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0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非酒精饮料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从中国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茶文化因此成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时代,当时人们发现了茶树的叶子可以煮水饮用,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种植茶树,改良茶叶的制作方法,并开始将茶作为礼物馈赠给贵族和官员。
茶的饮用方式也逐渐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茶叶是煮水饮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用茶叶泡制饮用。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具和茶道也逐渐形成。
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而茶道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仪式,注重茶的品质、泡制过程和品尝方法。
茶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茶成为佛教寺庙的必备饮品。
佛教徒们通过饮茶来保持清醒的状态,帮助他们进行冥想和禅修。
茶文化也因此与佛教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禅一味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完善。
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叶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唐代的茶道文化影响了后来的茶文化发展,并逐渐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文化在宋代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推动了茶的商业化和茶的广泛普及。
茶的种植面积扩大,茶叶的品种也增加。
宋代的茶文化促进了茶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推动了茶叶的制作工艺的改进。
明清时期,茶的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朝时期,茶叶开始出口到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中国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清朝时期,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茶文化也成为了士人和文人墨客们的重要话题。
近代以来,茶的文化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冲击。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对茶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
然而,茶文化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茶的文化和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口味。
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在哪个朝代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在哪个朝代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中华茶文化高峰---唐代(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茶文化的三个高峰以及特征中国茶文化从西汉形成以后,便由南向北、由庙堂向民间推进。
其中向日本传播的三次高峰分别产生于中唐时期、南宋时期与明清时期,它们也同样体现了茶文化传播的总体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茶文化的介绍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什么是茶文化?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介绍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
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也可以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一、引言茶,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最初的野生茶叶,到后来的人工栽培,再到现在的茶叶加工技艺,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唐代,茶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对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1.1 茶文化的普及化唐代是茶叶生产和消费的高峰时期,茶树品种繁多,茶叶品质上乘。
在这个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喜欢品茗论道。
茶文化的普及化,使得唐代的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1.2 茶文化的多元化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扩展到了国外。
当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通过这条贸易通道传播到了西域、中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茶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了这些国家的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茶文化风格。
1.3 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唐代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当时的文人墨客们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开始研究茶具的制作工艺,发明了许多新的饮茶方式。
这些创新和发展,使得唐代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后世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2.1 促进了文化交流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各国人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2.2 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当时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茶叶的流通,各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这种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2.3 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唐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贸易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共同繁荣的阶段。
唐代茶叶贸易兴盛,有其经济基础、社会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探讨和影响分析,以全面解读这一时期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一、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1. 经济基础唐代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茶叶的种植和采摘也在不断改进。
同时,码头、市场等交通和贸易设施的发展,为唐代茶叶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茶叶作为商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上的各个环节都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变革,这些变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使中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发展得更加迅速。
2. 社会政治环境唐代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善,经济繁荣和地方官员的治理都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茶叶在唐朝是一种重要的礼品,官方大力推行“茶礼”,这使得唐代茶叶礼品的需求量大大提高。
另外,唐代法律也规定,禁止贩卖“饮食不洁”,也就是保证了茶叶贸易流通的安全性。
同时,唐代的茶叶贸易也是与瓷器、丝绸、药材等商品的贸易相互影响和促进,这些进一步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3. 文化影响唐代对茶的文化推广和消费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在唐代,茶文化日渐兴盛,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艺消费品,体现了唐代贵族社会高尚的审美品味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茶叶也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的奴隶,成为了各种场合的不可分割的文化交流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
二、唐代茶叶贸易繁荣的影响1. 经济影响唐代的茶叶贸易繁荣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茶叶贸易成为唐代国内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茶叶贸易的进出口分别达到了一个不少的份额,促进了城镇货币经济的发展。
同时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发展。
2. 社会影响唐代茶叶贸易的繁荣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茶文化的兴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
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茶道文化、茶艺表演、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中国茶树最早生长在西南地区,茶叶最早被人们用于药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饮品,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在唐代,茶叶的饮用逐渐普及,茶文化开始形成。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道文化逐渐兴起,茶具、茶艺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茶文化更是达到了巅峰,茶道、茶礼、茶艺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茶道文化茶道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
茶道不仅仅是泡茶喝茶,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茶道注重的是心境、仪态、礼仪等方面,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茶道文化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验。
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将茶的泡制过程变成了一种艺术表演。
茶艺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泡茶过程,更是一种技艺的展示和艺术的表现。
茶艺表演包括了泡茶、斟茶、倒茶等环节,通过熟练的动作和优美的姿态展现出茶艺师的高超技艺和修养。
茶艺表演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茶的美妙,更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茶文化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茶文化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茶文化注重的是品味、品质、品德,通过品茶的过程,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培养自己的品味。
最后,茶文化还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促进了茶产业的繁荣,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一、草木茶阶段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的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和草木,其中包括茶树。
当时的茶叶是一种草木茶,采摘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用于饮用和药用。
草木茶的制作简单,但茶味苦涩,不太受人们欢迎。
二、砖茶阶段公元前8世纪左右,茶叶开始被用作货币和礼品。
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人们开始将茶叶压成砖状,称为砖茶。
砖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茶叶烘干后,压成砖状,再进行烘焙。
砖茶的保存时间长,但口感仍然苦涩。
三、绿茶阶段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绿茶开始成为主流。
唐代茶人陆羽创立了炒茶法,即将采摘的鲜叶炒制后,再进行揉捻和烘干。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茶叶色泽翠绿,口感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还出现了茶道文化,茶艺表演和茶道礼仪开始流行。
四、红茶阶段明代(1368年-1644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红茶。
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进行揉捻、发酵和烘干。
红茶的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受到人们的青睐。
明代茶人宋应星还发明了茶具和茶具制作方法,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乌龙茶阶段清代(1644年-1912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乌龙茶。
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清代还出现了茶叶贸易,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六、现代茶阶段20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总之,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草木茶、砖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现代茶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不仅具有饮用和药用价值,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一笥”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人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人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看到的“茶”字。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⑴茶饮的广泛盛行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
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
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
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⑵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 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
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
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⑶茶叶专著的出现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
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
如皎然《茶诀》三卷,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苏 《十六汤品》一卷,佚名《茶苑杂录》一卷,裴汶《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
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
陆羽著《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陆羽是中国的"茶圣"。
《茶经》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
《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