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21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4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十一次周练试题我国某登山小组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进程中,别离发觉了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峰地域必然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下图中的()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2.有关甲岩石的说法,错误的是()A.岩石是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B.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C.常包含有色金属D.一般来讲,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读某河流示用意,回答3~4题。
3.下列与甲处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A.中游落差小 B.海水顶托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小4.图中瀑布最终可能会消失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读甲、乙两地等压面散布示用意,回答5~6题。
5.关于甲、乙、①、②四地气压值的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B.乙>甲C.①>甲D.①>乙6.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用意中,与上图中所示气压散布状态相符的是()图a为某地气象资料图,曲线代表各月平均气温转变,柱状图代表各月降水量。
图b为气压带风带散布示用意,甲乙丙丁戊为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a所示气候类型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6月下旬,影响该地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散布状况和图b大致相同B.该地夏日受丙控制,冬季受乙控制C.该地夏日受乙控制,冬季受丙控制D.该气候类型的成因和黄赤交角无关8.下列关于图a所示气候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气候类型散布在大陆西岸B.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不存在该气候类型C.雨热不同期是该气候类型的显著特点D.该气候类型主要散布在20°~30°的纬度范围内下图为气压散布形势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该气压散布形势,一般出现的时刻是()A.1、2月B.五、6月C.7、8月D.10、11月10.在这种气压散布状况下,A地盛行()A.东南风 B.西南风X|k | B| 1 . c| O |mC.东北风D.西北风下图是某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
高一地理必修1第1章随堂测试题(附答案)「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1第1章随堂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50分)2019年2月15日约9时20分,一道亮光划过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留下粗大的白色尾迹。
俄罗斯航天局当天下午确认,一颗陨星以每秒大约30千米的速度坠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陨星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解析该流星体成为陨星时,已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此其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答案 A2.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
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
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现象更为明显的情况最可能是()A.aB.bC.cD.d解析流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大气层时,摩擦一般更强烈,如果处于夜晚特别是黎明时分,流星现象会更明显,故a情况最符合题意。
答案 A我国2019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A.1级B.2级C.3级D.4级解析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
答案 B4.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A.MB.NC.PD.Q解析 N、P、Q、M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答案 A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答案 B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其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地球的公转
1.下列我国节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清明节B.元旦
C.中秋节D.国庆节
解析:选B。
近日点时(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2.若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则()
A.黄赤交角变为0°
B.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C.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仍为一回归年
D.黄赤交角的影响消失
解析:选C。
若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对黄赤交角没有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仍是回归线之间,周期仍为一回归年。
3.6月29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解析:选B。
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6月29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并向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
光线。
如果只考虑日照条件,则甲、乙、丙、丁四地楼间距最近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选B 。
只考虑日照情况,则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近。
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当地冬至日的数值。
比较可发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乙地,则该地楼间距最近。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018·阜宁县东沟中学期末)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甲和乙位于地面,丙和丁位于高空。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M地的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解析:第1题,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可知四地气压是乙>甲>丙>丁。
第2题,M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所以M地为西南风。
答案:1.A 2.C(2018·烟台高一检测)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4.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丙处气流下沉,则丙为高气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极地高气压带;若是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同属于极地东风带,故C正确、A不正确;由于不能确定丙是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也不能确定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B不正确;由于没有明确该图所示的半球,则D选项也不能确定。
第4题,若甲、乙风向相反,说明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受下沉气流控制而多晴朗天气;由于不能确定南北半球,故不能确定甲、乙哪个是信风带或西风带。
答案:3.C 4.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018·南昌考试)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5~6题。
5.该日,北半球正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关于①、③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上升,冷湿B.①带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C.③带为西风带,盛行西北风D.某地如果常年受③带控制,气候寒冷干燥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为北半球冬季。
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试题【导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推荐《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1~2题。
1.图中C点的昼长为()A.24小时B.12小时C.10小时D.20小时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昼长为20小时。
第2题,图中所示的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值,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1.D2.B四季的更替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和图乙,回答3~4题。
甲乙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4.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小雪与大寒两个节气关于冬至对称,则这两天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故北京在这两天昼长最接近。
第4题,依题意,图中③表示切点位于北极圈,则可能是冬至或夏至。
若为夏至,则①为冬至后、②为春分后、④为冬至前节气,结合题中选项分析都不符合;若为冬至,则①为夏至后、②为秋分后、④为夏至前节气,结合选项分析,唯有④表示芒种合适。
答案:3.C4.D。
大气的水平运动(2018·南充高中期中)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表示的是()A.北半球高空大气运动B.南半球高空大气运动C.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D.南半球近地面大气运动2.图中箭头①表示()A.地转偏向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C.摩擦力D.风向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风向右偏,且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该图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第2题,图中箭头①始终垂直于风向,为地转偏向力。
答案:1.A 2.A(2018·沈阳二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A.a、b、c、d B.a、b、d、cC.b、a、d、c D.c、b、a、d4.图中决定风速大小的力主要是()A.a、d B.c、dC.a、c D.b、d解析:第3题,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c应为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a和摩擦力d是决定风速大小的力。
答案:3.B 4.A等压线图的判读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点处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分别表示: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该图所示地区分布在________(南、北)半球。
