者450前后位。
1.4 摄影条件的选择:新生儿及婴儿采用65kv、2.0mas,幼儿采用75kv、2.0mas,体形标准成年人采用90kv、3.2mas,体形稍胖的成年人条件采用95kv、4mas,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一定范围内适当进行调节,摄影距离的选择:距离1.3-1.5m。
1. 5 图像质量分析方法:参照图像质量评价指标:根据《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甲级片:两侧胸锁关节对称,肩胛骨应摄影在两肺野以外,能看清第1~4胸椎及椎间隙,下部胸椎和心脏后的肺纹理隐约可见,肺纹理、肋骨、膈肌影清晰,无移动模糊影,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包括在照片内,尽量要求两侧胸壁与胶片两缘等距离,乙级片:有甲级片一项的缺陷,不影响诊断要求。
简述床旁摄影的防护原则床旁摄影(Bedside Photography)是指在住院患者床边进行摄影的一种拍摄方式。
床旁摄影有别于普通摄影,它涉及到的是医疗环境和病人的隐私问题,因此在进行床旁摄影时需要遵守一定的防护原则。
首先,床旁摄影需要重视患者的隐私保护原则。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应确保患者的隐私得到充分保护,不得随意拍摄患者的面部或暴露其私密部位。
在摄影过程中,应确保患者不感到尴尬或不适,并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或困惑。
其次,床旁摄影需要遵守医疗环境的卫生标准。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摄影师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佩戴口罩等。
摄影设备也应经常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传播病菌或感染患者。
此外,在摄影过程中应注意不要阻碍医疗人员的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正常运转。
另外,床旁摄影需要遵守患者照片的使用原则。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摄影师应事先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并明确告知照片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应尊重患者的意愿,不得将患者的照片用于非法或不当的用途,如商业宣传、侵犯隐私等。
患者照片的保密性也需得到保护,避免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和使用这些照片。
此外,床旁摄影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舒适度。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摄影师应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
如患者身体较弱,应减少拍摄时间以避免疲劳;如患者情绪较为敏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止引起患者的情绪波动。
摄影师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避免对其造成额外的伤害或干扰。
最后,床旁摄影需要考虑患者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摄影师应尊重患者的文化和宗教习惯,避免拍摄与其文化或宗教信仰相冲突的内容。
如有必要,可以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床旁摄影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患者隐私、医疗环境、照片用途和使用、患者身体舒适度以及文化宗教差异等多个因素的摄影活动。
在进行床旁摄影时,摄影师需要遵守一系列的防护原则,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文化信仰,并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舒适度。
移动DR床旁摄影质量控制与分析作者:张建军张进贺长斌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通过对DR数字移动床边摄影采用质量控制,提高像质,分析其在床旁实际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共收集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6月间影像资料200例,男性106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41岁;对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密度等展开质量评价。
结果经质控200例DR床边优片率57.5%,良片率40.2%,合格片率2%,无废片;即明显降低了X 线辐射,又杜绝了废片产生。
结论 DR在床边摄影中明显提高了影像质量,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准确的即时影像信息,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临床及诊断医生满意。
关键词:x线摄影;DR;移动床边;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移动床边DR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床旁X线片质量及数字影像品质,使床边整体影像质量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床旁摄影已经成为放射日常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1]。
为重症监护患者诊断与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为术后患者、复合性外伤、骨牵引等不能活动患者提供及时的影像资料。
DR摄影技术在床旁影像检查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成功抢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可靠诊断依据。
本文结合我院自2011年5月开始使用西门子移动式数字X线摄影系统MOBILETT XP Digital系统以来患者资料200例,探讨DR数字床边摄影在临床应用中质量控制及技术优势。
1资料与方法1.1设备西门子移动式数字X线摄影系统MOBILETT XP Digital含可移动平板探测器及可分拆移动滤线器,摄影后接数据线影像发至海纳公司HINA MIIS2.0医院放射科信息管理(RIS)系统。
胶片:AGFA公司的DRYSTAR(TM)DT2片,打印系统:AGFA公司干式激光相机为DRYSTAR5300。
1.2一般资料共收集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6月随机危、急、重患者影像资料200例,男性106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41岁;其中胸部X线片60张,四肢80张,骨盆17张,脊柱43张。
计算机X线机摄片的影像质量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屏- 片系统摄影方式。
目前,CR摄影正在多数医院广泛应用,CR摄影的图像较普通X片摄影更清晰,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细节[1]。
CR摄影方式是X线摄影的一次巨大的飞跃,如何更好的利用CR摄影技术,发挥CR摄影的优势来获得清晰的影像,是CR摄影的关键。
本院2002年安装、使用了AGFA ADC COMPACT CR系统,我们结合2年多的使用经验,针对CR摄影中提高图像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做一介绍,以供借鉴。
1 摄影体位与影像质量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由于X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平面显示,各种组织结构相互重叠、干扰,使体位选择显得相当重要。
体位选择的价值在于被检部位或病变的显示,病变的发现和显示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①具有使病变显示的对比度;②具有使病变显示的适当体位。
显示病变的最佳体位应遵循X线摄影的常规体位和最佳中心线;当病变部位特殊时,利用透视定位;对处于边缘部位的病变,采用切线位。
2 摄影条件与X线影像质量一般认为CR摄影降低了X线摄影条件,拓宽了X线摄影条件的选择范围,使人们往往认为摄影条件的选择已不再重要,这是十分错误的。
实际上摄影条件的选择仍然是优质图像的决定条件,摄影条件过大或过小都将造成影像信息的丢失。
摄影条件选择不应偏离标准摄影条件的20%[2]。
摄影条件选择受基本因素(机器设备本身的管电压、管电流)和可变因素(被照体组织构成比例、移动因素、病理因素)的影响。
其中,移动因素是影响摄影时间选择的主要原因,对于不能控制的移动因素只能通过缩短时间来解决;病理因素是工作中易被忽视的问题,病理因素对摄影条件的影响。
3散射线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与消除散射线降低了影像对比度,增加了影像噪声,必须加以消除。
3.1 管电压散射线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增大,故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低的管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