(3)画出图中乙点的风向。
(4)该气压系统为________(高、低)气压的一部分。
(5)甲、乙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A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B 为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
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左,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试题]随堂练课时作业答案高一网免费发布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试题,更多高一地理上册课时随堂演练试题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1~2题。
1.图中C点的昼长为()A.24小时B.12小时C.10小时D.20小时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昼长为20小时。
第2题,图中所示的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1.D2.B四季的更替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和图乙,回答3~4题。
甲乙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4.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小雪与大寒两个节气关于冬至对称,则这两天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故北京在这两天昼长最接近。
第4题,依题意,图中③表示切点位于北极圈,则可能是冬至或夏至。
若为夏至,则①为冬至后、②为春分后、④为冬至前节气,结合题中选项分析都不符合;若为冬至,则①为夏至后、②为秋分后、④为夏至前节气,结合选项分析,唯有④表示芒种合适。
答案:3.C4.D。
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018·北海市合浦县期中)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颗恒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太阳的光热引起的是()①陆地表层岩石的风化、土壤的形成②地球上的水循环③地球大气环流④植物的光合作用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太阳的能量来源于()A.强烈的太阳风B.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C.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解析:第1题,岩石的风化、土壤的形成、水循环、大气环流、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太阳辐射。
第2题,太阳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1.D 2.C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018·广西玉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C.西多东少,北多南少D.整体分布较均衡4.图中a区域较b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B.地势C.距海远近D.纬度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第4题,a区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区域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造成两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势。
答案:3.C 4.B太阳活动及其影响(2018·江苏徐州期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2018年10月12日至10月18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7个活动区,共发生过4次M级耀斑,最大的一次为M1.5级耀斑。
预计2018年10月19日至10月25日,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68.0。
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是太阳内部的变化B.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C.耀斑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D.黑子是色球层上出现的暗黑的斑点6.太阳活动剧烈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B.地面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C.全球各地降水量都明显增多D.干扰磁场,引发“磁暴”现象答案:5.B 6.D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热力环流读图,完成1~3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2.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A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B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因此,就气压而言,应是A>B>C>D;就温度而言,应为B>A>D>C。
第2题,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能源,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风是由郊区吹向市区。
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可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的作用。
第3题,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谷中保温较好,大气温度降低幅度小;山坡上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多,温度降低较多,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沉吹向谷地,形成山风。
答案:1.A 2.C 3.B大气水平运动——风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5.此时,图中M地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第4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在垂直方向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谷歌副总裁尤斯塔斯曾完成了一次冒险挑战,他乘坐氦气球升到41 419米高空后,从太空舱里跳下,15分钟后成功落地。
据此,回答1~2题。
1.尤斯塔斯跳出时的高度处在()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从跳出到落地,尤斯塔斯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解析:尤斯塔斯在距离地面41 419米处跳出,该处属于平流层。
从平流层至对流层至地面,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1.B 2.D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8·兖州高一检测)读图,完成3~4题。
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D.增强④
4.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解析: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第3题,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4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3.D 4.D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学生用书P44])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2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1.D 2.C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回答3~4题。
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4.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图中a、b、c、d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e、f分别为大气保温作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第3题,通过c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4题,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f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即c增强,从而使大气保温作用即e增强。
答案:3.C 4.D(2018·浙江温州十校联考)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
产生时差
1.同一日,当北京时间为21时16分时,北京(40°N,116°E)的地方时是()
A.21时16分B.21时32分
C.9时16分D.21时
解析:选D。
东八区使用120°E的地方时,比116°E的地方时早,北京的地方时为21时16分-4°×4分/1°=21时。
2018年我国某品牌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雅得(24. 6°N,46.7°E)、东京(35.7°N,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46.64°W)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据此回答2~3题。
2.该企业于北京时间2018年3月1日8时召开电话会议,其在圣保罗分支机构的人员参加会议的当地时间为()
A.2018年3月1日19时
B.2018年3月2日8时
C.2018年2月28日21时
D.2018年2月28日19时
3.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
为了保证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会议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
A.8~9时B.14~15时
C.15~16时D.20~21时
解析:第2题,根据圣保罗的经度可知其位于西三区,其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1个小时。
2018年为平年,2月28天,当北京时间为2018年3月1日8时时,圣保罗时间为2018年3月1日8时-11时=2018年2月28日21时。
第3题,根据各地的经度可知,伊斯兰堡当地时区为东五区,利雅得为东三区,东京为东九区,悉尼为东十区,底特律为西六区,圣保罗为西三区。
当北京时间为14~15时时,伊斯兰堡为11~12时,利雅得为9~10时,东京为15~16时,悉尼为16~17时,底特律为0~1时,圣保罗为3~4时,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2.C 3.B
4.下图中虚线ACB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
根据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断OP、OQ为日期分界线即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
由于OQ靠近晨昏线不可能是午夜0时,所以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OQ则为180°经线的一部分。
根据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晨昏线ACB右侧部分为夜半球,可知图中极点O处在极夜状态,又因为此时为7月份,极夜出现在南极地区,可知该图为南极俯视图。
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昼夜分布特点可知BC为晨线。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5.下面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分别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A.甲岸、丙岸B.乙岸、丁岸
C.乙岸、丙岸D.甲岸、丁岸
解析:选D。
左图河流位于南半球,流水向左(乙)偏转,泥沙在右(甲)岸沉积。
右图河流位于北半球,流水向右(丙)偏转,泥沙在左(丁)岸沉积。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